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与调控系统论文-郭宝宁

反馈与调控系统论文-郭宝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馈与调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经济政策,经济系统

反馈与调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郭宝宁[1](2018)在《区域经济政策调控与宏观经济系统背景下的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线性采样输出反馈镇定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与调控,及宏观经济系统的背景下,综合其被控对象在诸多文献中所建模型特点,研究了一类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全局镇定控制问题,所研究系统的非线性条件满足下叁角结构且含有时滞参数。利用一类线性采样输出反馈控制器,在一线性观测器基础上构造了一种具有可调增益的线性输出反馈控制器。所提出的控制律与观测器是离散的、线性的、无记忆的,因而易于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所设计的控制器为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控对象和宏观经济系统的控制决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明和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魏玲[2](2016)在《情绪调控的脑电动态特性分析以及脑电反馈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会对人类的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个体情绪体验与所处的外在环境相违背的时候,就需要对当前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旦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出现问题,则容易引发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因此通过干预和训练来提高人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情绪调控过程中大脑活动以毫秒级速度随时间演变,时变特性成为其主要特征,但由于缺乏对这种时变特性的深刻理解,目前的干预主要基于认知行为疗法,以纠正认知和改变行为为目的。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头皮脑电分析研究情绪调控的时变特性并最终将此项生理指标用于情绪的调控干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健康年轻人为对象,通过分析情绪调控过程中头皮脑电的特征,来研究整个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动态特性,为构建基于脑电的情绪调控反馈系统提供理论基础。我们选取认知重评作为情绪调控策略,要求被试对负性情景做出重评调控;同时以自然注视作为研究对照,借助事件相关脑电位分析、脑电频谱分析、事件相关谱扰动(ERSP)分析、相位同步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调控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脑电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有:(1)认知重评对晚期正电位(LPP)的调制始于刺激后1500ms,增强了左侧额区的活动。在1500-2500ms,悲伤情绪的认知重评增大了双侧额中央区的LPP幅值。在2500-4000ms,两种情绪的重评对LPP的调制仅在左侧额中央区显着,说明该区域在情绪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刺激后500-1000ms,并未发现认知重评对LPP的影响,但我们在右侧额中央区以及顶中央区观察到显着的情绪主效应,恐惧较悲伤诱发了更高的LPP。(2)情绪调控降低了全脑范围的慢波活动,增强了快波活动。相对于自然注视任务,对负性刺激的重评显着降低了theta频带的活动以及ERSP值,这种降低在刺激后1000ms之前就已经开始,同时,认知重评还增强了快波(beta频带和gamma频带)的活动,而且对beta的调制要晚于其他频带(1000ms以后),这反映了调控过程中被试对情绪刺激的一个注意力转移过程以及后期认知控制能力的增强。(3)情绪调控降低了左半球gamma频带的前后区域间连接,增强了脑网络的小世界特性。无论在哪个频带,在情绪加工过程中,脑网络都具有小世界特性,而且这种特性在加工的不同时间会受到刺激种类以及任务条件的影响。在认知任务的初期(500-1000ms),相对于悲伤刺激,加工恐惧刺激时的theta、高alpha(10-13Hz)和gamma频带的脑网络小世界指数更高,具有更优化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1000-4000ms),认知重评改变了这种情绪差异,这说明,认知重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脑各区域之间的连接。在此时间窗,情绪调控还增大了高alpha频带脑网络的小世界指数,减小了特征路径长度,反映出情绪调控需要更强的局部连接。(4)基于以上理论分析,论文完成了一套基于脑电的情绪调控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系统能够实现脑电信号实时处理、反馈阈值的设定、反馈参数的提取、反馈结果的显示等功能。该系统将情绪调控任务引入到反馈模块中,并将调控的结果通过对刺激图片加噪的方式呈现出来。经测试,本系统能够实时的反映被试当前情绪调控的状态。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多种脑电信号分析方法,研究了情绪调控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动态特性,并构建了一套情绪调控反馈系统。结果说明情绪调控是一个多脑区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这些区域在调控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情绪调控还涉及到多个频带的振荡活动;研究还发现,与自然注视相比,情绪调控时的脑网络具有更强的小世界特性、局部连接更多。本文的研究结果既丰富了对情绪调控时变特性的理解,也为基于脑电的情绪调控反馈训练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6-06-01)

