离合词使用论文-刁晏斌

离合词使用论文-刁晏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合词使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峡两岸,普通话,台湾“国语”,离合词

离合词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刁晏斌[1](2016)在《海峡两岸离合词使用情况对比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合词是汉语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类词,在两岸的使用中有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大陆普通话离合词的数量以及可离析形式的种类远多于台湾"国语",使用频率也高出许多。两岸离合词使用中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趋向"类离合词以及当离合词与补语和与动态助词"过"共现时的用法差异。离合词的口语性比较强,与普通话通俗化、大众化整体精神和表达取向的切合度较高,而与台湾"国语"的"守旧"取向切合度较低,这是造成其两岸差异的最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海外华文教育》期刊2016年04期)

张若依[2](2016)在《初级汉语学习者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有一种类型较为特殊且又十分重要的词——离合词。留学生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于学习以及使用离合词的部分常出现各种偏误。在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纷纷开始了对离合词教学的探究,归纳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的几种扩展形式,并总结离合词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偏误,讨论探究偏误根由,并最终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偏误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对策。据之前的研究成果,处于初级阶段汉语学习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较易出现离合词偏误,并且其偏误程度明显高于高级汉语学习水平的学习者们。因此,本研究选取初级汉语学习者作为调研对象。探究他们在学习以及使用离合词的时候所出现的普遍的偏误现象,对这些现象做出归纳,并对这些偏误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本研究发现,初级汉语学习者离合词使用偏误主要有两类:错位以及重迭。本文基于对初级汉语学习者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归纳分析,讨论了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这一人群他们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初级汉语学习者他们母语的负迁移,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动机,以及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所采用的不同的学习方法。初级汉语学习者们在学习和运用离合词时分别受到了这些内因的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产生了较多的偏误。除内部因素外,还有外部因素也影响了初级汉语学习者对离合词的学习与理解。包括学习汉语所用的教材中在离合词的讲解上是否清楚,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离合词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本研究根据离合词的特点,联系初级汉语学习者使用离合词时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在现有的对外汉语关于离合词教学的现状上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一是从教学原则出发,在教学讲解中注意归纳与总结,对“离”与“合”进行平衡教学,对离合词扩展形式的教学加以重视;二是在教学安排上,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离合词,先学词的方面后学短语的方面;叁是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归类、替换、练习、结合等方法。希望这些可以对离合词的教学上有所帮助,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初级汉语学习者掌握对离合词的运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曹水[3](2014)在《留学生对动宾式离合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外国留学生离合词习得情况,以在离合词中占最大比例的动宾式离合词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留学生使用离合词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探讨出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并对外国留学生离合词的教学提出有效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4年06期)

张小芳[4](2013)在《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及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合词”是汉语中非常有特色的语言点,在学术界离合词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它具有可离可合的特点,既象词,又象词组,因此叫做“离合词”。离合词在其他语言中没有对应形式,其用法比较复杂、难掌握,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本文参考多家理论研究,通过欧美留学生的作文语料和问卷调查来考察动宾式离合词使用情况及偏误的原因、类型。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介绍了研究对象、范围、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第二章是母语为英语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包括了学生作文语料和问卷调查两方面的实证材料,并对偏误进行了归类;第叁章是动宾式离合词英汉对比分析及特点,结合动宾式离合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异同来总结欧美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的特点;第四章是偏误产生的原因;第五章是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是结语,主要阐述文章研究思路和结论以及尚未深入讨论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6-30)

刘穆楠,金前文[5](2011)在《留学生离合词使用特点及习得策略——基于HSK动态语料库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HSK动态语料库语料看,留学生在使用离合词时,对"合"的形式的掌握多于且好于"离"的形式;对于通用的、常用的、变化形式简单的离合词扩展方式掌握较好,对于添加两个或两个以上X项的扩展方式,掌握不理想。留学生在习得离合词时可以采用逐一学习、掌握特殊用法、多接触本族人的语言材料逐渐积累及重视离合词的语用功能等习得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晓东[6](2010)在《中亚留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其用法比较复杂、难掌握,尤其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更难,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尽管本体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从离合词使用偏误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有限,尤其是对中亚留学生离合词偏误规律的认识与研究还不够深入。通过对中高级中亚留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试图总结出其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亚留学生的离合词习得过程,而且能够更好地预测学习者的偏误来源,以便科学地指导中亚留学生离合词的教学,从而减少离合词使用的偏误现象。文章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等方面,其中文献综述阐述了离合词的性质特点及用法、离合词偏误研究现状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离合词的教学与习得研究。第二部分是中亚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统计,采用实证法对中亚留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亚留学生离合词使用状况进行考察,结合语料的整理分析,对其偏误进行分类,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中亚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结果统计;中亚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类型。第叁部分是中亚留学生离合词偏误俄汉对比分析及特点,通过俄汉对比了解离合词在两种语言中表达形式的异同,总结中亚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特点。第四部分是中亚留学生离合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围绕以下叁个方面展开论述:语际干扰、语内干扰、教学因素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就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一些尚未深入讨论的问题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0-06-15)

