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榕小蜂论文-杨升,陈友铃,吴文珊,陈晓娟,包甜甜

薜荔榕小蜂论文-杨升,陈友铃,吴文珊,陈晓娟,包甜甜

导读:本文包含了薜荔榕小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雌雄异株,雌花期,变种,隐存种

薜荔榕小蜂论文文献综述

杨升,陈友铃,吴文珊,陈晓娟,包甜甜[1](2017)在《薜荔榕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薜荔和爱玉子均属雌雄异株桑科榕属植物,两者互为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分别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二者互为隐存种)建立了专性共生关系,榕树榕果挥发物在维系传粉小蜂与其寄主的共生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薜荔榕小蜂(薜荔和爱玉子的传粉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雌花期果型的大小对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无显着影响,薜荔大、小果型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均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2)榕果挥发物浓度影响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薜荔、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均可能存在阈值反应,即榕果挥发物浓度未超过阈值时,雌花期榕果挥发物对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与挥发物浓度成正相关关系,而一旦超过阈值,榕果挥发物对传粉蜂的吸引作用显着下降,表明寄主榕果挥发物浓度影响传粉小蜂的寄主定位;(3)薜荔传粉小蜂对低浓度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爱玉子传粉小蜂对低浓度薜荔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均既无趋向也无驱避行为;薜荔传粉小蜂对高浓度的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表现为显着的驱避行为,而爱玉子传粉小蜂对高浓度薜荔雌(雄)雌花期榕果挥发物表现为显着的趋向行为,因此,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存在寄主专一性不对称现象,爱玉子传粉小蜂进入薜荔雌(雄)果内传粉或产卵的可能性较大,而福州地区的薜荔传粉小蜂可能难以进入爱玉子雌(雄)果内传粉或产卵。本研究结果将为榕-蜂共生体系的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以及爱玉子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1期)

杨升[2](2016)在《薜荔榕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薜荔(Fiucs pumila L.var.pumila)和爱玉子[Ficus pumila L.var.awketosang(Makino)Corner)]均属雌雄异株桑科榕属植物,爱玉子是薜荔的变种。既往研究表明,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种榕树的传粉小蜂对两种榕树的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可能存在寄主专一性不对称,即一种榕树的专性传粉小蜂对两种榕树榕果挥发物均存在趋向行为,而另一种榕树的专性传粉小蜂只对其寄主榕树榕果挥发物存在趋向行为。为了探讨福建栽培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对薜荔传粉蜂是否具有吸引作用,本论文通过物候和小蜂出飞观察以及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研究薜荔和爱玉子的繁殖物候特征差异、光照条件对薜荔传粉小蜂出飞率的影响以及薜荔榕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主要结果如下:1.福州地区的薜荔通常雌株一年仅在春季产生一季花序,而雄株有两季花序,分别在春、秋产生。栽培爱玉子雌/雄植株一年均产生春、秋两季花序。自然分布的薜荔种群内,薜荔进入繁殖期时间与小蜂羽化出飞时间重迭度较好,而栽培爱玉子常因小蜂出飞时间过于集中以及出飞期较短等原因导致雌花期花序凋落现象普遍,以致严重影响爱玉子产量。薜荔与爱玉子已经由于花期不遇而产生生殖隔离。11月中上旬自然界存在薜荔逃逸小蜂,而此时爱玉子有一批雌花期花序由于缺乏爱玉子传粉小蜂而出现普遍的落果现象,若能将此期薜荔传粉小蜂引入爱玉子雄花序内产卵,则有可能解决此季雌花期花序凋落现象。2.物候观察过程中发现薜荔传粉小蜂的新出飞模式(雄果未发育成熟,而小蜂发育成熟不携带花粉从榕果中自然出飞),然而这种模式下的小蜂自然出飞率仅为44.50±2.41%,其余未出飞小蜂均以蛹期状态存在于虫瘿内。薜荔传粉小蜂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可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4个时期。秋季薜荔传粉小蜂卵期约需2~3周,幼虫期15~18周,蛹期16~17周,成虫期仅1周左右。实验室条件下,雄果切分成4瓣,温度25℃,湿度90%,光照强度500~600lx的条件适合小蜂发育与出飞。高光强组雌蜂的出飞高峰期比低光强组提早2~3d。光照强度对雌蜂影响显着,而对雄蜂影响不显着,这可能是雌蜂复眼发达对光强更敏感,而雄蜂复眼退化的缘故。3.雌花期果型的大小对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无显着影响,薜荔大、小果型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均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榕果挥发物浓度影响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薜荔、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可能存在阈值反应,即榕果挥发物浓度未超过阈值时,雌花期榕果挥发物对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与挥发物浓度成正相关关系,而一旦超过阈值,榕果挥发物对传粉蜂的吸引作用显着下降;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存在寄主专一性不对称现象,爱玉子传粉小蜂对薜荔雌(雄)雌花期榕果挥发物表现出显着的趋向行为,而薜荔传粉小蜂对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却有驱避行为。(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5)

