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景观论文-高瑜,董学德,高悦萌,陈赫男,苗晓靖

耕地景观论文-高瑜,董学德,高悦萌,陈赫男,苗晓靖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坡耕地,六角形砖,生态景观梯田

耕地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高瑜,董学德,高悦萌,陈赫男,苗晓靖[1](2019)在《坡耕地六角形砖生态景观梯田设计与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梯田建设新技术与方法,以水土保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遵循水土保持与生态园林景观工程相融合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梯田设计理念,将六角形砖与植草(或栽植灌木)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应用于坡耕地梯田建设,建成六角形砖生态景观梯田工程,以期为加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雅,郭青霞,杜轶[2](2019)在《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4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 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权[3](2019)在《扬州市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资源,是国家稳固的保障。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且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便是耕地,导致大量耕地被侵占,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诸多耕地不再适合耕种,此外,由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被侵占与污染的耕地难以得到补充,加之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政策,耕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愈加破碎化的状态,面积减少的状况愈演愈烈。面对耕地不断减少的现状,分析耕地现状与演化过程、探究耕地演化的规律与驱动机制,为耕地保护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且该理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地级市扬州市为例,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依据景观生态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与SPSS统计软件,采用耕地利用变化率、耕地变化动态度对不同尺度、不同区域下的耕地面积现状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扬州市耕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对扬州市景观格局演变剧烈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景观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在1990-2015年间,从总体上看,扬州市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2005-2010年中减少最多;从不同区域之间看,除1995-2000年间高邮市与江都区的耕地变化率与动态度高于其他区县之外,在其他年份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邗江区与广陵区均明显高于其他区县;从时间上看,2005-2010年间耕地变化最为剧烈,耕地变化率与动态度均高于其他时间段。(2)耕地景观破碎度逐年增强,景观优势度逐年下降,但仍是扬州市的优势景观;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提升,聚集度下降,人类活动对耕地景观的干扰越来越强;耕地景观的稳定性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在对耕地景观产生破坏的同时,也使得耕地景观分布逐渐规整化,且其抗干扰能力增强。耕地景观格局演变最剧烈的年份为2005-2010年,1990-1995年次之,1995-2005年间则较为缓慢,2010年后,耕地景观破碎化等趋势得到有效遏制。(3)除了 1995-2000年中,耕地减少与增加的剧烈区域主要分布在江都区与高邮市,其他年份均分布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邗江区与广陵区。(4)从全市的尺度上看,影响扬州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经济因子与人民生活因子。影响因子对耕地景观演变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而逐渐增强,且在2005年后,影响程度增速变快,于2015年达到峰值。(5)从乡镇的尺度上看,在不同年份中,对耕地景观演变影响最大的均为经济因子,人民生活因子次之。在不同区域中,不同年份综合主成分值较高的地区均主要分布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邗江区与广陵区。(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沈威[4](2019)在《长沙市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及数量的稳定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景观生态理论和分形理论,对长沙市1990-2015年间耕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寻长沙市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及规律;并根据长沙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及特点,对比分析各市、县(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原因,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一定参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1990-2015年间长沙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小,以中心城区减少幅度最大;耕地斑块数量2000年前变化较小,2005年以后耕地斑块数量急剧增多,其中望城区耕地斑块数量增加最多;最大斑块指数变化较大,耕地核心区面积不断缩减,长沙县耕地核心区面积减小幅度最大;边缘曲率及边缘长度增大,耕地受周边影响愈加强烈,斑块分离度不断增大,耕地景观分维度不断减小,形状越来越简单。中心城区、望城区、长沙县及浏阳市中部边缘密度指数增加明显,该地区耕地破碎化速度较其它地区更快;中心城区南部及望城区耕地平均形状指数明显减小,该地区耕地受人为影响明显增强;浏阳市东南部及宁乡市西部耕地斑块分离度指数有所减小,该地区耕地连通性有所增强。(2)1990-2015年间,长沙市耕地增加部分主要来源于林地,其次是坑塘水面,两者补充耕地量占总量的76.92%,且主要位于浏阳市、宁乡市及望城区;耕地主要流向于建设用地,其次是林地和水域,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达288.93平方公里,且主要位于中心城区、望城区及长沙县。(3)长沙市耕地景观格局变化受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明显,耕地流失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区域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望城区,且因城区不断外扩,周边大片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周围交通网络建设使耕地受切割严重。同时,长沙市人口不断增长,进一步加剧耕地景观格局变化;人口重心迁移与耕地重心迁移在空间上呈负相关。主要交通干道的新建、扩建,学校或政府驻地的新建、迁移等政府行为是长沙市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地形来看,坡度对耕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明显,长沙市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平缓地区,且景观发生变化也主要集中于平坦区域。(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韩逸,郭熙,江叶枫,饶磊,孙凯[5](2019)在《南方丘陵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抵御区域耕地生态风险,保障耕地生态质量的重要举措。研究以南方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研究区,选取部分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南方丘陵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了县域尺度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空间聚集特征,并尝试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影响作用的空间地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的行政村占研究区总数的12.92%,区域耕地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较传统全局回归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可以较好地揭示影响因素作用的地域差异;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空间非平稳性,依据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地域差异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距居民点的距离、地形位指数、年平均降雨量负向影响区和人口密度正向影响区。研究为确定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干扰来源及探究耕地保护对策如何落实到空间地域上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李晓雅,郭青霞,杜轶[6](2019)在《不同特点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对比分析——以太行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小尺度撂荒耕地景观格局有利于准确掌握撂荒耕地特征并进行空间格局调控,提高耕地利用率,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利用ArcGIS 10.1及景观指数,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对不同特点村庄的撂荒耕地从不同景观层次进行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层次上,城边村和偏远村与工矿产业村、农产业村相比,大部分撂荒地块面积小,分布离散,但是各村形状都呈简单规则分布;与斑块层次相比,类型层次撂荒地块斑块面积较大、破碎程度较小,地块形状较复杂,聚集程度更大;在类型层次中,相同行政尺度下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性,并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袁宇志,郭颖,张育灿,张桥,郑超[7](2019)在《亚热带典型小流域景观格局对耕地土壤酸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pH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土壤酸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且成因较为复杂,景观格局是生态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以样点缓冲区作为研究单元,基于2010年的759个耕地表层土壤样点pH和1980s土壤pH分布,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地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流域耕地土壤酸化时空变化特征,定量探究景观格局对耕地土壤酸化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年流域耕地以酸性土壤为主,土壤样点pH均值为5.79,86.03%的样点和97.3%的耕地土壤pH<6.5;不同耕地类型土壤pH均值:水浇地(6.03)>水田(5.68)>旱地(5.62);各类土壤的pH均值:河积土田(5.92)>水稻土(5.84)>赤红壤(5.66)>紫色土(5.55)>黄壤(5.40)>红壤(5.39)。②1980—2010年土壤酸化显着,31.23%的样点和24.76%的耕地土壤pH下降;水田和旱地土壤酸化显着,水浇地有pH上升的趋势;除河积土田外各类耕地土壤酸化显着,黄壤最显着,红壤次之。③流域自上游往下游,耕地土壤pH递增且分布变得更复杂,上游和中游东西两侧及下游东侧的pH较小,且在1980—2010年酸性土壤向外蔓延趋势显着;中游中部及下游西侧出现了pH升高的复杂组合。④除旱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外的类型景观格局指数都与耕地土壤pH存有显着相关性,pH与水域和道路密度景观水平指数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选出各类景观的土壤酸化敏感性景观格局指数,发现自然林的破坏,水田、园地和水域的破碎化,不透水建设用地的零散分布有造成耕地土壤酸化风险,大片水域的流水更新与水田的集聚化可降低土壤酸化风险。本研究可为耕地土壤酸化防治与景观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1期)

