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建筑论文-孙乐明

世博会建筑论文-孙乐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世博会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象征观念,现代建筑

世博会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孙乐明[1](2019)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了象征观念的起源,以传统建筑装饰为例分析了象征的意义及象征观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06期)

高洪艳[2](2019)在《汇聚“华夏之光” 力求“一眼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负责中国参加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工作的主管单位,中国贸促会曾15次在海外组织中国馆参加世博会。明年的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的参展筹备情况如何?中国馆又将以怎样的建筑设计惊艳亮相?4月2日,中国贸促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中国参展情况,并正(本文来源于《中国贸易报》期刊2019-04-04)

杨虹[3](2019)在《2020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导报讯杨虹报道 日前,中国贸促会发布了2020年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据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组委会秘书长、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冯耀祥介绍,中国馆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和机遇”为主题,以4636平方米的超大自建馆成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19-04-03)

杜军玲[4](2019)在《“华夏之光”寓意希望和光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杜军玲)外观取型中国传统灯笼、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中国贸促会2日于北京发布了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这座建筑取名为“华夏之光”,寓意希望和光明。据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组委会秘书长、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冯耀祥介绍,中(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04-03)

岑鸿骞,罗乙欢[5](2018)在《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的学习中,笔者发现对传统元素的继承、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传统元素、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同时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探究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最后探究其带来的启示。通过本文的分析,其目的就是加深对中国馆中传统元素的认识,提高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运用的合理性,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8年12期)

朱孟武[6](2018)在《传统魂、现代意——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看传统元素在展馆建筑设计中现代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建筑"东方之冠"的建构与传统元素联系密切。本文对传统元素在中国馆的设计表达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设计者在对整体感不断求索的过程中,融合数种传统艺术元素,以现代表现手法调和、提炼和组成,最终成功呈现出"东方之冠"强烈的整体感和作品感。(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7期)

何映宇[7](2018)在《世博会:万国建筑的狂欢节》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一定是建筑的狂欢节:42个外国及国际组织自建馆、11个联合馆、18个企业馆,还有中国的各省区市馆、主题馆和公共展馆……每一个展馆都极尽创意之能事。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这是在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走在世博园内,仿佛世界建筑万花筒,让人眼花缭乱。这一定是建筑的狂欢节:42个外国及国际组织自建馆、11个联合馆、18个企业馆,还有中国的各省区市馆、主题馆和公共展馆……每一个展馆都极尽创意之能事。(本文来源于《新民周刊》期刊2018年19期)

朱鹏程[8](2017)在《互动建筑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时代的来临为建筑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动建筑应运而生。作为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其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质。互动建筑能够将虚拟信息融入物质空间,通过对空间和环境要素的信息化处理,对外界环境和人的行为做出响应,从而创造全新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体验。与此同时,世博会总在为建筑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提供创新性的观念、科技和设计。可以说世博会是同时代建筑设计的试验田。基于此,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论述当代互动建筑的发展,本文尝试将互动建筑置于当代世博会的研究框架范围内讨论,并对实际建筑案例进行研究和比较,从而论证说明当代世博会乃至社会对于互动建筑设计趋势的日益关注。文章着手于互动建筑的由来和定义,从理念缘起、哲学本源、传播学关联叁方面对互动建筑相关理论和背景做了梳理,而后追根溯源从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材料和数控建造叁方面对实现互动建筑的相关技术进行全面的论述。在以上基础性研究下,笔者从界面、空间和形式叁个层面对当代世博会的互动建筑的表征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了当代世博会中的互动建筑的设计策略,提出互动建筑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为今后互动建筑的发展,尤其是世博会中互动建筑的实验性实践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和指导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1-18)

邓一泓,陆轶辰[9](2016)在《结构表达与建筑概念的延伸——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屋面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以下简称"中国馆")的屋面结构设计是建筑概念与屋面参数化体系之间呈上启下的一个层次。建筑师希望结构不仅是屋顶形态受力情况的合理反应,更能紧贴建筑概念,烘托空间氛围。从设计初期的材料选择到后期结构施工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建筑师运用项目中全球化的技术支持和开放、批判性的工作方法,使得中国馆项目的结构表达成为了建筑设计概念的一个延伸。胶合木材料作为结构材料和建筑材料的意义用胶合木材料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是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从技术方面来看,世博场馆需要(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6年08期)

徐洪澎,康健,山泉,李孟璇[10](2016)在《米兰世博会建筑木(竹)材的应用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木(竹)材首次成为最具显示度的建筑材料。这是此次世博会的生态主题与规划理念共同催生的结果。基于对本届世博会建筑木(竹)材应用方式及效果的诠释,尝试探讨有益于当前建筑设计的方法与理念。通过对70余座(集群)以木(竹)材作为结构或主要外饰材料的建筑进行系统归纳分析,发现在一直追求"试验性"和"个性化"的世博建筑中,本届世博会木(竹)材的应用明显强调了合理的技术方式,并以多种高效率的路径表达了建筑的文化涵义,实现了更实用、更生态、更引人注目的"个性营造",而这一做法与当前建筑理论思潮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值得借鉴和弘扬。(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6年04期)

世博会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负责中国参加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工作的主管单位,中国贸促会曾15次在海外组织中国馆参加世博会。明年的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的参展筹备情况如何?中国馆又将以怎样的建筑设计惊艳亮相?4月2日,中国贸促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中国参展情况,并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博会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孙乐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2].高洪艳.汇聚“华夏之光”力求“一眼中国”[N].中国贸易报.2019

[3].杨虹.2020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发布[N].中国经济导报.2019

[4].杜军玲.“华夏之光”寓意希望和光明[N].人民政协报.2019

[5].岑鸿骞,罗乙欢.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J].低碳世界.2018

[6].朱孟武.传统魂、现代意——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看传统元素在展馆建筑设计中现代运用[J].戏剧之家.2018

[7].何映宇.世博会:万国建筑的狂欢节[J].新民周刊.2018

[8].朱鹏程.互动建筑研究初探[D].东南大学.2017

[9].邓一泓,陆轶辰.结构表达与建筑概念的延伸——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屋面结构设计[J].建筑技艺.2016

[10].徐洪澎,康健,山泉,李孟璇.米兰世博会建筑木(竹)材的应用解读[J].新建筑.2016

标签:;  ;  ;  

世博会建筑论文-孙乐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