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缘种属植物论文-高姣姣,孙静,曹沛沛,任莉萍,刘晨

近缘种属植物论文-高姣姣,孙静,曹沛沛,任莉萍,刘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缘种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菊花,耐盐性,SOS1s,基因克隆

近缘种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高姣姣,孙静,曹沛沛,任莉萍,刘晨[1](2016)在《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切花菊设施栽培中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我国大面积盐渍土是制约菊花生产与园林应用的主要因子;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资源丰富,耐盐性差异很大。对耐盐性差异的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及耐盐优异基因挖掘是加快培育耐盐菊花新品种的基础。研究发现牡蒿和芙蓉菊耐盐性极强,大岛野路菊耐盐性强,菊花‘神马'对盐胁迫敏感;克隆了该4种植物SOS1s,各自命名为AjSOS1、CrcSOS1、CcSOS1和CmSOS1。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盐处理均诱导4个SOS1s基因表达上调,AjSOS1和CrcSOS1表达水平较高;4个SOS1s均能回补酵母突变体ANT3对Na~+的转运功能,在含盐培养基上酵母细胞表达AjSOS1长势最好,CrcSOS1次之,CcSOS1长势弱于CrcSOS1,强于CmSOS1,而CmSOS1长势最差。通过定点突变产生一系列AjSOS1muts并回补酵母突变体ANT3,发现AjSOS1序列中影响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构建遗传转化表达载体pMDC32-SOS1s,分别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和拟南芥花粉管侵染法将4种载体转入盐敏感的‘神马'、拟南芥野生型g11和突变体sos1-1,获得超表达株系,发现从耐盐植物中分离的SOS1s比盐敏感植物中的SOS1s有较强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第七届长叁角园艺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5-23)

孙海楠[2](2015)在《菊花及近缘种属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鉴定及合成机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挥发物质作为植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和对各种逆境的响应,同时花香类挥发物质不仅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在植物吸引传粉昆虫的生态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对菊花及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叶片挥发物趋避蚜虫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菊花及近缘种属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物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并对其主要成分生物合成路径中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固相微萃取法(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提取香蒿(Artemisia abrotanum L.)叶片挥发物的效果。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共获得39种挥发性组分;SPME法共获得34种挥发性组分;使用有机溶剂正己烷提取共获得23种组分,而使用甲醇作为溶剂共提取出22种组分。水蒸气蒸馏使用了200 g香蒿叶片,共获得挥发油1.8 g,出油率为0.9%;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正己烷和甲醇,都获得了相对较少的组分,且未鉴定出的组分较多。SPME法可以获得较密集的组分,且检测信号强度很高。香蒿叶片中主要挥发组分为宝丹酮(boldenone)、桉树醇(eucalyptol)、大根香叶烯-D(germacrene D)、β-石竹烯(β-caryophylene),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香精配制领域。2.研究了抗虫材料黄花蒿和蚜虫敏感的菊花品种‘南农红枫'在蚜虫接种后挥发物质对蚜虫行为趋向的影响和叶片挥发物的成分。结果表明蚜虫对黄花蒿叶片挥发物有逃避现象,且遭蚜虫取食后的叶片挥发物显着地加剧了蚜虫的逃避行为;而蚜虫对‘南农红枫’叶片挥发物具有一定的趋向性,遭蚜虫取食后的‘南农红枫’叶片挥发物对蚜虫的吸引力会有所减弱。GC-M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在未遭受蚜虫侵害时桉树醇(eucalyptol)、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E)-β-法尼烯((E)-β-famesene)和大根香叶烯D(germacrene D)都作为主要成分出现。但黄花蒿可以在蚜虫取食后大量释放蚜虫警报信息素(E)-β-法尼烯以抵御蚜蚜侵害,同时蒿酮(artemisia ketone)的挥发量也有显着上升;‘南农红枫’叶片挥发物中,桉树醇、异龙脑(isobormeol)和β-石竹烯的挥发量有所增加。3.