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组织协同论文-刘水林

跨组织协同论文-刘水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组织协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互补性,协同创新,概念格,知识配置

跨组织协同论文文献综述

刘水林[1](2017)在《基于知识互补性的跨组织协同创新知识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互联网为纽带的跨界融合创新迅速发展。在这种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单个企业的创新模式逐步演变为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内在本质表现为知识协同,通过不同知识背景的协同组织分工合作创造新产品,满足用户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在产品创新阶段中,用户与组织成员知识互补性表达与知识的关联对产品配置创新至关重要。企业需要整合持续更新的先进技术,加强跨组织成员知识配置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本文基于知识互补性理论,借助超模函数与概念格工具建立了跨组织协同创新知识配置模型,以智能手机产品为例探讨产品创新过程中用户需求表达与跨组织成员的知识背景,并从用户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知识配置和评价。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知识配置的研究现状,从理论角度与技术应用角度探讨知识配置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应用空白。以智能手机产品为研究对象,针对用户不同的产品功能需求背景,运用Lattice Miner1.4和关联算法对生成不同功能需求的用户进行形式背景描述。提出了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同用户的需求相关分析,便于识别用户在参与产品创新决策中的需求选择。其次,基于超模函数建立互补性组织的知识形式背景,对智能手机显示模组成员知识成员进行形式背景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品牌商之间的协同组织成员知识关联,针对不同品牌商的跨组织知识单元间的支持度与置信度指标,得出智能手机品牌商的知识配置模式。最后根据关联函数对跨组织显示模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发现当前智能手机品牌商在降低显示模块知识损失和对自身核心知识的保护方面均符合跨组织知识协同创新的要求,并对知识配置形成的智能手机产品进行测试分析。本文基于用户与组织互补性知识模块配置,根据产品创新不同阶段的用户需求与市场变化,对参与知识配置的组织与用户进行知识互补性分析。据此提出在跨组织层面上建立知识联盟加强合作,核心知识自主创新与扩充组织网络降低知识损失的产品创新路径。另外,从产品营销、品牌服务、产品迭代更新方面提出了针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建议,对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4-28)

程平,范珂[2](2016)在《跨组织协同的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基地建设对专业会计硕士实务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深化MPAcc教育改革背景下,文章引入生态学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基于跨组织协同下多主体间的知识流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似性,构建了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通过分析知识主体的定位和转化,探讨了系统内跨组织协同的过程演化,并从知识流、价值流和物质流叁个方面阐述了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以期对MPAcc培养单位提供参考与指导。(本文来源于《商业会计》期刊2016年19期)

张喜征,刘水林,谢悦,邹一凡[3](2016)在《知识互补性视角下跨组织协同创新知识配置研究——以小米手机产业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小米手机产业链协同成员的知识特征数据,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得出其合作成员的知识背景及关联特征。然后,对小米手机产业链知识模块进行互补性划分,配置各模块形成"小米4"系列手机产品的知识网络,并对配置效果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6年11期)

刘智慧[4](2016)在《跨组织协同优化决策的隐私保护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涉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叁个方面,其中信息流在供应链的运作中起到核心协调和控制作用。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调网络的关键因素,能有效缓解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虽然信息共享能够为合作企业带来效益,但是由于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及利益冲突,信息共享可能会(或者不得不)泄漏企业的机密信息,给企业本身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很少愿意将本企业的相关信息拿出来与其它合作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这样难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全局最优。研究在不泄露参与协同优化决策的成员隐私信息的前提下,达成整个供应链的全局最优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如何在不泄露隐私信息的情况下实现企业或组织间的协同优化决策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难题。安全多方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安全多方计算主要是解决多个互不信任的参与方之间隐私保护的协同计算问题,同时在计算过程中保证了各参与方输入的独立性、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数据的隐私性。本文在安全多方计算理论以及基本安全多方计算协议的基础上针对上述研究做了如下几项工作:(1)阐述安全多方计算理论、分布式优化以及隐私保护协同优化的研究现状,并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2)根据大量实际应用并不盲目追求零信息泄露,从实际应用出发,在保证一定安全性的同时,基于提高协议效率,设计了一组高效实用的基础协议;(3)针对水平分布的LP模型,提出来两种解决方法:基于矩阵随机转换的多方参与算法和防推断的安全两方算法。(4)在半诚实模型下,针对垂直分布的LP模型,设计出一组基于单纯形法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同时证明和分析了该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复杂性。(5)针对任意分布的LP模型,提出了在半诚实模型下的一组基于Karmarkar的安全多方计算协议,同时证明和分析了该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6-04-10)