张丽鋆[7](2010)在《初级汉语离合词使用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类特殊的词--离合词。在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中,离合词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离合词的性质尚无定论,语言学家众说纷纭,争执不下,这就导致离合词界定的分歧。由于客观存在的这些种种分歧,使确定离合词的标准也就有所不同。离合词除了有一个可分可合的共同外部特征外,缺乏统一的共同的语法性质。离合词的语法项目分布比较分散,仅扩展形式就有十八种之多,而离合词的扩展形式有符合语法规范的一面,也有偏离语法规范的一面。离合词是一个具有词和词组中间性状和兼有单词和词组双重功能的语词群体,也是一个包含多种类型的庞杂语群,因此母语非汉语者很难根据离合词的扩展规则对某一个离合词自行进行扩展,更谈不上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离合词进行准确无误的运用。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在以交际功能为主导的语言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内容。语体是语言运用的交际功能变体。从语体角度,汉语大体可以分为口语语体、中性语体和书面语语体叁部分。离合词是一种中性语体,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会遇到。但其扩展形式却具有特殊的语体特征,多出现于口语中。语体越正式,越不倾向于使用离合词的扩展形式。在初级阶段,以口语语体作为教学对象的口语课程,是本文进行教学研究的课程背景。一方面,本文从初级汉语口语课程的教材出发,找教材中出现的需要重点教学的离合词;另一方面,对教学过于零散的离合词扩展形式及偏误进行分析,形成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系统,尤其是对各种扩展形式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适合初级阶段离合词教学的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2-01)

王桂秋[8](2008)在《越南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些地区的华文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规模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越南,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汉语教学已成为越南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外语中心等都设有汉语课程。汉语学习者的目的是多样的,有的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有的是为了去中国留学,也有的是醉心于汉字之美、汉文化之博大等等。本人身为汉语老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越南学生常常混用汉语词汇,特别是离合词的混用,如:与汉语双音节词“睡觉”相对应的是越南语单音节词“ng?”。因此,当学生要表达越南语“ng? tr?a”这个意思常说成“睡觉中午”(睡觉:ng?;中午:tr?a)。然而,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太重视这些问题,老师只是简单地把这些离合词翻译成越南语,而没有给学生说明它们的用法及其与越南语有什么差异。本文以越南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越南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的类型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华裔还是纯越南学生都普遍存在离合词使用偏误现象,而且类型也基本相同,主要有:添加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偏误,添加宾语的偏误,添加补语的偏误等。造成越南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原因很多,如,受母语影响、学生对汉语离合词的特点不了解、老师教学方法不当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越南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现象,汉语教师要根据离合词的特点探讨教学对策、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决定教学对策。对越南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现象的考察和研究,将有助于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离合词的用法,从而减少离合词的混用和错用现象。(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萧频,李慧[9](2006)在《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考察了印尼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及其原因。我们发现汉语中大多数离合词的意义在印尼语中是用单纯词表示的。受母语的影响,低年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在学习离合词时,往往把离合词当作一个整体来使用,出现了“该离不离”的偏误;而高年级的学生又常把“离”的规则泛化,把一些不能分开使用的复合词当作离合词使用,从而出现“该合不合”的现象。此外,教材编写时的生词对译法也是部分原因。本文还讨论了针对印尼学生的离合词的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王瑞敏[10](2005)在《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离合词的具体偏误出发进行分析,对留学生使用离合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并对这些偏误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这些偏误出现的规律,希望能够为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05年S1期)

离合词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有一种类型较为特殊且又十分重要的词——离合词。留学生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于学习以及使用离合词的部分常出现各种偏误。在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纷纷开始了对离合词教学的探究,归纳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的几种扩展形式,并总结离合词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偏误,讨论探究偏误根由,并最终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偏误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对策。据之前的研究成果,处于初级阶段汉语学习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较易出现离合词偏误,并且其偏误程度明显高于高级汉语学习水平的学习者们。因此,本研究选取初级汉语学习者作为调研对象。探究他们在学习以及使用离合词的时候所出现的普遍的偏误现象,对这些现象做出归纳,并对这些偏误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本研究发现,初级汉语学习者离合词使用偏误主要有两类:错位以及重迭。本文基于对初级汉语学习者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归纳分析,讨论了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这一人群他们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初级汉语学习者他们母语的负迁移,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动机,以及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所采用的不同的学习方法。初级汉语学习者们在学习和运用离合词时分别受到了这些内因的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产生了较多的偏误。除内部因素外,还有外部因素也影响了初级汉语学习者对离合词的学习与理解。包括学习汉语所用的教材中在离合词的讲解上是否清楚,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离合词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本研究根据离合词的特点,联系初级汉语学习者使用离合词时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在现有的对外汉语关于离合词教学的现状上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一是从教学原则出发,在教学讲解中注意归纳与总结,对“离”与“合”进行平衡教学,对离合词扩展形式的教学加以重视;二是在教学安排上,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离合词,先学词的方面后学短语的方面;叁是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归类、替换、练习、结合等方法。希望这些可以对离合词的教学上有所帮助,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初级汉语学习者掌握对离合词的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合词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1].刁晏斌.海峡两岸离合词使用情况对比考察[J].海外华文教育.2016

[2].张若依.初级汉语学习者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D].西北大学.2016

[3].曹水.留学生对动宾式离合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

[4].张小芳.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及汉语教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5].刘穆楠,金前文.留学生离合词使用特点及习得策略——基于HSK动态语料库的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6].李晓东.中亚留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

[7].张丽鋆.初级汉语离合词使用情况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王桂秋.越南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9].萧频,李慧.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

[10].王瑞敏.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

标签:;  ;  ;  ;  

离合词使用论文-刁晏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