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挖土受损论文-李白玉

农田挖土受损论文-李白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挖土受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田挖土受损,土壤理化性状,小麦,玉米

农田挖土受损论文文献综述

李白玉[1](2009)在《农田挖土受损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粘土实心砖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过去十多年间,北方地区部分农村形成了粘土实心砖规模化生产格局,致使农田大面积受损。本文以商丘市李庄乡不同恢复年限挖土受损农田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恢复年限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入手,系统调查研究了作物生长和土壤质量随着农田恢复进程的演变规律,了解农田受损后通过继续种植作物,其生产力的恢复状况,为呼吁人们停止挖土烧砖、增强耕地保护意识、确保耕地面积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针对观测区挖土农田的受损程度,选定挖土1年(挖土后恢复1年)样地、挖土3年(挖土后恢复3年)样地、挖土6年(挖土后恢复6年)样地、挖土10年(挖土后恢复10年)样地、未挖土样地等5个不同恢复程度样地为调查对象,同时每个调查对象选定3次重复。各样地的挖土深度都是1米。主要结论如下:⑴受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得到明显的改善。挖土后恢复1年的样地,0-15 cm、15-30 cm和30-65 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仅有26.6%、26.8%和25.3%;在所有观测样地中最低。农田恢复3年到6年期间田间持水量增加趋势并不明显,恢复10年时,田间持水量达到27.7%、29.3%和27.5%,比较接近未受损样地。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有所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逐渐降低,恢复1年的样地降低速度最快。恢复10年的样地,与未受损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趋势比较接近。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之间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速效磷与速效钾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全氮与全磷之间有显着关系。调查样地的PH值相差不大。⑵冬小麦的观测数据显示,恢复10年、6年的样地干物质积累量与未挖土样地接近,其抽穗前后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的比值分别为88.5%、82.9%。恢复3年、1年的样地其干物质积累量与未挖土样地相比差距较大,其抽穗前后的平均比值为55%和40%。挖土与未挖土样地籽粒体积、籽粒鲜重、籽粒干重以及籽粒含水量在整个灌浆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挖土10年、6年、3年、1年的样地,在各测定时期以上指标的值低于未挖土样地,总趋势为:未挖土>挖土10年>挖土6年>挖土3年>挖土1年。挖土加速绿叶面积衰减速率,减少单位籽粒库容源数量,从而使小麦减产。与未挖土样地比较,挖土样地各测定时期的粒重/叶面积比值差异较大。冬小麦籽粒单粒增长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挖土1年的样地在灌浆后20天时的灌浆速率最大,之后迅速降低,未挖土及挖土10年的样地,灌浆后25天左右,其灌浆速率才达到最大。未挖土样地小麦的光合速率一直大于挖土样地。越冬前期和越冬期,5cm和10cm土层处,未挖土样地的日平均地温高于挖土样地,而15cm和20cm土层处,未挖土样地的日平均地温却比挖土样地低。灌浆期间,整个观测土层(5cm,10cm,15cm,20cm)地温都是未挖土样地的高于挖土样地。⑶各样地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光合势均为单峰曲线。其中叶面积指数(LAI)和光合速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而光合势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恢复10年、6年的样地,以上指标达到最大值后,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水平,而恢复1年、3年的样地,达到最大值后,迅速衰退。夏玉米茎、叶、叶鞘的干物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干物质积累达到最高值时间分别为:恢复1年、3年样地为吐丝后15天,恢复6年、10年样地以及未挖土样地在吐丝后30天。各样地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基本上都是呈单峰曲线。最高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恢复6年、10年以及未挖土样地出现在授粉后23天左右,其值分别为9.24 mg/(grain·d);9.48 mg/(grain·d);9.50 mg/(grain·d)。恢复1年、3年的样地大约出现在授粉后25天,最高值分别为7.92 mg/(grain·d);8.31 mg/(grain·d)。恢复10年样地玉米叶片全氮含量和籽粒全钾含量与未挖土样地均无显着差异。茎秆、籽粒等部位的全磷含量在各个取样点均存在极显着差异。挖土1年、3年、6年的样地之间在茎秆的全氮含量、叶片的全磷含量、叶片和茎秆的全钾含量上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5-01)

李白玉,王和洲,高阳,陈金平,刘安能[2](2009)在《挖土受损农田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生理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农田挖土1 m深后不同时段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地上部分生物量、子粒的各项指标、叶面积)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挖土后10年、6年与未挖土样地在抽穗后期大于抽穗前期,而挖土1年、3年后的样地则是抽穗前期大于抽穗后期;穗部性状(子粒干、鲜重、鲜样子粒体积)以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未挖土>挖土后10年>挖土后6年>挖土后3年>挖土后1年;灌浆后20天之内,灌浆速率的变化趋势为挖土后1年>挖土后3年>未挖土>挖土后10年>挖土后6年,之后则表现为未挖土>挖土后10年>挖土后6年>挖土后3年>挖土后1年。同时未挖土的光合速率大于挖土。研究结果显示,开挖农田严重影响了小麦植株的营养吸收量和干物质的累积量,限制了小麦同化物的合成能力,受损农田生产力的修复过程需要10年以上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农田挖土受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农田挖土1 m深后不同时段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地上部分生物量、子粒的各项指标、叶面积)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挖土后10年、6年与未挖土样地在抽穗后期大于抽穗前期,而挖土1年、3年后的样地则是抽穗前期大于抽穗后期;穗部性状(子粒干、鲜重、鲜样子粒体积)以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未挖土>挖土后10年>挖土后6年>挖土后3年>挖土后1年;灌浆后20天之内,灌浆速率的变化趋势为挖土后1年>挖土后3年>未挖土>挖土后10年>挖土后6年,之后则表现为未挖土>挖土后10年>挖土后6年>挖土后3年>挖土后1年。同时未挖土的光合速率大于挖土。研究结果显示,开挖农田严重影响了小麦植株的营养吸收量和干物质的累积量,限制了小麦同化物的合成能力,受损农田生产力的修复过程需要10年以上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挖土受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白玉.农田挖土受损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李白玉,王和洲,高阳,陈金平,刘安能.挖土受损农田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生理参数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9

标签:;  ;  ;  ;  

农田挖土受损论文-李白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