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保守性论文-王文君

序列保守性论文-王文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序列保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种特异DNA序列,多物种定量内参,种源成分,定性PCR

序列保守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君[1](2019)在《物种特异性和保守性DNA序列筛选及其在畜产品种源成分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源性成分是一类来源于动物具有种属代表性的物质,可以是核酸、蛋白,也可以是各种脂类和小分子物质等。近年来,各种畜产品的掺假掺杂事件层出不穷,欧洲―马肉风波‖、中国―假羊肉事件‖等肉类掺假事件,饲料中非法添加反刍动物成分引起的疯牛病全球性传播等,这些畜产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肉类市场秩序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对食品和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是基于线粒体DNA(mtDNA)的PCR方法。然而,由于mtDNA在组织和个体间的拷贝数差异和碱基高变异性,使其易出现假阴性检测结果,且难以实现准确的定量,因而迫切需要筛选新的物种特异性的DNA序列。此外,肉类掺假检测中多物种通用内参的缺乏或保守性差等问题也影响畜产品定量检测的准确性。本研究利用动物全基因组序列和转录组信息,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策略分别筛选物种特异性核DNA序列和多物种保守的核DNA序列,建立肉和饲料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为满足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动物源性成分鉴别的系统化、多元化、快速化的迫切需求提供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物种特异性DNA序列的筛选及其分子特征分析为了获得新的物种特异性DNA序列,本研究基于物种的全外显子序列,以独创的动态E-value结合Identity%、Quary-cover%为筛选条件,通过与Nt数据库、非目标物种基因组和目标物种基因组的3次本地BLASTN序列比对分析,根据物种的分类地位,在11个科的19个物种中筛选各物种特异性外显子。随后,将各物种的特异性外显子分为完全特异的外显子序列(CESS)和部分特异的外显子序列(PESS),并对其进行分布、结构和序列特征的分析发现:物种的特异性外显子占物种总外显子的比例很低,且与染色体的大小无关。其中的CESS主要分布在CDS区,且序列内部含有大量重复元件;长度较短的、高GC含量的外显子更易发生片段的完全缺失或增加,且其形成与序列上下游的同向重复序列以及序列内部的短重复序列有关。进一步利用各物种特异性DNA序列设计引物,并在19个物种中进行PCR检测,验证了序列和引物的物种特异性,实验结果说明筛选的物种特异性DNA序列可作为种源成分检测的靶标。2.基于物种特异性DNA序列建立肉制品及动物源性饲料中种源成分的定性PCR检测方法为了解决种源检测中靶序列单一匮乏、特异性和保守性差等问题,基于筛选获得的物种特异性DNA序列,建立了肉制品中牛、羊、猪、鸡和鸭源性成分的定性PCR检测方法。通过在线BLAST和ClustalW多序列比对分析,将物种特异性DNA序列分别与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4个界、11个纲、21个目、36个科、47个属的53个代表性物种的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各序列均具有高度的种间特异性和种内保守性。通过物种特异性引物设计并进行反应体系、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5个物种5对引物相同反应程序(退火温度均为60℃)的PCR检测方法,实现了肉中牛、羊、猪、鸡、鸭成分的同时检测。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在19个物种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5个物种的种源检测PCR方法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仅在目标物种中具有扩增产物,其他物种中无任何产物;同时利用5个物种的44个个体进行PCR扩增都得到预期的扩增产物,通过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在同一物种中的序列具有一致性,说明这些物种特异性序列在物种内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均可达到0.5ng。进一步对牛肉、羊肉、猪肉、鸡肉和鸭肉的熟肉制品进行检测,得到与产品种源成分一致的检测结果,说明本方法可用于加工肉食中种源成分的检测。针对疯牛病的饲料源性传播问题,筛选了牛科特异性基因TAF4,该基因在牛和羊中存在18bp片段差异,针对该差异片段设计一对牛羊通用引物,但扩增产物大小不同,通过一次PCR反应即可同时检测和鉴别牛(125bp)、羊(107bp)源性成分,并在23个物种中表现出高度的物种特异性。对牛(黄牛、牦牛、瘤牛、水牛)、羊(绵羊、山羊)不同品种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在牛、羊中都分别具有高度保守性。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到0.2ng DNA。最后,对5份委托制作的动物源性饲料的检测结果说明该方法具有检测饲料样品中牛、羊源性成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筛选哺乳动物和鸟类中高度保守的单拷贝序列作为多物种通用内参并建立定量检测方法定量检测是对畜产品掺假情况进行准确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而可靠有效的定量内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本文从全基因组水平出发,利用11个科的13个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的外显子数据,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了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同源率>95%的高度保守的核DNA序列,并在保守区设计了多物种通用引物。通过在18个动物物种基因组中试验验证发现,该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且为单拷贝序列。基于多物种定量内参,进一步建立和优化了一种种源成分定量检测方法,相对误差(R.E.)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5%。