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土矿赤泥分离专用絮凝剂的研究

铝土矿赤泥分离专用絮凝剂的研究

一、铝土矿赤泥分离专用絮凝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挺娴[1](2019)在《赤泥固化及赤泥—秸秆轻质砂浆的制备研究》文中提出赤泥是从铝土矿中提炼氧化铝过程中排放的碱性固体废渣,随着铝加工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赤泥的排放量也随之快速增加,但是赤泥的颗粒细、持水率高以及碱性强等特性却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目前仅有少量的赤泥被应用于科学研究、提取有价元素以及制备吸附剂等小量化材料,绝大多数赤泥仍被堆积在赤泥库或堆场中,除了占用土地资源、危害环境外,还存在溃坝、坍塌等安全隐患。因此,利用赤泥本身的化学成分特性,使其安全堆存或被有效资源化利用,对于氧化铝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拜耳法赤泥为主要原料,复合添加水泥、矿渣、粉煤灰等成分,对拜耳法赤泥的固化处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秸秆,制备赤泥-秸秆轻质砂浆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表征;此外,针对拜耳法赤泥含碱量高的特性,还采用水洗法对赤泥粉末进行了析碱处理,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其析碱效果的影响。以水泥、矿渣、粉煤灰为原料组成赤泥固化材料,对拜耳法赤泥进行固化,并对赤泥固化试样的性能进行系统表征后发现:当固化材料由水泥、矿渣所组成时,水泥:矿渣=1:3时所获得赤泥固化试样的综合性能最佳;上述比例赤泥固化试样的力学性能随着固化材料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升,且水泥-矿渣固化赤泥试样力学性能优于水泥-粉煤灰固化赤泥试样,其28 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能够达到3.00 MPa和14.95MPa,明显优于水泥-粉煤灰(1:1)所组成的固化材料时所固化赤泥试样的抗折强度(3.70 MPa)和抗压强度(8.65 MPa);高温条件下(60℃)养护试样的力学性能优于常温养护条件下养护试样,但在固化材料用量较高时的差异不明显;同时,赤泥固化试样的软化系数随着固化材料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吸水率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采用拜耳法赤泥、水泥、矿渣和秸秆为原料制备赤泥-秸秆轻质砂浆试样,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后发现:随着秸秆掺量的增加,赤泥-秸秆轻质砂浆试样的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其中少量掺入秸秆(10%)时,赤泥-秸秆轻质砂浆试样的抗压强度相对未掺秸秆试样会有大幅度降低,但随着秸秆掺入量的继续增加,抗压强度的降低率逐渐减小,而抗折强度却随之增加而增大,并且在50%掺量时达到所制备试样的最低抗压强度值(6.14 MPa)和最高抗折强度值(1.91 MPa);体积密度和导热系数也随秸秆掺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50%秸秆试样的上述性能指标分别为1.41 g/cm3和0.40W·(mK)-1,且软化系数稳定在0.90以上,遇水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轻质保温墙体材料的要求。对赤泥粉末和赤泥-秸秆轻质材料进行水洗法析碱之后发现:赤泥粉末浸出液的pH值随着洗涤次数和液固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洗涤7次后浸出液pH值由12.65下降到11.84,并由液固比3:1时的12.87下降到13:1时的12.09;洗涤温度和浸泡时间对洗涤效果也存在较大影响:洗涤温度越低,浸泡时间越长,浸出液的pH值越高,从而水洗过滤后赤泥的碱性越低,即洗涤效果越好;此外,不同水洗参数对赤泥-秸秆轻质材料析碱的影响规律和赤泥粉末析碱一致,且相对赤泥粉末而言,水洗后赤泥-秸秆轻质砂浆材料的碱性会显着降低。

徐海力[2](2018)在《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铝工业是我国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氧化铝是电解铝生产的原料。本文以贵州华锦铝业有限公司清镇氧化铝项目的控制系统建设为背景下完成。该氧化铝项目采用拜耳法生产工艺,根据其生产工艺特点选用了PlantPAx过程自动化系统作为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基于Plant PAx进行了硬件的设计、软件的研发,最终在项目所在地完成了本控制系统的组态调试投运。本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概述了氧化铝生产的工艺流程,明确氧化铝生产过程工艺的控制对象和控制要求。2、基于Plant PAx设计了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从控制系统的规模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硬件选型、冗余系统方案、现场总线通讯方案的角度设计整个氧化铝厂的控制系统硬件。3、基于RSLogix 5000设计组态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层软件。主要使用该软件针对氧化铝工艺自主研发标准设备程序块,以实现典型控制回路的设计和组态;其中详细介绍了原料中碎、压滤喂料等控制回路。另对基于该软件的模拟量信号处理、系统通信组态进行了说明。4、基于FactoryTalk View设计组态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监控层软件。应用该软件从方案设计、结构划分到编程组态完成了氧化铝全厂的七大车间的监控界面。本文设计的氧化铝生产过程系统于2015年4月29日调试完成投入运行,该厂在当年9月达到年产160万吨氧化铝的指标。本系统可靠的冗余架构和保护联锁,满足了氧化铝高温、高压、高碱的生产要求。

王新珂[3](2018)在《赤泥烟气脱碱及其产物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赤泥是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副产物,是我国大宗工业固废之一。目前我国的赤泥大部分是拜耳法赤泥,pH值一般高达12-13,具有强碱性,其大量堆存对周边土壤、地表和地下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污染的主要途径,但其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泛碱问题,造成赤泥利用困难。本文采用以废治废的理念,依据赤泥强碱性的特点,在分析赤泥主要成分的基础上,利用燃煤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气对拜耳法赤泥进行脱碱及工艺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脱碱赤泥、粉煤灰与废酸通过一系列反应制备新型多元絮凝剂;以脱碱赤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了赤泥复合板材,实现拜耳法赤泥资源的全利用。首先,利用燃煤烟气对拜耳法赤泥脱碱设计了流程工艺,并以山东某公司10 t/d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为酸性气源,采用单次、多次循环方式进行赤泥浆料喷淋脱碱实验,可以有效脱除赤泥中与碱性相关的附着盐;延长喷淋时间,可有效降低赤泥剩余碱含量。同时研究了脱碱过程中赤泥的剩余碱含量与浆液pH值的关系及其反应机理。上述实验表明,喷淋和废酸同步脱碱,在中试试验条件下,碱含量明显降低,达到0.4wt%,脱碱率达到95.5%,SO2脱除率达到91.2%。其次,开展了以脱碱赤泥制备多元絮凝剂工艺中试放大设计,并分别以上述脱碱赤泥、粉煤灰、废盐酸为原料制备多元絮凝剂。分别研究了液固比、酸浓度对铝铁浸出率的影响,通过进一步添加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制备出了多元絮凝剂,研究其对硅藻土模拟废水的浊度去除效果,实验表明脱碱赤泥与废盐酸的固液比为1:3、废盐酸浓度25%、PDMDAAC加量0.05 mL时制备的多元絮凝剂,使用量0.9mL/L时,硅藻土模拟废水浊度去除率可达98%,与工业PAC去除浊度效果相当,都可较好的降低模拟水的浊度。此外,碳酸钠:粉煤灰:脱碱赤泥为1:1:3时制备的多元絮凝剂,使用量0.9mL/L时,硅藻土模拟废水浊度去除率可达98.8%。最后,为了实现赤泥全组分利用,以脱碱赤泥及粉煤灰为原料,采用偶联剂剂KH550对其进行表面预处理,并与PP复合制备了赤泥石塑复合板材。当脱碱赤泥与粉煤灰质量比为2:3,混合填料添加量为40 wt%时,制备出的复合板材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达到23.5MPa、弯曲强度28.7 MPa;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别添加石墨矿粉、石墨烯及碳粉制备复合板材以期提高其电磁屏蔽和导热性能。结果表明添加石墨烯性能改进效果最好,当石墨烯含量为5 wt%时,赤泥石塑复合板材的电磁屏蔽效能在9-12 GHz频率波段内达到21.45 dB,导热性能达到0.4233 W/(m·K)。

