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地名茶的奇红

论中国地名茶的奇红

一、论中国地名茶的祁红(论文文献综述)

叶飞[1](2020)在《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湖北工夫红茶生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质优异,但是受加工条件、加工技术等因素影响,风味品质难以稳定,新产品的研发也相对滞后,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有待优化,新产品研发也亟需推动。为了提高湖北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本研究基于感官审评、色差测定、液相色谱(HPLC)和微固相萃取联合气质(HS-SPME-GC-MS)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开展了湖北工夫红茶风味品质评价技术研究,系统优化了加工工艺参数,同时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等系列新产品,为助推湖北省工夫红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现将主要研究内容汇报如下:1.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及特征性分析分别采用感官审评、色差法、化学计量法和HS-SPME-GC-MS等手段方法,开展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特征性分析。色泽品质结果表明: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较高,其中干茶色泽得分与干茶亮度(L)和色彩饱和度(E)的正相关关系最大;茶汤色泽得分与茶汤红度(a)、茶汤色相角(a/b)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后续建立了茶汤色泽品质得分的拟合回归方程,实现了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的快速准确评价。滋味品质结果表明:湖北不同区域的红茶感官滋味品质上有较大差别,宜昌地区的工夫红茶甜醇尚浓厚,恩施的部分工夫红茶甜醇尚鲜,咸宁地区的工夫红茶醇稍涩。理化结果发现,湖北咸宁地区红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较高(47.86%和16.89%),襄阳地区的氨基酸、茶褐素和黄酮含量较高(2.14%、8.65%和2.52%),宜昌红茶的茶红素含量最高(6.06%),咸宁地区红茶的儿茶素总量和可溶性糖较高(1.96%和5.31%),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和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呈正相关。香气品质结果表明:湖北工夫红茶整体上呈现甜香和糖香特征,其中宜昌、恩施地区的红茶表现为甜香和糖香浓郁持久,部分样品有蜜糖香、花果香,襄阳地区红茶具有高火香,黄冈地区红茶带焦糖香。样品中共检出93个香气成分,分析得到湖北工夫红茶甜香和糖香的呈香特征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1-辛烯-3-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苯乙醛、癸醛、己醛、Trans-橙花叔醇、2-乙基呋喃和柠檬烯等。2.湖北工夫红茶提质关键工艺优化及品质机理研究系统优化湖北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最终集成创新提出了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工艺,定型了1套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作业相比,该生产线日产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是传统工艺的4~5倍,人力成本降低80%。2017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省主要工夫红茶产区示范应用,指导装配工夫红茶连续化生产线6条,企业反响良好。理化品质和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热风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样品的感官得分较高,茶汤的色相值(a、b)以及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酚氨比,均极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处理,但滚炒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热风干燥处理;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的甜香型香气成分如苯乙醛、癸醛、芳樟醇等含量相对较多;热风干燥处理的茶汤对DPPH的抗氧化能力优于滚炒干燥处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测定了不同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中所有代谢产物,筛选鉴定出茶叶中19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其中没食子酸、莽草酸、D-半乳糖、2,10二甲基十一烷和2,6,10-三甲基十二烷4种成分是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区别滚炒干燥处理的代表性特征代谢产物。3.湖北工夫红茶关键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质化学研究针对湖北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需求,同时立足湖北茶产区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创新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乌龙工夫红茶和针形名优红茶系列新产品,优化提出了配套工艺,并开展了品质化学研究,为湖北省工夫红茶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理论依据。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采用金水1号、丰水、黄花和鄂梨2号砂梨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改善红茶品质,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组分,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PPO的动力学曲线差异较大,丰水和金水1号砂梨的PPO活力较强,分别在3 min和5min左右时达到了最大反应速率,可以与茶叶初期PPO活性较低形成互补,促进工夫红茶发酵。金水1号砂梨多酚氧化酶处理的夏暑工夫红茶,感官得分相对较高,与对照相比,理化成分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P<0.01),香气组分中的苯乙醛、Trans-Trans-2,4-庚二烯醛、藏红花醛、橙花醇、顺氧芳樟醇、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α-古巴烯等组分也有所增加,综上试验结果,金水1号砂梨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一种改善夏暑工夫红茶品质的有效方法。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以一芽三四叶乌龙茶品种的鲜叶原料,融合晒青、做青和发酵工艺,研制出“浓郁的花香”的红茶产品,较传统红茶,产品品质提高2个等级;以传统湖北工夫红茶对照,测定分析得到了乌龙工夫红茶中84种香气成分,差异性成分有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顺-茉莉酮、己酸顺式-3-己烯酯、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苯甲醛、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等,其中吲哚、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是乌龙工夫红茶独有的标志性香气成分。