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费率论文-于萍

停车费率论文-于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停车费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停车行为,停车费率,结构方程模型,最优化模型

停车费率论文文献综述

于萍[1](2019)在《停车行为结构化建模与停车费率最优化测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小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而机动化出行需求的增长导致停车需求的增长,因此“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深入理解和分析停车行为机理是掌握出行者停车决策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立合理的停车收费体系,能够引导出行者的停车决策,有效地缓解停车压力,释放道路交通资源。然而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现有的停车行为分析没有将各类停车决策综合考虑,无法分析停车区域选择、停车场类型选择和停车时段选择等各项停车决策间的联系。且现有对停车费率的研究没有依据复杂的停车行为关系按照不同的停车组合决策调整停车收费结构,对停车需求分布的引导不足。本文将深入解析停车行为机理,分析各停车行为间单向/双向的影响关系,依据分析结果,提取停车组合决策,基于停车组合决策效用计算,以停车者的停车决策分布均衡为目标,建立停车费率测算的最优化模型,确定最优的停车收费方案,为停车行为分析和停车费率测算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进行了停车数据调查与分析。按照数据调查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步骤分别对停车行为数据和停车收费意愿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运用问卷调查、驻场调查和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得停车行为数据,通过分析得到可能影响出行者停车决策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到出行者的停车意愿数据,绘制价格敏感度曲线,得到停车费率的价格可接受域和不同停车组合决策停车费率比值的可接受域。其次基于结构方程对停车行为进行了建模解析。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根据可能影响出行者停车决策的因素确定了停车行为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的特性变量。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停车决策行为不仅受年龄、随车人数、家庭成员数、家庭月收入、出行目的和单次出行平均停车费率的影响,各停车决策行为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单向/双向影响关系,其中CBD内停车与路内停车、CBD内停车与停车开始时段间的关系为双向的,表明停车决策间没有固定的先后关系。为了更准确地计算考虑停车行为的停车费率,根据各停车行为间的相关关系,提取了CBD内/外、路内/路外公共停车设施、高峰/非高峰时段开始停车叁组8种停车组合决策。基于MNL模型对各种停车组合决策的效用进行计算。首先建立了停车组合决策的MNL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出行者进行停车组合决策的预测精度较高。根据模型标定的结果,得到了各停车组合决策的效用函数。本文最后进行了停车费率的最优化建模和求解。考虑停车组合决策效用、停车需求和停车设施成本,以停车者的停车决策均衡分布为目标,运用停车者的总效益表征该目标,建立了停车费率的最优化模型,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某市为例,对该市的停车收费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实施新费率后提高了停车者的总效益,停车组合决策分担率发生了转移,停车决策分布更均衡,缓解了CBD内路内停车设施高峰时段的停车压力。本文所进行的基于结构方程的停车行为建模解析深入分析了各类停车决策行为间复杂的单向/双向影响关系,依据分析结果提取了组合多种停车行为的停车组合决策,相比传统的停车行为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以停车组合决策效用为基础,对最优停车费率进行了测算。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各城市的停车收费策略制定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出行者的停车决策,缓解停车压力,释放道路交通资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进龙,罗霞,张年,翟鹏飞[2](2018)在《协同路外停车费率的路内停车定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和道路资源,单纯增加停车位而对停车需求不加以抑制,无法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在分析路外停车统一定价的基础上,构建协同路外停车费率的路内停车定价模型,制定合理的路内外停车费率。分析停车位利用率和选择行为变化,最大限度地优化路内停车效果。对成都市沙湾凯德商圈路内外停车进行实例分析,模型第一阶段统一了停车位利用率在70%,80%和90%下的路外停车费率;模型第二阶段得到修正后的路内外停车费率。结果显示,与现行停车收费标准对比,路内停车位利用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路内外停车总收益提高了17.61%。(本文来源于《城市交通》期刊2018年05期)

李豹,金智英[3](2018)在《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中心区停车费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发挥停车收费管理的经济杠杆作用,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及周转率,依据停车供需平衡理论,提出以停车周转率和供需平衡周转率相等关系确定停车费率的方法。选取典型停车场为研究对象,结合停车行为(RP)及意向(SP)调查,建立停车时长选择行为多项Logit模型,标定停车费率与停车时长间关系,借助交通时空消耗理念,确定停车时长与周转率间关系。依据停车需求量预测及供给规划,得出需求不确定性水平下供需平衡时停车周转率。对黄石市中心区停车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该区域停车费率及周转率较低,将停车费率提高一倍后,平均周转率提高至1.95,停车周转率和供需平衡周转率近似相等,可为决策者制定合理停车费率及缓解停车难问题提供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学术版)》期刊2018年01期)