郭建强[4](2014)在《低品位、难处理铝土矿的开发及利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铝工业的发展现状,2013年氧化铝产量约4900万吨,我国正在用全球不足3%的储量生产着全球17%左右的铝土矿,我国高铝硅比铝土矿(铝硅比>7)在铝土矿资源总储量中的比例已不足20%。低品位铝土矿资源与生产工艺要求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氧化铝工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研究开发低品位、难处理铝土矿的利用技术对中国铝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低品位、难处理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实际出发,利用成熟、可靠的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通过对工艺流程的优化,选择适宜的工艺参数,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设备,设计氧化铝厂。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产品综合能耗优于国内其它类似项目,大幅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从赤泥中提取铁精矿,使当地的低品位高铁铝土矿得到了有效利用。氧化铝厂副产品铁精矿量达到40万吨/年;氧化铝总回收率达到80%,比行业标准提高6.67%;新水消耗量2.5t/t-A1203比行业标准降低16.7%;新蒸汽消耗量2.85t/t-A1203,比行业标准降低5%;综合能耗12GJ/t-A1203,比行业标准降低15%;其它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明显优于《铝行业规范条件》的技术条件。

林波[5](2014)在《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微乳液型赤泥沉降用絮凝剂以其溶解迅速、使用方便、沉降性能优异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氧化铝行业。本论文对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进行了研究,确定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优化工艺条件为:单体浓度50%,V50引发剂用量0.03%,EDTA用量0.03%,NaCl用量0.6%,异丙醇用量0.7%,聚合温度30℃,聚合时间3h,在通高纯氮气排氧条件下进行聚合。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聚丙烯酸铵水溶胶转化率接近100%,固含50%,分子量1905万且拥有良好的赤泥沉降性能与溶解性能。(2)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体系电导率、外观、丁达尔现象以及稳定性的测定,得到了微乳液体系的优化配方为:采用Isopar M/Span80/OP-1O/丙烯酸铵水溶液体系,乳化剂用量为16.71%,HLB值为8.75,丙烯酸铵水溶液浓度为64%,水相加入量为27.58%,油水比为2.02。(3)研究了各因素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影响,得出了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优化工艺条件为:V50引发剂用量0.15%,EDTA用量0.3%,聚合温度45℃,聚合时间6h,在通高纯氮气排氧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聚丙烯酸铵微乳液产品转化率为97.02%,固含17.12%,分子量1288万,微乳液均匀稳定,长期放置不分层,赤泥沉降性能良好。

王其观[6](2013)在《氧肟酸型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在赤泥的沉降分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氧肟酸型絮凝剂对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优异,目前在行业内备受推崇。国外公司虽有此类絮凝剂产品出售,但价格昂贵,而我国关于此类絮凝剂的研究开发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文献、专利报道关于氧肟酸型絮凝剂的合成工艺条件不一,不少技术信息处于保密状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絮凝剂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子的改性原理,分别以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与羟胺的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了两种氧肟酸型的絮凝剂产品:氧肟化聚丙烯酸(HPAA)和氧肟化聚丙烯酰胺(HPAM)。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物料比、反应时间、pH等几个实验条件对产品中氧肟酸基团含量的影响,分别得出了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1)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用N,N’-羰基二咪唑在100℃下活化聚丙烯酸5h,然后加盐酸羟胺在40℃下反应24h,得到的HPAA产品中氧肟酸基团含量高达57%。(2)以无水乙醇为介质,聚丙烯酰胺与羟胺进行非均相反应,在温度为50-60℃,pH>12,物料比(羟胺与酰胺基团摩尔比)为2.0条件下反应12h,得到的HPAM产品中氧肟酸基团含量达到46%。通过与Fe3+的显色反应和红外光谱分析,验证了产品中氧肟酸基团的存在,用凯氏定氮法和电导滴定法测得了产品中氧肟酸基团的含量。通过对实验室拜耳法溶出的针铁矿含量高的赤泥沉降实验检验产品对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研究了絮凝剂的添加量、分子量、氧肟酸基团含量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普通聚丙烯酸钠、聚丙稀酰胺与国外的ALCLAR665、Nalco9779絮凝剂的沉降分离效果很差,而合成的两种絮凝剂对溶出赤泥都具有良好的沉降分离效果。特性粘度为1100mL/g的HPAM-1对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优异,当添加量为120ppm时,赤泥的沉降速度达到8.6m/h,沉降30min后上清液的浊度为537NTU,与美国氰特公司的Hx-600絮凝剂添加量为60ppm时的沉降速度和上清液浊度相当。

房永广[7](2010)在《高碱赤泥资源化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赤泥的利用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不脱碱赤泥的直接利用;二是高碱赤泥中碱的无害化处理再利用;三是钠离子的脱除后对赤泥进行利用。并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划分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利用多学科交叉处理赤泥的优势,研究利用拜尔法高铁赤泥磁选后含有的Fe2O3,通过掺杂烧结工艺制备出具有红外发射率在0.9以上的粉体物料。并得出了通过联合磁选工艺:弱磁后的赤泥再进入强磁选,在不磨矿的情况下可得到品位为47.29%、回收率为20.09%的铁精粉;若磨矿后可得到品位为51.32%、回收率为22.56%的铁精粉。本文制备了赤泥橡胶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有关性能,发现,1)高碱赤泥能加快硫化、缩短硫化时间,具有显着的早强性能;2)在腐蚀性实验中,赤泥橡胶复合材料的重量变化率为-0.4%,远低于国家规定-2%的耐腐蚀标准;3)在橡胶充填中,赤泥的掺加量在30份(橡胶标准)是比较合适的。赤泥作为填料的劣势为,1)赤泥比重比较大,作为填料的无机矿物以体积充填率为准,固赤泥作为充填料在比重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2)赤泥颜色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赤泥橡胶复合材料的美观度。本文制备了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并研究了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返碱、泛霜的机理;发现材料返碱、泛霜的机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CaSiO3,在水化条件下,熟料会生成大量的Ca(OH)2、C3S、C2S,水化生成C-S-H凝胶体系的同时大量的游离Ca2+在水中游离与赤泥中的Na+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NaOH在硅酸盐砂浆中破坏了水泥中钙碱与骨料的反应活性,并在一定的环境中与骨料SiO2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破坏受损;反应生成胶凝体会吸收环境中的水分而发生局部膨胀;产生破坏应力,破坏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的结合度进而产生裂纹,造成硅酸盐水泥赤泥无机材料的损坏。