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对策:“3+2”高考新模式下医学院校化学基础教学

挑战与对策:“3+2”高考新模式下医学院校化学基础教学

一、挑战与对策:新“3+2”高考模式下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姜影[1](2021)在《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以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21年辽宁省正式实施“3+1+2”高考选科模式,这种选考模式在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科目选择困难。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进行合理选科,本研究依托职业兴趣、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等理论,结合实证调研,以高中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并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行的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论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思路和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界定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等概念,了解了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依据成绩进行选科,学生渴望知晓高校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等内容。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看法等。针对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确定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选择原则、选择策略、选择思路。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确立了5种课程主题,并对5种课程主题下的15个课题全部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思路。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在每种课程主题下选择一个课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实践。实践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价两种途径获得课程反馈与评价。结果表明:本课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类职业和专业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是否选择化学作为未来报考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

乔溪[2](2021)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国家对化学人才需求、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等,确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主题。通过化学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相关职业,引导帮助学生筛选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提早进行职业规划,为国家储才。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明确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2、结合教育实践所在学校的高二学生及在校化学教师开展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主题的认知情况,为实施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做准备。3、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在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一,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素养;其二,教师可以从选择地方特色相关职业、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增加学生职业体验等角度切入职业生涯教育。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合物硅和有机化合物乙醇两个章节,挖掘职业元素设计教学案例,在教育实践所在高中进行了教学实施,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以及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希望本论文可以对高中化学课堂上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珍[3](2021)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知识资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正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培养数量多、质量优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地方高校因地方而设、受地方支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前,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探索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和紧迫。本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关键能力理论和OBE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从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厘清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查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对国内外四所大学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个案,分析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发展要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从而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后,从国家、行业和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政府要发挥宏观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企业要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完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和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向娟[4](2020)在《中学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 ——以湘西Y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学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并对自我做好科学定位,教师给学生提供职业探索机会,帮助学生在职业探索中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理想,确定职业方向并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可行计划的教育过程。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化学学科健康发展的要求,更是新高考政策下化学教学的客观需求。因此,本研究围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什么要在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如何?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采用的策略和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四个核心问题,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研究。本研究论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课题综述,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从职业的含义入手,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核心概念,并综合述评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高中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分别对Y中学第一届新高考已选化学的学生、全体化学教师以及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行调查与访谈,从整体上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描述,初步分析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是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新课标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提出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开展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第五部分开展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教学实验,验证策略实施的有效性。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对前文的分析进行归纳、整理,介绍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以Y中学为例,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1)学生层面:学生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充分;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对职业了解不够,不能科学合理的规划;希望在化学课上获得更多职业信息,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2)教师层面:多数化学教师意识到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也愿意适当的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很多教师因为化学职业信息储备不够,没能很好的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希望学校能对各科教师进行培训,在未来能将职业生涯教育渗入学科教学中去。(3)学校层面:认为像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升学压力下,仅建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不要求进行系统规划和能力培养。2.本研究基于调查和文献提出实施策略:创设职业情境,形成职业兴趣;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增强对化学职业的认知;探究实验,培养化学职业基本素质;进行职业体验,增强自我认知与职业感受。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发现:(1)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逐渐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倾向认知虽然有进步但进步程度较弱;(2)学生的职业意识得到增强,但是因为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信息有限,一些学生还不能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并据此进行系统的学业规划。(3)化学教学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性,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成绩也随之有显着提高。

隋丽君[5](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诉求愈加强烈。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懈探索,尤其是通过深化高考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变革,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2017年山东省进入新高考试点省份,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学生的高考总成绩将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的原始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成绩组成,3个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考改革契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选科是推进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正确选科不仅关乎高中生志愿填报、升学与未来发展,还与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新高考选科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通过相关文献了解新高考选科在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上的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新高考在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分别从以上两个层面梳理并总结新高考选科在实施中的问题:制度设计尤其是计分规则与实施现实存在落差,导致高中生选科博弈和考试公平性的问题;场地、师资等资源配置与高中生实际需求不匹配,挤压高中生选科空间等。二、借助实证调查探究高中生自身在选科方面的不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途径,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从高中生选科基本情况、选科能力和选科的影响因素等维度出发,以山东省2017级高中生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SPSS22.0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自身在选科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选科理想与能力相矛盾,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不高、选科和招生信息了解不够、学业实力与兴趣冲突时取舍困难等。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与建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提出新高考选科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分别从政策导向与行政推进、高校专业驱动、高中自主变革和高中生自我成长四个层面,提出了优化高中生选科的路径与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相关部门提升高考专业化研究水平、加大资源保障与监管力度;高校增强招生录取的责任意识、强化专业对高中生选科的导向作用;高中加快选科指导课程建设、构建选课走班保障机制;高中生增强自我认知、提高招考信息掌握水平等。