2015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恩施馨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示范应用,日产乌龙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乌龙红”等,市场反映较好。针形名优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为提高茶叶外形品质,采用精揉机设备,单因素试验比较了茶坯含水率、温度、时间和投叶量不同处理的影响,发现不同参数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时间>茶坯含水率>温度>投叶量,后续正交优化得到了针形名优红茶的精揉工艺参数:茶坯含水率32%,锅温110℃,炒制时间30 min,投叶量3.0 kg,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提高4~16倍。2015年该技术成果已经在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其示范应用,日产针形红茶2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宜红金针”和“金果红针”等。

郁薇[2](2018)在《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消费意识开始出现了转变,开始注重“身”、“心”两方面的同时满足,在旅游活动上表现为追求旅游活动的质量,旅游类型已经逐渐从传统粗放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有深度、有内涵、有感触的文化体验之旅。同时,我国旅游业正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在以旅游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中,推动多双边合作,特别是在习总书记所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文化旅游掀起了一阵阵热潮。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蕴含独特的民风茶俗,静、和、雅茶道精神的茶文化,符合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宁静,返璞归真,放松身心,休闲养生的心理需要,这为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加速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安徽省黄山市不仅拥有闻名世界的奇松怪石,更是中国名茶的聚集地,其中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悠久的采茶、制茶历史为黄山市祁门县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祁门县逐渐重视其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单仍然存在着诸如市场秩序混乱、茶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挖掘不深、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鉴于此,本文在对茶文化旅游和旅游深度开发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黄山市祁门县及其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进行了介绍,并深入剖析了祁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在对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开发所拥有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以及其市场需求等旅游深度开发条件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后,提出了包括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以及开发保障机制在内的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我国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同时对进一步推动改地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艳君[3](2018)在《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文中研究表明悠久的社会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为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奠定了历史基础。清末民国时期,人地矛盾造成的生存压力及政府的提倡推动了皖南手工业在传统基础上向近代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考察技术转型、组织形式的近代化、结构变革、转型的特征、有限突破,客观总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力图复原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图景,为皖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皖南手工业的技术转型主要包含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两个方面。手工业由经验型技术向科学型技术转型的技术科学化不仅表现为手工业文本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本中科技含量的增加方面,尤其以制茶业、纺织业和文房四宝业最为显着。随着手工业技术逐渐由经验型上升为科学理论型,其技术传承方式和操作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为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和生产设备的革新。新式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不断细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的革新以安庆土布业的生产工具改良、芜湖碾米业的新式动力设备引进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最为引人注目。生产工具的改良、新式动力机器的引进以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使皖南手工业在生产力形态上与传统手工业区别开来。皖南手工业的组织形式转型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形式和行业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以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场以及合作制最为突出。家庭手工业在近代皖南尤其是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坊、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行业分布广泛,大多规模较小,小本经营,内部分工明确,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在合作制手工业方面,祁门茶叶合作社是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在实际业务的进行过程中过多注重“运”、“销”环节,对“产”、“制”环节的关注明显不足,银行和洋商趁机取巧图利,成为最终受益者,忽视了最底层的茶农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改良茶叶品质,更不可能复兴红茶。在手工业行业组织形式方面,传统行会逐渐被新兴同业公会及工会代替。