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轮状病毒论文-曹兵

羊轮状病毒论文-曹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羊轮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轮状病毒(RV),婴幼儿,羊轮状病毒疫苗(LLR),排毒

羊轮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曹兵[1](2013)在《首次接种羊轮状病毒疫苗的排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和目的轮状病毒(rotavirus,RV)自1973年发现后,就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5岁以下的儿童几乎全部感染过轮状病毒。全球每年因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疾病占因腹泻而住院儿童的39%(22~55%),并造成约611,000(454,000-705,000)儿童的死亡,其中多数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出生国,每年因为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儿童死亡总数也排名世界第二。我国因重症腹泻住院的儿童中有41%的大便标本检测为轮状病毒阳性,每年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儿童有1700万人,并导致38405人的死亡,占世界轮状病毒性腹泻死亡的8%。目前还没有针对轮状病毒腹泻的特效治疗,因此研发轮状病毒疫苗变得至关重要。羊轮状病毒疫苗(LLR)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该疫苗于1985年从当地的一只羔羊分离出来并由牛肾细胞经过37代的减毒培养培养而来。LLR为单价减毒活疫苗,属A组轮状病毒,基因型为G10P[15]。该疫苗于2000年获批上市,主要用来预防因轮状病毒感染而导致的重症腹泻。自上市以来,每年大约有50万儿童接种该苗。在一项临床叁期实验中,LLR产生的相关抗体产生率为60%,但是未对疫苗保护效果(vaccine,VE)进行评价。一项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2002~2004年中的838对儿童,表明该疫苗的疫苗保护效果为73.3%(95%可信区间:61.2-81.6%)。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方式为口服减毒或灭活的疫苗,部分疫苗毒株会随着排泄物排出体外,造成疫苗的排毒现象。几乎所有的轮状病毒疫苗,不论是减毒活疫苗,还是重组疫苗,均能产生轮状病毒排毒。各种轮状病毒疫苗都可引发排毒,但是排毒发生概率不等,差别很大,且排毒量和排毒持续时间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排毒发生在服苗后1-10天,排毒量在104~107PFU/ml,所以建议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缺失者避免同服用轮状病毒疫苗14天内的儿童接触。在排毒的传染性方面,传统的四价恒河猴疫苗比目前常用的减毒单价疫苗和重组疫苗要强;儿童和老年人比成年人更易受到疫苗排毒的感染。国外关于轮状病毒疫苗的排毒研究的报道比较多,由于羊轮状病毒疫苗(LLR)没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现有的科研人员对该疫苗的关注也主要是放在疫苗的安全评价和保护率方面,有关羊轮状病毒疫苗的排毒情况以及传染性方面的评价未见报道。本研究拟跟踪调查首次接种羊轮状病毒疫苗的儿童14天,收集调查对象每天的大便标本并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以确定疫苗的排毒率、排毒量和排毒时间;同时跟踪调查儿童服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如发热、食欲减退、腹泻、活动力减少、精神萎靡等)以及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是否发生因轮状病毒疫苗排毒而导致的感染情况,旨在评价羊轮状病毒疫苗的排毒情况以及传染性。2.研究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9月~2012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医院保健科首次接种LLR的儿童。入选标准为首次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年龄2~36月并由父母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的健康儿童。排除标准为免疫力低下或免疫缺失者、服苗前一周有过其他疫苗接种史者、服苗前一周有发热和(或)腹泻症状者以及有过轮状病毒腹泻史者。本研究通过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和控制研究所伦理委员会的同意。2.2疫苗和疫苗接种LLR为单价减毒活疫苗,属A组轮状病毒,基因型为G10P[15]。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系采用轮状病毒减毒株感染新生小牛肾细胞,经培育、收获病毒液后加入时宜的甜味保护剂制成,为橙红或粉红色澄清液体。规格为每瓶1人份,每瓶剂量3.0ml。每lml疫苗所含活病毒量应不低于5.51gPFU/ml或lgCCID50。每次人用口服剂量为3.0ml。该疫苗主要用于2月-3岁婴幼儿,每年服用一次,接种时间为每年的7-9月。2.3研究设计依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取当面询问调查儿童家长的方式进行筛选对象。将可纳入本研究的儿童信息在丰台区保健科的EPI系统上进行核对,以确保家长反映的信息的正确性。