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转向论文-陈俊宇

文学转向论文-陈俊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幻想,文学评论,中短篇小说集,城市经验,乡村生活,文学院教授,当代,旷野,男性作家,女性命运

文学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宇[1](2019)在《每一个幻想故事都是心灵的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两年,多年来以文学评论活跃在文坛一线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开始涉足小说创作,今年就有两部小说问世:一部是年初的长篇《叁城记》,另一部是“为穿行在乡村与都市的漫游者寻找自我安放之处”的中短篇小说集《幻想故事集》。《幻想故事集》由叁部分组(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12-16)

惠天羽[2](2019)在《罗兰·巴尔特中性写作的理论渊源与伦理学转向——以布朗肖作为参照:从“文学的绝对”到il y a 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写作是罗兰·巴尔特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对零度写作的发展,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巴尔特援引耶拿浪漫派及其纲领"文学的绝对",旨在阐明中性写作首先指向的是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交互式自我生产,其中第叁人称的使用因悬置了"我"的存在性而显示了从语言学到哲学的理论路径。针对耶拿浪漫派"片段写作"的内在矛盾,巴尔特以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作为参照,在列维纳斯"外存在"(il y a)的启迪下映照出中性写作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的超越。中性写作作为面向他者的写作,罢免了自我-主体的伦理优先性,在此意义上,写作的未来将通向一种文学伦理学。(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楠[3](2019)在《从青年网络文学阅读看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年轻人的网络文学阅读情况进行研究,所研究问题指向数量庞大的年轻人的网络文学阅读,通过对这一网络亚文化群体的研究,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创新内容传播渠道,认同其网络原住民身份,根据其社交需求对其进行社会交往引导等方式对其亚文化因子作出主流化转向尝试。(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0期)

史伟[4](2019)在《“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民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文学"的界定也出现了多歧的现象,一种仍坚持传统观念,以传统的"文章博学"界定文学,另一种则接受了西方的文学观念。但即使同样接受西方文学观念,情况也不完全一致,有从语言和语言学的角度界定文学者;有从文体学的角度界定文学者;有从情感、想象的角度界定文学者,而强调情感、想象之文学界定也多落实于文体。相较而言,章太炎的文学界定方式最为独特,因其所涉学理和研究目的的复杂性,也最不易为人理解。有的认为他所持者仍是"文章博学"观念,是退回到传统的大文学或杂文学的观念;有的认为其文学观是出于小学家或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9期)

程朝翔[5](2019)在《21世纪文学研究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学会不断进步,旧的研究模式会过时,新的研究模式会取而代之;而艺术品(应该也包括作为艺术品的文学作品)却永远也不会过时:"取得了真正‘成就’的艺术品永远也不可能被超越,它永远不会变老。"其实,阐释艺术品的艺术批评(文学批评)和艺术理论(文学理论)也会像科学一样,不断进步,不断过时和被淘汰。当然,韦伯还说,过了时的科学成果也可以成为经典,"因其艺术品质而成为带来愉悦的作品",(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孙梦迪[6](2019)在《转向论与人学思索的理论创新——评《文学人类学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人学。人类学是人的科学。从理论上看,"转向"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对于一门学科而言,"转向"意味着视角、方法、表述等一系列重大改变,进而产生颠覆原有学科理论基础和核心观念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了人们认识的进步或跨越。20世纪以来,语言学转向、诠释学转向、人类学转向层出不穷,显示出后现代学术视野的开阔、动荡和在剧变中突破原有学科限制的努力和决心。正是因为"转向"并非某一单独学科的喜好和偏向,而是辐射到所有人文社科领域,面对转向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科特性,即先锋性的跨学科尝试,或是保守性的当作某一方法论偶一为之。很显然,在20世纪80年代的跨学科研究浪潮中,从中国比较文学阵营中孕育出的文学人类学一派,是具有十足先锋性的,又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坚持理论原创性,体现出了持久的耐力和活力。如能在1989年提出"重开丝绸之路"的理论号召;在1991年发起中国古典的文化阐释工程(即湖北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在1999年倡导"文(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2期)