在劳资纠纷中,代表雇主的同业公会与代表雇工的工会的团体谈判,大多能达成团体协议。即便不能达成一致,在第三方的调处下,也能减少对抗,促进纠纷解决,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但同业公会及工会处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中,只是披上了新式行业组织的外衣,传统行业组织的积习依然存在。在洋货以及国产机制品的冲击下,皖南手工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行业结构变革加剧。首先,纺纱业、染料业、炼钢业、制丝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渐衰落。其次,机器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具有局部性和复杂性,织布业、榨油业、造纸业、制烟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守住部分市场份额而继续艰难发展;铁、铜、锡器制造业,竹木加工业,砖瓦业,石业,陶瓷业等传统行业未受到机器工业的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徽墨业、宣纸业、舒簟业及罗经业等传统特色行业在时代的变迁中勉力维持。再次,皖南手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以祁红为代表的出口型手工业深受国际市场主导和影响;针织、铅石印刷、皂烛、火柴、化妆品等新兴行业从国外引进后与皖南实际相结合而改用手工生产。因此,除少数传统行业走向衰落,近代皖南手工业还是有所发展的,一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及产品品种等进行了改良和革新,不断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出现了某些近代因素。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彰显出总体发展迟缓及不平衡的特征。首先,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在技术科学化、技术传承方式、技术操作方式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苏南地区,苏南在文本数量及科技含量、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机器化或半机器化的规模及程度等方面相对于皖南占据优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力量的推动、基础电力工业的支持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其次,具体到皖南区域内部,鲜明地显现出转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域和行业上,也表现在生产者身份的主体化与技术的边缘化、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等方面。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功能的拓展,即手工业对农业的较强的后向联系效应及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但皖南手工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包括交逼而来的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暴敛、商业资本的压榨等多方盘剥,管理主体及生产主体的观念制约,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导致的教育不振。由于众多障碍性因素的掣肘,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取得的突破十分有限。

王红玲[4](2017)在《祁门红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 ,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气相嗅闻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电子鼻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祁门红茶进行研究。通过对HS-SPME提取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的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参数设定为:萃取头50μm,加盐量1.00 g,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50 min。通过HS-SPME/GC-MS对不同品牌祁门红茶中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总共鉴定出67种物质,包括5类:醇(19种)、醛(21种)、酮(12种)、酯(9种)和其他(6种),所有物质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计算香气物质的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e Values, OAV),分别有22、23和15种物质构成了祁门工夫红茶、祁红毛峰和祁红香螺的特征香气。通过GC-O分析,共鉴定出了 42种物质,其中正庚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芳樟醇、香叶醇、异丁醛、正辛醛、(反,反)-2,4-庚二烯醛、苯乙醛、(反,反)-2,4-壬二烯醛、甲基庚烯酮、(反,反)-3,5-辛二烯-2-酮和顺式-茉莉酮为三种不同品牌祁门红茶的共有特征香气物质。通过电子鼻分析技术,对传感器采集到的响应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并结合雷达指纹图谱,发现电子鼻技术可以很好的区别同种类不同品牌的祁门红茶。通过HS-SPME/GC-MS对不同种类祁门红茶中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总共鉴定出67种物质,包括5类:醇(19种)、醛(21种)、酮(12种)、酯(9种)和其他(6种),有41种物质呈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计算香气物质的OAV值,共计算出了 52种物质的OAV值,对香气贡献较大(OAV>10)的物质是:香叶醇、2-甲基丁醛、苯乙醛、(反,反)-2,4-壬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和水杨酸甲酯。通过对三种类祁门红茶(13个红茶样品)平均值OAV>1和GC-O强度≥3的GC-MS定量结果进行PCA和AHC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均显示为相同种类的祁门红茶聚在一起,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对OAV>1和GC-O强度≥3的物质的GC-MS定量结果运用PCA和AHC进行区分。