廖伟[6](2020)在《新高考“3+1+2”学生科目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武汉市四所高中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作为第三批试点改革单位,湖北省将承接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任。不同于浙江省的“7选3”方案和上海市的“6选3”方案,湖北省采取了更加平缓的改革取向,即“3+1+2”方案。这一方案将科目组合缩减至12种类型,使新高考改革在操作层面上能更有效地落实。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省高考改革的实际情况,论文以科目选择为切入点,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研究对象,运用混合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手段,调查学生科目选择及搭配的实际情况,分析新高考实践成效、现实困境及改革路径。定量研究中,论文回收学生问卷654份,并借助SPSS 22.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定性研究中,论文使用访谈调查法,访谈了学生、教师及教育专家等三类主体,共计17人。从兴趣学科、选科过程、实际选择三个层面研究学生科目选择的内在机理及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困境分析,为顺利推进湖北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现实依据和理论对策,实现困境突破。科目选择一方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恩格斯无限性理论的科学诉求;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变革和改革趋势的现实诉求。湖北省新高考改革使用了“3+1+2”方案。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种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制度,将选择权和自主权赋予了学生,保障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理论层面而言,这一方案符合国家教育改革与长期规划的整体布局,对学生、高校和国家人才培养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3+1+2”方案的实施并未一帆风顺。论文借助两种研究路径分析学生选科现状,窥探学生科目选择的特点。整体而言,十二种科目组合皆有学生选择,“大文”与“大理”的传统组合更受学生青睐,男生偏向理科选择,女生偏向文科选择。并且学生选择的科学性和自主性表现较好,同时对新方案满意度较高。但实际选择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选择与实际选择相违背,并希望改选;各方对科目选择的支撑性不足,部分学生对新方案的公平性存在质疑。因此,论文整理汇总后将学生的科目选择困境归纳为选择落实、走班教学、选择支撑和公平性四个方面,并分别从国家政策层面、高校层面、高中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了有效性的对策及建议。国家政策层面上,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师培养和管理体系,同时设计新的赋分模型,保证选考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高校层面上,考试与招生应进一步耦合,加强再选科目与专业报考之间的关联性,破除“换汤不换药”式改革窘境。并强化同各方之间的联动,协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中学校层面上,学校要承担起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校指导工作的重任,与高校合作建设先修课程,推动课程建设的中高衔接;学生层面上,学生们应强化自我认识,拓展认知视角,提高自控力,且深入了解高考新政策,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新高考改革。

钟刘洁[7](2020)在《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代教育要以“素养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素养以及评价多元化等优势,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要求,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且应用过程所暴露出的许多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何更好地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实际,这仍是个需要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尝试提出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分析归纳PBL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契合点、调查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设计PBL研究性学习方案、进行学习实践并检验其效果,为PBL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具体研究路径为: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PBL以及PBL教学的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到研究中的缺陷,为接下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PBL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对PBL教学的了解应用情况及建议。接着根据PBL的特点、过程要素设计基于PBL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并应用于实践,最后通过测验法以及访谈法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论如下:1.PBL教学模式在目标设置、教学方式、过程以及形式方面都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与特点。2.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现状为:普及推广度不高;教师缺乏实施经验;PBL教学应用的困难主要在于对教师学生的难度要求大、费时费力以及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3.PBL研究性学习方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设立、学习主题的选择、PBL问题的设计、实施阶段的划分以及评估方案的确立这几个方面内容。4.PBL研究性学习实践效果表明:PBL研究性学习虽然对提升学业成绩无显着有利影响,但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从习惯和认知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上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也表明施行PBL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题材应尽可能多的来自课本、多开展相关校本课程与培训以及合理安排开设时间。