夏成祥[3](2015)在《造血系统存在内在反馈回路调控造血干细胞的休眠和激活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需要通过全身辐照或化疗预处理来进行骨髓细胞清除,这种清除方式在实现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同时,也会对非造血系统的细胞产生破坏,引起严重的非造血细胞生理功能紊乱和潜在的肿瘤威胁。我们不知道仅仅特定的造血细胞清除是否已满足造血干细胞植入条件,我们也不清楚造血系统是否存在一种内在反馈回路来平衡造血干细胞的状态。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我们在小鼠血液系统引入带有白喉毒素受体-GFP (DTR-GFP)的报告系统,通过注射DT可以在活体内特异性将表达DTR的白细胞杀死,而对不表达DTR的血液细胞及非血液细胞无效,从而成功实现造血细胞特异清除。通过上述模型,我们证明了部分造血细胞特异性清除可以迅速激活造血干细胞,实现从生理稳态下休眠状态到应激造血下激活状态转变;DT清髓方法可以替代全身性辐照或者化疗预处理的清髓方案,实现外源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植入,重构整个造血系统。简单地说,首先将DTR-GFP报告元件插入ROSA26位点,得到一种带有loxp-stop-loxp关闭功能的(DTR)-GFP报告小鼠(LSL-DTR)。然后,将LSL-DTR报告小鼠和Vav-Cre小鼠交配得到双转基因型小鼠(DTR-GFP)。我们首先将DTR-GFP+的骨髓细胞(CD45.2)移植到亚致死剂量辐照的受体小鼠(CD45.1)体内,得到50-80%的造血嵌合体。在移植4个月后,受体小鼠体内的造血生成达成稳态(Homeostasis)。我们再通过注射白喉毒素(DT)就可以特异的清除带有DTR-GFP+的白细胞,而不会杀死受体小鼠自身CD45.1+的造血细胞和其他非造血细胞。我们的细胞周期实验说明,由于内在造血成分的缺失会导致野生型造血干细胞迅速进入细胞周期(Cell Cycle),表明血液系统内部存在反馈机制,应激失血可以迅速激活休眠态HSCs应激造血。进一步实验证明,供体骨髓干细胞可以成功植入DT处理过的血液系统DTR嵌合鼠,表明血液细胞特异清除是足以实现造血干细胞植入。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建立一种新方法,实现了血液细胞特异性清髓,丰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手段,发现了造血系统内在的反馈回路可以调控造血干细胞的休眠和激活状态,为研究造血干细胞状态转换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0-01)

孙亮华,刘帅兵,赵卫飞[4](2014)在《集胞藻PCC6803染色体上relNEs(ssr1114/slr0664)TA系统的反馈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染色体上的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通过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毒素活性,从而控制细胞的生长速度和死亡,使细菌适应各种环境胁迫。为了证明集胞藻PCC 6803染色体上relNEs TA系统的转录调控,构建了以无启动子的β-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并测定含转录融合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抗毒素RelN能显着抑制relNE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毒素RelEs能部分减弱这种抑制作用,提示relNEs系统的编码产物对该操纵子具有反馈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唐凯[5](2014)在《多参数反馈调控结晶系统的初步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晶是重要的分离纯化单元操作,随着现代化学品的生产研发焦点逐步向高附加值化学品转移,传统的trial-and-error结晶过程研究思路无法满足其高效性、经济性、灵活性的需求。为此,本文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新思路,尝试结合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sis Technology, PAT),进行多参数反馈调控结晶系统的初步开发。本文采用衰减全反射-紫外光谱(ATR-UV)、浊度仪、热电阻、程序控制高低温恒温槽等进行系统组建,设计并构建亚稳区宽度测量、溶液浓度在线检测及过饱和反馈调控功能模块。浊度法亚稳区宽度测量模块的准确性在扑热息痛/乙醇结晶体系中得到验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ATR-UV冷却结晶过程溶液浓度在线检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冷却结晶过程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对ATR-UV光谱的影响,重量法对模型检测数据准确性进行校验的残差均方根为0.75%。将所开发的结晶系统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相结合,从过程分析角度对自然降温、直线降温及控制降温(Controlled Cooling Policy, CCP)冷却结晶过程进行实时检测,基于溶液温度、浓度、过饱和度及粒径分布等结晶过程关键参数检测结果,对上述冷却结晶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自然降温与直线降温结晶中过饱和度的突变过程存在爆发成核现象,而控制降温(CCP)则是较为理想的冷却结晶降温方式。本文自主开发的结晶过程控制系统属初步尝试,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后续完善后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30)