一旦家长签字同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家长们将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完成一份问卷调查表的填写。该问卷调查表包含接种疫苗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未来14天内大便标本收集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然后由调查者发给家长14个大便标本塑料收集瓶、若干标签纸和一份使用说明书。调查人员在随后14天内联系调查儿童家长,了解大便标本收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按调查对象住址每天上门取一次大便标本。收集的标本置_20℃冰箱冷冻保存。标本收集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录入电脑以供分析。2.4大便标本的检测分析所有收集的大便标本将按调查儿童和调查天数进行归类和排序。然后进行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IA)检测大便标本中是否含有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为英国Oxoid Ltd公司出品的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有96个反应孔,一次可做94份标本。标本首先融解,然后取样并加入病毒保存液溶解,最后按照EIA试剂盒说明书在反应孔中操作。结果在酶标仪上读数,波长设定为450nm。检测试标本OD值-阴性对照OD值≥0.2为判读阳性结果。每次试验至少设有一孔阳性对照和一孔阴性对照。2.5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基因型分析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EIA阳性儿童的标本以及部分随机抽取的EIA阴性儿童标本的人轮状病毒和羊轮状病毒,以鉴定儿童轮状病毒排毒的基因型。人轮状病毒的引物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腹泻病研究室提供;LLR基因片段全长在GenBank database上下载,运用primer5.0进行引物设计。针对羊轮状病毒分型,共设计了2对引物,一对用来鉴定G基因型,一对用来鉴定P基因型。G基因分型上游引物LLR-VP7F,5'-TGAGTGGACGAGTACATTGT-3',下游引物LLR-VP7R,5'-AATGGTCAAGTCGTGGTAG-3',扩增片段451bp。P基因分型上游引物为5’-GAT GCT TCT AGC ACC AAC ATC AG-3',下游引物LLR-VP4R,5'-CAG TGA ATG GAG TGA ACG AC-3',扩增片段513bp。羊轮状病毒疫苗毒株基因全长来自GeneBank,其中VP7片段接收编号为HM800948,VP4接收编号为JQ013506。运用单提RNA的试剂提取轮状病毒核酸,然后进行预变性,再运用RT-PCR试剂盒做核酸扩增,最后在1%的琼脂糖胶中电泳。阳性标本的RP-PCR产物送北京市睿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3.结果3.1人口统计学分析2011年9月~2012年10月间,共登记首次接种疫苗儿童121人,其中1人失访,5人中途退出且无大便标本收集。有标本收集的儿童共115人,共收集标本1172份。男女比例为1.12:1。3.2轮状病毒抗原检测1172份大便标本经EIA检测,有38(3.2%)份为阳性;115位调查儿童中EIA阳性儿童为16(13.9%)人。在为期14天的调查中,排毒最早发生在接种疫苗后第1天,最晚发生在服苗后的第13天。其中32(82%)份EIA阳性标本集中在服苗后的第5~10天,意味着排毒高峰期为服苗后第5~10天。平均持续排毒时间为3天,其中仅排毒1天有6(37.5%)人。平均排毒量OD值为0.62,羊轮状病毒疫苗排毒量约为3.9×105~1.6×106拷贝/ml,平均排毒量约为7.8×105拷贝/ml。3.3RT-PCR基因型分析对16位EIA阳性儿童的177份标本和随机抽取的7位EIA阴性儿童的61份标本进行RT-PCR检测。人轮状病毒RT-PCR筛查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未见调查对象有偶合感染人轮状病毒的情况。羊轮状病毒疫苗毒株筛查结果显示EIA阴性儿童标本中均为阴性。177份EIA阳性儿童标本中,VP7片段阳性101(57.1%)份,VP4片段阳性103(58.2%)份,两基因片段合并阳性111(62.7%)份。RT-PCR阳性结果送测序公司测序,结果显示VP7片段的符合率为96%,VP4片段的符合率为99%,均为羊轮状病毒疫苗的目的片段。3.4安全性分析在跟踪随访的14天内,115位调查儿童有8(7%)人发生了一过性的轻微不良反应。其中有5人发生了一过性的轻微发热,3人发生了腹泻,1人精神萎靡(其中一人同时发生了发热和腹泻症状),未见严重的肠套迭和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的发生。与调查儿童接触的家庭成员(Household contacts, HHC)共有442人,仅有1人在调查期间发生了腹泻症状,对该腹泻患者腹泻期间收集的7份大便标本经EIA和RT-PCR检查,未见轮状病毒疫苗毒株的排出。4.结论(1)我国羊轮状病毒疫苗在首次接种疫苗后14天内的排毒率为13.9%,95%可信区间为8.1~21.6%;儿童首次接种疫苗后的14天内均有可能发生排毒,其中排毒高峰期为接种疫苗后第5-10天;排毒持续时间最少仅1天,最长的有6天,平均排毒持续时间为3天。平均排毒量的OD值为0.62,约为7.8×105拷贝/ml。可见羊轮状病毒疫苗的排毒率低,排毒持续时间短,排毒量小。(2)研究显示年龄为影响疫苗排毒的重要因素,其中2-12月龄调查儿童的疫苗排毒率为20.5%,13~24月龄调查儿童的疫苗排毒率为13%,25-36月龄调查儿童未见疫苗排毒。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疫苗排毒率显着降低。性别因素对疫苗排毒无影响。(3)对EIA阳性儿童做RT-PCR分析,排毒毒株基因型均为G10P[15],排毒毒株为兰州羊轮状病毒疫苗;未见调查对象在调查期间偶合感染人轮状病毒的情况。