杨燕[8](2020)在《“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新高考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对考试的科目、内容、时间、评价制度等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重庆市作为改革的第三批试点地区,于2018年启动新高考改革,并且于2019年4月发布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从历史和物理两门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高考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作为高考科目,共计12种选科组合。重庆地区施行的“3+1+2”选科模式相较此前两批次的“3+3”模式,虽然减少了学生选科组合过多给学校及教师带来的压力,但也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系统的研究该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重庆市主城区抽样调查了5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学校,详细地了解重庆市高中学校对此次改革的看法以及应对措施,旨在为其它的高中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总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了此次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设计的目的、思路、方法、内容及对象。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因材施教”教学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确定选科,以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对学生选考化学的原因进行剖析,以“因材施教”教学理论对化学教学进行指导。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内容,第一阶段通过自编问卷和访谈法调查并分析重庆市第一批“3+1+2”模式的学生和化学教师对新高考的态度,对化学学科的认知,选考化学情况及影响因素,选考化学后教学的变化。第二阶段根据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对二类重点学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水平、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进行抽样调查,深入分析学生影响学生选考化学的因素。第四部分是对“3+1+2”模式下高中生选考化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选科及选考化学后出现的主要问题:(1)选科方面:选考化学比例大幅度下降;选科存在盲目性;化学职业生涯教育滞后。(2)教学层面:学生两极分化情况加剧;化学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第五部分是基于第四部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策略。(1)选科方面:允许高中采取“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加大“3+1+2”模式下选科的宣传和解读力度;加强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加强开展与落实化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2)教学层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转变化学教师的观念;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化学分层教学,加大化学教师的培训力度。第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讨论,本研究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3+1+2”模式下5所重庆高中学校的2018级学生化学选考比例为50.02%,同2017级学生相比其比例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二类重点学校下降比例最为明显接近22%。不同类型学校、性别学生选考化学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一类重点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二类重点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一般高中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考化学比例有所差异。(2)“3+1+2”模式下5所重庆高中学校的2018级学生化学选考组合比例最大的为物化生,其次为物化地、历化生、历化政。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考化学组合存在差异,其中一类重点学校学生仍倾向于选考传统的物化生组合,学优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学中生倾向于选择物化政,学困生倾向于选择物化地。不同性别的学生选考化学组合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物化地等组合,而女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历化生等组合。(3)个人、教师、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选考化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个人维度为首要影响,其次为学校维度、社会维度、教师维度和家庭维度,家庭维度的影响程度虽然不大,但是家庭收入对学生选考化学影响程度较大。(4)在学生个人维度上,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兴趣、成绩、学好信心、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对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选考时间。其中化学学习兴趣是首要影响因素,而化学学习兴趣在成绩、性别上存在差异。此外,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化学实验、化学知识本身、教师(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做化学题的成就感。(5)兴趣、成绩、学好信心、报考大学的要求、就业前景和特长对学生选考化学影响较大,为强影响因素。

秦亚娟,黄长高,厉廷有[9](2020)在《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有机化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文章结合临床药学专业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及自身教学经验,通过因材施教、优化考核方式、构建网络学习平台、CBL和PBL等教学法综合运用,发展教、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闫慧茜[10](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二、挑战与对策:新“3+2”高考模式下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挑战与对策:新“3+2”高考模式下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要求
        2.学生发展需要
        3.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4.化学学科发展需要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职业生涯教育
        2.课程
        3.课程设计
    (二)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1.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2.国内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三)理论基础
        1.职业兴趣理论
        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4.人格发展理论
        5.终身教育理论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
        1.问卷编制与发放
        2.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教师访谈
四、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
    (一)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念
    (二)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
        1.宏观层面
        2.微观层面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
        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4.课程主题确定
        5.课程内容选择思路
    (四)高中化学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1.主题一:前沿科学型
        2.主题二:分析检测型
        3.主题三:生活应用型
        4.主题四:化工生产型
        5.主题五:绿色环保型
五、课程实践及效果评价
    (一)实践对象
    (二)具体方案
    (三)教学实践
        1.前沿科学型——合成化学
        2.分析检测型——法医化学
    (四)效果评价
        1.学生评价
        2.教师评价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课题教学设计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基于国家对化学人才的需求
        2.基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扩大职业认知范围
        2.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有利于稳定化学学科地位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教育
    (二)理论基础
        1.舒伯职业生涯理论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3.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4.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四、高中化学课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2.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素养
        1.提高教师职业生涯素养的意义
        2.提高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素养的措施
    (二)教师实施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建议
        1.职业信息因地制宜
        2.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
        3.增加学生职业体验
        4.结合化学史与现代化学
六、结合职业生涯教育渗透的课程实施
    (一)实施对象
    (二)实施时间和地点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四)《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
    (五)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
        1.教师课堂反馈与评价
        2.学生课堂反馈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 B 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 C 学生教学反馈访谈大纲
附录 D 学生教学反馈问卷调查
致谢

