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风险论文-阮舒荷,庄艳华,王立辉,汤显强,张亮

土壤侵蚀风险论文-阮舒荷,庄艳华,王立辉,汤显强,张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侵蚀风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侵蚀,USLE,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区

土壤侵蚀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阮舒荷,庄艳华,王立辉,汤显强,张亮[1](2019)在《汉江中下游流域土壤侵蚀高风险期及优先控制区协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高风险期和优先控制区分别指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时段和区域。基于月尺度土壤侵蚀高风险期及优先控制区识别,对水土资源保护具有实践意义。基于USLE模型,定量分析汉江中下游流域不同月份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土壤侵蚀高风险期及优先控制区协同分析方法,先基于侵蚀量-时间曲线定量识别流域土壤侵蚀的高风险期,再基于侵蚀量-面积曲线识别高风险期内的优先控制区。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流域2010年土壤侵蚀具有集中分布特点,严重侵蚀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北和东南地区,占流域面积的11.70%;轻度及以下侵蚀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东部和南部坡度较低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88.30%。流域土壤侵蚀的高风险期为4月和7月,侵蚀量占全年的69.12%,其中,7月土壤侵蚀量最高,占全年的41.83%,4月土壤侵蚀量占全年的27.29%。汉江中下游流域高风险期内优先控制区占流域面积的12.22%,其侵蚀量达82.01%,优先控制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西部及东南部分县市。通过优先控制高风险期内的优先控制区域可以大大提高土壤侵蚀的控制效率。(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李丹丹,周忠发,王历,黄登红[2](2019)在《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价——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索解决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土壤肥力损失、质地恶化以及石漠化加剧等问题,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山区绥阳县为研究区,选取ALOS影像、DEM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坡度、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因子,以GIS空间分析探索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因子相关性、空间特征和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等级面积比依次为:中度(32.35%)>强度(24.55%)>微度(21.28%)>较强度(9.28%)>轻度(6.66%)>剧烈(5.88%),中度侵蚀类型和强度侵蚀类型占主导部分;2)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相关系数为0.670,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系数为0.386,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研究区SEDI指数为423,土壤侵蚀程度达到较重等级,存在较强的潜在风险。其中,研究区东北部、东南部、东部等地SEDI指数最高,绥阳县西南部风华镇一带SEDI指数最低。该研究为预防喀斯特山区土壤退化、改善土壤环境及生态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金山,倪福全,邓玉,李林桓,王志刚[3](2019)在《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岷江上游流域侵蚀现状、特点,在拟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GIS加权迭加分析法探究了岷江上游流域侵蚀风险,得出如下结论:(1)陡坡占61.20%,年均降雨量差异较大,土壤土质疏松绵软,地震影响强度高;(2)中度以上侵蚀风险比例为89.31%,土壤侵蚀形势严峻;(3)中度侵蚀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水网附近,与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流域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周边地区,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密切相关;(4)汶川、理县为重度风险侵蚀关键治理区,黑水、茂县、松潘为中度侵蚀风险治理区。(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陈世发[4](2018)在《南方红壤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格局与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普遍、持续性最强的缓发性自然灾害,被称为“蠕动的灾难”。南方红壤区多种侵蚀类型并存,土壤瘠薄,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增加了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开发的需求,造成土壤侵蚀风险较黄土高原区更大。研究南方红壤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格局与风险评价,构建安全的风险调控与管理体系,为南方红壤区流域尺度的土壤侵蚀治理及风险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本研究以南方红壤区的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3S技术、野外观测与调查、室内实验、PRA农户调查及统计分析,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分析流域1999-2015年土壤侵蚀格局与演变,以适宜粒度构建侵蚀景观生态风险,利用危险性与脆弱性指标评价流域土壤侵蚀风险,并结合农户感知进行土壤侵蚀风险调控与管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为基础,确定朱溪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并分析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及与相关因子的关系。利用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反映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土壤侵蚀率与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从1999-2015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在流域东部和西部较低,中部较高。(2)以Fragstats4.2为基础计算朱溪河流域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土壤侵蚀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而呈现出无规律变化型、减弱型和增强型叁种,并判定朱溪河流域侵蚀景观格局指数的最佳分析粒度为20 m,以此计算朱溪河流域侵蚀景观生态风险,1999-2015年流域侵蚀景观生态风险逐渐降低,并在流域中部大,东西部较小。(3)选取土壤侵蚀危险性指标与脆弱性指标,以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模型来分析朱溪河流域1999-2015年土壤侵蚀风险状态、格局与演变。朱溪河流域土壤侵蚀风险逐渐降低,且在流域东部和西部风险较小,中部较大。情景模拟人类活动行为对土壤侵蚀风险贡献值,人类活动使风险降低的程度高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是造成流域土壤侵蚀风险的重要因素。(4)基于参与式农户访谈法(PRA)对土壤侵蚀及侵蚀风险进行感知,并以朱溪河流域土壤侵蚀景观生态风险与侵蚀风险为基础,从农户角度对侵蚀风险进行可接受性分析与评价,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等治理流域土壤侵蚀,对朱溪河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调控与管理,加快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户防灾减灾意识,降低土壤侵蚀风险。研究为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治理、侵蚀风险调控与指导土壤侵蚀措施配置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赵海根,唐于渝,杨胜天[5](2018)在《黄河中游1978-2010年间土壤侵蚀风险的动态监测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Soil eros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at threatens ecosystems globally. The risks posed by soil erosion, the trend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soil erosion, and the status, intensity,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y level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re identified from 1978 to 2010. This study employed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ed with GIS and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including land use, slope gradient and 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age(VFC). The erosion status in the study region improved from 1978 to 2010; areas of extremely severe, more severe, and severe soil erosion decreased from 0.05%, 0.94%, and 11.25% in 1978 to 0.04%, 0.81%, and 10.28% in 1998, respectively, and to 0.03%, 0.59%, and 6.87% in 2010,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1998, the area classed as improvement grade erosion increased by about 47,210.18 km2 from 1998 to 2010, while the area classed as deterioration grade erosion decreased by about 17,738.29 km2. Almost all severe erosion regions fall in the 1 st and 2 nd conservation priority levels, which areas accounted for 3.86% and 1.11% of the study area in the two periods,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identified regions where soil erosion control is required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olicymakers to implement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e futur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8年02期)

