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电网络论文-陈海彬

无源电网络论文-陈海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源电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密集波分,光纤到户,OLT,PON

无源电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彬[1](2019)在《CWDM无源波分技术及其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优的传输媒质,被各运营商利用来突破接入带宽"瓶颈"。广电在部署HFC网络的同时也进行了FTTH网络的建设,本文针对OLT下移时,在FTTH网络或C-DOCSIS网络应用中遇到的光链路资源不足的情况,结合接入网与城域网的业务与带宽需求,着重介绍一种CWDM无源波分技术及其系统构造,这种系统及其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光纤资源不足无法开展业务的问题,并提高OLT下移所需的上联端口带宽。为广电网络建设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参考与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广播与电视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丁中山,何红杰,陈甫,李凤祥[2](2018)在《无源电子标签(RFID)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乐广电网络机房和各乡镇机房及光分路器箱、家庭中的设备均采用智能电子标签的现状,本文探讨了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维护稳定网络系统。(本文来源于《有线电视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林可加[3](2015)在《相控阵无源馈电网络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控阵天线由于其优越的电扫描特性在近期发展迅速,这种特性是相控阵雷达的一项突出优势,它可以突破非相控阵雷达机械扫描时的速度限制。如果要使相控阵天线拥有优异的性能,不仅要有性能指标好的辐射单元,能跟其相匹配的馈电网络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能精确控制相控阵天线,就要求其配套的馈电网络必须性能更加出色。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无源馈电网络系统的设计方案,可以实现相控阵天线的基本测试。系统覆盖了从射频硬件电路、控制电路、后端算法到前端控制界面,使得整套系统可以既简便又灵活地对相控阵天线进行控制。本文首先对相控阵天线及其馈电网络的发展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简单阐述了本文所介绍的系统设计的优越性和意义。然后对无源馈电网络的核心部件-数字移相器和数字衰减器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本文分两个部分阐述了所设计的系统:第一部分为硬件电路部分,分别包括了无源馈电单元的射频电路和馈电网络的控制电路的设计。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各硬件电路的具体实施方案,然后根据所选方案进行实物电路的设计并完成控制器内部软件算法,最后对所制作出的实物电路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系统软件部分,前面先从量化误差对阵列天线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以遗传算法为核心算法的量化优化方法与无源馈电单元所产生相位误差的补偿算法。最后介绍了PC端控制软件的控制逻辑,并简单介绍了遗传算法与控制软件的联动过程。最后,对本文设计的小型系统进行总结,提出优点及缺点并提供方案进行修正。同时给出了现阶段得到的结论和对今后研究方向的一些设想。(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1-01)