主要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Ca(OH)2+SiO2+H2O→C-S-HCa(OH)2+NanC2S→C-S-H+NaOH2NaOH+SiO2→Na2SiO3+H2O二是赤泥中的钠碱或盐属于离子型化合物,非常容易电离,具有很强的游离性能,很难被固化住;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电解于水分中,Na+离子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与氧化物形成胶体,向外渗透,造成赤泥硅酸盐水泥复合材的表面返碱、泛霜;主要发生的反应为:MgSiO3+2NaOH→Mg(OH)2+Na2SiO3CaSiO3+2NaOH→Ca(OH)2+Na2SiO3Na2CO3+Ca(OH)2→2NaOH+CaCO3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中的Na+碱随水迁移到材料表面的动力主要是属于毛细现象,毛细迁移高度由动力学公式H=2fcosθ/(p.r)为依据;由EDS分析明确确定了,在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内部的钠盐组分明显的聚集倍增,由无机材料中钠盐的平均含量4.5%左右增加到10.28%;造成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返碱、泛霜的严重性。依据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返碱、泛霜的机理分析,本文使用非硅酸盐类水泥作为粘结剂研究了赤泥制品的返碱、泛霜的机理;发现使用早强水泥能够把赤泥中的碱进行固化,反应方程式为:NaOH+MgO+H2O→Mg(OH)2+NaOH5Mg(OH)2+MgCl2+13H2O→Mg3(OH)5(H2O)m3++5Mg(OH).MgCl2.8H2OMg3(OH)5(H2O)m3+Na2SiO3+NaOH→Na2Mg4SiO6(OH)2早强水泥赤泥无机材料未出现返碱现象的主要机理为:1)固化的过程主要是镁盐的羟根与钠碱发生络合反应固结;2)早强水泥由于固化时间短,能够迅速的将浆体的流动性固结下来,降低了浆体的流动性能;硬化时间短,能够迅速的把浆体中的有害物质固结住降低其流动性能。由早强水泥赤泥无机材料的EDS分析可以很明确的得出,在早强水泥的物相中钠碱的含量为4.51%,与无机材料中加入赤泥带入钠碱的平均含量基本相同,没有发生钠碱聚集倍增的现象,赤泥中的钠碱没有发生任何的游离聚集改变,也就是钠碱在早强水泥中稳定的固化下来。依据早强水泥的固碱的机理,建立了一条早强水泥赤泥板材中试生产线。拜尔法赤泥作为建材使用,其中高含量的钠碱是最大的危害;本文对赤泥脱碱药剂的种类进行了筛选,在四种脱钠药剂的对比试验中得出:以混合盐对赤泥的脱钠效率是最高的,主要是由于混合盐既具有镁盐的阳离子取代性能,又具有铵盐类的水解电解质分解赤泥组分的性能,能够迅速的打破赤泥浆体的电位平衡,加大脱钠效率。研究发现脱钠时间不是脱钠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加热温度、浆体PH值对脱钠效率的影响较大。并对脱钠赤泥进行了硅酸盐返碱、泛霜的检测试验,发现随着脱碱赤泥中水泥含量的增加,试样的表面发出现返碱、泛霜现象,属于轻微返碱;说明脱碱药剂对赤泥中的碱进行部分的脱除,剩余的钠碱性质趋于稳定,对硅酸盐水泥复合材的影响减小了。

黄亚军[8](2010)在《烧结法高浓度浆液絮凝沉降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氧化铝生产中,赤泥沉降分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提高烧结法系统中氧化铝浓度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絮凝剂以实现赤泥的快速分离,因此开发适合于我国铝土矿赤泥沉降分离用的新型高效絮凝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赤泥中各矿物组分在高浓度(Al2O3≥180g/L)浆液中的絮凝沉降及其絮凝机理,有助于赤泥沉降分离工艺的优化,对高效絮凝剂的合成和改性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就如下几个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1.氧肟酸型聚丙烯酰胺与淀粉黄原酸酯的改性研究研究了温度、时间、盐酸羟胺添加量对改性氧肟酸型聚丙烯酰胺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5℃、时间3h和添加量为15g/L时,改性氧肟酸型聚丙烯酰胺在高浓度熟料溶出浆液中的絮凝性能最佳。改性淀粉黄原酸酯并不能使高浓度熟料溶出浆液絮凝沉降,但对高浓度针铁矿浆液呈现出良好的絮凝效果。2.纯矿物及复配矿物的絮凝沉降性能研究探讨了沉降温度、氧化铝浓度、固含对纯矿物及复配矿物沉降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温度越高,固含越低,矿浆氧化铝浓度越低,浆液沉降性能越好。添加絮凝剂C时,钛酸钙、硅酸二钙、高压钠硅渣、常压钠硅渣及水化石榴石高浓度浆液前1 Omin的平均沉降速度分别达到9.8、9.6、9.3、9.1和8.3mm·min-1,而针铁矿浆液不絮凝沉降。由上可知钛酸钙沉降性能最好,硅酸二钙、高压钠硅渣、常压钠硅渣及水化石榴石分别次之,针铁矿是烧结法高浓度赤泥浆液絮凝沉降的主要制约因素。纯矿物复配实验中,当针铁矿在矿浆固相中的含量不高于25%时,它能吸附于其他矿物组分共同絮凝沉降。3.高浓度浆液中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研究本文通过红外光谱、Zeta电位和接触角的测定结果,探讨了高浓度浆液中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结果表明:在高浓度浆液中,添加的絮凝剂都能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与矿物颗粒作用。相比絮凝剂A和B,絮凝剂C在固相颗粒表面吸附量大,Zeta电位、接触角和固体表面能的变化量大。在烧结法铝酸钠浓碱体系中,电中和脱稳不是主要原因,而絮凝剂在颗粒表面的吸附量大小使颗粒能否通过架桥作用形成絮团,是浆液絮凝沉降的关键。

李庆刚[9](2010)在《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在氧化铝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提高氧化铝生产流程中的赤泥沉降效果为目标,采用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控制聚合工艺条件,合成了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聚丙烯酸钠,并进行了工业化试生产,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聚丙烯酸钠产品。并以中铝中州分公司氧化铝的生产为例,对高分子絮凝剂在各生产环节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影响絮凝剂絮凝沉降效果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各个生产环节絮凝剂的选择方向和最佳的使用条件。高分子聚丙烯酸钠的合成工艺条件为:单体中和度100%,引发剂V50用量0.48‰,K2S2O8用量0.2‰,NaHSO3用量0.2‰,乙二胺用量8‰。助剂NaCl用量8‰,尿素用量5‰,氮气压力0.6 Mpa,通氮时间11.5 min,引发温度22℃,水浴初始温度30℃,后期温度45℃,聚合时间8 h,烘干温度110℃。各种型号絮凝剂在氧化铝赤泥沉降性能比较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是选择絮凝剂的两项重要指标,不同料浆需采用不同类型的絮凝剂。研究发现:絮凝剂的溶解水水质、溶解温度、加入方式、稀释料浆的浓度、料浆温度、加入絮凝剂后的搅拌状态都和絮凝剂的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关系。

张华[10](2010)在《赤泥沉降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及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恒温静态聚合工艺分别合成制得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并对其改性产品进行沉降性能测试,获得了对拜耳法赤泥絮凝性能优异、适用范围广的阴离子改性聚丙烯酰胺产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聚合反应的起始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氧化还原引发剂配比、尿素用量、金属遮蔽剂用量及链转移剂用量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溶解性的影响。确定了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时的最佳工艺条件,合成出了溶解性能好,相对分子量高达1.194×107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采用复合引发体系引发聚合反应,主要研究氧化还原剂总量、AIBA用量、单体浓度、引发温度、尿素用量、pH值及金属屏蔽剂对聚合物分子量和溶解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聚合工艺条件,实验室合成聚合产物分子量高达1.262×107。将实验室合成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改性,并对改性产品进行赤泥沉降实验,将改性产品与市场现有的赤泥沉降絮凝剂进行复配,实验复配产品对赤泥沉降的影响,初步筛选出一种絮凝性能较好、适用范围广、效果稳定,满足氧化铝生产中赤泥沉降用的高效絮凝剂。

