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张强明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张强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有效治理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明[1](2019)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有效治理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理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对照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效治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揭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有效治理的重要启示,这些重要启示分别是丰富了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增强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自觉性;增强社会治理有效具有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能够进一步解决我国有效治理存在的不足,推动我国有效治理合理健康发展,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昆鹏[2](2019)在《简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唯物史观对当代启发——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视域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由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彻底颠覆,通过更加关注现实,其市民社会理论达至哲学升华,具有空前革命性,其中关于市民社会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及市民社会的发展趋势等论述都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内蕴,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是现代化的标志,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协调者等对我们完善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30期)

谢静,杨晓东[3](2019)在《论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望月清司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解释成市民社会产生、异化、发展的过程史。利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批判的"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叁阶段理论,结合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和晚年的东方理论的探索,可以对望月清司"市民社会像"的叁重规定做出合理评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及其基础(分工体系)是要经历"异化"阶段最终被社会主义所扬弃,而望月却试图将市民社会抽象化、永恒化。虽然望月承认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中蕴藏的市民社会基础,但他夸大了市民社会的积极影响,把人类社会历史归结成为经济发展史,用生产力和分工史观囊括丰富的市民社会涵项,忽视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所蕴含的政治奥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研究市场和权力逻辑之间的张力问题。(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徐艳如,郑召利[4](2019)在《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当代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帝国主义到"帝国",政治权力之"自主性"的假象逐渐丧失。其中的变化奠基于社会权力之积累的内在必然性,而社会权力则来源于人的活动本身的分裂与异化,这是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亦是人之为人对抽象统治的真实需要。如何扬弃我们生活世界的种种"权力",如何使这种需要成为"属人的需要"是我们需要不断追问并使之付诸实现的。这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分配给我们的任务,而是生活世界本身向我们提出的任务。(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翁路[5](2019)在《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图景——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与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的分歧实际上已经暗含着两人在思想上的本质差异。借助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实现了对鲍威尔的第一次超越,同时也开始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社会问题,并转向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从政治解放的两层涵义来看,马克思已经意识到政治解放后的市民社会宗教化了,即宗教信仰的普遍化和金钱拜物教的普遍化。同时,在对金钱拜物教进行剖析之后,马克思发现了金钱的本质并对市民社会中的金钱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有局限性的,它还不是人类解放,人类解放是人从金钱拜物教和抽象宗教中解放出来。(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谈天[6](2019)在《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反对"市民社会是观念产物"的观点,指出一切观念和现实关系都被黑格尔理解成内在的想象活动,消除个人私利的普遍理性国家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只能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因此通过对现实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还原了市民社会和家庭中真正现实的个体,逐渐开辟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梁笑波[7](2019)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形成为逻辑线索,阐释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奠基、确立过程中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演化和理论发展问题。在1843-1844年间,马克思在对物质利益困惑的思考、克罗茨纳赫笔记及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下,扬弃了黑格尔的国家哲学,把关注视角转向市民社会,同时意识到市民社会中的经济本质,这为马克思在1844年后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向,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随着唯物史观思想的确立,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和分析更为全面,不再局限于市民社会中的消极因素,而是在分析生产、所有、分工、交换四个因素的过程中,关注到市民社会的积极因素。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确立的标志性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体现出重要的双层内涵,即以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市民社会以及作为狭义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二重内涵是对市民社会理论认识深化的重要表征。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后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市民社会的历史作用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应用方面。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奠基、确立及发展,通过相关文献对市民社会进一步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对市民社会的探索加速了马克思摆脱旧哲学的过程,为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提供了逻辑基点,而从经济学方面探究市民社会是取得关键进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关系,得出唯物史观的创建离不开对市民社会的探索这一结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赵颖[8](2019)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表示,马克思在市民社会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马克思哲学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哲学逐渐延伸到经济学界,市民社会理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本文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不仅可以使人们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还可以使人们对社会思想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对早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探讨初期社会理论对黑格尔思想学说的影响,进而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系统地阐述分析;然后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批判成果,系统全面地讲解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最后探讨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引言部分。这一章是论文的引言和框架说明部分,该章节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并对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以及论文研究的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特色进行介绍和总结。第一章为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及内容。这一章首先阐述市民社会的概念以及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演进。然后,以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诞生作为时间节点,对初期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及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时间为线索,分析探讨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状况以及成果。第二章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分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进一步分析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对马克思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第叁章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以及价值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本章节首先分析探讨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然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贡献作用,最后分析探讨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当前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4)

张文喜[9](2019)在《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和市民社会生活的关系绝非清楚而单纯的。马克思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梦幻和革命的中心。由此,我们原来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那种熟知便显得不够充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城市与历史主体、城市与乡村分离或结合的关系。因为现代城市(主要是区别于东方的西方城市)是资本积聚与社会分配、国家控制与市民自主性冲突的焦点,所以一旦人与人处于城市集居状态中的联合,就会不断预期权力中心的形成,尽管每一个中心也都在进行自我瓦解。对市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虽然是共同的,但真正说来却是不以每一个人为转移的,这是他们希望在城市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必然受阻的阶级根源。从社会文化批判角度看,文化人与大城市生活的紧张关系是最为凸显的。马克思更关注的不是家园意识的飘零,而是从生产的社会关系角度看无产阶级与城市的疏离、城乡分离的现实后果及根源。也许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发现城市生活的历史认识的方法,更在于发现城市生活是我们反思整个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相关视角。(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9年03期)

朱伟光[10](2019)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法治社会建设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个体权益和市场主体权利不断发展,社会活动空间日益广阔,民主政治得到较大发展。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模式转变日渐强化,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中国共产党在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创造性的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战略命题,在此命题下,相较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一个领域,是指在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社会领域生活的法治化。与先期将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混为一谈的传统理念不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战略命题,是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理论方面的一项重大创新,也是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色。时代发展必然要求法治社会的建设,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结果是改革继续全面深化,法治社会建设是保障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法治社会重点在于,在推进国家、政府法治化建设的同时,找到国家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模式。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从社会立法、执法环境、纠纷解决、法律服务体系入手,强化社会的回应。充分发挥基层的共建作用,使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的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加强培育民众的法治信仰,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打造法治化社会生态。(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由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彻底颠覆,通过更加关注现实,其市民社会理论达至哲学升华,具有空前革命性,其中关于市民社会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及市民社会的发展趋势等论述都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内蕴,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是现代化的标志,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协调者等对我们完善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强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有效治理的启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9

[2].张昆鹏.简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唯物史观对当代启发——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视域出发[J].青年与社会.2019

[3].谢静,杨晓东.论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构[J].理论月刊.2019

[4].徐艳如,郑召利.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当代性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9

[5].翁路.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图景——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J].社会科学动态.2019

[6].谈天.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梁笑波.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9

[8].赵颖.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及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9

[9].张文喜.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9

[10].朱伟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法治社会建设路径研究[D].聊城大学.2019

标签:;  ;  ;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张强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