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变换催化剂论文-王虎

高温变换催化剂论文-王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变换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解煤气,水煤气变换反应,甲烷化,钙钛矿催化剂

高温变换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虎[1](2018)在《高温荒煤气水煤气变换、甲烷化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高污染高碳的能源品种,煤炭在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等问题。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不断升级,而天然气供应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由热解煤气制备天然气,既可以实现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又可平衡天然气的供需关系。一些由钙钛矿前驱体制得的催化剂具有很好的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活性以及甲烷化催化活性,同时具有高温耐受性,应用于相对高温、含有焦油成分的热解荒煤气体系,既可以去除其中大量的热解废水,从而降低后续过程中的能耗,减小设备负荷以及废水处理成本,又可以增加其中甲烷的含量,调节碳氢比提升原煤气质量。为了给实验中反应温度的设定及模拟气体的配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了贺斯格乌拉褐煤在以陶瓷球为热载体的转窑中快速热解时,热解产物分布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520~550℃之间,焦油产率达到最大,在此温度区间内,CO与H_2的摩尔比的约为2,(CO+H_2)与H_2O的摩尔比为1.2。同时高温煤气中会含有大量的芳香分(以萘含量最多)、微量的含硫化合物等焦油成分。通过柠檬酸络合法制备La NiO_3催化剂时,不同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很大。实验结果证明,当pH值为2.5时,柠檬酸的水解程度适中,可以得到纯的钙钛矿结构晶体物相,且结晶性较好,具有较高的CO_2选择性(68.6%)。由热失重及差热分析结合XRD测试结果得知,当焙烧温度为800℃时,可以形成晶化程度高的Ni-Co B位双原子钙钛矿。更高的焙烧温度会导致催化剂颗粒的团聚,从而影响催化活性。在600℃下H_2预还原可以形成稳定性好,分散度高的Ni/La_2O_3负载型结构,使反应在短时间内实现平稳的高转化率(95.18%)。La_2O_2(CO_3)为水煤气变换反应的重要稳定中间产物。对B位双原子钙钛矿催化剂、非化学计量比钙钛矿催化剂在模拟气体条件下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实验条件下,单位质量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La NiO_3>LaCoO_3>La Fe O_3;CO_2选择性的顺序为La Fe O_3>LaCoO_3>La NiO_3;抗积碳能力的顺序为LaFeO_3>LaCo O_3>La NiO_3。A位盈余钙钛矿前驱体还原后得到更多的La_2O_3有利于提高CO_2选择性,La_(1.1)Ni_(0.33)Co_(0.66)O_(3+δ)催化剂具有最高的除水率,CO转化率为88.4%,其中CO_2选择性为79.4%。催化剂上的宏观反应方程为:4.84CO+2.84_2→3.84_2+_4+0.84_2。随着H_2浓度的增加,参与反应的H_2O逐渐减少,当n(CO)/n(H_2)=2/7时,体系中的水含量不再减少,即该催化剂不适合在H_2浓度高的气氛下使用。当在反应气氛中通入萘的甲苯溶液时,催化活性略有下降。但当通入5%萘+1%噻吩的甲苯溶液时,CO的转化率在1h内急剧下降出现明显的硫中毒现象。(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1)

郭瑞,于元章,李世勤[2](2015)在《国内外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CO变换反应的应用背景,并对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比较,认为开发适应温区宽、高活性、稳定性好和环境友好型的变换催化剂将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5年02期)

卢朝阳,彭东,封超[3](2014)在《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生产过程中硝酸溶铁工段合格铁的硝酸盐溶液的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采用硝酸溶铁方法生产合格的铁的硝酸盐溶液的影响因数、生产过程中溶铁池冒“黄烟”的原因。结果表明,硝酸浓度为1. 2~3. 5 mol/L时,可生产出合格的铁的硝酸盐溶液;温度试验表明:在室温(13~36℃)条件下,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均可生产出合格的铁的硝酸盐溶液;通过搅拌避免了溶铁池内因局部反应温度过高而引起的冒“黄烟”现象;铁酸摩尔之比(0. 9~1. 0):2. 0时,对生产出合格的铁的硝酸盐溶液较为有利。(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4年S1期)

姜浩强,何润霞,武芳,智科端,周晨亮[4](2013)在《阴离子环境对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湿法共沉淀工艺制备了不同阴离子环境下的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利用XRD、BET、TG-DTA、TEM和活性测试等对催化剂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环境对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所生成前驱体的结构影响较大,最终导致成品催化剂性能相差很大。SO2-4环境下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好,500℃耐热180min后350℃的活性可达24.52%,而Cl-环境下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差,500℃耐热后350℃的活性为6.94%。(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田森林,杨玲菲,宁平[5](2011)在《净化黄磷尾气中铁基高温水汽变换催化剂中毒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非均相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有关理论,分析了高温水汽变换温度范围(623~803 K)内B112型铁基水汽变换催化剂在净化黄磷尾气气氛下受磷化氢、砷化氢、氟化氢和硫化氢作用而中毒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产物,讨论了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的中毒机理。结果表明:磷酸盐、砷酸盐、硫酸盐、单质硫和积炭主要造成催化剂的暂时性中毒;磷铁化合物、砷铁化合物、氟铁化合物和硫铁化合物主要造成催化剂的永久性中毒。在一氧化碳变换气氛下,氮气不参与中毒反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氧气都参与催化剂毒物与活性组分间的中毒反应,从而为催化剂中毒提供了条件,其中氧气会明显加快催化剂中毒。由热力学分析催化剂的中毒程度由强至弱为PH3,H2S,AsH3,HF。(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1年06期)