二、铝土矿赤泥分离专用絮凝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土矿赤泥分离专用絮凝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赤泥固化及赤泥—秸秆轻质砂浆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赤泥概况
        1.1.1 赤泥的产生及组成
        1.1.2 赤泥的种类及特性
        1.1.3 赤泥的危害
    1.2 赤泥的排放及堆存状况
        1.2.1 赤泥的排放现状
        1.2.2 赤泥的堆存方法
    1.3 赤泥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1.3.1 元素回收
        1.3.2 吸附剂
        1.3.3 建筑材料
        1.3.4 道路材料
        1.3.5 其他应用
    1.4 赤泥脱碱技术研究
        1.4.1 赤泥脱碱机理
        1.4.2 赤泥脱碱技术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赤泥
        2.1.2 其他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样品制备
        2.3.2 实验样品性能表征
第三章 赤泥固化样品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固化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3.2.2 赤泥固化试样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水泥-矿渣赤泥固化材料
        3.3.2 水泥-粉煤灰赤泥固化材料
        3.3.3 水泥-矿渣-粉煤灰赤泥固化材料
        3.3.4 赤泥固化试样的微观形貌及反应机理分析
    3.4 固化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秸秆轻质砂浆试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试样的配合比设计及其制备
        4.2.1 配合比设计
        4.2.2 赤泥胶凝材料净浆试样的制备
        4.2.3 赤泥-秸秆砂浆试样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赤泥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
        4.3.2 赤泥-秸秆轻质砂浆的力学性能
        4.3.3 赤泥-秸秆轻质砂浆的其他物理性能
        4.3.4 赤泥-秸秆轻质砂浆的微观形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水洗法析碱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赤泥粉末的水洗法析碱
        5.3.2 赤泥-秸秆轻质砂浆试样的水洗法析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氧化铝自动化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2 氧化铝工艺控制要求
    2.1 氧化铝工艺简介
    2.2 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要求
        2.2.1 原料磨工艺控制要求
        2.2.2 溶出工艺控制要求
        2.2.3 沉降工艺控制要求
        2.2.4 分解工艺控制要求
        2.2.5 综合过滤工艺控制要求
        2.2.6 蒸发工艺控制要求
        2.2.7 赤泥压滤工艺控制要求
    2.3 本章小结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PLANTPAX系统简介
    3.2 控制系统规模
    3.3 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
        3.3.1 控制系统的上位机配置
        3.3.2 控制系统的环网结构
    3.4 控制系统的硬件类型
        3.4.1 处理器
        3.4.2 背板机架
        3.4.3 通讯模块
        3.4.4 冗余模块
        3.4.5 I/O模块
    3.5 冗余设计方案
        3.5.1 电源冗余设计
        3.5.2 控制器冗余设计
    3.6 现场总线通讯设计方案
        3.6.1 ControlNet网络
        3.6.2 DeviecNet网络
        3.6.3 Anybus通信转换模块
    3.7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控制层软件设计
    4.1 系统开发软件概述
        4.1.1 RSLogix5000简介
        4.1.2 程序组态步骤
    4.2 程序标准模块组态
        4.2.1 控制设备程序类型分类
        4.2.2 标准块程序的建立及I/O名称
        4.2.3 标准程序块的功能
    4.3 程序控制回路组态
        4.3.1 顺序控制
        4.3.2 PID
        4.3.3 标准程序模块组合
    4.4 模拟量仪表信号处理
        4.4.1 仪表监控报警
        4.4.2 流量累积计算
        4.4.3 通信数据类型转换
    4.5 控制系统通信
        4.5.1 MSG通信
        4.5.2 Anybus通信
    4.6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监控层软件设计
    5.1 监控层软件概述
    5.2 监控界面风格设计
        5.2.1 监控界面颜色及图标设计
        5.2.2 操作弹出框设计
    5.3 监控界面设计
        5.3.1 主界面设计
        5.3.2 原料车间界面设计
        5.3.3 溶出车间界面设计
        5.3.4 沉降车间界面设计
        5.3.5 分解车间界面设计
        5.3.6 综合过滤车间界面设计
        5.3.7 蒸发车间界面设计
        5.3.8 赤泥压滤车间界面设计
        5.3.9 其他车间界面融合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3)赤泥烟气脱碱及其产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赤泥概述
    1.2 赤泥利用研究现状
        1.2.1 赤泥在建筑行业利用研究现状
        1.2.2 赤泥在水处理行业利用研究进展
        1.2.3 赤泥在塑料工业中利用研究现状
        1.2.4 赤泥在空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现状
        1.2.5 回收赤泥中有价稀有金属及其他应用现状
    1.3 赤泥脱碱处理研究现状
        1.3.1 石灰法脱碱处理研究
        1.3.2 酸浸法脱碱处理研究
        1.3.3 工业“三废”酸性中和法脱碱处理研究
        1.3.4 水浸出法脱碱处理研究
    1.4 燃煤烟气处理研究现状
        1.4.1 燃煤烟气传统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4.2 利用赤泥作为脱硫剂研究现状
    1.5 絮凝剂利用研究现状
        1.5.1 絮凝剂分类及研究现状
        1.5.2 赤泥絮凝剂研究利用现状
    1.6 复合板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复合板材研究分类
        1.6.2 固废复合板材研究现状
        1.6.3 电磁屏蔽复合板材研究现状
    1.7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煤烟气处理赤泥脱碱工艺设计及中试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1 主要原料
        2.2.2 中试设计涉及设备、仪器
    2.3 原料表征及分析方法
        2.3.1 赤泥原样化学分析
        2.3.2 赤泥脱碱率分析
        2.3.3 赤泥原始样品结构表征
        2.3.4 赤泥脱碱前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3.5 烟气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方法
    2.4 工艺设计研究及优化
        2.4.1 龙口燃煤锅炉处理赤泥脱碱工艺流程设计
        2.4.2 滨州北海工业园区2吨燃煤锅炉处理赤泥脱碱工艺流程设计
        2.4.3 滨州邹平10吨燃煤锅炉处理赤泥脱碱工艺流程设计
        2.4.4 喷淋塔设计
        2.4.5 燃煤烟气处理赤泥脱碱中试试验设计方案
    2.5 中试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2.5.1 不同喷淋方式赤泥脱碱效果影响
        2.5.2 反应过程中pH与赤泥中碱含量关系
        2.5.3 赤泥脱碱过程中烟气中SO2浓度变化
        2.5.4 反应前后赤泥物相变化
        2.5.5 脱碱前后赤泥样品的形貌分析
        2.5.6 反应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用脱碱赤泥制备多元絮凝剂中试研究
    3.1 引言