杨丹丹[7](2019)在《第四期:“数字人文”的兴起与文学研究的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指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考古、艺术等传统人文社会学科与计算和数字技术(computing or digital technologies)结合起来,利用定量(quantitative)和计算(computational)对人文社会学科进行数据化和数字化建构,以此形成新的研究方法、领域和范畴。作为一种新型跨学科研究,近年来"数字人文"在海外人文社科领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约翰·安斯沃斯(John Unsworth)、丽萨·斯皮罗(Lisa Spiro)、威廉·帕纳派克(William Pannapacker)、理查德·格鲁辛(Richard Grusin)、苏珊·霍基(Susan Hockey)、霍伊特·朗(Hoyt Long)、史蒂夫·拉姆塞(Stephen(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韩模永[8](2019)在《增强现实与空间转向——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及其审美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包括叁种代表性的形态,即作为空间图景、虚拟现实和定位叙事的场景,它们之间虽存在差异,但都侧重于对位置、场所、空间、视觉等要素的刻画和塑造。这些写作倾向和特征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书写,并导致文学发生了诸多变革。具体来说,在内在的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文学从摹仿现实走向增强现实。前者表面虚构,本质真实,后者则表面真实,本质虚拟;在外在的审美特质上,文学则从时间艺术进入空间转向。网络文学场景书写突出文学的视觉形象、创造并置的空间结构并建构移动的位置场所。(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吴俊[9](2019)在《新世纪文学批评:从史料学转向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记这是一篇缠绵多年、酝酿不定的文章,先是会议发言PPT,是大约五年前在易彬教授主持的长沙学术会议上发言,会上还得到了洪子诚教授的直接指教,感谢之至。后几年都有机会想写成会议正式论文,比如去年在中山大学张钧教授主持的会议上,会后还蒙青睐约稿,可是勉力进行了半道,结果却都未成。现在虽已写成全稿,体例上看也就是会议讲稿和学术论文间杂的行文,未必尽如人意。不过终于还是有勇气就这样出面请(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樊星[10](2019)在《危机与变革:2018年巴西文学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巴西国内的危机仍在持续,并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出版行业。在这种动荡中,小型书店与出版社异军突起,文学评论界也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广泛持久的社会困境加上更加灵活的出版评价体系,让巴西文学一改往日以揭露、拷问、讽喻为主的创作倾向,转而在直面危机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与声音,以期在对立中寻求和解,在困境中保留希望。这种创作趋势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与讨论,预示着巴西文学新时代的到来。(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文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性写作是罗兰·巴尔特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对零度写作的发展,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巴尔特援引耶拿浪漫派及其纲领"文学的绝对",旨在阐明中性写作首先指向的是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交互式自我生产,其中第叁人称的使用因悬置了"我"的存在性而显示了从语言学到哲学的理论路径。针对耶拿浪漫派"片段写作"的内在矛盾,巴尔特以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作为参照,在列维纳斯"外存在"(il y a)的启迪下映照出中性写作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的超越。中性写作作为面向他者的写作,罢免了自我-主体的伦理优先性,在此意义上,写作的未来将通向一种文学伦理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陈俊宇.每一个幻想故事都是心灵的现实[N].工人日报.2019

[2].惠天羽.罗兰·巴尔特中性写作的理论渊源与伦理学转向——以布朗肖作为参照:从“文学的绝对”到ilya的启示[J].国外文学.2019

[3].王晓楠.从青年网络文学阅读看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9

[4].史伟.“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J].社会科学文摘.2019

[5].程朝翔.21世纪文学研究转向[J].社会科学研究.2019

[6].孙梦迪.转向论与人学思索的理论创新——评《文学人类学新论》[J].名作欣赏.2019

[7].杨丹丹.第四期:“数字人文”的兴起与文学研究的转向[J].当代作家评论.2019

[8].韩模永.增强现实与空间转向——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及其审美变革[J].文艺理论研究.2019

[9].吴俊.新世纪文学批评:从史料学转向谈起[J].小说评论.2019

[10].樊星.危机与变革:2018年巴西文学转向[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9

标签:;  ;  ;  ;  ;  ;  ;  ;  ;  ;  

文学转向论文-陈俊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