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丢失率论文-黄国秀,闭应洲,潘永华,吴苏疆,何祺

骨丢失率论文-黄国秀,闭应洲,潘永华,吴苏疆,何祺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丢失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丢失,骨密度,绝经,中老年人

骨丢失率论文文献综述

黄国秀,闭应洲,潘永华,吴苏疆,何祺[1](2019)在《中老年女性绝经前后骨丢失率变化趋势及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老年女性绝经前后骨丢失率的变化趋势及影响绝经后骨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6 849例中老年女性的腰椎骨密度测定资料,其中未绝经女性2 825例(未绝经组),绝经后女性4 024例(绝经组)。比较绝经组和未绝经组骨密度及累计骨丢失率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绝经年龄的研究对象在相同年龄段时的骨丢失率变化趋势,并分析绝经组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每周户外活动量、牛奶摄入量等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绝经组和未绝经组女性的骨密度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以绝经后各年龄段组的骨密度下降更明显;在41~45岁、46~48岁、49~51岁、52~54岁年龄段,绝经组的骨密度均低于未绝经组(均P <0. 05)。随着年龄增长,绝经组和未绝经组累计骨丢失率均逐渐增加。在51~64岁年龄段,早绝经者相对于晚绝经者的累计骨丢失率均较高;在70~79岁年龄段,46~48岁绝经组和49~51岁绝经组骨丢失率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平台期,而52~54岁绝经组则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上升过程;各组在80岁后,骨丢失率显示略有回降或上升不明显。绝经年限、经校正年龄因素后的体质指数、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每周牛奶摄入量与骨密度均存在相关关系(均P <0. 05)。结论中老年女性的骨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绝经与否及绝经年龄可影响骨丢失率。较早绝经者比较晚绝经者的累计骨丢失率更高,应对较早绝经者给予全面的骨折风险评估和生活方式干预,以减小其骨丢失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倩,子建文,张玉岭,龚念婷[2](2014)在《高原地区不同年龄成人骨密度和骨丢失率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大理地区和香格里拉地区不同年龄成人骨矿含量分布,研究确定峰值骨量的年龄段,寻找骨丢失规律,为不同海拔高原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韩国OSTEOSYS双能X线骨密度仪EXA-3000对2312位受检者测定右脚部跟骨骨密度值,其中来自香格里拉建塘镇(3280 m)的健康体检者947人(男523人,女424人),年龄20~70岁,平均45.7岁;来自大理(海拔1970 m)的健康体检者1365人(男564人,女801人),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按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共分男女各6个组,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个地区男女均于30~39岁达到骨量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开始下降;两个地区男性的骨密度含量均高于女性;香格里拉男、女性骨密度含量均高于大理地区健康人群。结论香格里拉地区正常人群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大理地区,故根据不同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分布,建立诊断标准,对诊断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4年05期)

龙海燕,张红,伍贤平,廖二元,谢辉[3](2014)在《女性血清护骨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骨丢失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护骨素(OPG)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骨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调查女性血清OPG和TGF-β1水平与骨丢失率(BLR)的关系,以及这两种细胞因子对BLR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465例健康成年女性,年龄35~80岁。测量血清OPG和TGF-β1水平,DXA骨密度仪测量腰椎、髋部和前臂远端的骨密度(BMD)和BLR。结果各骨骼部位BLR与血清OPG呈负相关(r=-0.122至-0.230,P=0.007-0.000),与血清TGF-β1呈正相关(r=0.245-0.365,P=0.000)。调整年龄和BMI后,TGF-β1与腰椎和前臂超远端BLR的偏相关性仍然有显着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PG对BLR是一个负性决定因素,大约可以解释BLR变异的1.4%~3.7%;TGF-β1对BLR是一个正性决定因素,可以解释BLR变异的5.3%~13.3%。结论该研究揭示了成年女性循环中OPG和TGF-β1水平与骨丢失率的关系,提示TGF-β1和OPG水平变化与骨丢失率有关,TGF-β1可能是女性骨丢失率的独立决定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余学锋[4](2011)在《阿法骨化醇(阿法D3)在临床高骨丢失率患者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目标是优化骨骼发育和最大程度地增加峰值骨量,预防与年龄相关的和继发性原因引起的骨丢失、保护骨骼的结构完整性和预防骨折。卵巢功能衰竭或卵巢切除(自然或外科性绝经)引起雌激素分泌突然停止,造成骨转换增加和高(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期刊2011-10-20)