(4)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且症状较轻,均为一过性,疫苗的安全性较高。且疫苗排毒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直接联系。本未能证实发生了轮状病毒疫苗的水平传播,说明羊轮状病毒疫苗排毒导的传染力比较低。(5)首次针对羊轮状病毒疫苗毒株的VP7和VP4基因片段设计引物,建立了RT-PCR检测LLR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王叁应,孙萍萍,张磊,张翌,李莎[2](2009)在《羊轮状病毒LLR VP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抗羊轮状病毒LLR(G10P〔12])VP4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纯化羊轮状病毒LLR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利用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有限稀释法单克隆化,Western-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结果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VP4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B1、1B8、1F11和1G10,其中1-B1,1-B8,1-G10分泌的抗体为Ig M型,1-F11为IgG1亚类;腹水抗体效价均在1×104以上;单克隆抗体均特异性识别羊轮状病毒LLR VP4。结论1B1、1B8、1F11和1G10分泌的抗体为抗羊轮状病毒LLR VP4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陈艳君,朱伟文,隋硕,张晓伟,胡松年[3](2009)在《羊轮状病毒NT株VP1基因的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羊轮状病毒NT株VP1基因的遗传进化规律,【方法】根据GenBank中相关VP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扩增NT株VP1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NT株与其他毒株VP1基因的相似性为77.3%~98.4%,且氨基酸突变多发生在VP1蛋白的非功能区。VP1蛋白进化树表明NT株与牛轮状病毒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合26株具有代表性的轮状病毒,计算毒株间VP1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化距离,并对核苷酸的同义突变率(dS)和非同义突变率(dN)进行研究,发现dN/dS的比值小于1,说明同义替代是VP1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主要变异。【结论】本文首次对羊轮状病毒NT株进行了VP1基因的测序,并对VP1基因的进化距离和进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王叁应[4](2009)在《A组羊轮状病毒LLR VP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全世界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每年导致约1.25亿的婴幼儿发生胃肠炎腹泻,大约90万5岁以下婴幼儿因它死亡,严重影响了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并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疾病和社会负担。RV在分类上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由于RV腹泻至今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疫苗是目前证实唯一和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我所在实验室主要致力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构建A组轮状病毒重配株。2006年Komoto建立了轮状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在VP4基因中引入突变,该系统需要辅助轮状病毒提供复制酶和其它基因,及抗辅助病毒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作为筛选压力抑制野生型辅助病毒生长。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获得作为筛选压力的抗辅助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并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文献综述全面概述了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理化性质、基因组结构以及其编码蛋白、A组轮状病毒的G、P血清型及流行病学、轮状病毒疫苗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RNA病毒特别是轮状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现状以及本实验室的研究思路。