林淼芳,杨升,张燕,黄诗雯,吴文珊[3](2015)在《薜荔榕小蜂出飞新模式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了发育成熟的薜荔传粉小蜂从雄花未发育成熟的间花期雄果内出飞的新出飞模式。新发现的出飞模式提示,薜荔榕小蜂的年出飞次数比先前报道的要多,从而说明榕小蜂的种族繁衍能力也比先前认为的要强。本文同时对这一新出飞模式的形成机制做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5年12期)

戴志聪,陈友铃,刘亮,郑翠芳,吴文珊[4](2010)在《贮藏条件对薜荔榕小蜂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薜荔榕小蜂雌蜂存活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蜂存活的最佳条件是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98%,无光照并添加适量体积分数2%蜂蜜液.在此条件下,寿命最长的小蜂可存活15 d,湿度和温度对小蜂存活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而食物(体积分数2%蜂蜜液)和光照对小蜂存活影响达到显着水平.不同因素对小蜂存活寿命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湿度>温度>食物>光照.温度和湿度以及温度和光照之间没有表现出显着的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陈友铃,方丽娜,吴文珊[5](2010)在《信息化合物对薜荔榕小蜂选择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爱玉子和薜荔均为桑科榕属植物,与薜荔榕小蜂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信息化合物在维系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的共生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应用Y型嗅觉仪检测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8种单一信息化合物和芳樟醇、苯甲醇和松油醇组成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的趋向性反应。实验结果表明:3%和5%芳樟醇、5%的苯乙烯、7%苯甲醇、5%和7%松油醇以及7%金合欢醇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均具有显着的吸引作用,7%苯甲酸甲酯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有显着的趋避作用,香兰醛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的行为没有显着的影响,从而表明信息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均显着影响薜荔榕小蜂的选择行为。5%芳樟醇、3%松油醇和3%苯甲醇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组合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具极显着的吸引作用,信息化合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极为显着。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信息化合物反应的异同,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与各自宿主之间的化学通讯信号传导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在榕树接受期花序的挥发物成分中广泛存在并占较大比例的信息化合物(例如芳樟醇),可能与榕小蜂对寄主的远程定位有关,而近距离的专性定位却是依赖于各种信息化合物严格按一定浓度、比例组成的化学图谱。实验结果为榕-蜂共生体系的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和爱玉子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陈勇,李宏庆,马炜梁[6](2003)在《薜荔榕小蜂产卵和传粉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薜荔榕小蜂Blastophagapumilae是薜荔的传粉昆虫 ,栖息于薜荔隐头花序中 ,在其生物学行为中以钻入花序产卵或传粉最为关键。研究表明 :薜荔榕小蜂钻入花序平均费时 6 9 48min ,标准差 13 2 6min ;伤残程度很高并能在伤残的情况下完成产卵或传粉 ;卵的尾丝能起标识作用避免重复产卵 ;进入雌花序的小蜂具逃离花序的行为但不能实现 ;1只小蜂平均产5 2 8个卵或为 10 72 4朵雌花授粉。(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李宏庆,陈勇,鲁心安,马炜梁[7](2000)在《薜荔榕小蜂繁殖的代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种间关系中一物种为对方提供自身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 ,便是此物种为对方付出了代价。在中性的种间关系中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无所谓代价 ;在偏性的种间关系中 ,受害者付出无谓的代价 ,受益者得到无偿的利益 (如寄主与寄生物、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0年05期)

