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地区论文-岳晓媛,武安绪,冯刚,马梁

首都圈地区论文-岳晓媛,武安绪,冯刚,马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首都圈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首都圈东部,震群序列性质,传统方法,视应力

首都圈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岳晓媛,武安绪,冯刚,马梁[1](2019)在《首都圈东部地区震群序列性质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方法和数字地震学方法(视应力),对首都圈东部地区2009—2017年发生的震群序列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震群序列性质,可以利用视应力方法进一步分析,该方法能够反映每个震群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可以进行异常性质判别;②通过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提高震群序列异常性质判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后续地震活动趋势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对2种方法进行震例检验,可知后续地震一般为中等以上地震,在震群(具有异常性质)发生1—7个月后发震,发震位置在震源区附近。(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林向东,袁怀玉,李稳,杨选,牟磊育[2](2019)在《首都圈地区Pb震相典型特征与康拉德界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b震相是近震震相中的一个重要震相.关于Pb震相典型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对指导区域台网工作人员如何识别该震相,丰富台网观测报告震相产出,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和确定康拉德界面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识别困难,国内很少有系统进行有关Pb震相的识别和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首都圈地区高密度台网2009—2015年记录到的369个ML≥2.5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重新分析震相并识别出1153条Pb震相.基于震相资料,利用时频分析、多项式拟合、射线分析、最小二乘法、联合反演、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在首都圈及邻区,在肉眼可识别时频域内的特征来看,通常容易识别的Pb的振幅或频率高频部分相对比初至Pn和Pg大或高,也有振幅变小或者频率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与震源机制、台站方位、场地响应、仪器类型等方面有关.时频分析、功率谱密度和肉眼识别分析的结果表明,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相对低频部分,Pn,Pb,Pg,PmP四种震相(本研究以后提到的震相顺序只考虑这四种震相)有很强的共性,区别在于传播路径上的不同,频率或观测记录周期上的小幅度差别.在Pg作为初至波时,Pb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与Pg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带宽差不多(受到包含Pg震相的影响),但是高频主频部分频率更高,Pb到时在Pg之后,PmP之前.Pn作为初至波时,Pn震相低频主频部分带宽比Pb宽,但是Pb高频主频部分频率相对更高,Pb在Pn之后,在Pg之前.鉴于震源深度对Pb到时顺序的影响,及其在定位结果中精确度最差的情况,在震中距约在80~140km范围内时,得考虑区域地壳厚度横向不均匀、震中距、震源深度等情况并结合波形特征,来判定Pb是否为初至震相.Pb震相在康拉德界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7.0km·s~(-1),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约为23km.Pb射线的分布情况直接证明了康拉德界面在首都圈地区的分布是连续的.基于本研究利用Pg,Pb,Pn,PmP震相走时联合反演所得模型计算的理论走时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路畅[3](2019)在《首都圈地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圈地处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天津等地区,是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区。区域内历史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是地震重点监测区域。然而研究区尚未有较为全面深入的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因此有必要对首都圈地区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其来源进行分析与讨论,获取区域内地球化学背景值及与地震相关的前兆信息。同时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有一定价值。在2016年7-8月采取温泉与地热水样品46件,其中气体样品24件。通过氢氧同位素判定其地热水来源,并讨论区域内水化学类型及离子组分成因,并深入讨论了首都圈东部21个采样点的离子浓度的毫克当量百分比与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结合氦氖气体同位素,判断有无深部物质的补给。首都圈地区水化学类型丰富,Na~+为主要阳离子,离子组分受含水层岩性、周围地质条件影响及水岩反应控制。西部地区2011年与2016重复采样点13个,其水化学类型与离子浓度基本稳定不变,推断与区域地震活动性弱有关。并计算东部水化学采样点的热储温度与循环深度,分别为41.59~117.72℃与0.87~3.04km。较深埋藏深度(≈3 km)是以灰岩、白云岩为介质的岩溶裂隙型热储,多数地热水属于浅层埋藏,属于馆陶组、明化镇组(500-3000m)。首都圈地区δD和δ~(18)O的范围为-89.28~-69.27‰与-12.04~-8.04‰,其来源为大气降水,西部地区的δD平均值为-84.13‰,小于东部平原地区的δD平均值(-79.22‰),δD的值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其地下水的补给深度,排除季节效应、大陆效应等影响,可以推测首都圈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地下水补给来源较浅。氦氖同位素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地热水多数为壳源、幔源、大气来源的混合,深部流体可能为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地区地热水的热源之一。西部地区圣世苑温泉、五里营温泉与八达岭温泉有明显的幔源特征。通过东西部的氦同位素的R/Ra比值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有更高的幔源贡献率,判断西部地区有更深的物质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9-06-14)