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方法,对29个菊花品种和10份菊花野生近缘种属植物的花朵香气成分以及含量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优化后的SPME条件为样品鲜重2.0 g、萃取平衡时间30 min、萃取头纤维在花朵顶部上空3 cm处,GC进样口的解析温度为250℃。共检测出193种挥发物质,其主要挥发成分为单萜和单萜的含氧衍生物。以樟脑(camphor)、α-蒎烯(α-pinene)、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臧红花醛(safranal)、月桂烯(myrcene)、桉树醇(eucalyptol)、1H-indene,2,4,5,6,7,7ab-hexahydro-(2,4,5,6,7,7-六氢-1H-茚)、马鞭草烯酮(verbeno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为主要挥发物质。在PCA主成分分析中,蜂窝型品种的花朵气味较为一致,在得分图中表现出聚集现象。根据花朵香气组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39份材料分为6个类群。4.克隆得到了‘滁菊’萜类合成路径中编码关键合成酶的基因6个,两个编码香叶基焦磷酸合酶的基因CmGPPS1.ssu,CmGPPS2.ssu;两个编码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的基因CmHMGR1、CmHMGR2和两个编码法呢基焦磷酸合酶的基因CmFPPS1、CmFPPS2。通过序列比对,HMGR具有保守的HMG-CoA结合域和NADPH结合域,FPPS具有富含天冬氨酸的保守结构域。菊花WRKY家族15个成员中CmWRKY2、CmWRKY7、CmWRKY8和CmWRKY9的表达规律与花朵香气物质的散发规律一致。其中CmWRKY7和CmWRKY9与已报道的可以调控萜类物质合成的青蒿AaWRKY1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试验显示CmWRKY7不只定位于胞核内,CmWRKY9定位于细胞核内。酵母单杂交试验表明CmWRKY7在酵母体内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而CmWRKY9在酵母体内不具备转录激活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12-01)

高姣姣[3](2015)在《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用途和栽培地域极广,观赏和经济价值很高,在花卉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切花菊设施栽培中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我国大面积盐渍土是制约菊花生产与园林应用的主要因子;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资源丰富,耐盐性差异很大。对耐盐性差异的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及耐盐优异基因挖掘是加快培育耐盐菊花新品种的基础。此外,菊花是浅根观赏花卉,忌水湿,夏季田间积涝会导致其大面积死亡;涝与盐协同胁迫对菊花生长产生的伤害更大,因此有必要对两者协同胁迫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菊花'神马,及其3种近缘种属植物(牡蒿、芙蓉菊和大岛野路菊)苗期进行200 mM NaCl处理,分别从形态和根、茎、叶各部位Na+含量两个方面评价4种植物的耐盐性。结果表明,NaCl处理第7 d时,'神马'叶片首先表现萎蔫和黄化,大岛野路菊叶片在NaCl处理第10 d时表现出相似的症状,而芙蓉菊和牡蒿叶片在第14 d时依旧没有明显伤害;且经NaCl胁迫后,4种植物各部位Na+含量均显着增加,芙蓉菊和牡蒿增加量最少,大岛野路菊次之,'神马'增加量最多。以上结果表明,芙蓉菊和牡蒿耐盐性极强,大岛野路菊耐盐性强,'神马'为盐敏感植物;且NaCl胁迫后,盐敏感材料中Na+增加量多于耐盐材料。2.质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是植物受到高盐胁迫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植物长期耐盐胁迫的有效机制。为了明确菊花及其3种近缘种属植物离子稳态及耐盐性差异的分子机制,分别克隆其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s基因,各自命名为AjSOS1、CrcSOS1、CcSOS1 和 CmSOS1。序列分析发现,AjSOS1 和 CrcSOS1 均编码1147个氨基酸,CcSOS1和CmSOS1均编码1145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表明4个SOS1s蛋白N端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C端具有约700个氨基酸残基的亲水胞质长尾。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4个SOS1s蛋白与已知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同源性很高,达90.32%-94.6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4个SOS1s和菊芋HtSOS1及番茄S1SOS1亲缘关系最近。时空表达模式分析发现,盐处理均诱导4个SOS1s基因表达上调,AjSOS1和CrcSOS1转录水平较高。3.将4个SOS1s基因导入质膜Na+泵ATPase ENA1-4和质膜Na+/H+逆向转运体NHA1均缺失的酵母突变体ANT3。结果表明:4个SOS1s均能回补ANT3突变体对Na+的转运功能;在含70 mM NaCl的AP培养基上,酵母细胞表达AjSOS1长势最好,CrcSOS1 次之,CcSOS1 长势弱于 CrcSOS1,强于 CmSOS1,而 CmSOS1 长势最差。为了进一步明确4个SOS1s基因回补能力差异的原因,在比较AjSOS1和CmSOS1氨基酸序列差异基础上,采用定点突变技术产生一系列AjSOS1muts。