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电图论文-林文华,邸成业

心内电图论文-林文华,邸成业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内电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综述,心电图学

心内电图论文文献综述

林文华,邸成业[1](2013)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额外心房激动的心内电图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一复杂但又连续的心律失常谱,发生AVNRT的核心和本质是房室结和(或)房室结附近心房肌的折返激动。脱离AVNRT时心房不应期的额外心房激动可再次夺获心房并可通过侵入AVNRT的折返环在不影响其后第1个His束-心室激动时间的情况下使其后第2个His束-心室激动提前发生,交界区自律性心动过速不具有这一特点。AVNRT伴额外心房激动的心电学特点丰富了AVNRT的心律失常谱,也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AVNRT的本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周益锋,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张萍[2](2007)在《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心脏标测中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异同。方法:12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和冠状静脉窦(CS)单极、双极心内电图(分别为CS1、CS2和CS12、CS23),比较振幅、时限和局部激动时间的异同。结果: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的心房A波振幅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极电图的心室(V)波振幅高于双极电图的V波振幅(P<0.05)。单极电图的A波和V波的时限均明显大于双极电图的A波时限(P<0.05)。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中局部激动时间的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心脏标测中双极和单极电图的振幅和时限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关于局部激动和远场电位的互相补充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刘旭,马建伟,王新华,梅伟斌,邱建华[3](2003)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及其机制。 6 0例AVNRT患者 ,男 2 3例、女 37例 ,年龄 39± 11岁。将病例分为 3组 :Ⅰ组合并左束支组滞 (CLBBB) ;Ⅱ组合并右束支阻滞 (CRBBB) ;Ⅲ组无束支阻滞。心内电生理测定心动过速的频率 (HR)、冠状窦口A波至V波的距离 (AVcs)、His束处A波到V波的距离 (AVH)。叁组心动过速的心率分别为 171± 2 3,16 6± 19,170± 17次 /分 ,叁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 ;Ⅰ组与Ⅱ、Ⅲ组AVcs、AVH 比较 ,差异有显着性 ( 81± 12msvs 46± 11ms,49± 9ms;5 6± 13msvs 5 1± 10ms、5 0± 10ms,P均 <0 .0 5 ) ;Ⅱ组与Ⅲ组之间AVcs、AVH 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AVNRT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动过速的心率无明显变化 ;当合并CLBBB时 ,His束到心室的传导时间延长 ,导致冠状窦与His束处的A、V间距延长 ;合并CRBBB时无上述现象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张建军,胡大一,杨新春,商丽华,吴永全[4](2001)在《差异性传导对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差异性传导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产生影响的机制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 选择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 35 7例 ,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 2 6 / 187例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 6 / 170例 ,观察出现差异性传导时心内电图的影响。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异性传导时 ,心动过速的频率和心内电图无改变。右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右束支差传时心内电图类似于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同时伴心率下降。出现左束支差传时 ,心内电图类似于慢 -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速 ,心率不变。左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差传时 ,心内激动顺序不变 ,出现左束支差传时心率下降 ,右束支差传时心率不变。结论 差异性传导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无影响。但对右侧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有较大的影响。旁道的电生理特性结合电生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临床心电学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凌峰,马辉,吴欣,金建芬[5](2001)在《多旁道预激综合征常规与心内电图表现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 ,心电图V1 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上的A型预激综合征多为左侧旁道 ;V1 导联QRS波群为rS型 ,伴Ⅰ、aVL导联δ波直立的B型预激综合征为右侧旁道 [1]。而多旁道的心电图特征较少报道。现报道2例经射频导管消融证实为多旁道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2001年01期)

陈锐华,江时森,刘保军,徐军,宫剑滨[6](2000)在《植入心房电极时心内电图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 36例植入心房按需起搏型 (AAI)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植入时心内电图的形态 ,旨在观察其与起搏阈值及各项起搏参数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对象 :36例中男 2 9例 ,女 7例 ,年龄 4 6~ 77(平均 56 2± 12 4 )岁。均因严重缓慢(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00年10期)

陈锐华,江时森,刘保军,李俭春,徐军[7](1999)在《心房按需起搏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阈值等参数的关系。 方法:对36 例AAI起搏时记录的心内电图的A 波形态、振幅、A-V段上抬幅度进行详细测定,并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A波形态、振幅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均无显着相关(P> 0.05),而A-V 段上抬的幅度与起搏阈值呈明显负相关(r= - 0.548 6, P< 0.05)。A-V段高抬组的起搏阈值(0.68±0.17)V,显着低于A-V段低抬组的(1.1±0.24)V (P< 0.01)。 结论:心内电图A-V段上抬的足够幅度(> 0.3 m V)可作为AAI起搏时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对避免电极脱位、保证较低的起搏阈值水平均具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1999年S1期)