    3.2 絮凝剂制备实验原料、设备及工艺流程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试剂配制
        3.2.4 脱碱赤泥多元絮凝剂制备及反应原理
        3.2.5 高分子助剂的制备
        3.2.6 多元絮凝剂放大试验
    3.3 脱碱赤泥多元絮凝剂测试与表征
    3.4 脱碱赤泥制备多元絮凝剂放大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脱碱赤泥制备多元絮凝剂实验室工艺确定
        3.4.2 高分子助剂合成及絮凝性能测试
        3.4.3 现场赤泥多元絮凝剂评价
        3.4.4 多元絮凝剂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3.4.5 絮凝机理分析
        3.4.6 多元絮凝剂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脱碱赤泥与改性粉煤灰制备多元絮凝剂研究
    4.1 引言
    4.2 多元絮凝剂制备所用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案
        4.2.1 主要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多元絮凝剂制备过程试剂的配制
        4.2.4 多元絮凝剂制备实验原理和步骤
    4.3 多元絮凝剂的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粉煤灰改性处理
        4.4.2 粉煤灰改性前后XRD测试表征
        4.4.3 粉煤灰改性酸浸试验
        4.4.4 脱碱赤泥与粉煤灰不同改性方式对多元絮凝剂效果影响
        4.4.5 多元絮凝剂样品形貌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脱碱赤泥/粉煤灰/酸浸渣制备赤泥石塑复合板材研究
    5.1 引言
    5.2 复合板材制备过程原料及设备
        5.2.1 主要原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复合板材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板材拉伸性能
        5.4.2 复合板材弯曲性能测试
        5.4.3 纤维对复合板力学性能影响
        5.4.4 复合板材的阻燃测试
        5.4.5 复合板材的电磁屏蔽性能分析
        5.4.6 复合板材的导热系数测试分析
        5.4.7 复合板材的热重分析
        5.4.8 复合板材形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及意义
    6.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
        6.3.1 存在的问题
        6.3.2 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低品位、难处理铝土矿的开发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中国铝土矿资源概况
        1.2.1 中高铝土矿资源分布概况
        1.2.2 低品位及难处理铝土矿分布概况
    1.3 铝土矿提取氧化铝技术
        1.3.1 拜耳法
        1.3.2 烧结法
        1.3.3 联合法
        1.3.4 钙化碳化法
        1.3.5 氧化铝产品的质量要求
    1.4 高温溶出拜耳法及研究现状
    1.5 中国氧化铝工业面临的问题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设计方案及原料选择
    2.1 铝行业规范条件的相关要求
        2.1.1 铝土矿
        2.1.2 氧化铝
    2.2 编制依据及原则
        2.2.1 编制依据
        2.2.2 编制原则
    2.3 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及产品方案
        2.3.1 矿石资源量
        2.3.2 生产规模
        2.3.3 产品方案
        2.3.4 生产方法确定
        2.3.5 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第3章 生产工艺流程描述
    3.1 生产工艺方案选择
        3.1.1 原料磨
        3.1.2 溶出
        3.1.3 赤泥沉降分离及洗涤
        3.1.4 控制过滤
        3.1.5 分解分级
        3.1.6 蒸发
        3.1.7 焙烧
    3.2 工艺过程描述
        3.2.1 原料车间
        3.2.2 溶出车间
        3.2.3 沉降车间
        3.2.4 分解车间
        3.2.5 蒸发车间
        3.2.6 焙烧车间
    3.3 可研设计范围
    3.4 技术经济
第4章 主要工艺参数的设计及设备选择
    4.1 主要工艺技术条件及参数
        4.1.1 铝矿卸矿
        4.1.2 均化堆场
        4.1.3 原料磨
        4.1.4 预脱硅
        4.1.5 溶出
        4.1.6 稀释
        4.1.7 赤泥分离洗涤
        4.1.8 控制过滤
        4.1.9 精液热交换
        4.1.10 分解及分级
        4.1.11 成品过滤
        4.1.12 种子过滤
        4.1.13 氢氧化铝焙烧
        4.1.14 蒸发
    4.2 物料流量计算
        4.2.1 物料平衡计算条件
        4.2.2 物料平衡计算结果
    4.3 主要设备选择计算
        4.3.1 均化堆场
        4.3.2 石灰消化
        4.3.3 原料磨
        4.3.4 溶出
        4.3.5 沉降车间
        4.3.6 分解车间
        4.3.7 蒸发车间
        4.3.8 焙烧车间
    4.4 主要工艺消耗指标
第5章 辅助系统设计
    5.1 总平面布置
        5.1.1 氧化铝生产区
        5.1.2 煤气站
        5.1.3 自备电站
        5.1.4 辅助生产设施区
        5.1.5 厂前区
    5.2 结构设计
    5.3 建筑设计
        5.3.1 主要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
        5.3.2 楼地面设计
        5.3.3 建筑防火
        5.3.4 建筑节能
    5.4 给排水
        5.4.1 全厂用水概况
        5.4.2 新水系统
        5.4.3 循环水系统
        5.4.4 厂区排水
    5.5 热力
        5.5.1 煤气站
        5.5.2 空压站
        5.5.3 自备热电站
        5.5.4 厂区热力管网
    5.6 电力及自动化控制
        5.6.1 电力
        5.6.2 自动化控制
    5.7 通风
        5.7.1 通风
        5.7.2 空气调节
        5.7.3 除尘
    5.8 赤泥堆场
        5.8.1 设计概况
        5.8.2 地形及库容
        5.8.3 赤泥坝安全
        5.8.4 防洪安全
        5.8.5 堆场区防渗设施
        5.8.6 赤泥堆场坝面排水系统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赤泥沉降用高分子絮凝剂
        1.1.1 赤泥沉降用絮凝剂分类
        1.1.2 絮凝剂的存在状态
        1.1.3 絮凝剂作用下赤泥沉降机理
    1.2 赤泥沉降性能的表征
    1.3 聚丙烯酸铵絮凝剂的合成方法
        1.3.1 本体聚合
        1.3.2 反相悬浮聚合
        1.3.3 反相乳液聚合
    1.4 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
        1.4.1 釜式大块聚合工艺
        1.4.2 带式片状聚合工艺
    1.5 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
        1.5.1 反相微乳液概述
        1.5.2 微乳液体系的结构与分类
        1.5.3 微乳液形成机理
        1.5.4 聚合机理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创新之处
2 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研究
    2.1 引言
    2.2 聚合机理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分析与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各因素对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的影响
        2.4.2 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优化工艺条件