盛敏[5](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郝文敏[6](2017)在《黄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旅游已从“走马观花”向“文化深度”的方向转变,文化和体验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潮流和趋势。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引擎。为适应大众旅游的时代潮流,十三五时期黄山市提出“旅游+”及发展“全域旅游”的两大战略。旅游新常态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十三五时间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随着休闲需求的释放及休闲旅游意识的提高,茶文化旅游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2016年黄山被授予“中国名茶之都”的响亮称号。黄山茗茶众多,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优质的自然景观资源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齐全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目前黄山的茶文化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升温,黄山茶文化旅游进一步开发已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此,本论文就黄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本论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茶文化旅游等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其次,本论文从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两大主类对黄山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通过分析得出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为:优越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茶叶及茶文化历史,响亮的“名茶之都”称号、特有的徽州茶道、丰富的徽州茶风及茶俗,随后对黄山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评价。接着,在文献研究、市场调查分析及SWOT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黄山茶文化旅游在开发中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随后,通过分析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出黄山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本文从观光型茶文化旅游产品、度假型茶文化旅游产品、专项茶文化旅游产品、茶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四个方面进行产品开发,并设计出相应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希望本论文能对黄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认为黄山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且别具特色,当前旅游新常态为黄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迎来良好的机遇。

徐奕鼎,雷攀登,丁勇,黄建琴,胡善国,周汉琛[7](2016)在《名优祁红初制中的提香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使用6CTH-3型柜式茶叶提香机,进行茶坯含水量和提香温度对名优祁红品质影响试验,茶坯含水量分别处理为高(29.47%)、中(15.11%)、低(8.69%)3个水平;提香温度设为低(65℃)、中(80℃)、高(95℃)3个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结果表明:提香温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大于茶坯水分含量;不同提香温度与不同茶坯水分含量组合处理,对名优祁红感官品质的外形和内质(香气、滋味)及综合评分影响显着(P<0.05),而对汤色和叶底影响不显着;对茶叶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茶褐素含量影响显着(P<0.05),但对咖啡碱、茶多酚、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影响未达显着水平。茶坯含水量高时采用低温提香,茶叶甜香欠爽,稍有发酵味,滋味欠醇爽;茶坯含水量低时采用高温提香,茶叶香气呈现火功过足,滋味略有高火味。因此,名优祁红提香工序,将茶坯水分含量控制在15%上下,温度控制在80℃左右,有利于其综合品质提升。

杨岑[8](2014)在《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饮茶传统历史悠久,茶叶品类丰富繁赜,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也愈来愈突出。六大茶类之一的红茶,内质温和,刺激性小,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传统名茶祁门红茶,它以独树一帜的香气、滋味和汤色闻名中外,是一种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色产品。但这些年祁门红茶市场拓展缓慢,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国外市场依然以原料茶输出为主,其包装的包装形态略显保守、品牌个性不明显、包装设计理念相对滞后、整体上缺少创意和特色。改良包装设计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方式,对祁门红茶包装设计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相关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为了更好的完成论文,笔者先后赴安徽省祁茗茶叶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祁门县祁红茶叶超市、淮北市茶员外茶行、徐州市老同昌茶庄等进行参观考察与交流,力求准确认识和把握祁门红茶的生产、消费以及祁门红茶的包装设计现状。论文从中国的饮茶、茶叶与茶叶包装引入,通过对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的市场调研,在全面分析祁门红茶包装材料与工艺、包装形态、图文与版式设计的基础上,得出祁门红茶包装设计存在的不足,然后从祁门红茶的产品特质、消费需求、品牌推广以及艺术性的设计方法等角度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改进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的策略,最后提出具体的优化创新方法。

王晓涛[9](2012)在《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茶叶传说及其民俗》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文化差异性可以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划分,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两种文化是类似或相同的了。然而并非如此,世界上却有如此一种文化,它足以拉近世界之间的距离,无疑,这种伟大的文化就是——茶文化。众所周知,茶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也是世界公认的茶叶的发源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有保健功能,也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自唐朝茶为国饮始,茶叶开始逐渐外销出口,赢得了世界的好评。如今,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中国茶的足迹,世界上无论何处,或饮茶、或种茶、或茶道都与中国有近似之处,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尽管日本的茶道世界闻名,但无疑也是源于中国。明清时期中国茶叶发展十分迅速,对世界的茶叶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徽州地区也在明清时期创制和生产了历史名茶,给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频繁交流带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礼节。在中国,客来敬茶必不可少,茶叶已经成为中国待客的一种高雅艺术和社交活动。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徽州地区亦是如此。