程晓光,杨定焯,周琦,卓铁军,张华俦[5](2008)在《中国女性的年龄相关骨密度、骨丢失率、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参考数据库——多中心合作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合作调查了中国女性的年龄相关骨密度(BMD)、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发生率。调查结果被用来建立一个BMD参考数据库,用以诊断中国女性的骨质疏松。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DXA)测量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和嘉兴地区20~89岁女性的腰椎(L1~L4)(n=8142)和髋部(n=7290)的BMD值。不同部位骨骼BMD随年龄的变化用叁次回归模型拟合来描述。结果股骨颈和全股骨的BMD峰值出现在30~34岁,脊柱和股骨粗隆部的峰值出现在40~44岁。年轻成人的(YA)的BMD值(均值和标准差(SD)用20~39岁年龄段的平均BMD进行计算)在后前位脊柱、股骨颈、股骨粗隆和全股骨分别为1.116±0.12g/cm2、0.927±0.12g/cm2、0.756±0.11g/cm2和0.963±0.13g/cm2。85岁老年女性脊柱的BMD减少了32%,股骨减少了30%~35%。骨质疏松的定义是BMD值与本研究组中确立的年轻成人BMD值相比≤-2.5个标准差,在50岁及以上的女性,发生率分别为脊柱28%、股骨任何部位15%、脊柱或者股骨为31%。结论本研究为中国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数据,并且建立了一个可供全中国范围内女性骨质疏松诊断使用的可靠的参考数据库。(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程群,朱汉民,甘洁民,李慧林,朱晓颖[6](2007)在《体重、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骨丢失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体重、体重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率的影响。方法对1042名门诊体检的健康绝经后妇女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DXA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股骨部位骨密度(BMD),同时留取血液和尿液测定骨转换指标,如血清骨钙素(SM-BGP)、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LP)、血I型前胶原C端肽(S-PICP),和骨吸收指标,如尿吡啶啉(U-PYD)、尿脱氧吡啶啉(U-DPD)、尿I型胶原羧基端肽(U-CTX)、尿I型胶原氨基端肽(U-NTX)、尿钙(U-Ca)、尿肌酐(U-Cr)以及可以反映骨代谢的血完整甲状旁腺素(S-PTH)。结果U-CTX/Cr(r=-0.233,P=0.000)、U-NTX/Cr(r=-0.110,P=0.016)和SM-BGP(r=-0.193,P=0.027)与BMI呈负相关。根据体重指数将受试对象分为叁组:BMI≤24kg/m(2正常组),24kg/m2<BMI<27kg/m2(超重组),27kg/m2≤BMI(肥胖组),U-CTX/Cr在叁组的水平分别为:287.73±98.47;239.37±85.26;204.14±79.91,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NTX/Cr在叁组的水平分别为:61.77±29.83;54.45±20.37;49.53±19.81,只在组1和组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BGP在叁组的水平分别为:26.16±12.75;24.57±10.98;20.82±7.99,组3与组1、组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BMI、腰椎BMD和年龄是影响绝经后妇女U-CTX/Cr、U-NTX/Cr、SM-BGP的主要因素。结论BMI与骨转换率呈负相关,对于绝经后妇女,随着BMI的升高其骨形成(SM-BGP)或骨吸收(U-CTX、U-NTX)均有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老年医学与保健》期刊2007年05期)