通过其对酵母突变体ANT3的回补实验,发现一些可能影响AjSOS1活性的重要关键氨基酸位点,例如:位于N端跨膜区的G13E、T26S、F143I和V238L及位于C端胞质尾区的Y463H、Y549H、S639L、A919T、YG927HS、G982V、A1027V、N1109K 和 G1127A 等。4.构建4个SOS1s基因植物遗传转化表达载体pMDC32-SOS1s,分别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和拟南芥花粉管侵染法将4种载体转入盐敏感材料'神马'、拟南芥野生型gl1和突变体sos1-1,获得超表达株系。盐处理转基因菊花株系发现,超表达SOS1s基因能减少植株体内Na+含量积累和增加K+含量,提高K+/Na+,增强植株的耐盐性。此外,在含盐培养基上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率和植株根长、鲜重均高于对应的拟南芥对照。总之,通过对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盐处理发现,来自耐盐植物中的SOS1s比从盐敏感植物中分离的SOS1s有较强的耐盐性。5.构建 pBIG-CmSOS1-overexpress、antisense 和 amiRNAi 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进行同源遗传转化'神马'。盐和淹水协同胁迫14 d后,转基因株系中正义株系的存活率(49%-51%)显着高于转空载株系(31%),而反义和人工干扰株系的存活率显着低于转空载株系,仅为20%-22%,表明超表达CmSOS1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耐盐和耐涝性;反义和干扰CmSOS1均降低了转基因株系的耐盐和耐涝性。此外,胁迫条件下,正义株系叶片中相对电导率、MDA及H2O2和O2-含量均低于转空载株系,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和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都高于转空载株系;上述指标在反义和干扰株系中与正义株系相反,表明CmSOS1基因通过维持植物体内细胞膜的完整性及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过多的活性氧从而介导菊花耐盐和耐涝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12-01)

樊博[4](2013)在《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5种菊花的研究分析,探讨其在涝渍胁迫下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方法采用土培模拟涝害的办法,分别对5种菊花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等以及5种菊花在涝渍胁迫下植物形态进行详细的观察并记录,最后对5种菊花圣体特性进行比较和总结。5种菊花中,紫菊耐涝能力最强,泡黄金菊耐涝能力最差,其余叁者介于二者之间,不分伯仲。(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3年10期)

曾俊[5](2013)在《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白锈病抗性鉴定及其抗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也是产销量第二的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国际花卉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之一。然而,由于春秋两季菊花的设施栽培环境低温高湿,很容易导致菊花白锈病的爆发和蔓延。菊花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幼嫩的花芽,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在叶片及花萼上留下黄白色瘤状冬孢子堆,严重影响菊花观赏品质。由于白锈病危害大,传播快,根治难,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将白锈病列为重要的检疫病害。目前,大部分国内菊花生产企业对菊花白锈病的防治基本束手无策,仅仅依靠几种昂贵的进口药剂才能得到一些缓解,普通杀菌剂几乎无效。然而过度采用这样的化学方法,不仅消耗人力物力、增加生产成本、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更加难以防治。因此,白锈病的防治已成为菊花产业化生产中的一道障碍,创造抗白锈病的菊花新种质成为菊花抗性育种中的一大课题。目前关于菊花白锈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具有切花菊不具备的多种优良抗性的菊花近缘种属植物中鉴定抗白锈病的种质资源和抗白锈病相关的生理分子机理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19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进行了两次独立人工接种白锈病的抗性鉴定,比较分析了不同抗性材料间抗病相关叶片结构特征、接种白锈病13d内抗氧化酶与防御酶活性的连续变化,并基于RNA-seq测序技术对免疫型抗白锈病材料大岛野路菊进行了人工接种白锈病前后相关表达谱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抗白锈病鉴定对19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4份亚菊属,15份菊属)进行了两次独立的白锈病人工接种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白锈病的抗性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到高感。