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链路聚合论文-张峥栋

多链路聚合论文-张峥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链路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营商以太网,多链路聚合,负载均衡,网络探针技术

多链路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峥栋[1](2019)在《基于CE网络多链路聚合的探针测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CE网络中,采用多链路聚合可有效避免因单点故障引发网络中断情况的发生。然而当多链路聚合采用负载均衡策略时,一旦出现丢包、延时的情况则无法及时定位链路中单点故障的位置。通过对运营商网络的核心层及汇聚层节点进行探针部署,利用网络探针技术,监控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当运营商网络上的多链路聚合中继发生延时、丢包故障时能通过探针技术及时定位到相关的链路聚合中继所对应的物理链路和端口,有助于运营商网络管理人员更快速准确的定位故障,维护网络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期刊2019年05期)

曹言佳[2](2017)在《基于多链路聚合的电力通信终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面向电力移动互联应用的4G多业务承载关键技术研究"(SGRIXTKJ[2015]349号),针对电力移动互联应用中远程监测传输系统的业务要求,主要完成了远程监测传输系统中基于多链路聚合的电力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给出了多模聚合终端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基于嵌入式Linux平台,实现了3G、4G和WiFi网络模式的融合及多链路聚合传输。该多模聚合通信终端处理器为ARM Cortex-A8 S5PV210,以嵌入式Linux为实时操作系统,通过将Linux内核编译扣后移植各模块的驱动,支持3G、4G和WiFi网络设备正常工作。软件平台主程序编写基于socket通信技术,实现了数据收发、数据处理、链路通信资源管理和链路监测等功能。最后,系统联调和测试结果表明,多模聚合通信终端可以支持多种网络模式并进行多链路的聚合传输,提高通信的带宽和稳定性。同时,终端能够在高低温环境下长时间稳定工作,可应用于电力传输系统及其它类似场景。本文共包含六章内容,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本文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第二章在电力移动互联环境下远程监测传输系统的应用场景下分析了系统的设计要求,给出系统总体方案以及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的设计方案。在系统总体方案中,将电力远程监测传输系统划分为管控中心、多模聚合终端和数据监测终端3个部分。多模聚合终端的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模块各部分的作用,并细化了该部分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第叁章根据第二章的设计方案,介绍了以ARM Cortex-A8处理器为核心的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硬件开发平台,完成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的完整搭建。包括了嵌入式文件系统的定制和移植以及3G通信模块、4G通信模块和WiFi无线网卡的驱动移植工作。第四章在设计应用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的软件设计方案。主要涉及程序功能模块的划分、多线程机制方案及其代码实现方式。本章软件编程基于socket 套接字通信技术,包括原始套接字和UDP套接字,相互配合实现了数据接收、数据处理、网络资源管理、数据发送和链路监测等功能实现。第7章重点实现了数据发送线程中多链路聚合算法。首先阐述了多链路聚合算法的思想,其核心在于负载均衡。负负载均衡算法常见的有静态负载均衡算法以及动态负载均衡算法两类。本章以基于HashMap的负载均衡算法和加权轮询负载均衡算法为例,详细分析了这两种算法的适用场景和具体实现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最终选用加权轮询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优化。第六章搭建了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的实际测试环境,对于多模聚合终端的各项功能,都进行了逐一的测试,给出详细的测试方案和结果。最后,对整个电力远程监测传输系统进行场景温度的模拟和联调测试,验证了视频传输和多链路聚合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多模聚合通信终端工作稳定,可有效提升传输带宽,完成高清视频传输等相关业务。(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3-05)

潘登,李川[3](2016)在《基于多链路聚合的视频实时传输系统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户外移动直播对于高清视频实时传输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链路聚合的视频实时传输系统,开发了基于多条4G链路聚合的直播设备以及基于该设备的传输系统,最后对传输系统的实际视频传输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套实时传输系统能稳定可靠地传输实时高清视频。通过大量部署该视频实时传输系统,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实现随时随地开始户外移动直播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6年24期)

林科文,杨珉,毛迪林[4](2011)在《基于多链路聚合的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实时视频传输已成为当前通信领域发展的热点,但当前的无线通信技术提供的带宽尚无法满足高码率的实时视频传输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并开发一个基于多链路聚合技术的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该系统通过聚合多链路带宽,对各链路运用TFRC速率控制,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同时采用提早丢弃和关键帧优先发送等实时性优化策略,获得更好的视频传输质量.(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1年05期)