(3)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三) 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 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 已有研究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二) 关键能力理论
        (三) OBE教育理念
        (四) 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框架构建
    四、核心概念
        (一) 地方高校
        (二) 应用型人才
        (三) 实践能力
        (四) 人才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调查研究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一) 调查基本情况
        (二) 企业与学生对实践能力评价的对比分析
        (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分析
        (四) 实证调查结论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能力结构不合理
        (二) 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能力培养不足
        (三) 评价机制不健全,学生能力评价缺失
        (四) 学生能力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同
        (二)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无法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四)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阻碍了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
        (五) 制度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准确定位
第三章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案例高校选取
    二、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 德国巴登符腾堡大学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 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案例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三) 对比结论
第四章 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个案分析
    一、培养目标
    二、基础实践能力培养
        (一) 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
        (二) 拓展基础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二) 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三) 实施“三化”工程,优化师资队伍
        (四) 对接专业认证标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一) 课程与学分激发学生能力提升意识
        (二)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搭建能力培养平台
        (三) 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顺应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需要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显着优势
        (一) 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
        (二) 健全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制度
        (三)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和劳动的氛围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一) 转变合作观念,承担社会责任
        (二) 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一) 明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二)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 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五)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六)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企业卷)
附录二: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卷内备考表

(4)中学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 ——以湘西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现状
        1.2.2 国内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
        2.1.2 职业生涯
        2.1.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人-职匹配理论
        2.2.3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2.4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3 高中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3.1 高中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3.1.3 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放收回情况
    3.2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生的自我认知情况
        3.2.2 学生对新高考认知情况
        3.2.3 学生对职业认知情况
        3.2.4 学生个人生涯规划现状
        3.2.5 学生化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3.3 化学教师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3.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3.3.2 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念的认知情况
        3.3.3 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情况
        3.3.4 化学教师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困难和建议
    3.4 教学管理层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态度
4 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4.1 新课标关于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探析
        4.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与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联系
        4.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与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联系
        4.1.3 “课程内容”中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关的资料
    4.2 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4.2.1 创设职业情境,形成职业兴趣
        4.2.2 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增强对化学职业的认知
        4.2.3 探究实验,培养基本职业素质
        4.2.4 进行职业体验,增强自我认知与职业感受
5 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2 研究对象
    5.3 调查工具
    5.4 实施过程
        5.4.1 实验探究,培养基本职业素质
        5.4.2 教师职业体验,增强自我认知
        5.4.3 书写小论文,增强职业认知
    5.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5.1 学生对自我认知
        5.5.2 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情况
        5.5.3 学生的个人规划现状
        5.5.4 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5)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科凸显新时代高考改革新样态
        (二)选科制度改革是深化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
        (三)选科实施推进举步维艰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高考选科理论体系
        (二)为新高考选科顺利推进提供实践参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选科
        (三)新高考选科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选科制度沿革与创新
    一、选科制度沿革
        (一)萌芽于科举时代
        (二)民国时期得以延续
        (三)建国后常态化发展
    二、新高考选科制度创新
        (一)新高考行政推进的体系框架
        (二)新高考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样本描述
        (二)问卷设计与项目分析
        (三)调查流程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中生选科基本情况分析
        (二)高中生选科群体差异分析
        (三)高中生选科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选科困境及成因
    一、制度设计与实施现实存在落差
        (一)等级赋分滋生选科博弈
        (二)等级转换造成分数差距扭曲
    二、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一)生涯教育助力选科效果不佳
        (二)场地、师资匮乏挤压选择空间
    三、选科理想与高中生选科能力不相称
        (一)自我认知水平偏低
        (二)对高校专业要求缺乏了解
        (三)选科冲突时取舍困难
第五章 选科的路径与优化
    一、强化教育行政推进
        (一)提升选科方案专业化支持水平
        (二)加大资源保障与监管力度
    二、深化高校招生选科导向
        (一)增强招生录取责任意识与主动性
        (二)强化专业对选科的导向作用
    三、增强高中自主变革能力
        (一)加快选科指导和生涯教育课程建设
        (二)完善选课走班管理和保障体系
    四、提升高中生自我成长意识
        (一)树立自我认知和终身发展观念
        (二)提高招考信息意识和运用水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新高考“3+1+2”学生科目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武汉市四所高中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新一轮高考改革试点的战略价值
        2. 多样化科目选择与选择受限之间的现实冲突
        3. 科目自主选择的价值达成不足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概念界定
        1. 新高考
        2. “3+1+2”科目选择方案
    (四) 研究综述
        1. 新高考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2. 科目选择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3. 当前研究述评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混合研究方法
一、高考科目选择的理论基础与变革路径
    (一) 高考科目选择提出的理论基础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多元智能理论
        3. 无限性理论
    (二) 高考科目设置与选择的三十年变革
        1. 20世纪80年代:高考改革大讨论
        2. 20世纪90年代:“三南”方案、“3+2”方案
        3. 20世纪90年代末:“3+X”改革方案
        4. 21世纪初:新一轮高考试点改革
    (三) 高考科目选择改革的发展趋势
        1. “套餐”式基本模式的突破
        2. 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
        3. 科目选择自主性的延伸
二、湖北省“3+1+2”科目选择方案的提出与实施
    (一) “3+1+2”方案提出的背景
        1. 湖北高考改革的宏观政策背景
        2. 湖北高考改革的现实背景
        3. 改革过程中的反思