本文在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茶叶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徽州地区茶叶的种植、生产、采摘、饮用等习俗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徽州地区产茶,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茶,明朝时期便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徽州人爱茶,也懂茶,在品饮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饮用习俗,也为后来出现的茶道、茶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徽州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松萝茶、祁门红茶等茶叶的历史、传说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它们具有的传奇性色彩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对徽州名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其次对徽州地区相关茶俗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内容包括茶谚、茶谣、采茶歌、采茶舞、敬茶及饮茶习俗、茶亭及茶联等,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探寻茶叶的重要作用;再次,本文还针对徽州地区重要仪式及礼仪方面茶叶的使用进行了罗列和研究,比如说徽州地区重要的岁时节令、人生仪礼(诞生礼、婚丧嫁娶等)、祭祀等重要仪式中的茶,其中徽州地区记载最多的和记录最详细的则是婚礼中茶的出现,如“三茶六礼”等,这充分说明了徽州人对茶叶“不可移植”的认识以及对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茶叶是徽州人婚礼中充当了不可替代的物品;最后,本文对徽州地区名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阐释了如何对徽州地区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如何保证徽州地区绿茶、红茶制作工艺的延续提出了一点思考。总之,本文总体上对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茶俗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研究。

尧水根[10](2011)在《中国十大名茶渊源考略》文中指出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的贡献和骄傲。从上古时代至今,我国茶叶经历了从发现到利用,再到制作成专门饮料的悠远历史,期间创造出许多优良的茶叶品种和品牌,其中最着名的就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代表了中国茶叶品种品质与生产制作工艺之最,也显现出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魅力,其中每一大名茶都蕴涵了渊源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

二、论中国地名茶的祁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地名茶的祁红(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工夫红茶概述
        1.1 国内工夫红茶产业与现状
        1.2 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1.3 工夫红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
    2 湖北工夫红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4 湖北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5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特征
        2.2 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特征及预测模型
        2.3 湖北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特征
        2.4 湖北工夫红茶香气组成及成分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工夫红茶传统加工技术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萎凋试验设计
        1.2.2 揉捻试验设计
        1.2.3 发酵试验设计
        1.2.4 干燥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萎凋工艺结果
        2.1.1 不同萎凋方式对内含成分的影响
        2.1.2 不同萎凋方式对香气组分的影响
        2.1.3 不同萎凋方式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1.4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2.1.5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1.6 萎凋试验小结
        2.2 揉捻工艺结果
        2.2.1 比较不同揉捻机型号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2 比较不同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3 比较不同投叶量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4 比较不同揉捻时间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5 揉捻试验小结
        2.3 发酵试验结果
        2.3.1 比较不同发酵方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2.3.2 比较不同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2.3.3 发酵试验小结
        2.4 干燥试验结果
        2.5 湖北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燥工艺对工夫红茶品质及代谢组分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处理
        1.1.2 试剂和药品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检测方法
        1.2.1 感官审评方法
        1.2.2 色泽检测方法
        1.2.3 理化检测方法
        1.2.4 香气检测方法
        1.2.5 抗氧化能力检测方法
        1.2.6 代谢组检测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1.1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结果
        2.1.2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结果
        2.1.3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结果
        2.1.4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结果
        2.1.5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产品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2.2.1 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考察结果
