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特征量论文-叶培龙,刘新伟,赵文婧,杨晓军,李艳

大气环流特征量论文-叶培龙,刘新伟,赵文婧,杨晓军,李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环流特征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肃省,高温天气,异常环流特征,南亚高压

大气环流特征量论文文献综述

叶培龙,刘新伟,赵文婧,杨晓军,李艳[1](2019)在《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右;尤其是7月底至8月下旬的高温天气过程,不论是高温天气强度,还是高温天气范围,均为历史罕见。(2)高温发生期间,南亚高压中心较同期偏北5~10个纬距,且中心略向东偏移,造成冷空气不易南下;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覆盖面积明显扩大,急流核的位置偏北3~5个纬距,急流中心区向东明显移动,且分布形态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高温天气的发展维持有重要作用。(3)受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稳定,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出现天数达10天以上,抑制西风带槽脊系统的东移,甘肃境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温降水天气。(4)甘肃境内水汽含量虽较往年偏多约20%,尤其是甘肃西部地区,但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此外,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杨中华,马世豪,林雪松[2](2019)在《洪泽湖流域夏季降水特征与大气环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洪泽湖流域1960—2018年各气象站点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逐月降水数据,研究分析了洪泽湖流域近60a夏季降水时空变化规律及大气环流特征。研究表明:洪泽湖流域夏季降水在研究期间呈现出明显的准2a和6a周期变化特征,降水量自西北与东南向中游区域呈递减趋势;欧亚地区上空大气环流形式与洪泽湖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存在着密切关系,显着的水汽辐散为夏涝(旱)年的典型特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支蓉,高辉[3](2019)在《2018/2019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2019年冬季,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在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乌拉尔山地区为高度场正异常,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地区为高度场负异常,欧亚中高纬整体以经向型环流为主。冬季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且强度偏强,受其影响,除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及华南地区中东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偏低。此外,欧亚中高纬环流季节内调整明显,导致我国气温异常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秋季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密集度偏低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7期)