杨龙[4](2014)在《相控阵馈电网络中无源器件小型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空间电磁环境的日益严峻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控阵技术在民用和军事领域的使用更加广泛。而馈线结构作为雷达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相控阵雷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馈线系统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现有的相控阵中许多重要的功能都由馈线来实现,如电子扫描、波束赋形、副瓣电平控制等。随着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馈线系统的小型化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分别对馈线系统中的微带功分器和微带和差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缺陷接地技术(DGS)和复合左右手(CRLH)传输线技术的基本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在馈电网络的小型化设计中。本文的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本文研究了功分器及和差器的基本理论模型,介绍了DGS技术和CRLH技术的发展过程,建立和分析了等效电路模型,然后探讨了两种技术在功分器小型化设计中的应用。针对威尔金森(Wilkinson)功分器,采用DGS技术和CRLH技术两种方法进行了小型化研究。首先设计了一种改进的梳齿型DGS结构,并对其电性能进行了软件仿真分析,然后将其应用到功分器中进行小型化设计,给出了优化仿真结果,并进行了加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满足相对带宽34%且带宽范围内隔离度大于20dB的基本指标下,功分器尺寸缩小33%,具有良好的小型化结果。同样将CRLH技术应用到功分器的小型化设计中。测试结果显示在满足隔离度大于20dB的指标下,其相对带宽仅为10%,但是功分器尺寸缩小63%。最后,采用两种方法设计实现和差器。考虑实际应用的结构和空间,采用叁分贝电桥和混合环两种形式实现和差输出。然后,针对两种不同结构的和差器均采用DGS技术进行了小型化设计,并进行加工测试,实际测试结果与仿真基本一致。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结构的和差器相对带宽均大于10%,和路输出信号和差路输出信号的相位特性均满足应用要求。最终,两种方法对和差器的小型化效果分别为24.4%和37%。(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吴广生[5](2009)在《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源光网络技术已成为构筑新宽带的基础技术,全业务基于IP承载,大容量能力、光铜一体的宽带接入技术已经成为固网接入的趋势。因此,开发多业务融合的兼容各种PON协议的无源光接入系统,并对铜缆接入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基础上,围绕无源光网络和无源电网络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技术创新,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分析各种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无源光网络共性的拓扑与保护技术、FEC功能、TDM业务承载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PON网络可靠性与长距离方面,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SOA光开关的突发式长距离光纤保护技术。(2)详细阐述了无源光接入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产品实现。系统局端设备基于ATCA架构设计,大容量、多业务融合接入,兼容多种PON协议。系统在多业务融合接入、PON协议实现、长距离、光链路保护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统已经量产,并规模商用,各项技术指标国内领先。(3)研究了现有的同轴以太网技术,提出了一种上行基于MPCP协议的以太无源电网络技术方案,对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系统建模仿真分析,对带宽分配算法仿真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符合。(4)采用创新的数据链路层技术,进行了无源电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了系统原型样机,并给出了系统测试结果。该系统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5)对无源光网络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研究了小区驻地网应用中基于无源光网络系统的叁网融合、网络视频监控、控制自动化等多业务融合的开放式集成系统架构,进行了集成系统开发并在某光纤智能小区项目中实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11-01)

