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认识论论文-马雯雯

审美认识论论文-马雯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认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吕氏春秋》,“适”,审美,认识论

审美认识论论文文献综述

马雯雯[1](2019)在《《吕氏春秋》审美认识论对儒道学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吕氏春秋》的审美认识理论在其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贯穿全书审美原则的"适"大胆地吸收了儒家学派的"中和"与道家学派的"忘适"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内涵,指出只有审美主体"心适"与审美客体"物适"相结合,才能达到"适"的最高审美境界。关于认识论,《吕氏春秋》指出不仅要像老庄学派那样顺时、顺情、顺性,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适"时、"因"时,在审"时"的同时,注重"审人",尤其指出君主和臣下要加强"审时""审人"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个人修养。(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昌[2](2016)在《审美认识论研究的创新探索——《审美间体研究》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与产物的主客观效应。《审美间体》一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审美间体"这一全新的思想模型,有助于克服迄今为止美学研究所呈现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片面性,有利于拓展与提升美学研究的客观信效度与理论解释力品格,对美学以及神经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6年47期)

申扶民[3](2008)在《康德的审美认识论与合目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根据合目的性原则,从对自然的机械认识论转向有机整体的审美认识论,由此从自然合目的性过渡到道德合目的性,从而完成了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双重转向。这不仅实现了批判哲学体系上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弥合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裂痕,使自由在自然之中得以感性显现。(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李业才[4](2004)在《走向审美认识论的教学过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的教学认识论教学过程观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际活动中从更高的课程与教学哲学层次上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理念 ,克服主知主义等弊端 ,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身心和谐的健美人格。(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祁志祥[5](2000)在《佛教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的“现观”“现量”各有叁层涵义。在中国审美认识论中具体体现为审美的“现在”性、“现成”性和“现实”性。即 :美就在眼前生活中 ,审美是直接性的 ,审美中的“理”是一种情理而非思辨之理(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2期)

金惠敏[6](1997)在《论叔本华的审美认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叔本华审美的哲学认识论。叔本华把审美确定为对理念的认识,但是认识的主体首先是意志和欲望的个体,其认识能力仅限于变动不居的现象界,那么对于这样的个体,认识理念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为解决这一康德式难题,叔本华倡言"一种自我否定行为":首先是根绝欲望,再是放弃在根据律中认取事物的方式,由此意志个体转变为纯粹认识主体,进入理念或美的和平境界。本文认为,作为西方美学主要观念之一的审美无利害论,只是在叔本华汲取了柏拉图认识论和印度哲学之后才第一次得到了完整系统的说明。(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1997年02期)

靳绍彤[7](1993)在《毛泽东的审美认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在他的审美实践中,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认识论。我们尝试着以他的认识论为导向,结合其他方面的论述,从以下七个方面作些阐释。不当之处,愿得到各位名家的校正。 一 审美认识的出发点 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谈到了一般认识的出发点:“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性的,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就是说,一般认识从感觉开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了审美认识的出发点,即艺术美源于生活。他谈到的生活就不同于一般的感觉经验,而是生活的形象美。 这样就揭示出审美认识的出发点,不是感觉,而是完整的形象。这两种看法虽然都承认认识“开始于经验”,但所取得的经验形态却是不同的。一般认识所取得的“感觉经验”,“只看到各种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审美认识所取得的是“形象经验”,它一开(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1993年05期)

潘家森[8](1986)在《艺术想象及其心理动力结构——审美认识论基本概念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传统认识论因以事实判断为对象而可称作事实认识论的话,那么,以价值判断为对象的伦理认识和艺术认识,则应构成价值认识论。而本文只涉及艺术领域的价值认识论,姑且称之为审美认识论吧。 人类两条腿一旦坚定地站在大地上,吞吐着大气,捕捉着风云,追逐着雷电,思索着惊异,对象世界就具有双重品格,它不仅是自在的物理世界,而且也是自为的价值世界。图腾,岩画,(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1986年03期)

审美认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与产物的主客观效应。《审美间体》一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审美间体"这一全新的思想模型,有助于克服迄今为止美学研究所呈现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片面性,有利于拓展与提升美学研究的客观信效度与理论解释力品格,对美学以及神经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认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马雯雯.《吕氏春秋》审美认识论对儒道学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9

[2].刘昌.审美认识论研究的创新探索——《审美间体研究》评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6

[3].申扶民.康德的审美认识论与合目的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李业才.走向审美认识论的教学过程观[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5].祁志祥.佛教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之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6].金惠敏.论叔本华的审美认识论[J].文艺研究.1997

[7].靳绍彤.毛泽东的审美认识论[J].中州学刊.1993

[8].潘家森.艺术想象及其心理动力结构——审美认识论基本概念研究之一[J].中州学刊.1986

标签:;  ;  ;  ;  

审美认识论论文-马雯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