        2.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及提质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较砂梨和茶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2.2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感官得分的影响
        2.3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色泽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2.5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香气组分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原料等级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晒青程度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做青处理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摇青次数对乌龙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5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2.6 乌龙工夫红茶特征性香气品质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湖北针形工夫红茶做形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投叶量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2 不同茶坯含水率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3 不同炒制时间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4 不同锅温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5 针形名优红茶做形正交试验工艺参数优化
        2.6 针形名优红茶不同做形工艺比较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主要研究成果
        1.1 湖北工夫红茶风味特征物质主成分研究
        1.2 湖北工夫红茶关键提质工艺研究
        1.3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和代谢组分的影响
        1.4 湖北工夫红茶系列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问卷调査法
        1.5.3 田野调查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茶文化
        2.1.2 茶文化旅游
        2.1.3 旅游深度开发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体验经济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黄山市祁门县及其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黄山市祁门县概况
        3.1.1 祁门县地理区域概况
        3.1.2 祁门县自然条件概况
        3.1.3 祁门县社会经济概况
    3.2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3.2.1 祁门县茶文化发展历史
        3.2.2 祁门县茶文化资源介绍
        3.2.3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3.3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3.1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3.3.2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所取得的成绩
        3.3.3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条件分析
    4.1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4.1.1 区位优势
        4.1.2 旅游资源组合度好
        4.1.3 茶文化知名度高
    4.2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4.2.1 祁门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4.2.2 市场监管不到位
        4.2.3 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4.3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4.3.1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4.3.2 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4.4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威胁分析
        4.4.1 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4.4.2 同质旅游产品竞争力强
    4.5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发展市场需求分析
        4.5.1 调研设计与实施
        4.5.2 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第5章 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
    5.1 深度开发祁门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5.1.1 主题乐园模式
        5.1.2 生态博物馆模式
        5.1.3 节庆旅游模式
        5.1.4 实景演绎模式
    5.2 深度开发祁门县茶文化旅游产品
        5.2.1 茶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5.2.2 茶文化康体疗休旅游产品
        5.2.3 茶文化娱乐体验旅游产品
        5.2.4 茶文化科普体验旅游产品
    5.3 深度开发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市场
        5.3.1 深化祁门县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5.3.2 识别祁门县茶文化旅游目标市场
        5.3.3 多渠道旅游产品宣传推广
    5.4 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保障机制
        5.4.1 建立旅游开发政策保障机制
        5.4.2 建立旅游开发人才保障机制
        5.4.3 建立旅游开发资金保障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
    第一节 历史地理概况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地理资源概况
        三、商品经济概况
    第二节 前近代皖南手工业概况
        一、制茶业
        二、纺织业
        三、文房四宝业
        四、其他行业
    第三节 驱动因素
        一、人地矛盾与生存压力
        二、地方政府的提倡
    小结
第二章 技术转型
    第一节 技术的科学化
        一、手工业文本的增长