殷跃[6](2009)在《无源电网络接入技术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光纤到户/光纤到楼已经大面积普及和推广,随着EPON、GPON等光接入技术的不断成熟,接入网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将不在存在,但目前电器与电子设备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渐明显,在今后各种电子设备将需要宽带接入,而不仅仅只是计算机,因此,最后100米乃至最后10米的宽带接入难题将会越来越急迫摆在我们面前。EPON作为新一代的接入网方案,利用有源EOC方式与广电HFC网络结合,为广电迅速开拓宽带接入业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是现阶段综合业务接入网的一种选择,相信随着这两种技术的发展以及与传统有线电视系统越来越好的整合,设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种方式将具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本系统将EPON中MAC层的精华:MPCP协议、OAM协议等应用到电网络中,同时借鉴VDSL2中物理层的技术规范,完美的解决现有最后100米接入中带宽低,控制管理难等问题。整个软件设计主要分为3部分:网络交换模块设计、FPGA驱动设计和网管系统设计。网络交换模块基于FPGA设计,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包括了多点控制协议的实现,网络接口和处理器接口的实现,代码采用Verilog HDL语言编写。网管系统是根据需求自行设计的一种简单网管协议,包含服务器端和用户端程序,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现了局端设备对用户端设备简单、有效的管理。最后对各模块进行了验证和测试,并最终完成无源电网络系统的搭建。(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杨勇[7](2009)在《基于OPNET的以太网无源电网络系统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电信骨干网发展比较迅速,而接入网的进展却不是很理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对网络流量的需求量的迅猛发展更加恶化了接入网容量的滞后发展,“最后一公里”成为接入网发展的瓶颈。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经济、易升级、简单、能够综合传输数字、视频和语音业务的新的接入网技术。为满足人们对各种业务的融合接入需求,接入新方式与新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正是本着这样的一个目标研究并提出的以太网无源电网络的新概念,利用无源光网络带宽高,传输距离长的特点完成接入网的前端传输,然后再利用以太无源电网络成本低,接入点多、扩展灵活的优点完成接入网的末端传输,整合这两种技术将实现一个完整的高性价比电信级接入网解决方案。以太网无源电网络系统在结构上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有很大的相似性,头端设备通过无源电分支器与多个终端设备连接,上行和下行线路速率达到100Mb/s。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以太网无源电网络进行了系统构架设计,并对以太网无源电网络的特性进行了分析。(2)研究多点控制协议在以太网无源电网络上的移植与优化,同时改进了上行带宽分配算法,并对以太网无源电网络进行了带宽分配设计和分析;(3)研究并成功地在OPNET Modeler仿真平台下构建了以太网无源电网络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何俊[8](2009)在《相控阵馈电网络中的无源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相控阵雷达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各种飞行器,这就对它的体积、重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相控阵馈电网络的小型化是发展趋势之一。另外,现代电子战中辐射与反辐射、干扰与反干扰技术越来越先进,作战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要求相控阵雷达具有抗干扰和生存能力。对应到馈电网络则要求其具有宽频带、双波段、谐波抑制等功能。因此,共形、小型化、宽带、双波段、谐波抑制等成为了馈电网络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从小型化、宽带、双波段、谐波抑制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相控阵馈电网络中的无源器件。在第一章,介绍了相控阵馈电网络的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在第二章,首先总结了各种小型化技术;接着分析了周期慢波结构,研究不同单元数的影响;最后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周期慢波结构小型化功分器,研究了电容加载小型化功分器,其中电容加载小型化功分器结构简单,设计方便,并且具有谐波抑制功能。在第叁章,首先建立了Schiffman移相器数值模型和用于构建知识人工神经网络的粗糙模型;接着建立了精确的基于传输线的混合左右手传输线模型;最后给出了叁类基于传输线的混合左右手传输线差分移相器,并实际加工、测试了一个第叁类移相器。在第四章,首先设计了一个双波段分支线耦合器;接着研究了慢波结构分支线耦合器;最后设计了新颖的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小型化共享电容分支线耦合器和鼠笼耦合器,与传统的小型化耦合器相比,它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简便的特点。在第五章,分别优化设计了传统和宽带的微带Butler阵。其中宽带的微带Butler阵采用了耦合微带线实现宽带移相。与传统的宽带Butler阵相比,它具有结构简单,带宽更宽的优点。在第六章,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3-01)

吴广生,刘德明,常宇光,张曙[9](2008)在《以太无源光网络与无源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EPON+EoC技术方案在广电HFC双向网络改造和宽带接入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以太无源光网络与无源电网络复合接入的方案。各种调制EoC技术都是基于CSMA/CA的半双工MAC协议。在接入网应用中效率很低,借鉴EPON点对多点的通信控制协议,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上行基于MPCP协议的全双工以太无源电网络的概念。描述了以太无源电网络的网络结构。并讨论了设计实现方案,目前课题正在进行以太无源电网络的核心技术研究及软硬件设计实现。(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9-01)

杨雪帆,喻五一[10](2007)在《域F(z)上无源电网络节点电压输出方程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利用计算机智能化地分析无源和有源电网络实数域和域(z)上的结构性质,介绍了无源电网络节点电压输出方程的分析方法,并详细推导了含独立源电网络域F(z)上的节点电压输出方程的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无源电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新乐广电网络机房和各乡镇机房及光分路器箱、家庭中的设备均采用智能电子标签的现状,本文探讨了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维护稳定网络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源电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彬.CWDM无源波分技术及其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9

[2].丁中山,何红杰,陈甫,李凤祥.无源电子标签(RFID)在广电网络中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8

[3].林可加.相控阵无源馈电网络系统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

[4].杨龙.相控阵馈电网络中无源器件小型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5].吴广生.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6].殷跃.无源电网络接入技术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9

[7].杨勇.基于OPNET的以太网无源电网络系统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8].何俊.相控阵馈电网络中的无源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9].吴广生,刘德明,常宇光,张曙.以太无源光网络与无源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2008

[10].杨雪帆,喻五一.域F(z)上无源电网络节点电压输出方程模型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标签:;  ;  ;  ;  

无源电网络论文-陈海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