连涵辉[4](2017)在《基于停车场容量限制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停车费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拥有私有车的家庭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以致于城市道路拥挤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域,“行车难、乱停车、停车难”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停车换乘的模式可以引导出行者由低载人量的小汽车改乘高载人量的公共交通,调整出行者出行方式的比例,充分利用已有的停车资源,减少进入城市中心区域的私家车数量,降低城市中心区域路网的运行压力,对城市的静态交通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两处停车费率的关系来调节两处停车的成本进而来调节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首先,引入时间价值的概念,以出行者、出行工具、停车场所构成的系统成本损耗最小为目标,通过道路拥挤收费模型,计算出私有车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的额外成本,再对两种出行方式进行成本分析,找出两个停车场之间的费率关系。同时,基于停车场容量的约束,根据停车换乘的数量确定换乘点停车场需建立的泊位数。其次针对换乘点,根据确定的停车规模对其进行停车费率分析,找出不同情况下,停车服务对停车费率的影响。从而得出,在阈值范围内,换乘点的最佳停车费率。最后,针对换乘点和中心区域目的点采集具体数据,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求解出两者的费率,证明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连涵辉,王红蕾[5](2017)在《基于停车换乘理论的换乘点停车费率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大多数单中心区域的城市而言,每日车流、人流量汇集往往会造成道路拥挤,导致出行者成本的大幅增加,本文通过规划停车换乘点,并建立系统总成本损耗优化模型以解决这类道路拥挤问题,文中将出行者、出行工具、停车场看成一个系统,采用凸函数最优规划算法,得出了换乘点可分流的私家车和相对应的拟建停车位数量,并确定出换乘点的停车费率。最后,算例分析给出了在有停车换乘和没有停车换乘两种情况下个人所需出行成本,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统计与管理》期刊2017年04期)

张磊[6](2015)在《基于logit模型的停车费率变化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乌鲁木齐市停车行为调查数据,根据logit模型理论,建立基于不同停车费率条件下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研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与停车费率变化间的关系,分析不同停车费率条件下的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变化趋势。研究得出停车费率的变化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有显着影响,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政策进行交通需求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学术版)》期刊2015年01期)

蔡家明[7](2013)在《基于停车费率的停车行为控制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停车阻抗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构建了随时间变化的高峰期间停车费率模糊控制器,并结合停车行为选择的Logit模型,对由差别化费率所导致的停车者选择行为影响进行了实例研究与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高峰期间的差别化费率控制能有效地降低停车高峰期间停车者的停车意愿,对于市中心区域车流停放的合理分布,改善区域停车场拥挤状况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3年16期)

张蓉[8](2012)在《基于停车费率的大城市中心区停车需求管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各大城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日趋严重,极大的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交通需求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其通过平衡交通供需进而从源头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停车需求管理是交通需求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停车需求管理中的停车费率政策能够通过经济杠杆作用有效协调和引导停车需求,缓解或平衡供需矛盾,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论文以典型城市的驾驶员问卷调查和停车设施调查为基础,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城市停车设施利用情况,综合应用了博弈论、应用数学以及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本文对停车需求管理方法、停车需求管理经济理论以及停车费率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典型大城市中心区的实际调研的基础之上,分别从停车者的出行目的、对停车场的选择、停车时长和停车后的步行时间四个方面分析了停车需求的特性,从停车政策、停车费率、收入水平及停车场的便利程度四个方面分析了停车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停车设施使用者、政府和停车设施经营者叁方在制定停车费率标准的过程中的行为是一个不完全信息且非同时行动的重复博弈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双层委托—代理关系行为,分析了叁方参与人在定价过程中各自所表现出的博弈行为以及他们各自追求的不同效用函数,并在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城市中心区停车费率博弈模型,确定了与停车费率有直接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在大城市中心区停车需求特性分析、停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停车费率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对停车费率博弈行为中的叁方参与人—停车设施使用者、政府管理阶层及停车设施经营者分别进行了停车需求管理对策研究,并以哈尔滨市中心区作为案例进行了停车需求管理对策的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2-07-01)

冯焕焕[9](2011)在《停车费率对客运枢纽停车行为的影响研究——以苏州市汽车南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苏州市汽车南站的停车行为调查,分析停车收费、停车后的步行距离、停车场使用的方便程度以及停车目的等对停车行为的影响,确定停车者停车的效用函数,建立分析停车者停车行为的多项Logit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11年21期)

蔡家明[10](2010)在《城市停车场停车费率模糊控制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停车者停车选择行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构建了停车场停车费率的模糊控制器,并进行了实例研究与分析.相对于传统的恒定费率停车场管理,模糊控制能对高峰期间拥挤的停车需求进行平抑,同时具有准确控制、智能化和可执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停车费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和道路资源,单纯增加停车位而对停车需求不加以抑制,无法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在分析路外停车统一定价的基础上,构建协同路外停车费率的路内停车定价模型,制定合理的路内外停车费率。分析停车位利用率和选择行为变化,最大限度地优化路内停车效果。对成都市沙湾凯德商圈路内外停车进行实例分析,模型第一阶段统一了停车位利用率在70%,80%和90%下的路外停车费率;模型第二阶段得到修正后的路内外停车费率。结果显示,与现行停车收费标准对比,路内停车位利用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路内外停车总收益提高了17.6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停车费率论文参考文献

[1].于萍.停车行为结构化建模与停车费率最优化测算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李进龙,罗霞,张年,翟鹏飞.协同路外停车费率的路内停车定价模型[J].城市交通.2018

[3].李豹,金智英.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中心区停车费率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8

[4].连涵辉.基于停车场容量限制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停车费率研究[D].贵州大学.2017

[5].连涵辉,王红蕾.基于停车换乘理论的换乘点停车费率仿真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

[6].张磊.基于logit模型的停车费率变化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5

[7].蔡家明.基于停车费率的停车行为控制与仿真研究[J].电子世界.2013

[8].张蓉.基于停车费率的大城市中心区停车需求管理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9].冯焕焕.停车费率对客运枢纽停车行为的影响研究——以苏州市汽车南站为例[J].交通标准化.2011

[10].蔡家明.城市停车场停车费率模糊控制器的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

标签:;  ;  ;  ;  

停车费率论文-于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