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小说论文-朱永富

浪漫主义小说论文-朱永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浪漫主义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审美风格,张正海,《海边春秋》,时代精神

浪漫主义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富[1](2019)在《新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英雄传奇——评陈毅达长篇小说《海边春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围绕着共同富裕奔小康,党和政府展开了"援建""扶贫"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书写这种伟大的时代变革是当代文学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而"如何书写"也就成为当代文学不断探索的创作课题。陈毅达《海边春秋》以"浪漫(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石兴泽[2](2019)在《录制变革年代农村生活的欢歌笑语——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浪漫主义表征选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题材小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家受变革现实的影响激情创作,致力于表现新时代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和思想风貌的巨大变化,描绘社会主义农村的美好前景,赞美社会主义新人,谱写集体劳动的田园欢歌。《创业史》《在田野上,前进!》《艳阳天》等作品鹰扬文坛内外,在抒发激情、表现理想、塑造形象、描写田园风景和生活场景等方面均显示出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黎丹丽[3](2019)在《论新时期初浪漫主义创作中的精神困境与突破——以知青小说自然书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历史动荡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精神困境是新时期初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难以忽视的精神现象,这一主题在知青小说中主要表现为该时期人的自我觉醒与确认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失落。作为经历过"上山下乡"别样青春的一代,知青作家选择了在自然书写中寻求突破精神困境之路。(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邱凌雁[4](2019)在《《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民国时期,西方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 Literature)被译介至中国,其张扬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彼时的中国,浪漫主义既是一个舶来自西方的专有名词,又是一个不断被构建的“中国化”的概念。本文以《小说月报》(1921-1931)为基础文献,使用文献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其对于浪漫主义作家和作品的译介与挪用,并在此基础上追溯此类作家和作品的西洋源流,探究《小说月报》同人的译介原则与文学理想,思考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实践的深层影响,进而揭示彼时中国文学追寻“浪漫主义”的生动历程。根据上述思路,论文第一章以厘清浪漫主义的概念为主要任务,一方面寻绎中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一方面探讨中国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译介,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表现形式的梳理与中文语境中浪漫主义概念的溯源,进一步厘清浪漫主义的内涵,为梳理《小说月报》的浪漫主义文本奠定理论基础。论文第二章是对《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的概观,一方面对译介文本进行纵向梳理,一方面对译介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整理可以发现,1921-1925年《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作家作品数量较多,1926-1927年数量减半,1928-1931年数量继续减少,这与《小说月报》主编的更替、浪漫主义理论的积淀以及中国学界对于浪漫主义态度的转向都有很大关系。在译介内容方面,本文认为《小说月报》偏好推介拜伦、雪莱等具有明显反抗精神的作家,在译介作品时倾向于译介被损害国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与英法的积极浪漫主义,倾向于选择主题利于精神解放的文本。论文第叁章是对《小说月报》中所译介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家作品溯源,通过对作家真实信息的探寻来打破文本陌生感,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和文学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问《小说月报》译介该作家的原因。论文第四章以沈雁冰为例,简要分析了《小说月报》浪漫主义的译介对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通过分析倡导“为人生的文学”的现实主义作家沈雁冰的代表作《蚀》叁部曲、《子夜》,本文认为浪漫主义的译介与传播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深刻影响,使作家在创作时自觉选取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常用的题材,借用浪漫主义的特色主题并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技巧,使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论文结语部分试图通过分析、总结时人对浪漫主义的认识、态度、界定等探求二十年代中国浪漫主义的内涵,还原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建构过程。总体而言,浪漫主义在二十年代具有极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其启蒙、解放思想的现实性意义高于文学意义,中国的浪漫主义经选择性译介后以自由与革命的精神内核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相契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精神解放的一大助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吕美嘉[5](2019)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中心理哥特传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它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独立战争之后,没有历史沉重包袱的美国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等方面迅速发展,同时也亟需独立的文学想象来表达这个国家和人民独特的社会现实和心理特征。哥特传统正是十八世末从欧洲传入美国,在极具创作才华的美国作家的笔下,哥特传统经历了本土化过程,民主制度的确立、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家庭生活和结构的变迁为哥特传统提供了新的、更具美国特色的养料,令哥特传统成为了作家们剖析美国社会问题和心理恐惧的一把利器。论文从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民主制度、城市化进程和家庭生活叁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了布朗、爱伦·坡和霍桑叁位代表作家笔下心理哥特传统的恐惧来源及其艺术特色,结合经典文本细读,展示了作家如何通过复杂文本剖析美国社会问题和人们心理危机,达到针砭时弊、捍卫正义的目的。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哥特小说以及哥特传统的发展历程。