        2.4.3 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2.4.4 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产物赤泥沉降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体系的选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各因素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3.3.2 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体系优化配方
    3.4 本章小结
4 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分析与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各因素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4.3.2 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优化工艺条件
        4.3.3 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4.3.4 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产物赤泥沉降性能分析
        4.3.5 反相微乳液聚合与水溶液聚合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氧肟酸型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过程
    1.2 拜耳法赤泥浆液的性质
    1.3 国外赤泥沉降用絮凝剂的发展
        1.3.1 天然高分子类絮凝剂
        1.3.2 聚丙烯酸(盐)类和聚丙稀酰胺类合成高分子絮凝剂
        1.3.3 含其他官能团的新型合成絮凝剂
    1.4 国内赤泥沉降用絮凝剂的发展
    1.5 高分子絮凝剂对赤泥的絮凝沉降作用
    1.6 氧肟酸型絮凝剂的优点
    1.7 氧肟酸概述
        1.7.1 氧肟酸的性质及应用
        1.7.2 小分子氧肟酸的合成方法
        1.7.3 高分子量氧肟酸的合成及应用
    1.8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课题意义
        1.8.2 研究内容
2 由聚丙烯酸合成氧肟酸型絮凝剂(HPAA)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步骤
        2.2.3 表征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品中氧肟酸基团的表征
        2.3.2 产品中氧肟酸基团的含量
        2.3.3 产品的特性粘度
        2.3.4 反应温度对产品性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由聚丙烯酰胺合成氧肟酸型絮凝剂(HPAM)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合成步骤
        3.2.3 表征与检测
        3.2.4 产品中氧肟酸基团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产品中氧肟酸基团的表征
        3.3.2 实验条件对产品中氧肟酸基团含量的影响
        3.3.3 产品的特性粘度
    3.4 本章小结
4 絮凝剂对铝土矿拜耳法溶出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4.2.2 铝土矿的拜耳法溶出
        4.2.3 铝土矿拜耳法溶出效果的测定与赤泥的分析检测
        4.2.4 赤泥沉降实验
    4.3 铝土矿拜耳法溶出的效果
    4.4 氧肟化聚丙烯酸(HPAA)对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
        4.4.1 HPAA添加量对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4.4.2 不同类型絮凝剂对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
        4.4.3 HPAA分子量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4.4.4 HPAA中氧肟酸基团含量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4.5 氧肟化聚丙烯酰胺(HPAM)对于赤泥的沉降效果
        4.5.1 HPAM添加量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4.5.2 HPAM与Hx-600絮凝剂的性能对比
        4.5.3 HPAM分子量对赤泥的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4.5.4 HPAM中氧肟酸基团含量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高碱赤泥资源化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赤泥利用概述
    1.1 氧化铝行业概况
    1.2 氧化铝生产工艺介绍
    1.3 赤泥利用的三个方面
        1.3.1 不脱碱赤泥的应用
        1.3.2 高碱赤泥的无害化应用
        1.3.3 赤泥的脱碱脱钠工艺
    1.4 活化对赤泥物相的影响
    1.5 偏高领土固化赤泥高碱-硅酸盐掺合料
        1.5.1 偏高岭土的固钠机理
        1.5.2 偏高岭土高碱水泥
        1.5.3 赤泥激发矿渣水泥
    1.6 赤泥堆存状态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 课题的背景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7.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赤泥中碱问题的分析及试验设计
    2.1 赤泥分析
        2.1.1 赤泥矿源分析
        2.1.2 赤泥碱的影响
    2.2 试验赤泥
        2.2.1 试验赤泥来源
        2.2.2 试验赤泥的物理特性
        2.2.3 试验赤泥的化学特性
        2.2.4 试验赤泥分析
        2.2.5 试验赤泥的粒度分析及铁元素分布的分析
    2.3 试验方法
    2.4 试验测试方法及仪器
        2.4.1 含水率测试
        2.4.2 赤泥返碱测试
        2.4.3 体积密度测试
        2.4.4 放射性物质检测
        2.4.5 力学性能测试
        2.4.6 形貌分析
        2.4.7 拉伸性能测试
        2.4.8 橡胶磨耗试验
        2.4.9 物相分析
        2.4.10 元素分析
        2.4.11 其他分析
第三章 高碱赤泥制备高红外发射率粉体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高碱赤泥粉体的高发射率
        3.2.1 高发射率简述
        3.2.2 赤泥制备高发射率粉体的优势
    3.3 赤泥中铁元素的富集
        3.3.1 试验方案
        3.3.2 赤泥中水解铁富集试验
        3.3.3 赤泥中水解铁的可选性试验
        3.3.4 全粒径赤泥磁选试验
        3.3.5 粗粒级赤泥磨矿磁选试验
        3.3.6 弱磁强磁联选试验
    3.4 高发射率赤泥粉体的制备
        3.4.1 试验设计
        3.4.2 检测分析
        3.4.3 富集赤泥分析
        3.4.4 试样的红外发射率
        3.4.5 高碱赤泥高红外发射率粉体的机理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高碱赤泥橡胶充填料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检测仪器
    4.3 试验设备
        4.3.1 开炼机
        4.3.2 平板硫化机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1 赤泥添加量对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试验分析
    4.5 赤泥增强橡胶的对比试验
        4.5.1 赤泥与陶土的对比试验
        4.5.2 赤泥与轻质碳酸钙的对比试验
        4.5.3 赤泥复合材料的耐腐蚀试验
        4.5.4 SEM分析及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高碱赤泥水泥无机材料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的制备
        5.2.1 赤泥—硅酸盐水泥免烧砖
        5.2.2 试验流程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返碱、泛霜分析
        5.3.1 返碱、泛霜现象分析
        5.3.2 返碱、泛霜的动力学分析
        5.3.3 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的SEM分析
        5.3.4 返碱、泛霜的机理分析
    5.4 赤泥-早强水泥无机材料