陈志,李营,周晓成,刘兆飞,杜建国[4](2019)在《首都圈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Rn的释放、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活动断裂带因裂隙集中发育、流体运移相对通畅而成为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深部脱气的重要场所(杜乐天,2005;陶明信等,2005;Capaccioni等,2015)。首都圈地区(N 38.5o~41o,E 112o~120o)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齐诚等,2006)。随着气候、环境的日趋恶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首都圈地区气候及环境问题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构造上,首都圈地区地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和(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樊文杰,崔效锋,胡幸平,陈佳维[5](2019)在《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及现今构造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9年1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圈地区发生的8 061个地震事件的23 293条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首都圈地区单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在初步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计算得到的单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搜集到的已有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运用线性反演法对首都圈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正断型次之,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位大都为ENE向和近EW向,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仅有个别地震的P轴方位为NNW向;(2)首都圈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西部的ENE向至东部的近EW向呈现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类型整体上为走滑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较认为:京西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是相对稳定的,最大主应力轴未呈明显改变;唐山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轴)在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可能发生了变化,唐山地震后一年至今(1977—2017年)是否发生变化,依据现有的计算结果尚不得而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郑德高,倪四道,杨卓欣,刘志[6](2018)在《井下地震计的P波接收函数正演计算及其稳定性研究——以首都圈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地震计波形记录的P波垂向分量存在频谱极小(spectrum null)现象,导致接收函数的结果不稳定.本文以首都圈地区为例,基于平面波入射的传播矩阵理论,发展了用于计算井下地震计的接收函数正演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井下地震计波形垂向分量频谱极小现象,研究其对接收函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井下地震计波形记录垂向分量的频谱极小开始出现的频率和地震计的埋深相关.该现象可造成反卷积提取的接收函数不稳定,且不稳定情况出现在频谱极小附近的频段,可通过选择合适的高斯因子压制其对接收函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亚茹,王想[7](2018)在《首都圈地区M_S≥5.0地震时空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1880年以来首都圈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首都圈地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存在10年左右的周期性,地震发生有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且这一迁移具有轮回性。目前,首都圈地区处于发震的时间节点上,根据迁移性和轮回性认为未来首都圈东部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杨江[8](2018)在《首都圈地区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圈地区包含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的部分区域,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目前,区域内活动断层构造活动较强,地震危险性相对较高,地震监测工作尤为重要。为了研究首都圈地区活动断层上方土壤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判别断层活动性和评估地震危险性,论文跨断层测量了山西断裂带北段、怀安盆地、延怀盆地、叁河地区、唐山地区和天津地区的19条活动断层上方的土壤气Rn、CO_2、Hg浓度和通量,探讨土壤气浓度和通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土壤气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关系,为首都圈地区地震监测提供地球化学依据。2016年4月至6月,在首都圈地区19条活动断层上方36个土壤气剖面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体Rn、CO_2、Hg浓度和通量,浓度测点共计1088个,通量测点共计252个。土壤气Rn浓度测量使用RTM2200型测氡仪测量,土壤气Rn通量使用RAD7型测氡仪进行测量;土壤气CO_2浓度和通量测量均使用GXH-3010E型便携式红外线CO_2分析仪;土壤气Hg浓度测量使用RA-915+型塞曼效应测汞仪。测量结果显示,首都圈地区各剖面土壤气Rn、CO_2和Hg的平均浓度的范围分别是0.706~28.992 kBq/m~3、0.13~1.29%、5.8~20.2 ng/m~3,其中土壤气Rn、CO_2和Hg的平均浓度最高的剖面分别是大东关剖面、蚕房营剖面和吴庄村剖面。首都圈地区各剖面土壤气Rn、CO_2的平均通量的范围分别是12.95~128.3 Bqm~(-2)h~(-1)、9.15~91.3 gm~(-2)d~(-1),其中土壤气Rn、CO_2的平均通量最高的剖面分别是丰南剖面、何家洼剖面。首都圈地区土壤气Rn、CO_2和Hg的浓度和土壤气Rn、CO_2的通量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首都圈地区在近EW向构造应力作用下,东部张-渤地震带陆地段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的密集程度均高于山西地震带北段,总体应力水平较高。其次,断层滑移速率也是影响土壤气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之一,但是主要表现在同一活动断层上方的剖面。此外,研究发现土壤组分和土壤粒度对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基本没有影响。首都圈地区温泉气体He同位素数据(~3He/~4He)表现出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气Rn、CO_2和Hg空间分布特征相反。西部地区较高的~3He/~4He值说明温泉气体He地幔贡献率较高,断裂深部连通性较好,渗透率也较高。结合地球内部元素U的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气Rn的源区很可能没有深入地幔,而是在地壳中的某些区域。此外,土壤气CO_2和Hg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土壤气Rn类似,其源区深度可能与Rn类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8-05-10)