王金亮,谢德体,倪九派,邵景安[6](2017)在《基于源汇景观单元的流域土壤侵蚀风险格局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域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选取位于叁峡库区的綦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航空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土壤数据库,进行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以此作为研究区的源汇景观单元。综合景观类型、土壤和坡度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贡献,构建源汇景观单元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进行修正并进行土壤侵蚀风险格局识别,最后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进行土壤侵蚀的模拟,以此验证风险格局的合理性,并综合分析了源汇景观空间特征:源汇景观单元组成结构、权重和土壤侵蚀风险。结果表明:(1)源汇景观单元权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区向低丘缓坡区过渡的地带,坡度较大、土壤可蚀性较高,以及水田、旱地和居民点的源汇景观单元也较为集中分布。(2)各子流域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基于源汇景观单元并赋予其权重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流域内部土壤侵蚀规律,可作为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3)依据各子流域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特征可将库区綦江流域划分为五大土壤侵蚀景观风险区:北部沿江地区各子流域耕地分布较为集中且相对水流路径较短,以及林草地较少,土壤侵蚀风险大;中部丘陵地区源景观单元分布较为分散,景观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土壤侵蚀风险;南部中低山区以林地汇景观分布为主,源景观分布相对较小,土壤侵蚀风险较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4期)

李彪,卢远,许贵林,何文,蒙良莉[7](2016)在《耦合RUSLE和景观阻力的北部湾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部湾流域为研究区,考虑景观阻滞作用进行土壤侵蚀风险评估,采用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结合RUSLE模型,计算得到北部湾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利用土壤侵蚀影响强度和土壤侵蚀风险指数分别表示土壤侵蚀对目标水体的泥沙输移风险和土壤流失风险。结果显示:在北仑河流域的西北部、东南部地区,防城江流域的西北部地区和南流江流域的局部地区现状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流失风险高的地方位于南流江流域(六万大山和大容山交界的局部区域)和铁山港滨海平原盆地的西南部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6年10期)

