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和免疫系统论文-龙杰,杨志刚

血液和免疫系统论文-龙杰,杨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和免疫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源化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白血病,动物模型

血液和免疫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龙杰,杨志刚[1](2019)在《重建人类免疫系统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药理学实验研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小鼠是目前主要的实验动物,但其与人类背景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模拟人类免疫系统及疾病状态。研究人员通过将人类细胞或组织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及人源化小鼠疾病模型。人源化小鼠可通过优化人源造血干细胞来源等条件,可得到免疫系统人源化程度较高的小鼠模型。目前,GVHD人源化小鼠模型及白血病人源化小鼠模型已经应用在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开发新型临床治疗药物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朱美财,晏雪婷,程苏琴,任力[2](2019)在《微波辐射对大鼠血液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5~20 mW/cm~2微波辐射2~3 w对SD大鼠血液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0 mW/cm~2(对照组)、5 mW/cm~2(5 mW组)、10 mW/cm~2(10 mW组)和20 mW/cm~2(20 mW组)微波辐射,15 min/d,辐射5 d/w。在辐射2 w和3 w后,分别杀死大鼠,取腹腔静脉血检测血液细胞和免疫学指标,观察胸腺与脾脏病理学变化。结果 (1)微波辐射2 w后,5 mW组和20 mW组体重显着降低(P <0.05)。(2)辐射2 w后10 m W组和辐射3 w后20 mW组NEUT%增高(P <0.05)。辐射3 w后,5 mW组PLT计数显着增高(P <0.05),10 mW组WBC计数和LYMPH计数显着降低(P <0.05),10 mW组和20 mW组MONO%及MONO计数显着降低(P <0.05),而RBC计数显着增高(P <0.05)。(3)辐射2 w后,辐射组的IgG水平增高(P <0.05),10 mW组和20 mW组IgA水平增高(P <0.05);辐射3 w后,10 m W组的IgM水平增高(P <0.05)。(4)20 mW组辐射2 w后及所有剂量辐射3 w后,胸腺与脾脏可见显着病理变化,主要是胸腺小梁间隔消失、细胞核碎裂,脾脏红髓充血、红髓与白髓之间分界模糊、淋巴鞘紊乱、脾小体数量减少和萎缩。结论微波辐射2~3 w可引起大鼠血白细胞、单核和淋巴细胞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增生,免疫球蛋白增高,脾脏和胸腺出现病理损伤。(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孙娜,陈志海[3](2018)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系统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发传染病。临床表现常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血液和免疫系统损伤较为常见。血液系统方面,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也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多项凝血指标异常提示凝血功能存在损伤;免疫系统方面,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B细胞等多项细胞免疫指标异常,同时骨髓穿刺发现SFTS患者可能存在骨髓抑制及噬血细胞综合征。作为新发传染病,SFTS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等尚存在争议,本文对SFTS患者血液和免疫系统在该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点进行综述,为探讨SFTS病理机制和及时防治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6期)

翁秀芳,尹丙姣[4](2016)在《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基础整合课程的建设、实施与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科学的高度发展与分化,使得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医学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临床对医学人才整体观培养的要求,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基础整合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经历了(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集》期刊2016-11-04)