其中大部分野菊、那贺川野菊、若狭滨菊、菊花脑、毛华菊、甘菊、大岛野路菊接种后叶片无肉眼可见病斑,叶背面也无冬孢子迹象,病情指数为0,经鉴定为免疫型;野路菊、虹の滨菊和细裂亚菊接种后20d左右才出现少量病斑,且冬孢子堆细小,鉴定为高抗型;而纪伊潮菊、矶菊等材料,接种后10d左右就出现大量明显的病斑,后期冬孢子堆连接成片,鉴定为高感型。其中13种材料在两次独立重复接种试验中的抗性表现是一致的,但是黄山野菊在第一次表现为感病,第二次表现为高抗;而南京野菊则与之相反,可能与两次接种病原的病原小种致病力有关。2.抗感材料的叶片结构特征、表皮蜡质、抗氧化酶及防御酶活性以菊花近缘种属植物中对白锈病高感型和免疫型的纪伊潮菊和若狭滨菊为试材,比较分析了两者叶片表面结构差异,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和含量的差异,并研究了人工接种后13d内发病进程相关抗氧化酶类和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材料表皮毛密度和长度以及气孔密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免疫材料若狭滨菊的表皮毛密度和长度均小于高感材料纪伊潮菊,而气孔密度也与之相似,即高感材料的气孔密度也显着大于免疫材料。用GC-MS分析了两种材料单位面积的叶片表皮蜡质的含量和成分,发现免疫材料的蜡质含量是高感材料的2.17倍,而且成分组成也有显着差异,如免疫材料比高感材料有较为丰富的蜡酯和一级醇成分,推测这些成分可能对白锈病抗性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在高抗材料接种后迅速升高,并在接种后5和13d分别达到峰值;然而在高感材料中,这两个酶的活性却维持在较低水平,且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两份材料在接种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免疫材料的酶活性更高,并在接种1d后即达到峰值,而且此后免疫材料的活性相比高感材料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材料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接种后3d和9d达到峰值,显着高于对照水平,而高感材料的PAL活性和对照水平相当。3.基于RNA-seq测序的菊花白锈病抗病相关表达谱分析以白锈病免疫材料大岛野路菊人工接种白锈病后6、12、24、48、72h接种叶片与两个对照(接种前对照和接种去离子水各时间点平行取样对照)的叶片混合取样后提取RNA开展了表达谱测序及数据分析工作。应用Illumina测序技术,按照有参考基因组的表达谱测序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本试验3个样品共得到了 59,969条高质量的序列信息,约占总读数的72~74%,其中和参考基因高度吻合的序列占40~43%左右,总数据量近1.8 Gb。基于RPKM法,本研究比较了 3个样品两两相比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接种前和接种Puccniahoriana 6~72h混样相比共获得了 51,967条差异表达基因,经过筛选(FDR≤0.001及|log2Ratio| ≥ 1)获得1,601条差异表达基因;接种前和接种去离子水对照6~72h混样相比共获得了 52,122条差异表达基因,经过筛选获得1,809条差异表达基因;接种病菌和接种去离子水6~72h各自混样相比共获得52,280条差异表达基因,筛选获得46条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我们发现大部分差异基因参与的分子功能集中在细胞合成以及对胁迫的响应上。而KEE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差异基因定位到昼夜节律,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合成以及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等调控路径上。(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陈煜[6](2012)在《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抗寒性评价及抗寒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Chrysanthemum grandiflorum(Ramat.)Kitarn.),作为世界四大切花和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在花卉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长江以北地区的冬季低温严重影响了菊花生长发育,导致观赏品质下降,成为限制我国菊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菊花抗寒育种、培育抗寒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菊花近缘种属野生种质资源常具有栽培品种缺乏的某些抗逆性,对拓宽菊花种质资源和基因库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开展菊花近缘种属野生种质资源的抗寒筛选,获得典型抗寒材料,探索其抗寒生理及分子机制,有利于加快推动菊花抗寒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45份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的抗寒性进行了评价,结合冬季脚芽叶片半致死温度(LT50),将抗寒性进行分类,强抗寒(LT50<-20℃):紫花野菊、沈阳野菊、异色菊、太行菊和北京植物园野菊等;中等抗寒(-20℃≤LT50≤-10℃):黄金艾蒿、成都峰峡野菊、菊花脑等;不抗寒(LT50>-10℃):若峡滨菊、神龙架野菊和达摩菊等。进一步通过脚芽恢复生长试验进行验证,发现脚芽冷冻处理后的存活率与LT50呈显着负相关,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近缘种属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2.