        5.4.1 早强水泥介绍
        5.4.2 氯氧镁水泥的影响因素分析
        5.4.3 氯氧镁水泥配比对赤泥早强水泥无机材料的影响
        5.4.4 早强水泥掺加量试验
        5.4.5 改性剂对赤泥早强水泥无机材料的影响
        5.4.6 赤泥氯氧镁水泥无机材料的SEM分析
        5.4.7 无机材料的返碱、泛霜现象分析
        5.4.8 无机材料返碱、泛霜机理分析
    5.5 无机材料EDS分析及讨论
        5.5.1 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EDS分析
        5.5.2 赤泥—早强水泥EDS分析
        5.5.3 讨论
    5.6 赤泥早强氯氧镁水泥板材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5.7 赤泥氯氧镁水泥板材中试线情况
        5.7.1 中试线概况
        5.7.2 赤泥氯氧镁水泥板材中试线样品
        5.7.3 应用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赤泥脱碱及其无机材料的研究
    6.1 赤泥返碱
    6.2 赤泥原料
    6.3 试验设计思路
    6.4 试验检测仪器
    6.5 试验结果检测依据
    6.6 赤泥中钠的情况分析
        6.6.1 原赤泥中的钠离子的含量
        6.6.2 不同浓度赤泥浆钠游离试验
    6.7 脱碱剂配比设计
        6.7.1 脱碱剂种类设计
        6.7.2 赤泥脱碱的影响参数
        6.7.3 游离碱与化合碱
    6.8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6.8.1 不同脱钠剂对赤泥脱钠效率的影响
        6.8.2 XRD分析
    6.9 脱碱赤泥硅酸盐水泥无机材料
        6.9.1 原料
        6.9.2 脱碱赤泥水泥无机材料
        6.9.3 赤泥无机材料的泛霜现象
        6.9.4 赤泥无机材料的返碱试验
        6.9.5 赤泥无机材料的SEM分析
        6.9.6 脱碱赤泥水泥无机材料表面返碱、泛霜机理探讨
    6.10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在赤泥整体资源化方面的创新点与意义
    7.2 未解决但是具有很高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相关论文
专利

(8)烧结法高浓度浆液絮凝沉降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沉降分离的原理
        1.2.1 沉降原理
        1.2.2 赤泥沉降过程及沉降速度
    1.3 赤泥沉降用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1.3.1 国外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1.3.2 国内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1.3.3 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1.4 絮凝理论的研究进展
        1.4.1 絮凝的基本理论
        1.4.2 絮凝动力学的研究
        1.4.3 絮体结构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 絮凝剂的改性合成及其絮凝性能测试
    2.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装置及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改性氧肟酸型絮凝剂
        2.2.2 淀粉黄原酸酯絮凝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矿物浆液絮凝沉降研究
    3.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硅酸二钙的沉降分离
        3.2.2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水化石榴石的沉降分离
        3.2.3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钛酸钙的沉降分离
        3.2.4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常压钠硅渣的沉降分离
        3.2.5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高压钠硅渣的沉降分离
        3.2.6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针铁矿的沉降分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度浆液中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研究
    4.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浓度铝酸钠溶液中硅酸二钙的絮凝机理
        4.2.2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水化石榴石的絮凝机理
        4.2.3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钛酸钙的絮凝机理
        4.2.4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针铁矿的絮凝机理
        4.2.5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常压钠硅渣的絮凝机理
        4.2.6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中高压钠硅渣的絮凝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在氧化铝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丙烯酸钠的分类和用途
        1.1.1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的应用状况
        1.1.2 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的应用状况
        1.1.3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应用状况
    1.2 聚丙烯酸钠的合成方法
        1.2.1 水溶液聚合
        1.2.2 反相悬浮聚合
    1.3 引发剂的研究现状
        1.3.1 单组分引发剂
        1.3.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1.3.3 复合引发体系
    1.4 赤泥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1.4.1 赤泥的粒度组成
        1.4.2 赤泥的化学及矿物成分
        1.4.3 赤泥的电化学性质
    1.5 拜耳法赤泥沉降性能
    1.6 烧结法赤泥沉降性能
    1.7 氧化铝生产用絮凝剂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
    1.8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 实验药剂、仪器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药剂与仪器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研究方法
        2.2.1 聚丙烯酸钠合成工艺流程
        2.2.2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2.2.3 产品溶解性测定
        2.2.4 沉降速度的测定
        2.2.5 上清液浮游物的测定
第三章 水溶液法合成聚丙烯酸钠
    3.1 聚合反应机理
    3.2 引发体系的选择
        3.2.1 V50用量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3.2.2 正交试验法确定引发剂的用量
        3.2.3 氯化钠添加量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酸钠的工业生产
    4.1 生产工艺简介
    4.2 生产原料及设备
        4.2.1 生产原料
        4.2.2 生产设备
    4.3 工艺条件对产品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研究
        4.3.1 通氮气的时间、压力
        4.3.2 胶体容器的形状
        4.3.3 引发温度
        4.3.4 水浴温度
        4.3.5 烘干温度的影响
    4.4 流化床在聚丙烯酸钠生产中的应用
        4.4.1 传统干燥工艺
        4.4.2 流化床干燥的基本原理
        4.4.3 乳化剂的选择
        4.4.4 工艺参数的设定
    4.5 结论
第五章 聚丙烯酸钠产品性能测定和表征
    5.1 产品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5.2 产品溶解性测定
