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剂设计论文-陈伟,左怀龙,李玉新,刘江,周先礼

菌剂设计论文-陈伟,左怀龙,李玉新,刘江,周先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芳基-3,4-二氢异喹啉,植物源,抑菌剂,构效关系

菌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左怀龙,李玉新,刘江,周先礼[1](2019)在《2-芳基-3,4-二氢异喹啉类植物源抑菌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菌严重危及农作物的生产安全.为了寻找新型的抑菌剂,通过合理的分子拼接,将苯甲酸类和苯酚类药效团引入异喹啉的2-位,设计并合成了15个2-芳基-3,4-二氢异喹啉衍生物,利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初步离体抑菌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对11种受试植物病原菌都具有中等到显着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样(百菌清、多菌灵)相当.2-(3-乙氧羰基苯基)-3,4-二氢异喹啉溴化盐(4j)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_(50)为3.8495mg·mL~(-1),优于对照样百菌清(4.6328mg·mL~(-1)).其中有5个化合物对小麦纹枯病菌的EC_(50)(7.4583~15.4495mg·mL~(-1))都优于百菌清(16.0137mg·mL~(-1)),其中2-(4-甲氧羰基苯基)-3,4-二氢异喹啉溴化盐(4f)最为显着,为植物源抑菌剂的开发提高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徐浩,张宁,杨静,赵剑,解静聪[2](2018)在《I-optimal混匀实验设计制备肉桂叶饲用化复合食用菌菌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肉桂叶发酵过程中各种饲用酶活性,通过I-optimal混匀设计考察了不同食用菌菌种间,以及食用菌与米曲霉间混合发酵产饲用酶活性的协同与拮抗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特殊立方模型可以作为实验设计的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可靠。在平菇、金针菇、木耳与米曲霉间,金针菇与木耳的菌丝产酶过程中存在拮抗效应,其余菌种生长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通过数值优化算法得出2个最佳接种配比方案:配方一为17.6%木耳、44.4%平菇和38.0%米曲霉,对应的木聚糖酶酶活为9.14 U/g、纤维素酶酶活为1.56 U/g、植酸酶酶活为67.37 U/g;配方二为60%金针菇和40%米曲霉,对应的木聚糖酶酶活为5.74 U/g、纤维素酶酶活为1.34 U/g、植酸酶酶活为58.39 U/g。(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张誉耀,尹军霞,陈璐,曹云霞,吴礼杰[3](2016)在《应用混料设计优化发酵废羽毛生产蛋白饲料的复合菌剂配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4株(Bd1、Zb11、Zb4、Zb5)具有高效协同降解羽毛效果的菌株组成复合菌剂的最佳配比,试验采用混料(Mixture)设计方法,对4株菌的单一菌剂配比进行优化组合,用Design-Expert8.0软件建立回归方程和模型,考查各组分间的交互作用,测定了复合菌剂中Bd1、Zb11、Zb4、Zb5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Bd1、Zb11、Zb4、Zb5的最优配比为10.0%、47.5%、32.5%、10.0%,此配比下液态发酵产物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角蛋白酶活性分别为0.892 mg/mL、15.82 U/mL,与预测值相符;利用复合菌剂固态发酵废羽毛生产的蛋白饲料中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7.6,187.42 mg/g。(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13期)

罗立津,万立,陈宏,徐福乐,贾纬[4](2015)在《耐低温降解生物质废弃物复合菌剂的混料设计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制备耐低温高效降解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的复合菌剂,在已获得的耐低温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群A25-3的基础上,采用混料设计(mixture design)对复合菌比例进行优化,通过测定菌群A25-3、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不同比例搭配对纤维素酶(CMCase、滤纸酶和外切葡聚糖酶)、蛋白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建立了各菌株(群)搭配比例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的优化功能对满足所有期望的响应值进行优化,得到复合菌的最优配比(质量分数)为绿色木霉37.24%,菌群A25-3 67.76%。对该最优比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结果与预测值基本一致。秸秆降解试验表明,固体复合菌剂可高效降解秸秆,有效提高堆肥体系的温度,在低温环境下的堆肥和秸秆腐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5年08期)