黄根初[6](2011)在《学业质量检测分析与反馈改进系统:有效调控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是建立"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的基础。数据来自何方?来自信息技术的运用。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认为,质量监测的最终目的是及时调控教学,促进不同群体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业测试结果,而且关注非学业测查结果反映的问题;正确解读数据,全方位了解数据背后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合理利用数据,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建议。这里,数据是建立"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的基础。数据来自何方?来自信息技术的运用。(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11年Z2期)

薛燕[7](2010)在《调控·反馈·互动·高效——互动反馈系统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控与反馈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二者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有效调整教学策略、始终使学生进行持续而有意义学习活动的方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据此调整教学过程的方法。在本文中,(本文来源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0年04期)

苑占江,张家军,周天寿[8](2010)在《基因调控系统中反馈压制的噪声:慢转录情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基因调控系统,噪声与反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令人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基本的正负反馈环路为模型,同时考虑了一个重要但被以往研究忽视的因素:非平衡基因状态波动或慢转录过程(如在真核细胞中),研究了反馈对噪声的效果,导出了修正的波动-耗散关系,显示出慢转录过程的速率对噪声与反馈之间的关系有重要影响.主要的定性影响包括:在无反馈情形,慢转录总是扩大内部噪声,但这种扩大效果随着慢转录过程速率的不断变大而逐渐消失,然而慢转录对外部噪声没有影响;相反地,负反馈在慢转录情形总是减低内部噪声,但减低的程度依赖于慢转录过程的速率,而正反馈在慢转录情形总是同时扩大内部噪声和减低外部噪声,但扩大或减低的程度依赖于慢转录过程的速率.此外,用Gillespie算法验证了理论预测.本研究为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理解噪声信号在自然网络中是如何传播的奠定了基础,也对理解细胞内部过程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吴小刚,付承梅,张力群[9](2009)在《荧光假单胞菌2P24中PcoI-PcoR群体感应系统的自体反馈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假单胞菌2P24的PcoI-PcoR群体感应(QS)系统信号合成基因pcoI的表达受多种因子的调控,其中GacS-GacA双因子调控系统在转录水平正调控信号合成基因pcoI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QS系统调控因子,将2P24基因组文库转入gacA缺失的pcoI基因转录报告菌株PM203(pcoI-lacZ,gacA?),筛选可提高pcoI表达的基因。结果表明粘粒pP32-24可显着提高pcoI转录水平,亚克隆实验证明其中的功能基因为pcoI;外源添加标准信号分子3-氧-己酰高丝氨酸内酯(3-oxo-C8-HSL)同样可显着提高pcoI基因的表达,表明pcoI基因的表达对自身有正调控作用。同时构建了QS系统的另外一个组分pcoR基因的缺失突变体,pcoR基因缺失后pcoI的表达和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信号分子(AHL)的产量明显低于野生菌株及其互补菌株,并显着降低该菌株的生物膜(Biofilm)形成能力。这些结果表明菌株2P24的PcoI-PcoRQS系统中,信号合成基因pcoI的表达受自体反馈调控,pcoR基因参与pcoI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生物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9年07期)

高振清,孙厚芳,陆远[10](2006)在《基于智能反馈的制造系统动态监测与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制造系统的可控性和运行效率,需要及时掌握其运行状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对制造系统控制模型的研究,提出一种用于制造系统动态监测与调控的智能反馈算法。该算法应用了一系列的子程序,每一个子程序都完成一定的功能,搜寻、分析和修改调度结果来创建更加适合于实际加工环境的调度方案。通过监测制造系统的运行状态,该算法针对系统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重组织。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该方法的工作流程,证明了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06年09期)