王淑玉,王美莲,刘嘉茵,张克勤,申志祥[7](2002)在《绝经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南京市区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与绝经时间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测定576例妇女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酚(Pyr)浓度,其中233例同时测量腰椎2~4、左髋部股骨颈骨密度。按中青年、围绝经期、绝经早期、绝经晚期分4组。结果:①腰椎2~4、股骨颈骨密度年下降率:围绝经期与绝经前相似为0.6%、0.5%;绝经早期为2.3%、0.9%;绝经晚期为1.0%、1.6%。②围绝经期、绝经早期及绝经晚期与中青年尿Pyr/Cr(肌酐)比较均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各组骨质疏松伴发率分别为0、2.2%、22.8%、67.6%。③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间尿Pyr/Cr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①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骨吸收指标处于稳定的高水平。②围绝经期骨丢失率与绝经前相当;绝经早期妇女以松质骨为主的腰椎骨量丢失最快,以后下降处于稳定状态;随年龄增长,股骨颈骨量年丢失率逐渐增加。③骨密度与骨吸收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2期)

伍贤平,瘳二元,邓小戈,黄干,龙兆丰[8](2000)在《女性不同骨胳部位的峰值骨量及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女性不同骨胳部位具有代表性的峰值骨量(PBM)平均值及其标准差,为骨质疏松(OP)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标准;了解女性随增龄不同骨胳部位的骨丢失规律和OP患病率,为OP的早期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Hologic 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随机测量长沙市1881例年龄为15~96岁,排除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影响骨代谢的健康女性不同骨胳部位(仰卧腰椎前后位(AP)、侧位总体(Late)及其中间区(mLate)、髋部股骨颈(FN)和Ward’s区,前臂桡骨超远端(RUD)和1/3处(R1/3)等38个不同区域的BMD.结果:按每5岁年龄段分组统计结果(本文来源于《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0-06-01)

徐会清[9](1999)在《骨峰值及骨丢失率对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骨峰值和骨丢失率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决定因素。骨峰值与VDR基因等遗传因素有关,骨丢失率随年龄、部位不同而异,且受体重、绝经年限等因素影响。骨峰值和骨丢失率对预测骨折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期刊1999年02期)

骨丢失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大理地区和香格里拉地区不同年龄成人骨矿含量分布,研究确定峰值骨量的年龄段,寻找骨丢失规律,为不同海拔高原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韩国OSTEOSYS双能X线骨密度仪EXA-3000对2312位受检者测定右脚部跟骨骨密度值,其中来自香格里拉建塘镇(3280 m)的健康体检者947人(男523人,女424人),年龄20~70岁,平均45.7岁;来自大理(海拔1970 m)的健康体检者1365人(男564人,女801人),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按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共分男女各6个组,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个地区男女均于30~39岁达到骨量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开始下降;两个地区男性的骨密度含量均高于女性;香格里拉男、女性骨密度含量均高于大理地区健康人群。结论香格里拉地区正常人群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大理地区,故根据不同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分布,建立诊断标准,对诊断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丢失率论文参考文献

[1].黄国秀,闭应洲,潘永华,吴苏疆,何祺.中老年女性绝经前后骨丢失率变化趋势及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9

[2].李倩,子建文,张玉岭,龚念婷.高原地区不同年龄成人骨密度和骨丢失率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4

[3].龙海燕,张红,伍贤平,廖二元,谢辉.女性血清护骨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骨丢失率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

[4].余学锋.阿法骨化醇(阿法D3)在临床高骨丢失率患者中的重要性[C].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2011

[5].程晓光,杨定焯,周琦,卓铁军,张华俦.中国女性的年龄相关骨密度、骨丢失率、骨质疏松发生率及参考数据库——多中心合作项目[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

[6].程群,朱汉民,甘洁民,李慧林,朱晓颖.体重、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骨丢失率的相关性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

[7].王淑玉,王美莲,刘嘉茵,张克勤,申志祥.绝经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的变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8].伍贤平,瘳二元,邓小戈,黄干,龙兆丰.女性不同骨胳部位的峰值骨量及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患病率[C].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0

[9].徐会清.骨峰值及骨丢失率对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

标签:;  ;  ;  ;  

骨丢失率论文-黄国秀,闭应洲,潘永华,吴苏疆,何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