并通过引入基因组当量(GE)和校正系数k的概念,实现了DNA混合样品中牛、兔、狗、狐、貂成分的更加精准的定量检测。为畜产品中种源成分的准确定量提供了可靠的多物种通用的定量内参和检测方法。4.基于多物种通用内参建立肉制品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多重定量检测方法针对欧洲―马肉风波‖问题,结合牛、马的特异性DNA序列和多物种通用内参,建立了牛(223bp)、马(197bp)和动物(129bp)源性成分的叁重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针对我国―假羊肉事件‖,结合羊、狐、鼠的特异性DNA序列和多物种通用内参,建立了羊(237bp)、狐(211bp)、鼠(160bp)源性成分的多重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所有物种特异性序列均与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53个物种的参考基因组进行BLAST和ClustalW序列比对,并在碱基差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利用普通PCR和TaqMan荧光PCR在多个物种DNA中对序列、引物和探针的特异性进行验证,并进而验证了各物种特异性序列均为固定拷贝数的序列。多重PCR体系的建立说明各组引物和探针之间不存在交叉互作,确保了单一体系中多种种源成分的同时检测和定量。保守性试验表明各物种特异性序列和引物在各自目标物种内的高度保守性。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检出限(LOD)为0.05ng DNA,定量限(LOQ)达5%。并通过构建各物种特异性序列和内参序列的标准曲线,建立了GE与Ct值的计算关系,对多组DNA混合样品和不同质量比的混合肉样品进行多重定量检测,R.E.和R.S.D.均小于25%,表明所建立的多重定量检测方法的具有良好的检测准确度和精确度。本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筛选物种特异性核DNA序列用于种源成分检测;筛选保守性核DNA序列作为多物种定量内参。进而建立了肉和饲料中牛、羊、猪、马、鸡、鸭、狐等多种种源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为种源成分检测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和候选素材,为食品和饲料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思佳[2](2019)在《保守性与特异性人源增强子序列识别及转录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离不开基因复杂的转录调控和遗传机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序列的成功测序使得我们能够进一步探究隐含在序列背后负责的调控机制。人们发现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调控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如转录因子、增强子与DNA转录相关的酶协调合作,构成基因精准、高效的时空表达。近年来,叁维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调控元件的鉴定和其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作用研究。本论文中我们以增强子这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元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增强子序列的进化为基础,从染色质的叁维交互作用与转录调控着手,从增强子与转录因子、增强子与靶基因的关系探究其在基因组上的转录调控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人类乳腺上皮细胞的增强子在15种哺乳动物全基因组中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将增强子序列分类成保守性和特异性的增强子。研究发现保守性增强子序列的同源序列可出现在10种物种以上;保守性增强子和特异性增强子有明显的phastCons保守性分值差异。2,为探究增强子在转录调控过程发挥的作用,我们根据增强子作用的区域和ChIA-PET介导的远程调控交互区域,找到增强子和基因TSS附近区域的远程互作关系,识别了增强子-RNA PII靶基因。接着利用485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信息,判断增强子区域的转录因子富集程度;并进一步发现有些增强子-RNA PII靶基因为转录因子编码基因,且转录因子在该增强子区域存在结合位点,从而鉴定到了增强子相关联的转录因子“自”调控回路。3,对自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它们大多富集在RNA聚合酶II核心启动子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中,其中MYC、JUN、NCOA3、SP1等转录因子与乳腺癌的雌激素信号通路有关,且这些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受多个增强子区域的调控。进一步联合TCGA临床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量水平分析,发现表达量上调的增强子靶基因与RNA聚合酶I启动子开放和转录、细胞减数分裂与重组的反应途径相关。此外,我们还发现了14个与乳腺癌相关的抑癌基因的表达量水平显着性下调。本研究探讨了转录因子结合的增强子转录调控机制,并在乳腺癌中找到了增强子关联的调控回路,得到了这些增强子在不同进化机制下的转录调控作用关系,为增强子与转录因子、靶基因在乳腺癌的转录调控过程提供了新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虹,赵海峰,王畅畅,施梦军,马猛[3](2017)在《高保守性启动子短序列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启动子是调控基因转录表达的核心元件。启动子上的突变会影响启动子的功能活性,从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通过挖掘启动子序列中蕴含的序列特征,提出了一个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启动子序列打分模型,通过该模型,实现对启动子序列信号强度的定量度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区分真、假启动子序列,计算验证试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并可用于识别致病启动子序列突变。(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11期)