反馈与调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绪会对人类的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个体情绪体验与所处的外在环境相违背的时候,就需要对当前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旦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出现问题,则容易引发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因此通过干预和训练来提高人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情绪调控过程中大脑活动以毫秒级速度随时间演变,时变特性成为其主要特征,但由于缺乏对这种时变特性的深刻理解,目前的干预主要基于认知行为疗法,以纠正认知和改变行为为目的。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头皮脑电分析研究情绪调控的时变特性并最终将此项生理指标用于情绪的调控干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健康年轻人为对象,通过分析情绪调控过程中头皮脑电的特征,来研究整个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动态特性,为构建基于脑电的情绪调控反馈系统提供理论基础。我们选取认知重评作为情绪调控策略,要求被试对负性情景做出重评调控;同时以自然注视作为研究对照,借助事件相关脑电位分析、脑电频谱分析、事件相关谱扰动(ERSP)分析、相位同步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调控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脑电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有:(1)认知重评对晚期正电位(LPP)的调制始于刺激后1500ms,增强了左侧额区的活动。在1500-2500ms,悲伤情绪的认知重评增大了双侧额中央区的LPP幅值。在2500-4000ms,两种情绪的重评对LPP的调制仅在左侧额中央区显着,说明该区域在情绪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刺激后500-1000ms,并未发现认知重评对LPP的影响,但我们在右侧额中央区以及顶中央区观察到显着的情绪主效应,恐惧较悲伤诱发了更高的LPP。(2)情绪调控降低了全脑范围的慢波活动,增强了快波活动。相对于自然注视任务,对负性刺激的重评显着降低了theta频带的活动以及ERSP值,这种降低在刺激后1000ms之前就已经开始,同时,认知重评还增强了快波(beta频带和gamma频带)的活动,而且对beta的调制要晚于其他频带(1000ms以后),这反映了调控过程中被试对情绪刺激的一个注意力转移过程以及后期认知控制能力的增强。(3)情绪调控降低了左半球gamma频带的前后区域间连接,增强了脑网络的小世界特性。无论在哪个频带,在情绪加工过程中,脑网络都具有小世界特性,而且这种特性在加工的不同时间会受到刺激种类以及任务条件的影响。在认知任务的初期(500-1000ms),相对于悲伤刺激,加工恐惧刺激时的theta、高alpha(10-13Hz)和gamma频带的脑网络小世界指数更高,具有更优化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1000-4000ms),认知重评改变了这种情绪差异,这说明,认知重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脑各区域之间的连接。在此时间窗,情绪调控还增大了高alpha频带脑网络的小世界指数,减小了特征路径长度,反映出情绪调控需要更强的局部连接。(4)基于以上理论分析,论文完成了一套基于脑电的情绪调控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系统能够实现脑电信号实时处理、反馈阈值的设定、反馈参数的提取、反馈结果的显示等功能。该系统将情绪调控任务引入到反馈模块中,并将调控的结果通过对刺激图片加噪的方式呈现出来。经测试,本系统能够实时的反映被试当前情绪调控的状态。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多种脑电信号分析方法,研究了情绪调控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动态特性,并构建了一套情绪调控反馈系统。结果说明情绪调控是一个多脑区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这些区域在调控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情绪调控还涉及到多个频带的振荡活动;研究还发现,与自然注视相比,情绪调控时的脑网络具有更强的小世界特性、局部连接更多。本文的研究结果既丰富了对情绪调控时变特性的理解,也为基于脑电的情绪调控反馈训练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馈与调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郭宝宁.区域经济政策调控与宏观经济系统背景下的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线性采样输出反馈镇定控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2].魏玲.情绪调控的脑电动态特性分析以及脑电反馈系统研究[D].上海大学.2016

[3].夏成祥.造血系统存在内在反馈回路调控造血干细胞的休眠和激活状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4].孙亮华,刘帅兵,赵卫飞.集胞藻PCC6803染色体上relNEs(ssr1114/slr0664)TA系统的反馈调控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

[5].唐凯.多参数反馈调控结晶系统的初步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4

[6].黄根初.学业质量检测分析与反馈改进系统:有效调控教学[J].上海教育.2011

[7].薛燕.调控·反馈·互动·高效——互动反馈系统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使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

[8].苑占江,张家军,周天寿.基因调控系统中反馈压制的噪声:慢转录情形[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

[9].吴小刚,付承梅,张力群.荧光假单胞菌2P24中PcoI-PcoR群体感应系统的自体反馈调控[J].微生物学通报.2009

[10].高振清,孙厚芳,陆远.基于智能反馈的制造系统动态监测与调控[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6

标签:;  ;  ;  ;  

反馈与调控系统论文-郭宝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