林科文[5](2010)在《基于多链路聚合的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视频技术的提高,网络视频已经作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网络应用之一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只通过传统的基于有线网的方式来推送并接收视频服务,他们希望视频服务能够更加灵活方便快捷,因此从无线渠道获得视觉媒体信息无疑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但是,当前无线通讯网络环境的低带宽严重制约着无线视频通讯的发展。目前国内各通讯网络运营商虽已基本完成3G无线网络的架设,但3G网络所提供的带宽仍无法满足高清视频应用的要求,更无法适用于多路视频场景,即当前的无线通信技术提供的带宽尚无法满足高码率的实时视频传输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多链路聚合技术的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原始套接字编程来实现多链路聚合技术,并在多链路聚合的基础上对各链路运用TFRC算法进行速率控制,从而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同时,为了满足无线视频传输的实时性要求,系统采用了提早丢弃和关键帧优先重传等优化策略来保证重要视频数据的即时传输,还运用了码率自适应策略来动态适应不稳定的无线网络带宽以保证较好的视频播放流畅性。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多链路聚合技术的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本文分别在模拟环境下和实际环境下进行了相关测试。经过测试发现,系统既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链路带宽,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又能够灵活地协调各个发送链路以达到全局负载均衡,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稳定性。本系统的可用性、稳定性和实时性都在实验测试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证明了本系统能够获得良好的视频传输质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5-20)

潘彦威,杨珉,李旻[6](2010)在《基于多链路聚合的弱客户端数据传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制约无线网络应用发展的无线低带宽和有线宽带速度的不对称现状,提出一种面向弱客户端的多链路聚合传输模型。采用通用的TCP/IP编程接口,可以有效地提高低带宽客户端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和负载均衡,从而尽可能地利用所有链路的带宽以达到最佳的传输速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0年08期)

多链路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面向电力移动互联应用的4G多业务承载关键技术研究"(SGRIXTKJ[2015]349号),针对电力移动互联应用中远程监测传输系统的业务要求,主要完成了远程监测传输系统中基于多链路聚合的电力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给出了多模聚合终端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基于嵌入式Linux平台,实现了3G、4G和WiFi网络模式的融合及多链路聚合传输。该多模聚合通信终端处理器为ARM Cortex-A8 S5PV210,以嵌入式Linux为实时操作系统,通过将Linux内核编译扣后移植各模块的驱动,支持3G、4G和WiFi网络设备正常工作。软件平台主程序编写基于socket通信技术,实现了数据收发、数据处理、链路通信资源管理和链路监测等功能。最后,系统联调和测试结果表明,多模聚合通信终端可以支持多种网络模式并进行多链路的聚合传输,提高通信的带宽和稳定性。同时,终端能够在高低温环境下长时间稳定工作,可应用于电力传输系统及其它类似场景。本文共包含六章内容,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本文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第二章在电力移动互联环境下远程监测传输系统的应用场景下分析了系统的设计要求,给出系统总体方案以及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的设计方案。在系统总体方案中,将电力远程监测传输系统划分为管控中心、多模聚合终端和数据监测终端3个部分。多模聚合终端的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模块各部分的作用,并细化了该部分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第叁章根据第二章的设计方案,介绍了以ARM Cortex-A8处理器为核心的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硬件开发平台,完成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的完整搭建。包括了嵌入式文件系统的定制和移植以及3G通信模块、4G通信模块和WiFi无线网卡的驱动移植工作。第四章在设计应用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的软件设计方案。主要涉及程序功能模块的划分、多线程机制方案及其代码实现方式。本章软件编程基于socket 套接字通信技术,包括原始套接字和UDP套接字,相互配合实现了数据接收、数据处理、网络资源管理、数据发送和链路监测等功能实现。第7章重点实现了数据发送线程中多链路聚合算法。首先阐述了多链路聚合算法的思想,其核心在于负载均衡。负负载均衡算法常见的有静态负载均衡算法以及动态负载均衡算法两类。本章以基于HashMap的负载均衡算法和加权轮询负载均衡算法为例,详细分析了这两种算法的适用场景和具体实现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最终选用加权轮询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优化。第六章搭建了多模聚合通信终端的实际测试环境,对于多模聚合终端的各项功能,都进行了逐一的测试,给出详细的测试方案和结果。最后,对整个电力远程监测传输系统进行场景温度的模拟和联调测试,验证了视频传输和多链路聚合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多模聚合通信终端工作稳定,可有效提升传输带宽,完成高清视频传输等相关业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链路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张峥栋.基于CE网络多链路聚合的探针测试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

[2].曹言佳.基于多链路聚合的电力通信终端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7

[3].潘登,李川.基于多链路聚合的视频实时传输系统设计与应用[J].机电信息.2016

[4].林科文,杨珉,毛迪林.基于多链路聚合的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

[5].林科文.基于多链路聚合的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D].复旦大学.2010

[6].潘彦威,杨珉,李旻.基于多链路聚合的弱客户端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0

标签:;  ;  ;  ;  

多链路聚合论文-张峥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