郭柠柠[4](2016)在《人类基因组8-mer使用保守性和CpG岛序列结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序列的k-mer使用是非随机的,研究k-mer非随机使用规律以及特征k-mer的生物学功能,对于了解基因组结构和进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从整个人类基因组出发,通过研究DNA序列8-mer频数分布特征探究其进化保守性。为此我们对人类基因组DNA序列进行了8-mer的提取,按照频数出现从小到大的顺序,设置相同的区组对其绘制频数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其分布呈现叁峰现象。我们将这叁个峰按照从左到右依次叫做峰一、峰二和峰叁。按照包含二核苷酸XY的个数,将整个8-mer集合按照不包含、包含一个和包含两个及以上分成叁个模体子集,分别记为XY0、XY1和XY2,并且分别绘制分布图,发现只有以CG分组的CG0、C G1和CG2模体子集各自形成独立的单峰,并且与整体8-mer所呈现的叁峰相对应。我们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组分约束下的随机序列8-mer频数分布与人类基因组DNA序列频数分布图像,发现峰叁与随机序列相对应,而峰一峰二远离随机分布中心,说明峰叁具有随机性,峰一和峰二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结合之前组内的研究,我们推测CG2模体子集是CpG岛序列的核心模体,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本文中提取整个人类基因组上的CpG岛序列,同时相应的提取等长的非CpG岛序列,按照二核苷酸的分类分别计算每一个模体中的CpG岛序列和非CpG岛序列的特征量,通过分别绘制对应的分布验证了CG2模体子集是CpG岛分类的指标。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对CpG岛序列根据以CG分类的叁种特征量Ktri做分布图,发现以CG2分类的特征量在CpG岛序列上呈现了明显的局域结构,再次证明CG:模体子集是CpG岛序列的核心模体,我们分别设定一定的标准提取代表局域结构的序列片段,发现其长度集中在15bp至23bp间,峰值出现在17bp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4-27)

