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730900

摘要:目的:分析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8年8月~2019年2月,涉及患者为100例,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无规律、无特定点进行皮下注射,观察组患者则利用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进行腹部皮下抗凝剂注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同时在整个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实施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在注射过程中,采用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精确注射部位、注射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临床意义较为深远。

关键词: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应用效果

临床中,低分子肝素主要治疗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等疾病,是常见的抗凝剂,低分子肝素分为低分子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钠两种,其生物利用度较高,抗血栓的作用也较为强大,但是由于临床使用率不断提高,在皮下注射过程中,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长,也属于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此相关研究学者对于该问题较为重视[1],所以本文主要对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特选择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资料

本研究时间为2018年8月~2019年2月,涉及患者为100例,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为50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为(57.92±1.66)岁,男性为29例,女性为21例,其中心力衰竭患者为1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22例,心肌梗死患者为10例,其他为2例,而对照组患者为50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为(57.88±1.52)岁,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其中心力衰竭患者为1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21例,心肌梗死患者为11例,其他为3例,对比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①上述患者均符合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以及家属对本次研究无任何异议,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本研究过程中涉及的药物等均经临床医学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多种器质性功能障碍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抗凝剂使用禁忌症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腹部皮下抗凝剂注射治疗。无规律、无特定点进行注射

观察组患者则利用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进行腹部皮下抗凝剂注射:(1)制作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护理人员取软硅胶一块,开始制作,以患者的脐部为圆心点制作成U型托盘,随后以圆心点为中心以2cm的间距向三面放散制作定位点。(2)每个定位点直径为5cm,各定位点间距为0.5cm,并在每个定位点上做出标识,以此来进行注射部位的调换,避免同部位重复注射。2]。(3)在定位仪上方设置一个计时器,以便注射者更加精确注射时间,提高药物疗效。(4)注射方式,护理人员将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放置于患者腹部,选择好当天注射的部位,遵医嘱予以抗凝治疗。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密切观察皮下注射区域是否出现出血、脂肪萎缩等现象。

1.3观察范围

分析上述患者注射后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皮下出血、皮下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

利用VAS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的疼痛情况,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疼痛情况越严重[3]。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对比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则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2.1比对两组患者注射后不良反应情况

在表1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比对两组患者注射后不良反应情况

3讨论

对于实施皮下抗凝剂注射治疗的患者,在腹部进行不同点的注射其注射面积较大,并且温度较为恒定,且不受运动的影响,其注射的效果比其他部位更好,并且操作较为便捷,美观度较高,患者接受程度也较高[4]。而传统的注射方式为不规则的皮下注射,无特定部位,因此这种方式下,会导致一个部位多次注射,引发皮下出血、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这不仅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延长治疗时间,引发纠纷事件,所以为了减少同一部位的多次注射,提高患者腹部皮肤的利用率[5],有研究学者指出利用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进行注射,该方式是由美国的一位研究学者提出,将患者需要注射的部位进行规划,以U型的形式规划好范围,制定圆圈,当一个位置注射后,再换下一个位置,这样护理人员的操作也较为简单,解决了注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并且在计时器的提示下,更为精确注射时间,以保证药物的吸收与疗效,同时通过规范注射流程,避开硬结以及凹凸部位,可以有效减少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情况,降低皮下出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6],。

而通过本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同时在整个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也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于实施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在注射过程中,采用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精确注射部位、注射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临床意义较为深远。

参考文献:

[1]高丽霞,王瑶,蒋彩霞,等.品管圈管理对皮下注射抗凝剂患者皮下出血的作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v.11(14):116-118.

[2]李月兰.腹部时钟定位轮换注射在保护局部皮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9):142-143.

[3]吴红缨.急诊科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59-61.

[4]齐爱娇,邹田子,王建宁,等.宽“U”形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J].天津护理,2017,25(6):548-549.

[5]梅丽萍.腹部胰岛素注射表盘式轮换定位卡的设计与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3):153-154.

[6]刘娣.肝素钙腹部注射定位卡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4):3152-3152.

标签:;  ;  ;  

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