    (二) “3+1+2”方案的本质与价值
        1. “3+1+2”方案的本质
        2. “3+1+2”方案的价值
    (三) “3+1+2”方案在湖北的实施
        1. 从“6选3”到“3+1+2”
        2. “3+1+2”方案在武汉的落实概况
三、学生科目选择的整体特点与具体现状
    (一) 研究设计
        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2. 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二) 学生科目选择的整体特点
        1. 学生选择整体表现较为科学
        2. 学生科目选择的支撑性不足
        3. 选择自主性整体上表现较好
        4. 新方案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质疑
    (三) 学生科目选择的具体现状
        1. “大文”和“大理”的传统选科组合更受学生青睐
        2. 首选科目下六类组合选择情况不同
        3. 男生更偏向于理科选择,女生更偏向于文科选择
        4. 兴趣科目与实际选择中存在出入
        5. 科目难度与班级适应性影响学生改选
    (四) 结论
四、学生科目选择的困境分析
    (一) 12种科目组合难以完全落实
        1. 部分科目组合选择人数较少
        2. 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3. 保守的改革态度
    (二) 走班教学止于表面
        1. 实施的现实困境
        2. 班级管理新难题
        3. “唯分论”教育评价标准
    (三) 选择支撑性不足
        1. 学生的不成熟选择
        2. 家长及高中学校指导满意度不高
        3. 高校的新要求尚未得到满足
    (四) 新方案的公平性问题
        1. 可选与不可选之间的公平性
        2. 不同科目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
五、学生科目选择的困境突破
    (一) 国家政策层面
        1. 优化教师培养和管理体系
        2.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3. 设计科学且公平的赋分模型
    (二) 高等学校层面
        1. 考试与招生进一步耦合
        2. 强化高校同各方之间的联动
    (三) 高中学校层面
        1. 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2. 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3. 构建学校指导体系
    (四) 学生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7)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PBL本质的研究
        二、PBL教学的应用研究
        三、PBL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四、小结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高中化学PBL教学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三、调查实施过程
        四、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第1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第2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第3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第4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第5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小结
第二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第一节 目标与主题的确立
    第二节 PBL问题的设计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二、问题的设计
    第三节 评价方案的确定
        一、学科成绩评估
        二、过程表现评价
        三、论文报告撰写评价
第三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第一节 实践过程简介
    第二节 学习实践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实践记录
第四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效果研究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一、方案设计
        二、研究对象的初始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研究性学习过程量表评估
        二、论文报告撰写情况
        三、研究性学习访谈调查
    第三节 研究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附录1 高中化学PBL教学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PBL研究性学习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8)“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1.1.2 新高考下选科的必然性
        1.1.3 重庆市2018年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
        1.1.4 “3+1+2”模式下选科的现实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对象
        1.3.5 研究思路
        1.3.6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多元智能理论
    2.2 “因材施教”教学理论
    2.3 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
        2.3.1 需要层次理论
        2.3.2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3 “3+1+2”模式下选科及化学教学现状调查
    3.1 工具的开发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试测及信效度分析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
        3.1.4 访谈对象的选取
    3.2 整体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2.1 第一阶段学生问卷调查的人口学背景统计
        3.2.2 化学选考情况分析
        3.2.3 化学选考情况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3.2.4 学生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分析
        3.2.5 学生选科时间的分析
        3.2.6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分析
    3.3 选考化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3.3.1 学生选考化学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3.3.2 个人维度分析
        3.3.3 教师维度分析
        3.3.4 家庭维度分析
        3.3.5 学校维度分析
        3.3.6 社会维度分析
    3.4 分类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4.1 第二阶段学生问卷的人口学背景统计
        3.4.2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统计分析
        3.4.3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3.4.4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相关分析
        3.4.5 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3.4.6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统计分析
        3.4.7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3.4.8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3.5 对学生“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3.5.1 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分析
        3.5.2 化学学习负担情况的分析
        3.5.3 化学课堂学习情况的分析
        3.5.4 学生化学学习成绩分析
    3.6 对化学教师“教”的调查结果分析
        3.6.1 化学教师对新高考方案的认知
        3.6.2 对化学学科地位的看法
        3.6.3 化学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3.6.4 化学教师的资源储备情况分析
4 “3+2+1”模式下选考化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化学选科方面
        4.1.1 普通高中选考化学比例大幅度下降
        4.1.2 普通高中生选考化学时存在盲目性
        4.1.3 普通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滞后
    4.2 “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方面
        4.2.1 学生选考化学后两极分化情况加剧
        4.2.2 化学教师教学压力增大
5 “3+2+1”模式下高中生选考化学的建议与对策
    5.1 化学选科方面
        5.1.1 允许普通高中采取“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5.1.2 加大对“3+1+2”模式下选科的宣传和解读力度
        5.1.3 加强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5.1.4 加强开展与落实化学职业生涯教育
    5.2 教学层面
        5.2.1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5.2.2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5.2.3 转变化学教师的观念
        5.2.4 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5.2.5 优化化学分层教学
        5.2.6 加大对化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自评量表项目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Ⅱ 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自评量表项目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Ⅲ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自评量表相关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Ⅳ 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自评量表相关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Ⅴ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试测版)
    附录 Ⅵ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正式版)
    附录 Ⅶ 重庆地区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对化学教学影响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 Ⅷ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和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Ⅸ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生第一次访谈提纲
    附录 Ⅹ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Ⅺ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生第二次访谈提纲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9)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目前“有机化学”教学面临诸多问题
    1.1 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1.2 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的主要不足
    1.3 承担“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主力青年教师压力普遍偏大
2 对策
    2.1 关心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材施教
    2.2 改革考试方式
    2.3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缓解教师的压力
    2.4 针对临床药学专业的特点,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CBL、PBL综合运用
    2.5 发展教、学、研相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互惠共赢