祁凌霞[5](2015)在《基于HCV E2序列保守性评估及B-cell表位预测筛选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多肽》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丙型肝炎是一种由HCV感染引起的全世界范围的传染病。HCV感染慢性化导致患者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V基因组学,尤其是E2区域序列的高突变率,使得基因分型越来越多样化、HCV及基因分型的检测要求越来越严格,慢性感染者对常规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以及预防HCV感染的疫苗研制工作举步维艰。基于序列的保守性评估和表位预测合成的表位多肽,由于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及良好的抗原活性,成为当今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该技术构建合成的HCV保守性表位多肽,在HC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探索研究也已得到广泛开展。目的:基于HCV E2区序列的保守性评估和B-cell表位预测合成表位多肽,分析其与HCV组和对照组血清结合性的差异,筛选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多肽;基于此类表位多肽预期:建立HCV及基因分型血清学ELISA检测技术;识别此类表位多肽的特异性抗体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封闭HCV感染人体靶细胞的位点或灭活病毒,起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通过诱导动物产生中和抗体,而成为预防HCV感染的候选免疫原,为制备新型肽类疫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MEGAv5.05软件,对NCBI protein数据库中HCV1a、1b、4d基因型的各40条E2序列进行保守性评估及B-cell表位预测和表位设计,得到此3种基因型特异及共有的保守性B-cell表位序列,化学合成表位多肽。通过ELISA实验,测定4种表位多肽分别与29例HCV感染者及25例非HCV感染者血清结合的OD450值,使用SPSS v20.0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两组间比较应用t/t’检验方法(P<0.05),明确HCV感染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及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合成4条HCV B-cell表位多肽,分别为1a特异性序列DC-13(434-DTGWLAGLFYYHK-446)、1b特异性序列HC-13(434-HTGFLAALFYAKS-446)、4d特异性序列NC-13(434-NTGFLASLFYTHK-446)和共有序列FC-9(447-FNSSGCPER-455)。ELISA实验及数据分析显示:DC-13、NC-13和FC-9与HCV感染组血清结合OD450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C-13与HCV-1b感染组血清结合OD450值高于HCV-2a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HCV-1b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结合OD4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合成4条HCV B-cell表位多肽,即1a、1b、4d型特异性表位多肽及共有表位多肽;其中,1a、4d型特异性表位多肽及共有表位多肽与HCV感染者血清结合性均高于非HCV感染者,1b型特异性表位多肽与HCV1b感染者血清结合性明显高于HCV2a感染者。(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曲积彬,张金霞,陈强,黄晨阳[6](2014)在《糙皮侧耳不同单核体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已公布的糙皮侧耳基因组信息入手,用全局比对法计算两个不同单核之间基因序列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与基因序列的保守性有关。通过对保守和不保守的基因集合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研究,分析与序列保守性相关的Gene Ontology功能。保守基因集合中显着富集的主要是一些代谢过程、催化酶活性、输送等功能。不保守基因集合中显着富集的多为激酶活性、绑定、调控等功能。(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纪光臻,刘楷,陈成彬,阮卫民,GLYTSOU,Christina[7](2012)在《猪中间端粒序列的保守性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包括小鼠和人的端粒由位于染色体末端的TTAGGG重复序列组成,对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有重要作用.TTAGGG重复序列也出现在染色体末端以外的其他部位,称为中间端粒序列.异常的中间端粒被用来研究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并且在癌细胞中也发现有异常的中间端粒.通过端粒荧光原位杂交,并与不同的物种进行比对,实验表明,猪的6号染色体着丝粒区有植物的TTTAGGG端粒重复序列(plant telomere sequences of TTTAGGG,bITSs),它与脊椎动物的TTAGGG序列(vertebrate telomere sequences TTAGGG,vITSs)并存于同一区域.通过对不同细胞系端粒长度的分析,ITS的端粒长度是动态变化的,它的变化趋势与末端端粒长度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同时,猪的端粒末端有很高频率的双端粒信号(doublets),可能与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和ITSs端粒的动态性有关.总之,猪染色体的ITS区含有植物和动物的保守端粒序列,对ITS功能和调节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进化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杨鹏华,倪凤娥[8](2011)在《鼠脑心肌炎病毒(TMEV)3D基因的序列保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RNA依赖RNA聚合酶基因(3D基因)的抗病机理,试验比较了小RNA病毒科所有病毒3D基因的序列,分析了3D基因的序列特征。结果表明:小RNA病毒科病毒3D基因的核酸同源性为50.91%,其中最保守的位点有37个,且均有1个异常保守的TAYGGNGAYGAY基序,它编码的氨基酸为YGDD;3D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为42.22%,保守的基序有KDE、PSG、YGDD和PLKR。(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1年23期)

张林,韩全军,袁彤彤,宋云枝,朱常香[9](2011)在《烟草蚀纹病毒山东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保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利用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策略,培育抗性稳定或抗多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株系的转基因植株,采用RT-PCR及5'-RACE方法克隆了烟草蚀纹病毒山东分离物TEV-SD1的全基因组序列。TEV-SD1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长度为9494 bp,包含1个9165 bp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054个氨基酸。将TEV-SD1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4个TEV全基因组序列和11个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各分离物CP基因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平均相似性分别为96.65%和98.31%,高于其它功能基因间的相似性;各分离物CP基因3'端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平均为96.55%,高于5'端序列。聚类分析发现TEV在自然界中的分子变异与其寄主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何静[10](2011)在《基于计算几何及序列保守性的蛋白质活性位点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中心任务是阐明基因组所表达的真正执行生命活动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规律和生物功能。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核心内容,而蛋白质的结合位点的预测是这些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复合物结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信息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配体小分子通常结合于蛋白质表面类似口袋的区域,许多基于几何的算法都基于这一特性,在蛋白质表面寻找一些凹陷区域作为候选的蛋白质活性位点。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了一种新颖的算法称为ConHull,首先通过叁维凸包和蛋白质溶剂可及性表面相比较的方式计算出位于蛋白质口袋区域的原子,并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将这些原子分成7个簇作为候选的活性位点。其次,将这些候选位点按照其体积进行排序,体积最大的前四者被保留,按照平均序列保守性分值进行进一步的排序。最后,在这些预测得的活性位点中,最保守的叁个候选位点就是本文中得出的蛋白质活性位点。为了验证ConHull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将它和其他叁个不同类型的预测工具进行比较,分别是LIGSITEcs, PASS和SURFNET,并采用210个经典的非冗余的蛋白配体复合物作为测试数据集。在我们算法中,总预测成功率超过90%,并且高于其预测工具。从我们的算法可以知道,蛋白质活性位点预测不仅仅只是一个几何问题,每个口袋的空间大小,即体积在预测中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序列保守性分值的添加也可以增加预测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2-01)