杨烁,于涛方[9](2017)在《1985-2015年期间日本首都圈地区空间结构变迁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广场协定》及1989年股市下跌开启了日本长达二十年的"平成萧条"。经济危机后的二十年内以东京都为核心的日本首都圈内的人口迁移与就业变化,可对2008年经济危机后十年间中国大城市地区人口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本文回顾了日本自经济危机爆发至走出危机的过程中的时代背景及规划调整,分析其人口分布,认为大城市的近郊地区更易出现人口暴增;同时,通过经济转型走出危机过程中,大城市能够更快更平稳地完成转型,而近郊和远郊地区将经历较剧烈的就业结构的变化,对需要适应新环境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大城市地区在对抗经济危机,走出低迷更有优势,投资大城市地区可使其成为带动周边地区摆脱危机的"发动机"。这些结论对中国自2008年至今的十年间的人口流动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7-11-18)

郭宝震,闫琳琳,叶庆东[10](2017)在《基于水准与重力资料的首都圈地区形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年来首都圈地区形变分析手段的单一性,该文利用该地区2001、2007、2014年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和2009、2014年两期流动重力数据,处理获得该地区2001—2007和2007—2014两个时间段的垂直形变特征和2009—2014年重力场累积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利用水准资料对同期重力变化结果进行垂直形变效应改正,获取校正后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首都圈平原地区受华北地下水开采影响较为严重,垂直形变呈现明显的下沉现象,而在山区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构造运动信息。重力变化的垂直形变效应改正量基本在10×10-8(m·s-2)以内,对异常形态没有影响,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主要是对地壳深部介质密度变化和物质迁移过程的主要反映。(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首都圈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b震相是近震震相中的一个重要震相.关于Pb震相典型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对指导区域台网工作人员如何识别该震相,丰富台网观测报告震相产出,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和确定康拉德界面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识别困难,国内很少有系统进行有关Pb震相的识别和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首都圈地区高密度台网2009—2015年记录到的369个ML≥2.5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重新分析震相并识别出1153条Pb震相.基于震相资料,利用时频分析、多项式拟合、射线分析、最小二乘法、联合反演、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在首都圈及邻区,在肉眼可识别时频域内的特征来看,通常容易识别的Pb的振幅或频率高频部分相对比初至Pn和Pg大或高,也有振幅变小或者频率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与震源机制、台站方位、场地响应、仪器类型等方面有关.时频分析、功率谱密度和肉眼识别分析的结果表明,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相对低频部分,Pn,Pb,Pg,PmP四种震相(本研究以后提到的震相顺序只考虑这四种震相)有很强的共性,区别在于传播路径上的不同,频率或观测记录周期上的小幅度差别.在Pg作为初至波时,Pb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与Pg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带宽差不多(受到包含Pg震相的影响),但是高频主频部分频率更高,Pb到时在Pg之后,PmP之前.Pn作为初至波时,Pn震相低频主频部分带宽比Pb宽,但是Pb高频主频部分频率相对更高,Pb在Pn之后,在Pg之前.鉴于震源深度对Pb到时顺序的影响,及其在定位结果中精确度最差的情况,在震中距约在80~140km范围内时,得考虑区域地壳厚度横向不均匀、震中距、震源深度等情况并结合波形特征,来判定Pb是否为初至震相.Pb震相在康拉德界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7.0km·s~(-1),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约为23km.Pb射线的分布情况直接证明了康拉德界面在首都圈地区的分布是连续的.基于本研究利用Pg,Pb,Pn,PmP震相走时联合反演所得模型计算的理论走时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结果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首都圈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岳晓媛,武安绪,冯刚,马梁.首都圈东部地区震群序列性质判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2].林向东,袁怀玉,李稳,杨选,牟磊育.首都圈地区Pb震相典型特征与康拉德界面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路畅.首都圈地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

[4].陈志,李营,周晓成,刘兆飞,杜建国.首都圈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Rn的释放、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樊文杰,崔效锋,胡幸平,陈佳维.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及现今构造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19

[6].郑德高,倪四道,杨卓欣,刘志.井下地震计的P波接收函数正演计算及其稳定性研究——以首都圈地区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8

[7].王亚茹,王想.首都圈地区M_S≥5.0地震时空演化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8

[8].杨江.首都圈地区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8

[9].杨烁,于涛方.1985-2015年期间日本首都圈地区空间结构变迁及启示[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2017

[10].郭宝震,闫琳琳,叶庆东.基于水准与重力资料的首都圈地区形变分析[J].测绘科学.2017

标签:;  ;  ;  ;  

首都圈地区论文-岳晓媛,武安绪,冯刚,马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