(10)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科学意义
        1.1.3 资政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分期及其依据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实地调研
    1.4 创新点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2.1.3 课程设置
        2.1.4 教研室
        2.1.5 教材编写
        2.1.6 师资建设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2.3 小结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3.5 教材编写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3.6 师资培养
        3.6.1 在职提高
        3.6.2 机构代培
        3.6.3 外出进修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3.9 小结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4.1.4 瑶医药教育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4.2 研究生教育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4.3.1 民族医专业
        4.3.2 民族药专业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4.4 教材建设
        4.4.1 本科教材
        4.4.2 研究生教材
    4.5 教学方面
        4.5.1 双语教学模式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4.5.4 医德教育
    4.6 执业医师考试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4.9 小结
5 分析与讨论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挑战与对策:新“3+2”高考模式下的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姜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D]. 乔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黄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中学化学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 ——以湘西Y中学为例[D]. 向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困境与突破[D]. 隋丽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新高考“3+1+2”学生科目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武汉市四所高中的数据分析[D]. 廖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D]. 钟刘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D]. 杨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研究[J]. 秦亚娟,黄长高,厉廷有. 江苏科技信息, 2020(09)
  • [10]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标签:;  ;  ;  ;  ;  

挑战与对策:“3+2”高考新模式下医学院校化学基础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