    5.3 产品絮凝性能评价
        5.3.1 絮凝剂样品种类
        5.3.2 赤泥料浆种类
        5.3.3 絮凝实验操作方法
        5.3.4 一氧烧结料浆沉降实验
        5.3.5 一氧尾矿料浆沉降实验
        5.3.6 二氧溶出料浆沉降实验
        5.3.7 二氧尾矿洗涤料浆沉降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絮凝剂沉降效果的因素研究
    6.1 絮凝剂的种类
        6.1.1 聚丙烯酸钠
        6.1.2 聚丙烯酰胺
        6.1.3 复合型两性聚丙烯酰胺
        6.1.4 氧肟酸型絮凝剂
        6.1.5 乳液絮凝剂
    6.2 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6.3 不同物料对絮凝剂的选择性
        6.3.1 烧结法溶出物料
        6.3.2 烧结法尾矿物料
        6.3.3 拜耳法溶出物料
        6.3.4 拜耳法尾矿物料
    6.4 絮凝剂配制及加入方式对沉降效果的影响
        6.4.1 溶解时间
        6.4.2 溶解温度
        6.4.3 搅拌速度
        6.4.4 水质的影响
        6.4.5 加入方式
    6.5 料浆特性对絮凝剂沉降效果的影响
        6.5.1 矿石成分和品位
        6.5.2 磨矿粒度
        6.5.3 溶出液苛性比值
        6.5.4 稀释浓度
        6.5.5 赤泥浆液固含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赤泥沉降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铝土矿资源总述
    1.2 氧化铝生产方法
        1.2.1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工艺
        1.2.2 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
        1.2.3 联合法生产氧化铝工艺
    1.3 赤泥的沉降分离过程
        1.3.1 赤泥的沉降类型
        1.3.2 絮凝剂在赤泥沉降分离中的应用
    1.4 絮凝机理
        1.4.1 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4.2 赤泥沉降絮凝机理
    1.5 絮凝剂的发展现状
        1.5.1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1.5.2 合成类絮凝剂
第二章 丙烯酰胺聚合反应体系及反应机理
    2.1 聚丙烯酰胺发展现状
    2.2 丙烯酰胺的聚合反应机理
        2.2.1 链引发
        2.2.2 链增长
        2.2.3 链终止
        2.2.4 链转移
    2.3 聚合反应的引发体系
        2.3.1 单组份引发剂
        2.3.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2.3.3 复合引发体系
    2.4 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
    2.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工艺
    3.2 引发体系的确定
        3.2.1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3.2.2 复合引发体系
    3.3 仪器设备和试剂
        3.3.1 实验仪器设备
        3.3.2 实验试剂
    3.4 实验步骤
    3.5 聚合物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
        3.5.1 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3.5.2 溶解速度的测定
        3.5.3 固含量的测定
        3.5.4 结构表征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聚合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4.1.1 反应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2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3 EDTA-2Na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4 尿素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5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6 氧化剂与还原剂质量配比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7 链转移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1.8 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4.2 复合引发体系聚合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4.2.1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2 pH值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3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4 起始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5 尿素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6 EDTA-2Na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7 水解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8 水解时间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4.2.9 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4.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4 小结
第五章 HPAM系列产品对赤泥沉降结果的影响
    5.1 改性絮凝剂的制备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步骤
    5.2 合成絮凝剂对赤泥的沉降效果
        5.2.1 絮凝剂的配置
        5.2.2 赤泥浆料成分
        5.2.3 絮凝实验仪器
        5.2.4 试验操作方法
        5.2.5 絮凝剂对不同物料组成赤泥的沉降效果
        5.2.6 絮凝剂添加量对赤泥沉降效果的影响
    5.3 絮凝剂的复配对赤泥沉降效果的影响
        5.3.1 絮凝剂的配置
        5.3.2 沉降实验结果
        5.3.3 结果分析
    5.4 合成絮凝剂结构表征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铝土矿赤泥分离专用絮凝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赤泥固化及赤泥—秸秆轻质砂浆的制备研究[D]. 陈挺娴.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2]氧化铝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海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3]赤泥烟气脱碱及其产物应用研究[D]. 王新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4]低品位、难处理铝土矿的开发及利用[D]. 郭建强. 东北大学, 2014(05)
  • [5]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D]. 林波. 中南大学, 2014(02)
  • [6]氧肟酸型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研究[D]. 王其观. 中南大学, 2013(05)
  • [7]高碱赤泥资源化研究及其应用[D]. 房永广.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
  • [8]烧结法高浓度浆液絮凝沉降相关基础理论研究[D]. 黄亚军. 中南大学, 2010(02)
  • [9]新型高分子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在氧化铝工业中的应用[D]. 李庆刚. 中南大学, 2010(02)
  • [10]赤泥沉降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D]. 张华. 山东理工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铝土矿赤泥分离专用絮凝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