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蜡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针灸结合蜡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罗小珍罗盛华禤品莲(灵山县人民医院广西灵山535400)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1-0040-02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配合蜡疗对改善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效果,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3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和蜡疗。在治疗后第1d、3d、7d、14d、21d采用疼痛视觉摸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腰背痛缓解的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8d两组患者骨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1d、3d、7d、14d、21d腰背痛评分别为:8.24和9.57、6.11和8.25、3.41和7.03、2.31和5.54、1.75和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骨密度分别为0.4690(g/cm2)和0.4577(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分别为0.4884(g/cm2)和0.4583(g/cm2),骨密度增加量分别为0.01940±0.0178(g/cm2)和0.00061±0.0062(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灸配合蜡疗能够减轻腰背疼痛,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密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蜡疗骨密度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腰背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1]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其发病率甚高,主要见于老年人群,尤其是在老年女性中为最常见。虽然该病症不直接引起患者死亡,但对其健康、生活质量、社会负担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其治疗用药和治疗方案的确立上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认识,为此,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探讨针灸配合蜡疗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09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3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诊断按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中相关标准进行[1]。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70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男18例(25.7%),女52例(74.3%),平均年龄69.96±7.11岁,平均病程6.45±2.11月;对照组男17例(25.0%),女51例(75.0%),平均年龄70.22±9.04岁,平均病程6.75±2.46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经假设检验,均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骨密度测定<M-2.0SD以上,胸腰椎X线均显示骨密度下降),②年龄在50~80岁;③有典型的腰背疼痛症状;④未合并其它系统的严重疾病;⑤患者知情同意,整个过程配合治疗。

1.3排除标准①合并腰椎滑脱者;②合并椎管狭窄者;③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者;④患者不配合治疗。

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针灸和蜡疗。治疗过程中不使用中效和高效镇痛药物,必要时配合使用低效镇痛药物,如颅通定针或片,患者完成4周的治疗时间。

2.1对照组予常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①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北京世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95),前2周:每日1次,每次100IU;第3周:隔日1次,每次100IU;第28d肌肉注射降钙素100IU1次;②补钙:5%葡萄糖注射液100ml+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③口服替勃龙(利维爱)(南京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85)2.5mg,每天1次;阿仑磷酸钠(海南凯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818)10mg,每天1次。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和蜡疗。每个患者每天在指定时间内完成2次针灸治疗和2次蜡疗治疗,连续治疗21天。患者住院观察,卧床休息。第4周患者可根据病情继续住院治疗或出院后门诊治疗,第28天肌肉注射降钙素100IU1次。针灸治疗:①穴位处方:肾俞,大肠俞,脾俞,命门,关元,腰阳关,秩边,委中,大椎,大杼,腰部阿是穴;②操作方法:选择2寸毫针,常规75%酒精消毒待干后,以2寸毫针直刺1~1.5寸得气后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连接针灸治疗仪持续用慢、快波相间刺激,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维持30分钟,每日2次(上午9:00和下午4:00)。蜡疗:选用医用蜡,置于XVY-1型恒温蜡疗仪内加热80℃溶化后,用长勺把溶化石蜡取到30cm×40cm大方盘内,方盘内铺1块稍大面积保鲜膜,铺蜡厚度为2cm,待蜡表面形成固体状态,约45℃后,将针灸针拔出片刻后,双手托平蜡块敷于患者针灸穴位处,外用被子加盖保温,每次敷30分钟,患者感觉无蜡温后取出,局部用纱布擦干,并继续保温,避免受风寒。

2.3疗效指标及观察方法①治疗后第1d、3d、7d、14d和21d观察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疼痛程度计分方法:参照国际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进行评定。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天,采用SGY-Ⅰ数字式骨密度骨龄测定仪测定桡骨部位的骨密度。

2.4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研究资料采用SPSS15.0建立数据文件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的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X2检验;两组患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3结果

