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锻炼疗法论文-齐伟

功能锻炼疗法论文-齐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锻炼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联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功能锻炼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齐伟[1](2019)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述、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明确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5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开展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研究组术后选择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功能对比,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患者护理后性生活质量满意度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选择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手段,应用效果显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21期)

刘守福,唐艳[2](2019)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导致此疾病常见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为分娩以及年龄增长,盆底肌肉松弛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治疗为主,常用治疗方式为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虽然有效,但效果仍可提升,为此我科室采用了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联合治疗方式,具体情况如下。(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11期)

郝晓丽,王永泉[3](2019)在《屈髋屈膝疗法联合针刺次髎穴自我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屈髋屈膝疗法联合针刺次髎穴配合自我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屈髋屈膝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两组均配合针刺次髎穴与功能锻炼。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升高(P<0.01),且升高幅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屈髋屈膝疗法与针刺次髎穴配合自我功能锻炼,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医外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徐振玲[4](2019)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常见于曾分娩的女性,患者盆底组织因创伤、退化等因素导致其支持薄弱,从而发生盆底功能障碍[1]。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有中医针灸、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训练膀胱、子宫托等方式进行治疗,患者发病后需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治疗,防止病情加重,且随着时间发展,患者盆底功能逐步降低,患者病情将更为严重。当病(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俊,吕灵[5](2019)在《空气波疗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空气波疗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6年10月到2018年1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进行乳腺癌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1例,对照组31例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31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合空气波疗法,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有效率、上肢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评定。结果 4周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74%,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5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及MBI评分也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结合空气波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显着,可以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6期)

金鹰[6](2019)在《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叁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肩部主观症状、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的变化。根据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的评定标准以及有效率,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是否有差别。结果1.根据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解剖比较,经统计分析均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3.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有显着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可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临床观察指标说明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对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的症状及体征,有显着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2)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在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周甜甜[7](2019)在《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的康复模式,探讨该康复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使用镜像疗法进行远程上肢功能康复锻炼提供理论现实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江西省南昌市某叁级甲等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出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出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出院患者康复锻炼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的康复模式进行居家康复。两组患者均于出院前24h、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回院随访时,运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价患者手部动作的灵活度和完成度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截止本研究结束时,对照组纳入3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入本研究,观察组最初纳入39例患者进入本研究,随着研究过程进展观察组有2例患者由于未能按要求完成本研究在中途退出而被剔除,最终有观察组37例,对照组38例完成本研究并收集数据:(1)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6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2)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00±5.15)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97±6.17)岁。(3)脑卒中类型观察组缺血型患者22例、出血型患者15例;对照组缺血型患者26例、出血型患者12例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出院前24h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MA上肢部分评分(t=0.535,P=0.594)、ARAT评分(t=-0.586,P=0.559)、BI指数量表评分(t=-0.270,P=0.788)。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上肢部分评分比较情况:两组患者FMA上肢部分得分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611,P<0.001);两组患者FMA上肢部分得分存在组间效应差异,且在研究期间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225,P<0.001);FMA上肢部分得分的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5.417,P=0.007)。对两组患者FMA上肢部分得分组内两两比较:(1)观察组患者出院4周、出院12周FMA上肢部分评分显着高于出院前24h,出院12周得分高于出院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69,P<0.001;t=-13.305,P<0.001;t=-3.220,P=0.003);(2)对照组患者出院4周、出院12周FMA上肢部分评分显着高于出院前24h,且出院12周得分高于出院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48,P=0.004;t=-7.303,P<0.001;t=-2.566,P=0.014)。最后对两组患者FMA上肢部分得分组间比较显示:(1)出院前24h,两组患者FMA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9,P=0.635);(2)出院4周、12周,两组患者FMA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993,P<0.001;F=7.025,P=0.012)。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ARAT量表评分比较情况:两组患者ARAT得分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2.749,P<0.001);两组患者ARAT得分存在组间效应差异,在研究周期内观察组ARAT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708,P=0.019);ARAT得分的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651,P=0.035)。通过对两组患者ARAT量表得分组内两两比较显示:(1)观察组患者出院4周、出院12周ARAT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出院前24h,且出院12周得分高于出院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07,P<0.001;t=-11.735,P<0.001;t=-2.759,P=0.009);(2)对照组患者出院4周、出院12周ARAT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出院前24h,且出院12周得分高于出院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7,P<0.001;t=-8.095,P<0.001;t=-2.497,P=0.017)。最后两组患者ARAT量表得分组间比较显示:(1)出院前24h,两组患者ARAT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1,P=0.649);(2)出院4周、12周,两组患者ARAT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27,P=0.033;F=8.058,P=0.007)。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BI指数量表评分比较情况:两组患者BI指数量表得分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089,P<0.001);两组患者BI指数量表得分存在组间效应差异,且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92,P=0.003);BI指数量表得分的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174,P=0.045)。通过两组患者BI量表评分组内两两比较显示:(1)观察组患者出院4周、出院12周BI指数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出院前24h,且出院12周得分高于出院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01,P<0.001;t=-8.923,P<0.001;t=-2.763,P=0.009);(2)对照组患者出院4周、出院12周BI指数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出院前24h,且出院12周得分高于出院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15;t=-5.321,P<0.001;t=-2.674,P=0.011)。最后两组患者BI量表得分组间比较显示:(1)出院前24h,两组患者B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1,P=0.719);(2)出院4周、12周,两组患者BI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44,P=0.018;F=8.395,P=0.006)。结论:整个研究过程周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能够说明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的康复模式有效地在远程条件下运用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各种动作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的康复模式可实现患者居家自我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康复,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周甜甜,张超,应雪琴,张娟,周玉妹[8](2019)在《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MT联合远程康复,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评定量表(STEF)、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对照组出院后4、8周STEF、MAS及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但上肢FMA评分较出院前24 h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FMA、STEF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联合远程康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但手部痉挛改善无明显疗效。(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卢芳芳,周磊清,李琳[9](2018)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接受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中随机选择5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实施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入选研究对象的盆底肌肌力评分高于治疗前,漏尿量以及ICIQ-SF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的各项尿动力学指标值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的尿垫试验阳性率为3. 77%(2/53),且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 23%(51/53)。结论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优良,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18年12期)

张彩云,余超凡[10](2018)在《磁场电脉冲疗法联合颈部功能锻炼对CSR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肌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场电脉冲疗法联合颈部功能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肌电的影响。方法选择10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颈牵引加颈部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采取磁场电脉冲疗法联合颈部功能锻炼,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F波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主症、颈部活动度、上肢运动感、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生活质量等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尺神经(腕、肘)、正中神经(腕、肘) F波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磁场电脉冲疗法联合颈部功能锻炼有助于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受损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功能锻炼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导致此疾病常见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为分娩以及年龄增长,盆底肌肉松弛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治疗为主,常用治疗方式为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虽然有效,但效果仍可提升,为此我科室采用了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联合治疗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锻炼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1].齐伟.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9

[2].刘守福,唐艳.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家庭生活指南.2019

[3].郝晓丽,王永泉.屈髋屈膝疗法联合针刺次髎穴自我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9

[4].徐振玲.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9

[5].李俊,吕灵.空气波疗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金鹰.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7].周甜甜.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9

[8].周甜甜,张超,应雪琴,张娟,周玉妹.镜像疗法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

[9].卢芳芳,周磊清,李琳.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8

[10].张彩云,余超凡.磁场电脉冲疗法联合颈部功能锻炼对CSR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肌电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8

标签:;  ;  ;  ;  

功能锻炼疗法论文-齐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