陈玥,陆汝成,卢嘉慧,秦睿,刘蒙蒙[8](2018)在《基于RS和GIS的边境县域耕地景观时空变化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内容之一,在一定时段内的耕地变化能够反映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方向。通过对宁明县耕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从耕地数量、空间分布以及景观格局等视角,对宁明县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宁明县在2005~2015年十年间耕地数量呈上升趋势,中低海拔耕地占比逐年下降,高海拔占比逐年上涨,坡度较小耕地占比逐渐下降,坡度较大耕地占比逐渐上涨;耕地景观受人为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破碎度增大,耕地更为分散。通过对宁明县耕地景观格局的分析,对促进宁明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以及对其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3期)

孙丽娜,杨光,闫文义[9](2018)在《基于乡镇尺度的耕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是实现耕地生产力、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松嫩平原黑土区明水县树人乡为研究区,在耕地景观地块几何中心设置采样点,选取代表耕地生态质量的地貌、土壤、水文等相关数据作为衡量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采用生态综合安全值测定的方法,对研究区采样点的耕地生态安全值进行测定,将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并将等级结果表达在空间上。研究结果表明:在169个采样点中,生态安全值在1.00~2.43的采样点有112个,处于2.43~2.96之间的采样点28个,处于2.96~3.19之间的采样点26个,处于3.19~4.00之间的采样点3个。生态安全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中心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合理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参考,对于指导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韩逸,郭熙,江叶枫,饶磊,孙凯[10](2018)在《南方丘陵区耕地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耕地质量与耕地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可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供景观生态学依据。在Arc GIS 10.2与Fragstats 4.2软件的支持下,选取斑块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大小、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景观分离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共9个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研究,同时将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级指数、耕地国家利用质量等级指数和耕地国家经济质量等级指数分别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大小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P<0. 01)和0. 344 (P<0. 05);耕地国家利用质量等级指数与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分离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271 (P<0. 05),0. 323 (P<0. 05)和0. 290 (P<0. 05);耕地国家经济质量等级指数与边界密度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283(P<0. 05)。耕地质量与部分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着相关性,区域耕地景观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耕地质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耕地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反映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4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 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高瑜,董学德,高悦萌,陈赫男,苗晓靖.坡耕地六角形砖生态景观梯田设计与效果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2].李晓雅,郭青霞,杜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对比分析[J].农学学报.2019

[3].朱权.扬州市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19

[4].沈威.长沙市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韩逸,郭熙,江叶枫,饶磊,孙凯.南方丘陵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J].生态学报.2019

[6].李晓雅,郭青霞,杜轶.不同特点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对比分析——以太行山区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9

[7].袁宇志,郭颖,张育灿,张桥,郑超.亚热带典型小流域景观格局对耕地土壤酸化的影响[J].土壤.2019

[8].陈玥,陆汝成,卢嘉慧,秦睿,刘蒙蒙.基于RS和GIS的边境县域耕地景观时空变化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9].孙丽娜,杨光,闫文义.基于乡镇尺度的耕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测定研究[J].环境工程.2018

[10].韩逸,郭熙,江叶枫,饶磊,孙凯.南方丘陵区耕地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8

标签:;  ;  ;  

耕地景观论文-高瑜,董学德,高悦萌,陈赫男,苗晓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