3.1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腰背痛程度的比较

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的情况。

4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常见病,WHO将之列为三大老年病之一。据调查[3],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22.6%,其中男性为15.0%,女性为28.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疼痛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易骨折(非暴力性骨折)、畸形(身高缩短、圆背即驼背、脊柱侧弯或后突导致脊柱失稳)为主要临床表现,极大影响了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为骨重建的负平衡,破骨细胞吸收增加,成骨细胞功能减退,即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医学研究表明[4-6],性激素在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因素。雌激素与成骨细胞核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后,促使其分泌胶原酶、生长因子等进行骨重建;作用于破骨细胞则抑制其溶酶体的活性,抑制骨吸收。另外,一些细胞因子,特别是IL-6,处于雌激素的抑制之下,若雌激素的产生减少,则这种拮抗作用减弱,使IL-6分泌增多,刺激破骨细胞的形成,促进其分化,增加其活性,导致骨吸收增加,于是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雌激素的减少还使骨骼对甲状旁腺素敏感性增加,加速了骨吸收;同时使降钙素合成减少,而降钙素可通过作用于破骨细胞上降钙素受体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合成,从而减少骨吸收,也可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

目前,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主要从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入手。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有雌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衍生物、双磷酸盐类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有氟化物、酮类化固醇激素、活性维生素D衍生物、甲状旁腺激素(P1H)等。由于上述药物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及疗效并不十分确定,一般难以长期服用故均非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针灸是我国的国粹,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许多疾病的防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无明显的副作用,应用前景广阔。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基于“肾主骨,藏精,精生髓而营骨”的理论。动物实验证实[7-9],针灸能调整骨质疏松大鼠体内相关基因,如白细胞介素-6等的表达、雌激素水平及垂体、肾上腺的功能,达到补肾壮骨之目的;能提高大鼠血清雌二醇、骨钙素水平,降低尿Ca/Cr含量,改善骨代谢,延缓骨丢失,调整骨密度,改善骨强度和超微结构的作用,提高了骨质疏松大鼠骨骼的韧性,从而减少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临床研究显示,针灸能有效地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纠正激素的紊乱状态,提高血清雌激素水平[10];针刺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11]。赵英侠等[12],应用现代神经解剖学技术研究发现命门穴与卵巢、肾上腺在脊神经一定节段互相重叠,这为针灸提高雌激素水平提供了理论根据。从临床研究所选用经脉、腧穴来看,涉及到督脉、肾经、膀胱经、脾经、胃经、胆经等,最常用的经脉是膀胱经、督脉、胃经,所选穴位以肾经、脾经表里经腧穴运用为多,主要以补肾健脾为原则。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肾俞、脾俞、命门、关元、委中、足三里、大椎、大杼等。蜡疗具有温热作用,石蜡热容量大、导热性小和没有热的对流特性,又不含水分,冷却时放出大量热能,因此能使人的机体组织受到较高温度(55~70℃)而持久的热作用。蜡疗区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增加局部甚至全身汗腺分泌,加快新陈代谢,促进骨的再生及骨痂形成。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探讨针灸结合蜡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腰背痛改善优于对照组,骨密度的平均增加量高于对照组,针灸结合蜡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

[2]宗行万之助.疼痛的估价—用特殊的视觉模拟评分法作参考(VAS)[J].疼痛学杂志,1994,2(4):153.

[3]李平生.老年人骨质疏松[J].人民军医,2004,47(7):419~421.

[4]王安.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4):231.

[5]苏玲娣,谢晓谦,季彦,等.绝经妇女骨密度改变与血浆白细胞介素-6关系的探讨[J].中国微循环,2003,7(6):379.

[6]陈予梅,李培全.IL-6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4,1(3):124.

[7]刘献样,沈霖,吴明霞,等.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TGF-β1mRNA、VEGFmRNA表达及凋亡基因Fas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3,44(11):83.

[8]萨仁,王富春,池岛乔.针灸治疗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对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6):140~144.

[9]吴明霞,周琳瑛,陈文列,等.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强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546~3547.

[10]陈丽仪,郭元琦,凌楠.温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44~746.

[11]王长海,田立民,冯文,等.针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5):284~285.

[12]赵英侠,邵水金,余安胜,等.“命门”穴区与卵巢、肾上腺的传入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HRP法研究[J].针刺研究,1999,24(4):294~296.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立项自筹项目,No.Z2009002;钦州市科技攻关自筹项目,No.20083408

标签:;  ;  ;  

针灸结合蜡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