以强抗寒异色菊和不抗寒若峡滨菊为材料,分析了冷驯化(4℃,1d、7d、14d和21d)条件下的抗寒差异。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两个菊属植物的半致死温度LT50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抗寒性强的异色菊从-7.3℃下降到-23.5℃,而抗寒性弱的若峡滨菊从-2.1℃下降到-7.1℃。测定了冷驯化过程中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根据生物信息学从菊花EST数据库中电子克隆了抗氧化同工酶基因(Cu/Zn SOD、Fe SOD、Mn SOD、CAT和APX)、脯氨酸代谢相关基因(P5CS、OAT和PDH)以及冷调节相关基因(2个DREB家族基因、2个COR413家族基因和2个CSD家族基因),并进行了定量表达分析。结果发现,冷驯化使SOD、CAT和APX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提高,其中异色菊提高的幅度显着高于若峡滨菊;基因表达分析显示SOD活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Mn SOD的表达增强,CAT和APX表达与其酶活性变化一致,P5CS和PDH表达与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异色菊MnSOD、CAT、APX和P5CS表达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若峡滨菊。冷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冷驯化诱导了DREBs、COR413s和CSDs基因表达的上调,其中异色菊的上升幅度均显着高于若峡滨菊。进一步分析发现,冷驯化初期抗寒性的提高来源于抗氧化系统的变化、脯氨酸含量的积累和冷调节基因的表达的综合作用,冷驯化后期抗寒性的提高来源于MnSOD, COR413s和CSDs等抗寒基因的表达的上调。3. DREB家族基因在植物抗寒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DREB基因的上游调控路径,从异色菊中分离到一个DREB家族基因CdDREBa(?)(?)启动子序列,其位于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474bp的区域,PLACE数据库分析发现启动子中包括很多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MYC-box, MYB-site, GT-1和W-box).通过启动子融合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在拟南芥中表达分析,发现不同5’缺失的CdDREBa启动子在低温和盐胁迫下的活性存在差异。GUS组织化学染色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启动子中一段80bp(-430~-351bp)的序列同时受低温和盐胁迫响应。将这个80bp的片段与35S mini启动子融合表达,显着促进了盐胁迫下GUS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通过内部缺失方法,发现一个低温抑制元件位于-430~-390bp区域和一个盐诱导元件位于-385~-351bp区域。结果显示,启动子中除了已知的MYC-box和GT-1元件受低温和盐胁迫响应外,我们发现的两个响应元件区域在胁迫响应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4.ICE家族基因在冷驯化调控植物抗寒路径中至关重要,以异色菊为材料,分离到一个ICE家族同源基因Cd1CE1,编码47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与其他物种ICEs具有高度相似性。通过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发现,低温、盐和ABA均诱导了Cd1CE1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克隆了Cd1CE1启动子,位于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682bp的区域,序列分析发现了很多胁迫相关作用元件。构建35S::Cd1CE1-GFP表达载体,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瞬时表达,发现Cd1CE1定位于细胞核。采用毕赤酵母真核分泌表达系统,对Cd1CE1蛋白进行表达并纯化,凝胶阻滞(EMSA)试验证明Cd1CE1蛋白能与CdDREBa启动子中的MYC元件特异结合;酵母单杂交试验证明Cd1CE1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这些初步表明,异色菊中存在ICE1-DREB调节路径。5.为了进一步证明Cd1CE16(?)抗寒调控功能,将Cd1CE1基因转到拟南芥中,并进行抗冻表型分析和分子机制探索。结果发现,不同温度驯化均提高了拟南芥抗冻性,异源表达异色菊Cd1CE1基因显着提高了不同温度驯化下抗冻性。23-4℃驯化下,Cd1CE1促进了CBFs及下游COR15a、COR6.6和RD29a叁个抗冻基因的表达,与拟南芥At1CE1基因功能相似;而在23-16℃驯化条件下,Cd1CE1促进了叁个抗冻基因的小幅上调,而对CBFs表达没有影响。23-16℃驯化诱导了miR398(?)(?)下调,促进了CSD1和CSD2的上调,进一步研究发现miR398负向调控拟南芥抗冻性,而CSDs正向调控抗冻性;miR398-CSDs路径参与了23-16℃驯化诱导的抗冻性调节。Cd1CE1过量表达显着下调了23-16℃驯化后miR398的表达;Cd1CE1介导了miR398-CSDs路径,提高抗冻性。因此,不同温度驯化下,Cd1CE1通过两条不同路径调控拟南芥抗冻性。6.