罗光坦,李宏庆,马炜梁,陈勇[8](2000)在《薜荔榕小蜂与薜荔生活期的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female flowers in the female syconia( Ficus pumila L., Moraceae) blossom and bear fruit once a year, while the male flowers in the gall syconia ( F. pumila L.) do so twice a year.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s of female fig wasps ( Wiebesia pumilae (Hill) Wieb., Agaonidae) start flying out of the gall flowers in the gall syconia at the time when the male flowers are in bloom. Such synchronism ensures that the female flowers can be pollinated and bear fruit, and provides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wasps to complete the life cycle.(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陈友铃,吴文珊,方玉霖,江剑平[9](1999)在《薜荔榕小蜂的营养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薜荔榕小蜂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1831 % ,氨基酸含量为1813 % ,粗脂肪含量为763 % ,总黄酮含量为278 % ,维生素 E 含量为4961 m g/100g 。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也比较丰富。(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陈勇,孙希达[10](1997)在《薜荔榕小蜂出飞习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薜荔(FicusPumilaL.)和薜荔榕小蜂(BlastophagaPumilaeH:11)是一对共生的伙伴,薜荔榕小蜂出飞是二者共生活史中最关键的环节,出飞具有节律性、同步性并受光因子的启动。本文论述了薜荔榕小蜂出飞的生物学习性和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薜荔榕小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薜荔(Fiucs pumila L.var.pumila)和爱玉子[Ficus pumila L.var.awketosang(Makino)Corner)]均属雌雄异株桑科榕属植物,爱玉子是薜荔的变种。既往研究表明,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种榕树的传粉小蜂对两种榕树的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可能存在寄主专一性不对称,即一种榕树的专性传粉小蜂对两种榕树榕果挥发物均存在趋向行为,而另一种榕树的专性传粉小蜂只对其寄主榕树榕果挥发物存在趋向行为。为了探讨福建栽培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对薜荔传粉蜂是否具有吸引作用,本论文通过物候和小蜂出飞观察以及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研究薜荔和爱玉子的繁殖物候特征差异、光照条件对薜荔传粉小蜂出飞率的影响以及薜荔榕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主要结果如下:1.福州地区的薜荔通常雌株一年仅在春季产生一季花序,而雄株有两季花序,分别在春、秋产生。栽培爱玉子雌/雄植株一年均产生春、秋两季花序。自然分布的薜荔种群内,薜荔进入繁殖期时间与小蜂羽化出飞时间重迭度较好,而栽培爱玉子常因小蜂出飞时间过于集中以及出飞期较短等原因导致雌花期花序凋落现象普遍,以致严重影响爱玉子产量。薜荔与爱玉子已经由于花期不遇而产生生殖隔离。11月中上旬自然界存在薜荔逃逸小蜂,而此时爱玉子有一批雌花期花序由于缺乏爱玉子传粉小蜂而出现普遍的落果现象,若能将此期薜荔传粉小蜂引入爱玉子雄花序内产卵,则有可能解决此季雌花期花序凋落现象。2.物候观察过程中发现薜荔传粉小蜂的新出飞模式(雄果未发育成熟,而小蜂发育成熟不携带花粉从榕果中自然出飞),然而这种模式下的小蜂自然出飞率仅为44.50±2.41%,其余未出飞小蜂均以蛹期状态存在于虫瘿内。薜荔传粉小蜂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可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4个时期。秋季薜荔传粉小蜂卵期约需2~3周,幼虫期15~18周,蛹期16~17周,成虫期仅1周左右。实验室条件下,雄果切分成4瓣,温度25℃,湿度90%,光照强度500~600lx的条件适合小蜂发育与出飞。高光强组雌蜂的出飞高峰期比低光强组提早2~3d。光照强度对雌蜂影响显着,而对雄蜂影响不显着,这可能是雌蜂复眼发达对光强更敏感,而雄蜂复眼退化的缘故。3.雌花期果型的大小对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无显着影响,薜荔大、小果型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均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榕果挥发物浓度影响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薜荔、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可能存在阈值反应,即榕果挥发物浓度未超过阈值时,雌花期榕果挥发物对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与挥发物浓度成正相关关系,而一旦超过阈值,榕果挥发物对传粉蜂的吸引作用显着下降;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存在寄主专一性不对称现象,爱玉子传粉小蜂对薜荔雌(雄)雌花期榕果挥发物表现出显着的趋向行为,而薜荔传粉小蜂对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却有驱避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薜荔榕小蜂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升,陈友铃,吴文珊,陈晓娟,包甜甜.薜荔榕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J].生态学报.2017

[2].杨升.薜荔榕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6

[3].林淼芳,杨升,张燕,黄诗雯,吴文珊.薜荔榕小蜂出飞新模式的发现[J].生物学教学.2015

[4].戴志聪,陈友铃,刘亮,郑翠芳,吴文珊.贮藏条件对薜荔榕小蜂存活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陈友铃,方丽娜,吴文珊.信息化合物对薜荔榕小蜂选择行为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

[6].陈勇,李宏庆,马炜梁.薜荔榕小蜂产卵和传粉行为[J].昆虫学报.2003

[7].李宏庆,陈勇,鲁心安,马炜梁.薜荔榕小蜂繁殖的代价[J].昆虫知识.2000

[8].罗光坦,李宏庆,马炜梁,陈勇.薜荔榕小蜂与薜荔生活期的配合[J].生态学杂志.2000

[9].陈友铃,吴文珊,方玉霖,江剑平.薜荔榕小蜂的营养成分研究[J].生物学杂志.1999

[10].陈勇,孙希达.薜荔榕小蜂出飞习性的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标签:;  ;  ;  ;  

薜荔榕小蜂论文-杨升,陈友铃,吴文珊,陈晓娟,包甜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