钟仁方,吴祖芳[5](2014)在《应用混料实验设计制备生猪养殖发酵床复合菌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禽粪便中包含很多有害成份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速率慢、效率低。以发酵产物的蛋白酶活、对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能力为评价指标,采用混料试验设计优化4株优良菌种的复配条件并建立数学回归方程,通过软件拟合优化和实验验证,最后得到发酵床使用的菌剂最优配比为放线菌G10%、光合细菌H40%、光合细菌L23%和枯草芽孢杆菌Y27%;根据此配比得到的发酵菌剂其蛋白酶酶活、吲哚和粪臭素降解率分别为11.3 u/g、61.8%和41.3%。(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钟仁方[6](2014)在《可饲料化废物发酵菌剂制备与发酵床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带来的大量环境问题也成了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开发本土化复合发酵菌剂,建立微生物发酵床实现对畜禽废物的原位处理,减少排放,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从实验室已筛选出的优良菌株中,根据菌株特性选出了4株菌株,分别是:光合细菌Psb-H和Psb-L、放线菌G、枯草芽孢杆菌Y,经过菌株间的拮抗实验及单菌株性能测试表明,选取得这4株菌株之间没有拮抗作用,所有菌株都能够共存且有较好的相容性;光合细菌Psb-H对吲哚的4d降解率达到64.77%,Psb-L对粪臭素的4d降解率达到了66.77%;枯草芽孢杆菌Y的淀粉酶酶活可达到78.70U/g,蛋白酶酶活达到了19.72U/g;放线菌G的纤维素酶酶活可达25.70U/g。其次,再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叁个能够显着影响菌种生长的关键成份,即加水量、葡萄糖、KH2PO4;再通过最陡爬坡实验确定了这叁个因素的优化区间;最后采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试验,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后,在理论上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加水比为1.9、KH2PO40.31%、葡萄糖0.41%,以此推荐配比进行各菌株混合培养的实验验证,得到如下结果:放线菌G1.65×108cfu/g、枯草芽孢杆菌Y2.32×108cfu/g、光合细菌Psb-H6.04×107cfu/g、光合细菌Psb-L2.98×107cfu/g。其后,通过混料试验设计,建立了菌剂与响应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方程,分析预测蛋白酶酶活最高达17.8u/g、吲哚降解率最高达73%,粪臭素降解率最高达52%;并使用最优化功能对期望响应值进行模拟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到最优配比为放线菌G10%、光合细菌Psb-H40%、光合细菌Psb-L23%,枯草芽孢杆菌Y27%。根据此配比发酵产品的蛋白酶活、吲哚和粪臭素降解率分别为11.3u/g,61.8%和41.3%。通过以上两个试验设计后得到了复合发酵菌剂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加水比1.9、KH2PO4添加量0.31%、葡萄糖添加量0.41%、豆粕20%、玉米粉5%、MgSO40.6%;各菌株接种量分别为光合细菌Psb-H40%、Psb-L23%、枯草芽孢杆菌Y27%、放线菌G10%。最后在制得复合发酵菌剂的基础上以发酵床菌落总数作为指标,对麸皮、锯末、粗盐、水含量等几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出了发酵床发酵性能较佳的垫料配比,结果为麸皮10%、锯末90%、水含量50%、粗盐添加量0.9%。(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4-06-16)