刘广帅[5](2016)在《基于血液转录组分析的狼(Canis lupus)免疫系统和高原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狼(Canis lupus)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能够适应多样生境类型的陆生哺乳动物,而关于狼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狼的血液转录组及有关基因的序列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态学的分析手段,从对动物抵御病原菌、拓宽生态位具有重要作用的免疫系统的角度对狼能够适应多种生境的遗传机制进行探讨,并以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这一独特环境下的藏狼作为特定生境下狼适应性进化的研究模型,分别从基因表达调控和序列水平上揭示其高原环境下的功能适应性变化和分子机制,以从对不同生境的免疫适应共性与高原适应特性两个维度对狼适应性进化背后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首先利用RNA-Seq技术获得了 8只不同生境下的狼的血液转录组数据。数据经过滤后使用Genome-based de novo组装的策略组装成unigene,并进行Blast比对和功能注释,然后结合基因表达信息,对狼血液转录组进行全面解析。随后对两个对哺乳动物维持环境适应能力和病原体识别防御具有重要作用的受体类基因家族—MHC及TLR基因家族,进行表达水平及分子进化分析。该部分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Genome-based de novo组装策略,共得到123,851条unigenes,其平均长度和N50分别为845和1,121 bp,高达83.7%的reads能够回贴到组装的unigene上。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unigene组装质量较高,并且能很好的代表测序数据,反映血液组织基因表达的整体概况。(2)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共有81,925(66.15%)条unigene注释到6大数据库,其中28,383(22.92%)条序列在各数据库均有相应注释信息。GO分析共将24,663条unigene映射到BP、CC和MF叁大本体的13,016个GO terms上,有相当数量的unigene被映射到与免疫系统过程(1,721)和病毒复制(374)相关的GO类别中。KEGG分析显示7,682条unigene被对应到335条代谢通路中。其中969条unigene被注释到KEGG免疫系统亚类中,并涉及了 15条免疫信号通路,包括MHC和TLR基因家族所在的通路。KOG分析显示16,238个unigene被分到25个KOG类。(3)本研究检测到至少7个MHC Ⅰ和MHC Ⅱ类基因在血液中表达,其中MHC Ⅰ的DLA-64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DLA-79基因。对于TLR基因,本研究一共检测到9个TLR基因存在表达,TLR9为表达量最高的TLR基因。此外,本研究还检测到其他高表达(FPKMtop0.1%)的免疫相关基因,如LYZ、FcγR Ⅰ和CD74等。(4)对MHC Ⅰ基因家族的分析表明DLA-12和DLA-88基因受到了正选择作用。在DLA-88座位上检测到基因内,DLA-64和DLA-79座位上检测到基因间的重组信号。此外,在狼MHC Ⅰ基因的exon2和3的结合处检测到breakpoint,表明高等脊椎动物的MHC Ⅰ基因同样存在外显子重排的重组机制。综上,正选择和基因重组构成了 MHCⅠ基因家族主要的进化力量。食肉目内的选择压力分析显示TLR1-10基因整体上均受到了净化选择,并且viral TLR受到的净化选择压力更强烈。物种特异的正选择分析表明狼TLR基因的正选择位点数目及存在正选择位点的TLR基因数目均多于生境类型相对单一大熊猫和雪貂,这可能使狼具有更广谱的致病菌识别能力,从而更好的应对不同生境的复杂病原菌环境。此外,本研究还对高、低海拔狼血液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鉴定,并结合功能富集分析,对藏狼高原环境下的基因表达调控和功能适应性变化进行了探讨。首先以家犬基因组为参考,根据已知基因在基因组上的坐标信息对8个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分别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转录组数据的整体比对率达到了 87.8%,覆盖了 16,290个基因,占所有已知基因的62.8%,包括很多已知的与高原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如EPAS1、EGLN1和PPARA等。该部分主要结果如下:(1)高、低海拔狼血液转录组的比较分析共筛选出90个差异表达基因(| log2FC |>1且q-value<0.05),其中23个基因在藏狼血液中显着上调,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2)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被显着富集到低氧响应、ATP代谢及质子转移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功能富集分析共检测到11条显着富集的KEGG通路,其中氧化磷酸化是富集到的显着性最高的通路。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显着富集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提示我们,藏狼在有氧呼吸、能量代谢等方面与低海拔狼存在差异,这些生物学功能的变化有助于藏狼更好的适应高原生活。(3)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藏狼的多项生理活动,如能量代谢、HIFs表达、ROS降解、DNA修复和血管发育等均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这与其他高原哺乳类基因组水平上的研究结果一致,暗示高原土着物种在相同的高海拔极端选择压力下可能发生了趋同进化,因而对高原生活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机制。最后,鉴于线粒体在动物有氧呼吸和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还对藏狼线粒体基因组上可能受到的自然选择压力进行了检测。首先现存世界范围内的狼分为两个大支,藏狼单独为一支,显示出其独特的系统发育地位。随后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藏狼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狼祖先枝受到了不同的选择压力,但没有在藏狼祖先枝上检测到正选择信号。总之,本研究首次通过血液转录组对狼的免疫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两个重要的受体类基因家族MHC Ⅰ和TLR进行了基因表达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全面理解狼的免疫系统及其在对狼的多元生境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对藏狼高原环境下的基因表达调控和功能适应性变化进行了探讨,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藏狼的多项生理活动,对藏狼适应高原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通过其他组织转录组数据探究藏狼高原适应下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模式变化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10-01)

杨静梅,陈文艳[6](2016)在《脾切除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液及免疫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脾切除术对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血液及体液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使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回顾性研究68例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脾切除前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3~12个月)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指标的变化,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及血清补体C3、C4。结果纳入研究68例患儿,平均年龄(8.6±3.1)岁,其中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8例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5例,混合型5例。脾切除术后3个月、3~1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同期比较,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术前及术后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较低(P<0.0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术后IgA和IgM的水平较脾切除前显着降低(P<0.05),血清IgG无明显变化。血清C3和C4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脾切除可提高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儿贫血症状,但会引起其免疫功能下降。(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8期)