魏灵朝,刘怡,杨晓刚[6](2011)在《不同晶型Fe_2O_3前驱物对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节能型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生产的需要,分别以α-Fe2O3,γ-Fe2O3和无定形氧化铁为前驱物制备了节能型高温变换催化剂,通过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定、XRD、TPR、催化活性测试等,研究了前驱物晶型对催化剂性质和CO变换反应活性的影响,以γ-Fe2O3制备的催化剂还原前后晶型变化最小,还原过程放热最少,催化活性最高,最适宜作节能型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前驱物。(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1年S1期)

田春梅,宁平,田森林,杨玲菲[7](2010)在《CO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羰基硫中毒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分析了高温铁基变换催化剂在密闭电石炉气条件下与羰基硫(COS)可能发生的反应及其产物,比较不同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在催化活性温度300~600℃,COS,Fe3O4与O2反应生成Fe2(SO4)3和CO2的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小于0且绝对值最大,热力学平衡常数最大,是竞争能力最强的主导反应。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的主要产物为FeSO4,Fe7S8和FeS,会使催化剂永久地丧失部分或全部活性,造成永久性中毒。(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0年03期)

刘怡,魏灵朝,崔卫星,许芳[8](2009)在《用氮气吸附法研究高温变换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77K下对ICI71-4、LB、B113-2、B113等4种高温变换催化剂进行N2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得到了孔结构参数,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孔结构变化,并利用等温吸附数据计算催化剂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均具有分形特性,分形维数在2~3之间,但其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没有直接联系。(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09年06期)

魏灵朝,王福安,刘怡[9](2009)在《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脱附》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程应用、过程优化、表面性能研究之必需,运用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TPD)技术,实验测得CO,H2O,CO2在催化剂上的TPD曲线.运用Origin7.5的PFM多峰分析和拟合模块,对各TPD曲线进行分离模拟;借助MATLAB操作平台自编程序进行脱附动力学回归,得到脱附活化能、频率因子、脱附级数等脱附动力学参数.表明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汽气比操作性能,对CO不存在多个不同吸附活性中心,对H2O存在多种吸附活性中心,对CO2存在低温区和高温区两类吸附活性中心.CO,H2O,CO2在LB催化剂上的脱附呈现一级脱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表面吸附活性中心类型和对CO,H2O,CO2的TPD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李强,付威,李谦,周国治,丁伟中[10](2009)在《高能球磨法制备铁基CO高温变换催化剂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高能球磨法制备铁铬系CO高温变换催化剂,探讨了球磨时间和K2O助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采用XRD,SEM,BET,TPR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高能球磨法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铁铬系CO高温变换催化剂,其初活性随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当球磨时间从5h增加到15h,催化剂活性从65.17%增加到74.78%.添加K2O助剂后,相同球磨时间(5h)的催化剂初活性由65.17%增加到87.02%.球磨5h后加入1%K2O的催化剂在530℃下耐热15h后,450℃时的活性为85.11%,可与国产B116型催化剂(85.70%)相媲美.(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高温变换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要介绍CO变换反应的应用背景,并对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比较,认为开发适应温区宽、高活性、稳定性好和环境友好型的变换催化剂将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变换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王虎.高温荒煤气水煤气变换、甲烷化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郭瑞,于元章,李世勤.国内外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5

[3].卢朝阳,彭东,封超.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生产过程中硝酸溶铁工段合格铁的硝酸盐溶液的生产[J].应用化工.2014

[4].姜浩强,何润霞,武芳,智科端,周晨亮.阴离子环境对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田森林,杨玲菲,宁平.净化黄磷尾气中铁基高温水汽变换催化剂中毒机理[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1

[6].魏灵朝,刘怡,杨晓刚.不同晶型Fe_2O_3前驱物对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现代化工.2011

[7].田春梅,宁平,田森林,杨玲菲.CO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羰基硫中毒热力学[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0

[8].刘怡,魏灵朝,崔卫星,许芳.用氮气吸附法研究高温变换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9

[9].魏灵朝,王福安,刘怡.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脱附[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李强,付威,李谦,周国治,丁伟中.高能球磨法制备铁基CO高温变换催化剂及其性能表征[J].过程工程学报.2009

标签:;  ;  ;  ;  

高温变换催化剂论文-王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