        二、制茶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三、纺织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四、文房四宝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第二节 技术传承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学徒制概况
        二、实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私立静仁职业学校个案研究
    第三节 生产设备的革新
        一、传统生产工具的改良
        二、新式动力设备的引进
        三、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小结
第三章 组织形式的近代化
    第一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一、家庭手工业
        二、作坊、工场手工业
        三、合作制手工业——以祁门茶叶合作社为中心
    第二节 行业组织的演变
        一、行会
        二、同业公会
        三、工会
    小结
第四章 结构变革
    第一节 机器工业冲击下逐渐衰落的行业
        一、纺纱业
        二、染料业
        三、炼钢业
        四、制丝业
    第二节 被侵占部分市场而继续发展的行业
        一、织布业
        二、榨油业
        三、造纸业
        四、制烟业
    第三节 未受到机器工业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的行业
        一、概况
        二、铁、铜、锡器制造业
        三、竹木加工业
        四、砖瓦业
        五、陶瓷业
    第四节 勉力维持的传统特色行业
        一、徽墨业
        二、宣纸业
        三、舒簟业
        四、罗经业
    第五节 国际市场影响下的出口型手工业——以祁红为对象的考察
    第六节 新兴手工业
        一、针织业
        二、铅石印刷业
        三、皂烛业
        四、火柴业
        五、化妆品业
    小结
第五章 近代转型的特征
    第一节 转型的迟缓——基于皖南与苏南的比较
        一、差距之比较分析
        二、原因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 近代转型的不平衡
        一、地域的不平衡
        二、行业的不平衡
        三、生产者身份主体化与技术边缘化
        四、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有限突破与多重障碍
    第一节 手工业功能的拓展
        一、后向联系农业
        二、满足多元消费
    第二节 多重障碍
        一、天灾人祸
        二、多方盘剥
        三、观念制约
        四、教育不振
    小结
余论
    一、手工业近代转型的最大瓶颈
    二、近代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4)祁门红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茶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1.1.1 茶叶简介
        1.1.2 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
    1.2 茶叶香气提取方法概述
    1.3 茶叶香气分析方法概述
        1.3.1 GC-MS/GC-O
        1.3.2 电子鼻技术
        1.3.3 OAV
    1.4 多元统计分析
        1.4.1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NA)
        1.4.2 主成份分析(PCA)
        1.4.3 聚类分析(AHC)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一种提取祁门红茶中香气成分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茶样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茶汤的泡制方法
        2.2.4 HS-SPME操作方法
        2.2.5 GC分析条件
        2.2.6 HS-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
    2.3 HS-SPME萃取条件优化的结果
        2.3.1 萃取头的选择
        2.3.2 萃取温度的选择
        2.3.3 萃取时间的选择
        2.3.4 加盐量的选择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品牌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茶样
        3.2.2 标准品与试剂
        3.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4 GC-MS分析条件
        3.2.5 GC-O分析条件
        3.2.6 电子鼻分析条件
        3.2.7 定性方法
        3.2.8 定量方法
        3.2.9 OAV值的计算
        3.2.10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品牌祁红毛峰香气成分研究
        3.3.2 不同品牌祁门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研究
        3.3.3 不同品牌祁红香螺香气成分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类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GC-MS与GC-O分析条件
        4.2.4 定性、定量方法
        4.2.5 OAV值的计算
        4.2.6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种类祁门红茶的GC-MS分析
        4.3.2 不同种类祁门红茶的OAV值分析
        4.3.3 不同种类祁门红茶的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
    5.1 HS-SPME的优化结果
    5.2 不同品牌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的研究结果
    5.3 不同种类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6)黄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红利支持
        1.1.2 茶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深化
        1.1.3 文化旅游逐步升温
        1.1.4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文化旅游的概念
        2.1.2 文化旅游者
        2.1.3 文化旅游产品
        2.1.4 茶文化旅游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文化旅游的研究
        2.2.2 茶文化的研究
        2.2.3 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2.3 研究评述
    2.4 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4.3 文化旅游理论
第3章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3.1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人文资源
    3.2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3.2.1 优越的地理环境
        3.2.2 响亮的“名茶之都”称号
        3.2.3 悠久茶叶、茶文化史