殷盛明,张赛英,尹泽丽,李芳[7](2016)在《以“血液-免疫系统为中心”的叁维一体渐进式课程整合的探索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发生、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医学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医学教育改革成为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势不可挡的趋势。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由于其固有的弊端,包括各学科相对独立、过多的重复授课与临床实践应用衔接不够紧密等,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本文密切结合历年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经典案例和临床型医疗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医学教育系统整合的必然趋势,进而讨论其中的不足与可发展性。根据"血液-免疫系统为中心"的叁维一体渐进式课程整合的成果对课程整合探索过程中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07-01)

杨俊坚[8](2012)在《新一轮医保药物降价原则初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传闻已久的药品降价或将在近期落地。近日获悉,新一轮医保药物降价的原则和思路已经初步确定,涉及的品种类别将包括抗肿瘤药物、血液系统药物和免疫系统药物。    据悉,本轮调价思路与上一轮相似,调价幅度参考过去市场价格,调价方法可以粗略地归纳为:普通药(本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期刊2012-08-20)

杨芳,彭芳容,党西强,刘东海[9](2011)在《血液灌流在小儿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22例血液灌流在小儿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分别从血液灌流操作灌流前、灌流中、灌流后3个阶段的护理进行了阐述。认为加强血液灌流前、中、后的各项护理工作,预防交叉感染,防止并发症等护理措施是顺利完成血液灌流,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学术版)》期刊2011年02期)

丁婷婷,黄晢玮,孙皎[10](2009)在《几种血液接触材料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随着医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尽管已研制出不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发生反应的中性材料或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但这些材料改性技术仍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血栓形成的目的,也无法彻底规避临床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血栓形成现象。要真正解决这一限制新材料开发和临床应用的问题,还必须从生物材料(本文来源于《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9-12-19)

血液和免疫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5~20 mW/cm~2微波辐射2~3 w对SD大鼠血液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0 mW/cm~2(对照组)、5 mW/cm~2(5 mW组)、10 mW/cm~2(10 mW组)和20 mW/cm~2(20 mW组)微波辐射,15 min/d,辐射5 d/w。在辐射2 w和3 w后,分别杀死大鼠,取腹腔静脉血检测血液细胞和免疫学指标,观察胸腺与脾脏病理学变化。结果 (1)微波辐射2 w后,5 mW组和20 mW组体重显着降低(P <0.05)。(2)辐射2 w后10 m W组和辐射3 w后20 mW组NEUT%增高(P <0.05)。辐射3 w后,5 mW组PLT计数显着增高(P <0.05),10 mW组WBC计数和LYMPH计数显着降低(P <0.05),10 mW组和20 mW组MONO%及MONO计数显着降低(P <0.05),而RBC计数显着增高(P <0.05)。(3)辐射2 w后,辐射组的IgG水平增高(P <0.05),10 mW组和20 mW组IgA水平增高(P <0.05);辐射3 w后,10 m W组的IgM水平增高(P <0.05)。(4)20 mW组辐射2 w后及所有剂量辐射3 w后,胸腺与脾脏可见显着病理变化,主要是胸腺小梁间隔消失、细胞核碎裂,脾脏红髓充血、红髓与白髓之间分界模糊、淋巴鞘紊乱、脾小体数量减少和萎缩。结论微波辐射2~3 w可引起大鼠血白细胞、单核和淋巴细胞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增生,免疫球蛋白增高,脾脏和胸腺出现病理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和免疫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龙杰,杨志刚.重建人类免疫系统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实验动物科学.2019

[2].朱美财,晏雪婷,程苏琴,任力.微波辐射对大鼠血液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9

[3].孙娜,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系统损伤[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8

[4].翁秀芳,尹丙姣.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基础整合课程的建设、实施与总结[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集.2016

[5].刘广帅.基于血液转录组分析的狼(Canislupus)免疫系统和高原适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6].杨静梅,陈文艳.脾切除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液及免疫系统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

[7].殷盛明,张赛英,尹泽丽,李芳.以“血液-免疫系统为中心”的叁维一体渐进式课程整合的探索体会[C].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6

[8].杨俊坚.新一轮医保药物降价原则初定[N].医药经济报.2012

[9].杨芳,彭芳容,党西强,刘东海.血液灌流在小儿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

[10].丁婷婷,黄晢玮,孙皎.几种血液接触材料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C].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

标签:;  ;  ;  ;  

血液和免疫系统论文-龙杰,杨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