第二章羊轮状病毒LLR的增殖和纯化利用MA104细胞分离出从武汉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购买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人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罗特威羊轮状病毒LLR(G10P[12]),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A组轮状病毒金标免疫层析试剂盒检测为阳性。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大量增殖,TCID_(50)方法测定病毒的滴度,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病毒。第叁章羊轮状病毒LLR VP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研究取纯化的羊轮状病毒LLR悬液250μL(蛋白浓度175μg)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完全乳化后,腹腔注射免疫6-8周龄Balb/c雌鼠,此后每周等量抗原加弗氏不完全佐剂用腹腔注射加强免疫一次,第4次在细胞融合前3天用不加佐剂的等量纯抗原经尾静脉加强免疫一次。最后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经PEG融合,利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有限稀释法克隆化,最终获得了四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B1、1B8、1F11和1G10。对获得的四株单克隆抗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株杂交瘤细胞中,1-B1、1-B8、1-G10产生的抗体为IgM型,而1-F11产生的抗体为IgG1亚类;杂交瘤细胞1-B1、1-B8、1-F11和1-G10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0×10~4、3.2×10~4、1.6×10~4和1.6×10~4;1-B1、1-B8、1-F11和1-G10腹水单抗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2 048、1:1 024、1:512、1:512;经Western-blot鉴定分析,四株单克隆抗体都是轮状病毒主要外衣壳蛋白VP4特异性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彭克高[5](1990)在《猪羊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胰酶处理病毒,培养液加少量胰酶,MA—104细胞静置培养,成功地从腹泻仔猪及羔羊泻便中分离到两株猪轮状病毒(PRV_2、PRV_■),两株羊轮状病毒(SRV_1,SRV_1)。所有新分离毒株均适应MA—104细胞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其中SRV_1,SRV_2及PRV_3适应MA—104细胞后,又适应牛肾细胞产生明显细胞病变。 SPAI EM检查证明,分离物具有大量典型轮状病毒特征的病毒颗粒。ELISA、CIE及NT试验证明,所有分离毒株与NCDV抗原性相关,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PRV_3、SRV_2生物学特性研究,两株病毒对乙醚、50C30分钟灭活,对pH3.0均抵抗,核酸电流分析表明,4株病毒均有11条RNA带,带型与NCDV、SA—11,Wa株相似,为4、2、3、2带型,但每株病毒带型有各自特征,与NCDV、SA—11、Wa株有差异,这些结果证明4株病毒是A群轮状病毒。(本文来源于《云南畜牧兽医》期刊1990年01期)

羊轮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抗羊轮状病毒LLR(G10P〔12])VP4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纯化羊轮状病毒LLR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利用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有限稀释法单克隆化,Western-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结果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VP4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B1、1B8、1F11和1G10,其中1-B1,1-B8,1-G10分泌的抗体为Ig M型,1-F11为IgG1亚类;腹水抗体效价均在1×104以上;单克隆抗体均特异性识别羊轮状病毒LLR VP4。结论1B1、1B8、1F11和1G10分泌的抗体为抗羊轮状病毒LLR VP4特异的单克隆抗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羊轮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曹兵.首次接种羊轮状病毒疫苗的排毒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2].王叁应,孙萍萍,张磊,张翌,李莎.羊轮状病毒LLRVP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

[3].陈艳君,朱伟文,隋硕,张晓伟,胡松年.羊轮状病毒NT株VP1基因的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9

[4].王叁应.A组羊轮状病毒LLRVP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彭克高.猪羊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云南畜牧兽医.1990

标签:;  ;  ;  ;  

羊轮状病毒论文-曹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