张玉琴,李栋梁[4](2019)在《华南汛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0~2015年中国753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汛期旱涝急转现象进行了分析,定义了一个旱涝急转评价指标,分析了旱涝急转事件的特点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在56年汛期中共发生了17次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率由1960年代的3次下降到1970年代、1980年代的1次,后迅速增加到1990年代的4次、21世纪初的8次。将其按急转时间分为春末初夏旱转涝事件和盛夏涝转旱事件。春末初夏旱转涝事件,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偏南,中国东部主要受干冷高压脊控制,华南低层负涡度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运动的加强和水汽输送的减弱,降水偏少;涝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孟加拉湾南支槽异常偏强,华南位于副热带高压西侧和南亚高压东南侧,低层正涡度发展伴随着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的加强,降水偏多。盛夏涝转旱事件,涝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偏西,华南处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和南亚高压东南侧,低层水汽输送、辐合和上升运动均加强,正涡度发展,降水增多;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着北跳,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空东风急流所控制,低层水汽输送减弱,辐散和下沉运动加强,负涡度发展,干旱少雨。(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娜,顾伟宗,孟祥新[5](2019)在《山东夏季降水年际优势模态及对应大气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62-2016年山东省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利用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夏季降水年际分布型态及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的年际型态主要分为全区一致型、西北-东南型和东北-西南型模态。在全区一致偏多(少)年,蒙古高原和日本海呈"东高西低"("西高东低")的环流结构,东亚地区有"-+-"("+-+")分布的类似EAP遥相关型经向波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菲律宾低层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在西北多(少)—东南少(多)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加强(减弱),沿高空急流轴自西向东有类似"丝绸之路"遥相关型的波列。在东北多(少)—西南少(多)年,在欧亚大陆中西部有"+-"("++")东北-西南向异常波列,热带地区为东(西)风异常。另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主要影响第一模态、西伸东退主要影响第二模态;叁个模态的东亚急流在山东及其附近区域都有位于急流轴南北两侧的偶极子异常结构,但异常中心的位置有所差异。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山东夏季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从而为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包福祥[6](2018)在《2018年春季内蒙古气温异常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蒙古自治区10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1961—2018年春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美国国家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环流监测指数资料,分析了内蒙古春季气温异常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500hPa高度呈现"两槽一脊"型分布,乌拉尔山附近高度场为负距平,贝加尔湖附近为正距平控制,有利于内蒙古春季气温偏高;此外,东亚大槽偏弱、亚洲纬向环流异常偏强、青藏高原高度场异常偏高及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弱,容易造成春季气温偏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胡皓,李丽平,王建鹏,马晓华[7](2018)在《2016年陕甘宁地区一次强降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水汽输送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降水常规和加密观测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4日发生在陕甘宁地区强降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水汽输送途径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高层,陕甘宁地区位于东亚西风带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显着,通过抽吸作用激发了较强的局地垂直运动。在对流层中层,不断有低槽从低涡底部分裂出来,并携带冷空气南下。对流层低层风场上,850 h Pa以下陕甘宁地区为强辐合区,冷暖空气强烈交汇,锋生条件好。此外,850~200 h Pa高度,都表现为强烈上升运动。副热带高压向西深入中国大陆,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副高后部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天气建立了稳定的水汽通道,而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非常弱。(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罗连升,徐敏,杨玮[8](2018)在《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低温的大气环流特征及ENSO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低温的大气环流特征,并探讨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气温为1961年以来第二低。造成长江中下游低温的直接原因是2015年盛夏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稳定,在亚洲地区表现亚洲北部阻高与东亚低槽形成的偶极子形势,导致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2015年夏季厄尔尼诺快速发展可能是2015年盛夏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杨莲梅,关学锋,张迎新[9](2018)在《亚洲中部干旱区大气环流特征研究若干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五国和新疆(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地中海气候与东亚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区域天气气候与欧洲和东亚季风区迥异,具有独特的沙漠—绿洲—冰雪山盆复杂地形和生态系统格局,天气气候受高、中、低纬环流的共同影响但区域内差异很大,形成多背景、多因子、多尺度影响下的极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孕育和成灾环境。亚洲中部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蒸发量大、温度变化剧烈,降水稀少且分布极不均匀,天山山脉西段和中段是降水高值区,近百年来整体表现为增暖、增湿趋势。高、中、低纬系统和中亚低值系统的活跃共同造成新疆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异常增多,西亚西风急流是联系高、中、低纬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纽带。目前该区域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不能满足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的需求,同时对区域特有的环流系统、灾害性天气气候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高分辨率区域数值模式、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天气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预估等方面的研究也较薄弱,开展上述研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章大全,宋文玲[10](2018)在《2017/2018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2018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季内冬季风强弱转换阶段性特征显着。欧亚中高纬以经向环流为主,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东亚槽位置偏西。冬季冷空气过程频繁,受其影响,冬季东北地区气温显着偏低,而高原和西南地区西部异常偏暖。对2017/2018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偏强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受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位相的调制作用,2017年秋季开始的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冬季北半球极涡持续偏弱,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暖,中高纬环流系统异常和海温外强迫的共同作用,是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7期)

大气环流特征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洪泽湖流域1960—2018年各气象站点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逐月降水数据,研究分析了洪泽湖流域近60a夏季降水时空变化规律及大气环流特征。研究表明:洪泽湖流域夏季降水在研究期间呈现出明显的准2a和6a周期变化特征,降水量自西北与东南向中游区域呈递减趋势;欧亚地区上空大气环流形式与洪泽湖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存在着密切关系,显着的水汽辐散为夏涝(旱)年的典型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环流特征量论文参考文献

[1].叶培龙,刘新伟,赵文婧,杨晓军,李艳.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J].高原气象.2019

[2].杨中华,马世豪,林雪松.洪泽湖流域夏季降水特征与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3].支蓉,高辉.2018/2019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影响[J].气象.2019

[4].张玉琴,李栋梁.华南汛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5].王娜,顾伟宗,孟祥新.山东夏季降水年际优势模态及对应大气环流特征[J].气象.2019

[6].包福祥.2018年春季内蒙古气温异常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8

[7].胡皓,李丽平,王建鹏,马晓华.2016年陕甘宁地区一次强降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水汽输送途径[J].干旱气象.2018

[8].罗连升,徐敏,杨玮.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低温的大气环流特征及ENSO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9].杨莲梅,关学锋,张迎新.亚洲中部干旱区大气环流特征研究若干进展[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10].章大全,宋文玲.2017/2018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J].气象.2018

标签:;  ;  ;  ;  

大气环流特征量论文-叶培龙,刘新伟,赵文婧,杨晓军,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