序列保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离不开基因复杂的转录调控和遗传机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序列的成功测序使得我们能够进一步探究隐含在序列背后负责的调控机制。人们发现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调控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如转录因子、增强子与DNA转录相关的酶协调合作,构成基因精准、高效的时空表达。近年来,叁维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调控元件的鉴定和其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作用研究。本论文中我们以增强子这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元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增强子序列的进化为基础,从染色质的叁维交互作用与转录调控着手,从增强子与转录因子、增强子与靶基因的关系探究其在基因组上的转录调控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人类乳腺上皮细胞的增强子在15种哺乳动物全基因组中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将增强子序列分类成保守性和特异性的增强子。研究发现保守性增强子序列的同源序列可出现在10种物种以上;保守性增强子和特异性增强子有明显的phastCons保守性分值差异。2,为探究增强子在转录调控过程发挥的作用,我们根据增强子作用的区域和ChIA-PET介导的远程调控交互区域,找到增强子和基因TSS附近区域的远程互作关系,识别了增强子-RNA PII靶基因。接着利用485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信息,判断增强子区域的转录因子富集程度;并进一步发现有些增强子-RNA PII靶基因为转录因子编码基因,且转录因子在该增强子区域存在结合位点,从而鉴定到了增强子相关联的转录因子“自”调控回路。3,对自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它们大多富集在RNA聚合酶II核心启动子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中,其中MYC、JUN、NCOA3、SP1等转录因子与乳腺癌的雌激素信号通路有关,且这些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受多个增强子区域的调控。进一步联合TCGA临床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量水平分析,发现表达量上调的增强子靶基因与RNA聚合酶I启动子开放和转录、细胞减数分裂与重组的反应途径相关。此外,我们还发现了14个与乳腺癌相关的抑癌基因的表达量水平显着性下调。本研究探讨了转录因子结合的增强子转录调控机制,并在乳腺癌中找到了增强子关联的调控回路,得到了这些增强子在不同进化机制下的转录调控作用关系,为增强子与转录因子、靶基因在乳腺癌的转录调控过程提供了新的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序列保守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君.物种特异性和保守性DNA序列筛选及其在畜产品种源成分鉴定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张思佳.保守性与特异性人源增强子序列识别及转录调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陈虹,赵海峰,王畅畅,施梦军,马猛.高保守性启动子短序列建模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4].郭柠柠.人类基因组8-mer使用保守性和CpG岛序列结构的关系[D].内蒙古大学.2016

[5].祁凌霞.基于HCVE2序列保守性评估及B-cell表位预测筛选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多肽[D].吉林大学.2015

[6].曲积彬,张金霞,陈强,黄晨阳.糙皮侧耳不同单核体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分析[J].菌物学报.2014

[7].纪光臻,刘楷,陈成彬,阮卫民,GLYTSOU,Christina.猪中间端粒序列的保守性和特征[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2

[8].杨鹏华,倪凤娥.鼠脑心肌炎病毒(TMEV)3D基因的序列保守性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

[9].张林,韩全军,袁彤彤,宋云枝,朱常香.烟草蚀纹病毒山东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和保守性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1

[10].何静.基于计算几何及序列保守性的蛋白质活性位点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11

标签:;  ;  ;  ;  

序列保守性论文-王文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