魏大鹏,单洪伟,马甡,张家松[7](2014)在《混料设计优化复合菌剂比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料设计(Mixture)对复合菌比例进行优化,测定了3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不同比例搭配对细菌生长的光密度(OD)、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的影响,建立了各搭配比例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Design Expert 8.0的优化功能(Optimization)对满足所有期望的响应值进行优化,得到复合菌的最优比例为芽孢杆菌BD6株5.2%、BZ5株22%、溶藻弧菌VZ5株72.8%。对该最优比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结果与预测基本一致。按上述比例搭配的复合菌株在第24小时即可获得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第72小时的氨氮去除率为98.37%、亚硝氮去除率为93.81%。混料设计和调优软件可用于混合菌中多组分和多目标参数优化,以获得最优的复合菌比例组合。(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李国欣,杨俊仕,肖扬,李旭东[8](2010)在《微生物菌剂处理炼油废水的工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炼油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常规生物处理,难以稳定达标。采用"高效微生物+生物模块"工艺路线,应用石油降解菌剂、硝化菌剂和与之匹配的工艺,处理炼油废水,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对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2%和93.1%。该工艺具有抗冲击负荷强、运行费用省、出水水质好等优点,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0年02期)

刘睿,倪光远,万楚筠,黄茜,黄凤洪[9](2009)在《应用混料实验设计制备秸秆复合降解菌剂》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秸秆类废弃物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该类物质结构稳定,不易降解,为秸秆的合理利用带来诸多困难。利用混料实验设计对筛选出可以共同培养的五种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配比进行研究,寻求复合发酵降解剂各组分的最佳配比,并分析发酵产品得到适用于不同发酵目的的菌剂。通过对发酵产品中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率及还原糖的含量的分析建立模型,分析预测纤维素降解率最高为35.75%,木质素降解率最高为27%,还原糖含量最高为3.39mg/g。通过优化得出发酵菌剂最优配比为枯草芽胞杆菌12.1%,克鲁斯假丝酵母10%,地衣芽胞杆菌27.2%,变色栓菌10.6%,黄孢原毛平革菌40%。对应叁指标的实测值为:35.47%,26.41%和2.37mg/g。(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9年09期)

菌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提高肉桂叶发酵过程中各种饲用酶活性,通过I-optimal混匀设计考察了不同食用菌菌种间,以及食用菌与米曲霉间混合发酵产饲用酶活性的协同与拮抗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特殊立方模型可以作为实验设计的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可靠。在平菇、金针菇、木耳与米曲霉间,金针菇与木耳的菌丝产酶过程中存在拮抗效应,其余菌种生长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通过数值优化算法得出2个最佳接种配比方案:配方一为17.6%木耳、44.4%平菇和38.0%米曲霉,对应的木聚糖酶酶活为9.14 U/g、纤维素酶酶活为1.56 U/g、植酸酶酶活为67.37 U/g;配方二为60%金针菇和40%米曲霉,对应的木聚糖酶酶活为5.74 U/g、纤维素酶酶活为1.34 U/g、植酸酶酶活为58.39 U/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伟,左怀龙,李玉新,刘江,周先礼.2-芳基-3,4-二氢异喹啉类植物源抑菌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J].有机化学.2019

[2].徐浩,张宁,杨静,赵剑,解静聪.I-optimal混匀实验设计制备肉桂叶饲用化复合食用菌菌剂[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8

[3].张誉耀,尹军霞,陈璐,曹云霞,吴礼杰.应用混料设计优化发酵废羽毛生产蛋白饲料的复合菌剂配比[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4].罗立津,万立,陈宏,徐福乐,贾纬.耐低温降解生物质废弃物复合菌剂的混料设计优化[J].科技导报.2015

[5].钟仁方,吴祖芳.应用混料实验设计制备生猪养殖发酵床复合菌剂[J].环境工程学报.2014

[6].钟仁方.可饲料化废物发酵菌剂制备与发酵床优化设计研究[D].宁波大学.2014

[7].魏大鹏,单洪伟,马甡,张家松.混料设计优化复合菌剂比例的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4

[8].李国欣,杨俊仕,肖扬,李旭东.微生物菌剂处理炼油废水的工程设计[J].环境工程.2010

[9].刘睿,倪光远,万楚筠,黄茜,黄凤洪.应用混料实验设计制备秸秆复合降解菌剂[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

标签:;  ;  ;  ;  ;  

菌剂设计论文-陈伟,左怀龙,李玉新,刘江,周先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