何维灿,赵尚民,王睿博,程维明[8](2016)在《基于GIS和CSLE的山西省土壤侵蚀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合理选择CSLE中各土壤侵蚀因子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2000—2010年山西省省市县3级行政体系的土壤侵蚀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了土壤侵蚀模型中各因子对侵蚀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山西省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3.58×108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287t/(km~2·a)。若以土壤侵蚀强度高于微度为侵蚀风险地区,则山西省存在水土流失风险的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48%;(2)11个地级市中,轻度侵蚀城市依次为长治、晋中、晋城、太原、大同、运城和朔州,中度侵蚀依次为吕梁、临汾、阳泉和忻州。106个县级行政区中,微度侵蚀的县有14个,轻度侵蚀的县有61个,中度侵蚀的县有27个,强度侵蚀的县有4个;(3)地形因子对水力侵蚀引起的土壤侵蚀模数具有最高的贡献率,而因子取得最值的位置并不与贡献率最值的位置相一致。(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陈琳,张喜旺,刘剑锋,周建郑[9](2013)在《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风险及其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大理河流域相关信息,采用水利部部颁标准评价土壤侵蚀风险等级,并与地形特征进行迭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侵蚀风险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坡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坡度越大侵蚀风险区越集中,尤其是强度及以上区域,集中程度达到90%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1000m—1400m的两个高程带内。研究结果可以辅助管理部门进行侵蚀治理决策。(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王宁涛,史婷婷,陈植华[10](2012)在《香溪河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溪河流域内的土壤侵蚀量对长江中下游河段的含沙量有着重要影响。采用地质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流域内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流域土壤侵蚀以中度和强度为主,侵蚀风险以轻险区为主,其中,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区域为植被覆盖度低于45%、坡度大于25°的区域和黄壤区域,15°以上的坡耕地基本为危险区域。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2年23期)

土壤侵蚀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索解决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土壤肥力损失、质地恶化以及石漠化加剧等问题,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山区绥阳县为研究区,选取ALOS影像、DEM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坡度、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因子,以GIS空间分析探索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因子相关性、空间特征和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等级面积比依次为:中度(32.35%)>强度(24.55%)>微度(21.28%)>较强度(9.28%)>轻度(6.66%)>剧烈(5.88%),中度侵蚀类型和强度侵蚀类型占主导部分;2)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相关系数为0.670,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系数为0.386,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研究区SEDI指数为423,土壤侵蚀程度达到较重等级,存在较强的潜在风险。其中,研究区东北部、东南部、东部等地SEDI指数最高,绥阳县西南部风华镇一带SEDI指数最低。该研究为预防喀斯特山区土壤退化、改善土壤环境及生态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侵蚀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1].阮舒荷,庄艳华,王立辉,汤显强,张亮.汉江中下游流域土壤侵蚀高风险期及优先控制区协同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李丹丹,周忠发,王历,黄登红.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价——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科技通报.2019

[3].刘金山,倪福全,邓玉,李林桓,王志刚.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4].陈世发.南方红壤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格局与风险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赵海根,唐于渝,杨胜天.黄河中游1978-2010年间土壤侵蚀风险的动态监测研究(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8

[6].王金亮,谢德体,倪九派,邵景安.基于源汇景观单元的流域土壤侵蚀风险格局识别[J].生态学报.2017

[7].李彪,卢远,许贵林,何文,蒙良莉.耦合RUSLE和景观阻力的北部湾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6

[8].何维灿,赵尚民,王睿博,程维明.基于GIS和CSLE的山西省土壤侵蚀风险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

[9].陈琳,张喜旺,刘剑锋,周建郑.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风险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测绘科学.2013

[10].王宁涛,史婷婷,陈植华.香溪河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价[J].人民长江.2012

标签:;  ;  ;  ;  

土壤侵蚀风险论文-阮舒荷,庄艳华,王立辉,汤显强,张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