方咸宏,吴书林,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8](1999)在《慢径路消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慢径路消融时成功与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出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方法 常规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87例,应用解剖和心内电图复合定位逐步自后间隔向中间隔方面进行慢径路消融,每一次放电后重复电生理检查直至慢径路消失或心动过速不能诱发为消融终点。分别记录每次放电前A波的时限、幅度、波峰数及相对落后于His束记录部位A波的间期、A/V比和慢径路电位。结果 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平均放电次数(3.2±2.5)(中位数为3)。1例发生Ⅱ度Ⅱ型AVB,2个月后安置DDD永久起搏器。成功靶点与不成功靶点心内电图相比,A波时限较长[(67.5±10.3)ms vs(51.5±9.6)ms,P<0.01]波峰数较多[(2.9±0.8)vs(1.6±0.6),P<0.05]。单从A波时限分析,超过60ms对靶点成功消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和84%。慢径路电位在成功靶点发生率高(39%vs17%,P<0.01),对靶点成功消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和75%。结论 时限较长、碎裂的A波是消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性表现。慢径路电位在成功靶点发生率高,慢径路电位对靶点部位成功消融敏感性不高,不是靶点定位的必备条件。(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王瑞生,于世龙,丁枭伟,曾秋棠,李景东[9](1999)在《房室结改良的心内电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射频电消融(RFCA)术改良房室结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心内电图特点,以指导其治疗。方法:采用下位法阻断慢通道改良房室结对52例AVNRT患者RFCA消融靶点进行研究。结果:在影像学上,左前斜位有效靶点位于右房室环2~5点之间,其中3点处占58.6%。从临床电生理上分析,有效靶点是小A波、大V波,A波碎裂或有慢电位。慢电位在A波后、希氏束电位前,通常间期短、振幅低。当记录到碎裂心房电位及侵电位,且A/V<0.25处进行放电消融时,可以减少放电次数和X线照射时间。结论:慢电位及碎裂心房电位作为指导消融的心内电图指标,能提高RFCA术效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1999年12期)

许静,胡大一,商丽华,杨新春,陶红[10](1997)在《后间隔旁道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图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射频消融成功的后间隔旁道37例体表及心内电图特征,结果显示:显性后间隔旁道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δ波负向,QRS波群在V2导联呈R或Rs形时,若V1导联为rSR或Rs形诊断为左后间隔旁道,其敏感性73.3%、特异性91.7%;V1导联为QS形诊断为右后间隔旁道,其敏感性58.3%、特异性100%。冠状窦电极为间距1cm的4极标测电极,近端电极置于窦口。心动过速时,心内电图ΔVAH-CS(VAH与最短VAcs的差值)≥25ms提示左侧,敏感性62.8%、特异性93.7%;ΔVAcs(冠状窦电极记录的最长与最短VA的差值)≤15ms提示左侧,敏感性87.5%,特异性95.4%。此外,左后间隔旁道逆行A波最早出现在冠状窦近端(CSp)或冠状窦中端(CSm),且冠状窦中端A波(Acsm)均早于希氏束远端(Hisd)A波(AHisd);右后间隔旁道逆行A波最早出现在Hisd或CSp处,Acsm均晚于AHisd。通过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图特征,可简便准确地预测间隔旁道的消融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心内电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心脏标测中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异同。方法:12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和冠状静脉窦(CS)单极、双极心内电图(分别为CS1、CS2和CS12、CS23),比较振幅、时限和局部激动时间的异同。结果: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的心房A波振幅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单极电图的心室(V)波振幅高于双极电图的V波振幅(P<0.05)。单极电图的A波和V波的时限均明显大于双极电图的A波时限(P<0.05)。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中局部激动时间的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心脏标测中双极和单极电图的振幅和时限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关于局部激动和远场电位的互相补充的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内电图论文参考文献

[1].林文华,邸成业.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额外心房激动的心内电图表现[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

[2].周益锋,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张萍.单极和双极心内电图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7

[3].刘旭,马建伟,王新华,梅伟斌,邱建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

[4].张建军,胡大一,杨新春,商丽华,吴永全.差异性传导对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图的影响[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

[5].凌峰,马辉,吴欣,金建芬.多旁道预激综合征常规与心内电图表现2例[J].心电学杂志.2001

[6].陈锐华,江时森,刘保军,徐军,宫剑滨.植入心房电极时心内电图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J].江苏医药.2000

[7].陈锐华,江时森,刘保军,李俭春,徐军.心房按需起搏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1999

[8].方咸宏,吴书林,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慢径路消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9

[9].王瑞生,于世龙,丁枭伟,曾秋棠,李景东.房室结改良的心内电图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

[10].许静,胡大一,商丽华,杨新春,陶红.后间隔旁道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图的特征[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

标签:;  ;  ;  ;  

心内电图论文-林文华,邸成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