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定位论文-刘巧刿,何劲松,李锋

导管定位论文-刘巧刿,何劲松,李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管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管镜定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乳房美观度,切口长度

导管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刘巧刿,何劲松,李锋[1](2019)在《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乳头状瘤病变区段切除术,观察组予以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评价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标本直径、标本重量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术后病理确诊阳性率(75.00%)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治疗费用差异无显着性(P>0.05)。观察组乳房美观度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治疗,可在精准定位病变同时,提高肿瘤切除术的准确度,减少创伤,应用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袁丽,许容芳,罗艳,石春妮,张柳花[2](2019)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定位导管头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头端置于最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及其优势。[方法]选择9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心脏超声技术定位,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病人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可减少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可准确定位,提高导管头端到达合适位置的概率。(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31期)

刘琳琳,骆小燕,赵冬芬[3](2019)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随机抽选于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纳入研究组,均接受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并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讨论该项技术所存在问题,并制定出对应干预对策。再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未应用EKG辅助技术。对比两组的不良现象、对定位技术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不良现象事件少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对定位技术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可有效防止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同时提高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3期)

代洁[4](2019)在《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新生儿经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提升导管使用的有效性,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提高导管的使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受上肢PICC穿刺术的90例新生患儿纳入样本,其中36例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甲组),40例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乙组),14例进行2次调管定位(丙组)。分析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保持新生患儿体位稳定。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组、乙组和丙组在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是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36例(40.00%),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40例(44.44%),进行2次调管定位14例(15.56%);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61例(67.78%),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26例(28.89%),进行2次调管定位3例(3.33%),护理干预措施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率高于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率和进行2次调管定位率低于护理干预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等,护理干预可提升置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19期)

吴蕾[5](2019)在《创新项目《光定位喉罩及气管导管》获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吴蕾)创新与转化是当代医学发展不变的主题,第一届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创新与推广分会医疗科技创新促进会,近日圆满落幕。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张治明教授自主创新项目《光定位喉罩及气管导管》,喜获大会设置的“全国专利评审一等奖”。本次(本文来源于《大众卫生报》期刊2019-09-10)

江雪,夏德仓,杨晓玲,冷志兵,蒲亨萍[6](2019)在《腔内心电图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体表测量下腔内心电图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结果显示,腔内心电图引导能够提高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降低穿刺相关费用和静脉炎发生率。结论:腔内心电图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准确性高于X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25期)

罗昭梅[7](2019)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导管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将PICC导管置入,对其中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展开分析。方法:选取60例行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进行PICC导管置入,完成后实施X线定位检查,并观察其中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影响因素探讨处理对策。结果:研究定位成功率达95%,置管时长(24.41±5.40)min,导管留置时间(5.32±3.56)d,在置管后1个月进行随访,有6例患者发生静脉炎,置管时长及导管留置时间与该技术运用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将PICC导管置入时需要先准确评估患者心电图,掌握该方法置管技巧,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邓凤良,谢鉴辉,李枝国,米棋,陈园[8](2019)在《儿童PICC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可能出现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血栓、局部肿胀及心律失常等潜在并发症,而PICC导管尖端异位是静脉炎、局部肿胀、血栓形成,甚至心律失常等多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预防PIC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准确定位尤为重要。本文就改良体表测量法和IC-ECG定位法在儿童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提高PICC定位的准确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田苗[9](2019)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定位中的临床效果及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新生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PICC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进行X射线的拍片定位),各43例。对两种定位方法定位耗时、定位准确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定位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定位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PICC导管定位实施腔内心电图定位法,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定位的效率,尖端准确率高、可行性高,能够在进行导管定位实时监测的同时,将导管精准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让PICC穿刺及导管送管一次到位,保证新生儿的用药及时,降低了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也一定程度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5期)

薛莹[10](2019)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科中被引入治疗,且取得一定的疗效~([1])。该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新生儿多次穿刺置管、固定导管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能为新生儿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2])。在临床上新生儿行PICC后需进行摄胸部X线片,来判断PICC的吊管尖端位置是否到位,若发现位置不正常,则需要建立无菌区重新进行调整,该种操作方法比较复杂,且患儿易发生感染~([3])。本次研(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导管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头端置于最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及其优势。[方法]选择9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心脏超声技术定位,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病人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可减少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可准确定位,提高导管头端到达合适位置的概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管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刘巧刿,何劲松,李锋.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2].袁丽,许容芳,罗艳,石春妮,张柳花.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定位导管头端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9

[3].刘琳琳,骆小燕,赵冬芬.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代洁.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河北医药.2019

[5].吴蕾.创新项目《光定位喉罩及气管导管》获奖[N].大众卫生报.2019

[6].江雪,夏德仓,杨晓玲,冷志兵,蒲亨萍.腔内心电图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9

[7].罗昭梅.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导管临床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邓凤良,谢鉴辉,李枝国,米棋,陈园.儿童PICC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

[9].田苗.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19

[10].薛莹.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9

标签:;  ;  ;  ;  

导管定位论文-刘巧刿,何劲松,李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