大量研究证明ICE1蛋白存在转录后的翻译修饰,为了深入研究Cd1CE1的调控机制,应用酵母双杂交体系对Cd1CE1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Clontech试剂盒,成功构建了对照和冷驯化下菊花叶片cDNA混合酵母文库,以pGBKT7-Cd1CE1-85为诱饵质粒,筛选了64个候选阳性克隆并测序,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获得与光合作用、氧化胁迫和翻译修饰等相关的候选蛋白;其功能预测表明Cd1CE1可能参与了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在抗逆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孙娅,陈素梅,陈发棣,刘兆磊,房伟民[7](2012)在《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抗蚜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抗蚜虫材料‘黄金艾蒿’和不抗材料菊花脑为材料,比较分析两者叶片解剖结构及蚜虫接种对防御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抗材料‘黄金艾蒿’栅栏组织厚度(77.3μm)、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0.9)大于不抗材料菊花脑(57.3μm、0.4),而海绵组织厚度(93.6μm)和层数(2.9层)小于菊花脑(139.8μm、6.2层)。接种蚜虫后,2种材料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抗虫相关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所提高,且高抗材料的上升速度比不抗材料快、幅度大,并在接种后期保持较高水平;2种材料的酶活性变化均比相对应的基因表达量变化滞后。抗感材料叶片解剖结构和蚜虫接种前后防御反应与抗虫水平相关,可以作为其苗期蚜虫抗性评价的指标。(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晓雪,陈婧,黄好,陈发棣[8](2012)在《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旱生理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菊花近缘种属植物中耐旱的虹の滨菊和不耐旱的杭州野菊为材料,研究自然失水胁迫对其光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进行,2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着下降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则一直上升;虹の滨菊的SOD与POD活性高于杭州野菊,而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小于杭州野菊;胁迫结束时,2种菊花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明显下降,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虹の滨菊净光合速率较高。干旱胁迫下,较高的SOD活性、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和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可能是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旱的生理机理之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孙艳,高海顺,管志勇,陈素梅,房伟民[9](2012)在《菊花近缘种属植物幼苗耐阴特性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龙脑菊、菊花脑、野菊等15个菊花近缘种属植物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梯度遮荫处理(全光照,遮光率60%,遮光率78%,遮光率95%),从形态和生理等方面的22个指标进行测定,以各项指标的耐阴系数作为衡量耐阴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耐阴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遮光率78%时的植物茎粗(X2)、叶片厚度(X10)、叶绿素含量(X16),遮光率60%时的植物叶绿素含量(X15),以及遮光率95%时的植物叶面积(X13)、相对含水量(X14)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X21)8个指标可作为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阴性评价指标,建立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阴性评价的数学模型:Y=82.876-0.153X2+0.094X10+0.741X13+0.084X14+0.054X15-0.087X16-0.472X2,(R2=0.998),预测精度大于0.97。13份材料的耐阴性极强,矶菊的耐阴性较差,即多数菊花近缘种属植物具有较好的耐阴能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尹冬梅[10](2011)在《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涝性评价及耐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十大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因其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菊花最忌水湿,耐涝新品种培育已成为菊花育种的重要目标。野生种质资源携带栽培物种缺乏的某些抗逆性基因,是抗性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本文对57份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涝性进行了评价,发掘优异耐涝种质资源,探讨菊花耐涝生理生化及形态解剖学机理,以及乙烯对涝渍胁迫下其根系通气组织形成及乙醇发酵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推动菊花耐涝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苗期耐涝性评价体系。