十八世纪后半叶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创作的《奥特兰托城堡》出版,作者在第二版的序言中为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哥特小说由此得名。此后哥特小说便在欧洲盛行起来,并于十八世纪末传入美国。哥特小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虽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哥特小说已经开始消亡,但是小说中的哥特传统流传至今。美国作家们将本土特色融入其中,着重刻画人类内心世界,心理哥特传统便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探索人性、批判社会的强有力手段在美国小说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延续下去,显现出了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第二章论述了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及其哥特传统的创作。他的哥特传统带有美国特有的社会背景和主题,为美国哥特传统的创作定下了基调。布朗关注年轻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敏锐地洞察了美国建国后由于政治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民族身份、法律公正和女性权利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恐慌。布朗在继承欧洲哥特传统的基础上,首次通过哥特传统描写人们在各种幻想下的心理活动,他的创作更具人类灵魂的深度、心理的复杂和理性的思考,奠定了美国心理哥特传统的创作模式。第叁章对埃德加·爱伦·坡的哥特创作进行分析。坡在布朗的创作基础上,将哥特小说中世纪的古堡迁移到了美国城市生活中,揭示出美国十九世纪上半叶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所遭遇的精神危机。工业革命也使美国传统的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美国传统的小农场生产方式被大机械化生产取代,东部的大城市也变得拥挤不堪,由此引发了生存空间拥挤、阶级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面对这城市化的发展给人们固有的生存方式带来的强烈冲击,爱伦·坡通过刻画黑暗、颓废和死亡等哥特主题,书写了现代人的精神实质,向世人展示了扭曲异化的心理空间,试图以此抵制生存危机,实现对人类心灵的救赎。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位大师级作家。第四章从霍桑的“哥特心理罗曼司”入手,阐释了他以新英格兰为创作背景的哥特书写。霍桑对家族历史尤为关注,认为祖辈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会令后代子孙时刻背负着愧疚之情,成为他们终生的心理负担,这正是哥特传统最擅长表达的文学想象。霍桑通过细腻神秘的哥特描写,捕捉家庭成员内心不为人知的隐私和微妙的家庭关系,在家庭舞台上上演一个个带有明显美国历史阴暗和罪恶哥特故事。通过对叁位代表作家的哥特传统创作的各自梳理,可以得出浪漫主义时期哥特传统的共同特征:从表现内容上看,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哥特传统在小说中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是美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生活现实在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哥特传统将外在现实和内在心理联系起来,成为作家们揭露社会弊端、释放心理恐惧、警醒麻木世人的强有力的武器。从叙事方式上看,作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物理哥特空间外化心理哥特空间的叙事方式,散发着荒凉颓败气息的物理空间正是人类内心极度恐惧的外化。叁位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建构了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心理哥特传统以及创作模式,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作家心理哥特传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昕硕[6](2019)在《《一位称义罪人的回忆录与自白书》研究: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位称义罪人的回忆录与自白书》是英国作家詹姆斯·霍格所写的一部小说。作为一位作家,霍格在浪漫主义时期以其诗歌而着名,其小说《罪人回忆录》作为其少数的几部小说之一,受作者生前名声以及小说令人震惊的内容的影响,在浪漫主义时期遭受了读者以及批评家的冷遇。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加尔文教徒罗伯特是如何被一位神秘而又邪恶的男人吉尔·马丁教唆而进行一系列谋杀而自己最终也被其毁灭的故事。尽管该作品在霍格生前并不受欢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着名批评家安德鲁·纪德重新发掘了该作品。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然而,大多数研究都聚焦在该作品内容与作品与作者生平的关系上,而对该作品作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价值关注较少。在此论文中,笔者认为浪漫主义小说即可以指浪漫主义时期所写的小说,也可指一个文类,并且从这两方面来讲,《罪人回忆录》是一部具有很大价值的作品。作为一部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它反映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背景,而作为一部属于浪漫主义小说文类的作品,它又与浪漫主义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霍格的生平并且对国内外关于《罪人回忆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引言的结尾部分给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研究方法,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困难点。第一章主要是关于浪漫主义小说的争论。尽管学者们面对的关于浪漫主义小说的定义问题就像浪漫主义其自身一样复杂,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当人们在运用这个短语时,提及的至少是两层含义:在浪漫主义时期所写的小说以及浪漫主义小说这个文类。当代指一个时期的小说时,浪漫主义小说能够反映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背景。也有一些学者坚持不是所有浪漫主义时期所创作的小说都能够被称之为浪漫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作为一个文类,其所包含的小说必定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第二章主要通过分析《罪人回忆录》的哥特小说成分,历史小说成分,以及反雅各宾小说成分研究该小说作为一部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的特点以及其对时代背景的反映。第叁章通过分析该小说的戏剧性,内心世界的描写以及叙事模式的创新研究该小说作为浪漫主义文类小说的特征以及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论文最后一部分重新总结了《罪人回忆录》作为漫主义小说的特征及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蒲敏[7](2019)在《徐吁小说浪漫主义问题研究——以《鬼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吁的新浪漫主义小说继承了相对早期浪漫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因为现代性的融入、充满细节的叙事等特征而具有了新的面貌与风格,在《鬼恋》中,他以具有现代性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节与现实的融入,在浪漫传奇中融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成分,使自身的浪漫主义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个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3期)