翁豪[5](2016)在《跨组织协同创新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的复杂化、大投入、短周期和高风险性使得跨组织协同创新成为重要的创新组织方式。随着“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实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和核心点。因此,厘清跨组织协同创新的内部因果关联以及制约关系,找出制约跨组织协同创新效应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至关重要。本文立足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的现实情况,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四个维度对创新组织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以宏观跨组织形式、微观跨组织形式两个角度对协同创新的跨组织内涵进行了界定。本文从形成驱动力、合作区动力、发展驱动力叁个方面,研究了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内部驱动力,同时归纳了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特征,及创新效应表征。在梳理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结构及运行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因果模型,分析了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组织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本文将湖北省高新区作为实证对象,构建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仿真模型,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创新面板数据处理,拟合出量化模型的内部参数。通过对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的仿真运行,研究其创新效应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寻找出影响跨组织协同创新效应变化的原因及制约创新效应持续增长的因素,增加政府对创新服务体系投入能促进区域整体创新效应持续性提升,增加企业自身研发强度比增加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对提升企业创新效应更具持续性作用,提高创新组织对协同创新成果的预期目标能提升创新组织的协同意愿,进而促进协同创新效应持续性提升。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针对性地从增强政府管理能力、培育协同创新企业创新主体、提高创新服务体系支撑水平、健全跨组织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四个层面提出了跨组织协同创新效应的提升对策及保持持续增长的措施。本文力求在跨组织协同创新效应的评价方法上突破创新,以此探析创新效应变化的内在机理,深化协同创新理论体系,并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服务机构推动跨组织协同创新效应持续提升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许湘津[6](2016)在《业务流程在跨组织协同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相关国际标准,采用软件工具实现跨组织服务的调用,实现按业务顺序和逻辑路径将服务编排成流程链,从而达到跨组织协同管理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吕芙蓉,范蕤,吕廷杰[7](2015)在《基于RosettaNet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跨组织协同流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行的信息系统原来以削减流程成本、优化流程结构为主要目的,现在需要转向关注应对灵活的商业模式,以及与各类企业的跨界无缝合作,进而能够使用IT优势影响与各类企业的合作模式,帮助银行创造价值。为了应对以上需求,提出了从金融服务嵌入的角度将银行产品进行解构并重构,以Rosetta Net的技术经验和视角构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体系FSIF,并建立跨组织协同工作流模型。(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卢文刚[8](2014)在《跨组织协同面向基层民众应急知识宣讲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广东清远市应急宣讲活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社会管理视角下政府多个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协同高校、媒体等在广东清远市面向基层民众进行应急宣讲的一个个案。客观、真实地对本届应急知识宣讲活动在清远八个区县、为期8天共8场紧锣密鼓的应急宣讲活动的总体情况、具体做法进行了概括介绍,并指出了应急宣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和改善的建议,力求通过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和反思不足,为广东清远乃至我国跨组织协同面向基层民众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和积累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应急救援》期刊2014年03期)

卢文刚[9](2014)在《多主体跨组织协同面向社会公众应急知识技能宣讲效果调研——基于广东省“百人百场”应急知识肇庆宣讲活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基层民众的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教育在当今中国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为进一步全面了解民众对于"百人百场"肇庆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真实看法,切实改善和提高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技能宣讲效果,在广东肇庆市开展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技能现场宣讲活动的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这既有利于了解民众对于此类应急知识技能宣讲活动的真实看法,也有利于今后多主体跨组织协同面向基层公众进行应急知识技能宣讲活动效能的提升和持续改进以及公众对其满意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王广斌,何贵友,刘洪磊[10](2012)在《建设项目跨组织协同技术应用动态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建设项目参与方合作下跨组织协同技术应用情形,基于经典雪堆博弈理论构建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跨组织协同技术应用水平、惩罚约束机制及协同效应等重要因素对参与方合作策略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技术应用水平及协同效应下双方合作所需惩罚约束强度的演变趋势;探究了协同效应系数对参与方努力程度、收益函数及双方合作所需惩罚约束强度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跨组织协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践基地建设对专业会计硕士实务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深化MPAcc教育改革背景下,文章引入生态学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基于跨组织协同下多主体间的知识流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似性,构建了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通过分析知识主体的定位和转化,探讨了系统内跨组织协同的过程演化,并从知识流、价值流和物质流叁个方面阐述了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以期对MPAcc培养单位提供参考与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组织协同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水林.基于知识互补性的跨组织协同创新知识配置研究[D].湖南大学.2017

[2].程平,范珂.跨组织协同的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6

[3].张喜征,刘水林,谢悦,邹一凡.知识互补性视角下跨组织协同创新知识配置研究——以小米手机产业链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4].刘智慧.跨组织协同优化决策的隐私保护算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

[5].翁豪.跨组织协同创新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6].许湘津.业务流程在跨组织协同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

[7].吕芙蓉,范蕤,吕廷杰.基于RosettaNet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跨组织协同流程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卢文刚.跨组织协同面向基层民众应急知识宣讲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广东清远市应急宣讲活动的分析[J].中国应急救援.2014

[9].卢文刚.多主体跨组织协同面向社会公众应急知识技能宣讲效果调研——基于广东省“百人百场”应急知识肇庆宣讲活动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

[10].王广斌,何贵友,刘洪磊.建设项目跨组织协同技术应用动态博弈分析[J].软科学.2012

标签:;  ;  ;  ;  

跨组织协同论文-刘水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