根据盆栽淹水处理过程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的表型变化,将涝害指数划分为7级;采用叶色、叶形态、茎色、茎形态4个外观形态指标,并将其定量分级,制定等级得分标准及评价方案,然后以各指标得分的总和对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评价体系。并对57个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进行了苗期耐涝性鉴定,结果表明,耐涝性鉴定时间以淹水6天为宜;菊花近缘种属植物对水涝较为敏感,大部分材料属于较不耐涝级,同种不同种源存在耐涝性差异;初步筛选出8份耐涝性强的菊花优异种质。2.对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涝渍胁迫后的形态表现进行了研究和观察,初步评价、比较了其耐涝能力。结果表明: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根系活力急剧下降,但紫花野菊在胁迫初期表现出强的根系活力;5种植物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涝渍胁迫15d时纪伊潮菊、泡黄金菊的光合强度明显降低,cO2同化作用下降,并出现负值,叶片已丧失光合作用能力,其次是大岛野路菊和那贺川野菊,而紫花野菊维持了一定水平的净光合速率。3.以耐涝性具有明显差异的2个菊花品种为试材,研究涝渍胁迫对菊花表观形态和无氧呼吸酶、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乙烯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涝性弱的菊花品种‘05(13)-13’涝害症状严重,胁迫4天时即出现叶片萎蔫、近水面叶片失绿发黄等涝害症状,而耐涝性较强的‘05(53)-4’在胁迫的8天之内没有明显的涝害症状,20天时,淹水处茎出现大量气生根,而‘05(13)-13’仅有少量的气生根增生。涝渍胁迫下,与‘05(13)-13’相比,耐涝品种‘05(53)-4’根系无氧呼吸酶ADH、LDH和PDC活性增幅不显着,叶片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增幅显着。‘05(13)-13’MDA含量增加幅度显着高于‘05(53)-4’,2个品种茎基部内源乙烯水平都有所增加,但耐涝品种‘05(53)-4’的乙烯峰值比‘05(13)-13’提前2天出现,且其生成量是‘05(13)-13’的3倍。表明较高的抗氧化酶系SOD、CAT、APX活性和较低的无氧呼吸酶活性有利于增强菊花植株的耐涝能力,推测2个菊花品种茎基部内源乙烯水平的差异可能与不定根形成的差异有关。4.对耐涝性的紫花野菊(C. zawadskii)和涝敏感的菊花脑(C. nankingense) 2种菊属植物在涝胁迫下的形态解剖学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气生根增生和通气组织的形成是菊属植物耐涝的重要机制。耐涝性强的紫花野菊通过形态解剖结构的改变,积极适应低氧逆境,无氧呼吸的主要途径为乙醇发酵,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性能,而菊花脑在低氧胁迫下无氧呼吸的主要途径为乳酸发酵,这是2者耐涝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外源乙烯参与菊属植物根系通气组织形成及乙醇发酵的调节:乙烯通过调控根系PCD促进通气组织形成以避免低氧逆境,减少发酵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而提高菊属植物的耐涝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近缘种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挥发物质作为植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和对各种逆境的响应,同时花香类挥发物质不仅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在植物吸引传粉昆虫的生态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对菊花及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叶片挥发物趋避蚜虫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菊花及近缘种属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物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并对其主要成分生物合成路径中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固相微萃取法(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提取香蒿(Artemisia abrotanum L.)叶片挥发物的效果。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共获得39种挥发性组分;SPME法共获得34种挥发性组分;使用有机溶剂正己烷提取共获得23种组分,而使用甲醇作为溶剂共提取出22种组分。水蒸气蒸馏使用了200 g香蒿叶片,共获得挥发油1.8 g,出油率为0.9%;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正己烷和甲醇,都获得了相对较少的组分,且未鉴定出的组分较多。SPME法可以获得较密集的组分,且检测信号强度很高。香蒿叶片中主要挥发组分为宝丹酮(boldenone)、桉树醇(eucalyptol)、大根香叶烯-D(germacrene D)、β-石竹烯(β-caryophylene),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香精配制领域。