        3.2.4 独特的徽州茶道
        3.2.5 丰富的徽州茶风、茶俗
    3.3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3.1 资源种类丰富,品位较高
        3.3.2 资源特色优势明显
第4章 黄山茶文化旅游市场调查及SWOT分析
    4.1 黄山茶文化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4.1.1 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2 黄山茶文化旅游SWOT分析
        4.2.1 优势(S—Strengths)
        4.2.2 劣势(W—Weaknesses)
        4.2.3 机遇(O—Opportunities)
        4.2.4 威胁(T—Threats)
第5章 黄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5.1 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原则
        5.1.1 彰显地方特色原则
        5.1.2 突出独特性原则
        5.1.3 综合开发原则
        5.1.4 市场导向原则
        5.1.5 开发与保护原则
    5.2 黄山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
    5.3 黄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5.3.1 观光型茶文化旅游产品
        5.3.2 专项茶文化旅游产品
        5.3.3 度假型茶文化旅游产品
        5.3.4 茶生态养生旅游产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黄山茶文化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7)名优祁红初制中的提香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主要试验设备和检测仪器
        1.3.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品质比较
        2.1.1 外形
        2.1.2 香气
        2.1.3 滋味
        2.1.4 汤色
        2.1.5 叶底
    2.2 生化成分比较
3 结论
    3.1 茶坯水分
    3.2 提香温度
    3.3 茶坯水分含量与提香温度组合处理
4 讨论
    4.1 提香时间长短的把握
    4.2 提香温度的掌控
    4.3 提香工艺参数的应用

(8)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概念界定
第二章 饮茶、茶叶与茶叶包装
    2.1 中国饮茶传统历史悠久
        2.1.1 茶的发现
        2.1.2 饮茶习俗形成与衍化
        2.1.3 饮茶文化的精神意义发展与丰富
    2.2 茶叶品类丰富繁赜
        2.2.1 制作工艺复杂多样
        2.2.2 形状各异
        2.2.3 品种繁多
    2.3 应运而生的茶叶包装
        2.3.1 基于保质的需求
        2.3.2 基于流通的需求
        2.3.3 基于市场的需求
第三章 祁门红茶包装设计市场调研
    3.1 祁门红茶的包装材料与工艺
        3.1.1 运输包装
        3.1.2 小包装
        3.1.3 礼品包装
    3.2 祁门红茶的包装形态
        3.2.1 状貌
        3.2.2 形式
        3.2.3 内部防护结构
    3.3 祁门红茶包装的图文与版式设计
        3.3.1 色彩
        3.3.2 商标与文字
        3.3.3 图形
    3.4 祁门红茶包装设计存在的不足
        3.4.1 包装形态略显保守
        3.4.2 品牌个性不明显
        3.4.3 包装设计理念相对滞后
第四章 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4.1 基于品牌推广的设计思考
        4.1.1 品牌与品牌的重要性认知
        4.1.2 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的品牌化策略
        4.1.3 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策划
    4.2 基于祁门红茶产品特质的设计定位
        4.2.1 祁门红茶的地域文化特质
        4.2.2 祁门红茶的工艺与品质特征
        4.2.3 以祁门红茶的“地域文化”定位其包装设计
        4.2.4 以“香”字定位其包装设计
    4.3 基于消费需求的设计策略
        4.3.1 茶叶的消费特点
        4.3.2 祁门红茶的消费形态
        4.3.3 祁门红茶包装设计诉求
        4.3.4 以“目标人群”定义其包装设计
    4.4 基于艺术性的设计方法
        4.4.1 以茶叶传播史为“素材”
        4.4.2 以饮茶文化为“背景”
        4.4.3 以“故事形式”展开包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9)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茶叶传说及其民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茶叶历史传说
    一、太平猴魁
    二、黄山毛峰
    三、祁门红茶
    四、松萝茶
    五、大方茶、屯溪绿茶
    六、其他名茶
第三章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相关茶俗
    一、茶谚
    二、采茶歌、采茶舞
    三、敬茶、饮茶习俗与茶礼
    四、徽州古茶亭与茶联
第四章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岁时节令、人生仪礼等相关茶礼
    一、岁时节令中的茶
    二、人生仪礼中的茶
    三、祭祀仪式中的茶
    四、徽州地区与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论中国地名茶的祁红(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D]. 叶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2]黄山市祁门县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 郁薇.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3]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D]. 陈艳君. 苏州大学, 2018(01)
  • [4]祁门红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D]. 王红玲.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7(02)
  • [5]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6]黄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 郝文敏.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7]名优祁红初制中的提香工艺研究[J]. 徐奕鼎,雷攀登,丁勇,黄建琴,胡善国,周汉琛.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9)
  • [8]祁门红茶包装设计研究[D]. 杨岑. 淮北师范大学, 2014(09)
  • [9]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茶叶传说及其民俗[D]. 王晓涛. 安徽大学, 2012(10)
  • [10]中国十大名茶渊源考略[J]. 尧水根. 农业考古, 2011(05)

标签:;  ;  ;  ;  ;  

论中国地名茶的奇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