吴国杰[8](2018)在《实物能说话:大饥荒年代爱尔兰移民小说中的写实浪漫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饥荒年代爱尔兰移民小说中出现的两个实物(移民船和茅舍小屋)是了解小说写作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方面,通过这两个实物,大饥荒年代爱尔兰移民小说家~①们对当时的相关社会现实进行了如实的再现;另一方面,小说家们又通过缺失描写和错位描写对这两个实物的某一重要细节展开了浪漫想象,以此来表达小说家们的一种主观愿望。可以看出,大饥荒年代爱尔兰移民小说采用的是写实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写实浪漫主义是爱尔兰浪漫主义时期和现实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它的存在跟爱尔兰小说的浪漫传统以及爱尔兰当时限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文学环境和政治社会环境有着必然联系。(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远芹[9](2018)在《简论狄更斯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双城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中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犀利的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陋及黑暗现象。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作为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更是以其对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世界。然而,学者多数聚焦于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却忽略了隐藏在文本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本文笔者将从时代性选择、人物形象设置、浪漫主义技巧以及人道主义方面研究和探讨这部小说,感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独到而又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8年05期)

金美杰[10](2018)在《论“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下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基调》一文中研究指出庐隐是"五四"时期以书写个人心路着称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叙传"抒情色彩。感伤的情感基调则是庐隐主观抒情小说的主旋律。无论是庐隐笔下的自然环境,还是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浓郁的悲哀色调,甚至作家本人还常常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苦闷的情绪,构成了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哀感潜流。庐隐这般悲愁、哀婉风格的形成,是强调主观抒情的"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作家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五四"退潮以后苦闷、彷徨的时代背景遇合的产物。庐隐整个创作生涯,一直贯穿着"五四"的主题和感伤基调,在后期又呈现出一定的转型迹象。因此,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切入文本,对理解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风格及其与时代构成的对话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浪漫主义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题材小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家受变革现实的影响激情创作,致力于表现新时代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和思想风貌的巨大变化,描绘社会主义农村的美好前景,赞美社会主义新人,谱写集体劳动的田园欢歌。《创业史》《在田野上,前进!》《艳阳天》等作品鹰扬文坛内外,在抒发激情、表现理想、塑造形象、描写田园风景和生活场景等方面均显示出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浪漫主义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朱永富.新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英雄传奇——评陈毅达长篇小说《海边春秋》[J].福建文学.2019

[2].石兴泽.录制变革年代农村生活的欢歌笑语——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浪漫主义表征选样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黎丹丽.论新时期初浪漫主义创作中的精神困境与突破——以知青小说自然书写为例[J].大观(论坛).2019

[4].邱凌雁.《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D].山东大学.2019

[5].吕美嘉.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中心理哥特传统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6].周昕硕.《一位称义罪人的回忆录与自白书》研究:一部“浪漫主义”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蒲敏.徐吁小说浪漫主义问题研究——以《鬼恋》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8].吴国杰.实物能说话:大饥荒年代爱尔兰移民小说中的写实浪漫主义[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

[9].王远芹.简论狄更斯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双城记》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

[10].金美杰.论“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下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基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

标签:;  ;  ;  ;  

浪漫主义小说论文-朱永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