2.研究了抗虫材料黄花蒿和蚜虫敏感的菊花品种‘南农红枫'在蚜虫接种后挥发物质对蚜虫行为趋向的影响和叶片挥发物的成分。结果表明蚜虫对黄花蒿叶片挥发物有逃避现象,且遭蚜虫取食后的叶片挥发物显着地加剧了蚜虫的逃避行为;而蚜虫对‘南农红枫’叶片挥发物具有一定的趋向性,遭蚜虫取食后的‘南农红枫’叶片挥发物对蚜虫的吸引力会有所减弱。GC-M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在未遭受蚜虫侵害时桉树醇(eucalyptol)、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E)-β-法尼烯((E)-β-famesene)和大根香叶烯D(germacrene D)都作为主要成分出现。但黄花蒿可以在蚜虫取食后大量释放蚜虫警报信息素(E)-β-法尼烯以抵御蚜蚜侵害,同时蒿酮(artemisia ketone)的挥发量也有显着上升;‘南农红枫’叶片挥发物中,桉树醇、异龙脑(isobormeol)和β-石竹烯的挥发量有所增加。3.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方法,对29个菊花品种和10份菊花野生近缘种属植物的花朵香气成分以及含量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优化后的SPME条件为样品鲜重2.0 g、萃取平衡时间30 min、萃取头纤维在花朵顶部上空3 cm处,GC进样口的解析温度为250℃。共检测出193种挥发物质,其主要挥发成分为单萜和单萜的含氧衍生物。以樟脑(camphor)、α-蒎烯(α-pinene)、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臧红花醛(safranal)、月桂烯(myrcene)、桉树醇(eucalyptol)、1H-indene,2,4,5,6,7,7ab-hexahydro-(2,4,5,6,7,7-六氢-1H-茚)、马鞭草烯酮(verbeno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为主要挥发物质。在PCA主成分分析中,蜂窝型品种的花朵气味较为一致,在得分图中表现出聚集现象。根据花朵香气组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39份材料分为6个类群。4.克隆得到了‘滁菊’萜类合成路径中编码关键合成酶的基因6个,两个编码香叶基焦磷酸合酶的基因CmGPPS1.ssu,CmGPPS2.ssu;两个编码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的基因CmHMGR1、CmHMGR2和两个编码法呢基焦磷酸合酶的基因CmFPPS1、CmFPPS2。通过序列比对,HMGR具有保守的HMG-CoA结合域和NADPH结合域,FPPS具有富含天冬氨酸的保守结构域。菊花WRKY家族15个成员中CmWRKY2、CmWRKY7、CmWRKY8和CmWRKY9的表达规律与花朵香气物质的散发规律一致。其中CmWRKY7和CmWRKY9与已报道的可以调控萜类物质合成的青蒿AaWRKY1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试验显示CmWRKY7不只定位于胞核内,CmWRKY9定位于细胞核内。酵母单杂交试验表明CmWRKY7在酵母体内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而CmWRKY9在酵母体内不具备转录激活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缘种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高姣姣,孙静,曹沛沛,任莉萍,刘晨.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C].第七届长叁角园艺论坛论文集.2016

[2].孙海楠.菊花及近缘种属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鉴定及合成机制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3].高姣姣.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5

[4].樊博.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J].山西青年.2013

[5].曾俊.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白锈病抗性鉴定及其抗性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6].陈煜.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抗寒性评价及抗寒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7].孙娅,陈素梅,陈发棣,刘兆磊,房伟民.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抗蚜性机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

[8].张晓雪,陈婧,黄好,陈发棣.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旱生理机理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2

[9].孙艳,高海顺,管志勇,陈素梅,房伟民.菊花近缘种属植物幼苗耐阴特性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J].生态学报.2012

[10].尹冬梅.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涝性评价及耐涝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标签:;  ;  ;  ;  

近缘种属植物论文-高姣姣,孙静,曹沛沛,任莉萍,刘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