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营工作中的客流因素分析及措施

地铁运营工作中的客流因素分析及措施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总部

摘要:客流因素对于地铁正常运营的影响是地铁工作人员常常所遇的问题之一,如一些节假日或上下班高峰期,都是客流量非常大的,有些可预见,有些客流是无法预测得到。通过对客流因素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

关键词:地铁运营;客流因素;措施

一、客流因素影响

(一)客流因素影响时段和站点

客流因素主要影响主要在于早晚高峰时段,并且工作日早高峰尤为突出,约占比87%左右。受客流因素影响较大的站点均为客流大站和主要换乘站,客流大站主要是大型楼盘、商业中心等聚集地,换乘站主要是地铁线网主要干线的汇集点。

(二)客流因素影响形式:乘客抢上抢下、夹人夹物等。

1.由于客流量较大,上下车乘客较多,加之目前列车均超负荷运行,满载率已近极限,车厢、站台乘客高度拥挤,乘客无法顺畅有序乘降,增加了列车在站停留时间,比对标准停站时间有所延误,以客流大站、换乘站较为突出。

2.高峰期乘客抢上抢下、夹人夹物现象严重,乘客拥堵车门、车门夹住乘客衣物等,常常导致列车无法正常关闭,启动车门防夹功能保护,司机需要重新开关车门,甚至到现场处理,因此延误列车正点运行。

3.车门门槽常常卡有乘客遗落的携带品、发卡饰物、食物外包装、瓶盖果核等异物,这些异物卡在门槽等处,影响列车正常关闭车门,司机需现场确认清除后,方可动车。如无法清除还需进行切除车门等操作处理后方可动车,严重影响列车正常运行。

(三)客流因素影响范围

虽然客流因素对列车运行的影响,较发生设备故障的影响程度低,一般在3rain以内,但其影响面和影响范围较广。由于早晚高峰时段行车密度大、行车间隔小,如1趟列车发生延误,将影响后续多趟列车无法正点运行,造成大面积列车延误现象。据统计数据显示,早高峰时段发生1趟列车晚点,少则影响后续2~3趟列车延误,多则导致后续6~8趟列车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误,严重干扰了正常运行组织秩序。

二、地铁运营优化措施

(一)优化行车组织方式,提高运输能力

随着地铁运营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通过增加上线列车数、压缩行车间隔等方式提高运输能力已近极限,只有通过对客流流量、流向的深入细致分析,寻找灵活组织行车的切入点和契合点,调整和优化行车组织方式,进一步挖潜提效,才能不断实现运输能力运用的最大化。

(二)科学客控确保客运组织有序

1.通过科学合理的客流控制模式和方法,有效疏导和缓解客流组织压力。目前,针对大客流组织特点,一般采取以下客流控制模式。

单站级客流控制模式(简称“站控”):车站采取客流控制办法进行客运组织的行为。一般采取“三级客流控制”措施,第一级为控制站台客流,控制点在站厅与站台的楼梯(或电扶梯)口;第二级为控制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入闸机处;第三级为控制非付费区客流,控制点在车站出入口处。

单线级客流联控模式(简称“线控”):主控站本站出现大客流或本线连续多个区段满载率偏高时,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限制主控站及本线辅控站进站乘客人数,均衡各站进站客流,缓解主控站或高满载率区段客流压力的客运组织行为。单线级客流联控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线控。

线网级客流联控模式(简称“网控”):实施单线级客流联控仍无法缓解客流压力时,邻线辅控站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限制进站乘客人数,缓解主控站客流压力的客运组织行为。

主控站:大客流换乘站或连续几个区段(满载率偏高)中最高满载率的车站,向OCC申请及取消线控、网控的车站。辅控站:主控站的上、下行线路或邻线车站的限流车站。根据线路或线网各站客流变化与特点,通过客流控制能有效缓解主控站客流,并根据OCC命令启动或取消客流控制的车站。

2.加强高峰期客流控制力度。车站按照“以能定量”的原则,对大客流方向、区段实施“配额制”,限制高峰期进站乘客数量,均匀线路运能分配。对于常态化客控车站,通过查询车站的SC数据进行限流量统计,计算车站高峰时段15min进站客流量与限流值的差值,及时评估和调整常态化客控车站的控、放时机。日常通过采取现场评估和录像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客运组织安全有序。

3.持续优化客流组织方案。充分考虑客流特性、客运量变化、乘客通行和候乘时间、列车停站时间、运能、车站布局等关键因素,完善和优化客流组织方案,并根据各站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站实施的细化措施,包括客流“控放”频率、人数、客控措施、服务设施调整改善等。

4.客流高峰时段要充分利用外援力量,调集人力支援,加强重点岗位、关键点的客流疏导和控制力度。充分发挥线网的联动联控作用,进一步加强线控和网控,有效缓解本站站台或主控站的客运组织压力,减少列车夹人夹物、重开关车门几率,提高列车整体运作效率。

(三)强化关键卡控和硬件保障,防止夹人夹物。

1.加强关键点客流组织和疏导工作。因早高峰乘客抢上抢下现象严重,以扶梯/楼梯口所对车门最为突出,夹人夹物也最为频繁,导致列车无法正常关门影响正点运行。客流关键卡控点的选取原则上应距扶梯/楼梯口留有2n,以上缓冲空间,控制口宽度不得大于扶梯/楼梯宽度。针对重点车站的关键部位要进行有效疏导和重点卡控,防止拥挤堵塞,提高乘客上下车速度。同时,不断研究和优化车站在站台扶梯/楼梯口设置铁马的防护和摆放方式,更好、更有效地起到缓冲、疏导和防护作用。

2.不断细化站台作业流程,提升服务标准。站台岗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密切监控立岗处附近的乘客动态,尤其是关注扶梯/楼梯乘客上下车动态,在车门、站台门即将关闭时,可通过语音广播等提醒乘客,必要时应上前拦截,防止乘客抢上抢下,确保乘客安全。列车广播可增加“靠近车门的乘客请注意,请留意好您的衣物,谨防被夹”等类似广播内容,再次提醒乘客。线网大客流车站可加装站台门开关门提示音,协助做好乘客的引导和拦截工作。

(四)优化作业程序。提高列车运行效率

1.优化站台作业程序,提高发车效率。可根据DTI(倒计时器)显示状况和规律,以及乘客在换乘站和非换乘站上下车的基本用时需求,结合现场实际,压缩关门启动时间标准,进一步优化关门后、动车前手指呼等作业程序,提升司机现场作业执行力,加大监督引导力度,提高站台作业效率。

2.优化折返站作业程序,提高折返效率。根据站前、站后折返方式的不同,灵活调整到达司机、接车司机的作业程序和作业内容,并压缩折返站关门时间标准。终点站清客可根据行车安排的需要,分别采用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两种不同的清客程序进行,明确清客人员作业分工,细化完善作业标准,提高清客和折返效率。

三、结束语

客流量是影响地铁晚点的因素之一,受到地铁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客流因素的影响分析,提出解决的优化措施,以期高效解决实际问题,为地铁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永秀.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牛凯兰,牛红霞.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何宗华,汪松滋,何其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徐瑞华,张国宝,徐行方.轨道交通系统行车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标签:;  ;  ;  

地铁运营工作中的客流因素分析及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