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钢琴”与我的音乐之路

“玩具钢琴”与我的音乐之路

一、“玩具钢琴”与我的音乐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谢丹[1](2021)在《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以克热内克的三首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奏鸣曲式乐章为研究主体。文章从作品音高材料的使用和组织手段为切入点,对这三首作品中奏鸣曲式乐章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十二音技法在三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探讨无调性音乐语言与奏鸣曲式如何相互适应,如何建立结构逻辑。在对作品具体研究的同时,全方位深入探索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与风格特征的演变。论文由绪论、五个章节、结语构成。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以及克热内克的创作进行梳理。第一章阐述十二音技法,以及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结构的历史及发展,概括克热内克三首代表性钢琴奏鸣曲的主要特征。第二、三、四章结合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分别对这三首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克热内克十二音序列技法特点。第五章从对比、发展、统一的角度对奏鸣曲式原则与十二音技法的结合进行综合归纳,详细论证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奏鸣曲式如何体现结构原则,并提炼三首作品在音高、和声、曲式、复调、织体、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探寻作曲家沿着“一条主线三种模式”的创新思维,以及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李靓[2](2020)在《大众口琴会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人望是我国着名的口琴艺术家。浙江鄞县人,从小喜爱音乐,1928年在家试办口琴学习班。1929年在凤阳路476弄3号进行口琴教学。1932年在上海北京路八百号祥生汽车公司二楼六号创办“大众口琴会”。“大众口琴会”除经常在电台进行口琴广播教学外,并组织口琴独奏、重奏和大型的合奏音乐节目,在青年会、慕尔堂、震旦大学礼堂等演出。在1935年,该会在上海首次举办全沪口琴独奏锦标赛;1937年再次主办了第二次口琴独奏竞赛;1946年发起举办全国口琴独奏锦标联谊赛。这三次的比赛,使大众口琴会名声大震,对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群众性口琴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大众口琴会”还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的口琴人才,其中不少人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活跃在香港、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的口琴演奏家。为了丰富演奏曲目,该会曾大量改编西洋音乐名曲,主要有《杜鹃圆舞曲》、《双鹰进行曲》、《风流寡妇》、《玛德里夜曲》、《威廉·退尔序曲》等。建国后,又将不少流行的歌曲改编为口琴曲,如《美丽的姑娘》、《在北京的金山上》、《桂花开放幸福来》、《洪湖水,浪打浪》等。本文以史料为基础,以“大众口琴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海市档案馆资料、《申报》、地方志、期刊、着作等相关文献,运用历史学、文化解释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还原“大众口琴会”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文献研究法来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佐证,为文本以理论上的支持。历史学的叙述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大众口琴会”的发展轨迹、历史的客观现象进行表述和分析,再对其概括与提炼。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历史视野下的“大众口琴会”,口琴在中国的发展概况、上海“大众口琴会”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大众口琴会”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历史寻踪;第二章作为新式社团的“大众口琴会”所具有的特征,在以史料为基础上对“大众口琴会”的创立、基于口琴的社会音乐教育与传播活动的分析研究;第三章“大众口琴会”的历史阶段性成就,以史料为鉴,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影响、对传播近代音乐文化的推动作用和对口琴制造业的扩展等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使得“大众口琴会”的发展更为全面。

范小青[3](2020)在《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文中指出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日裔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2017)、布克奖(1989)获得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创作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1部,短篇小说若干。其中,《长日将尽》《莫失莫忘》等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凭借在文学市场与文学评价体系中的成功,石黑一雄实践了“国际化写作”的理念,创作出具有国际化、世界化特征的作品,最终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目前,其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拥有广泛读者。本文将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international writing)的文学理念及创作实践置于“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理论语境中进行研究,考察其文学特质,指出其创作经历了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世界化”(universalization)的发展,从“移民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石黑一雄作品的思想内核是理想主义与世界主义,在主题、风格与接受上均具有跨国主义、世界主义特征,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其文学实践概括为“世界文学”写作,并以“‘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指出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的平衡,其基础是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与英语的普及性。最后,从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宏观视角考察石黑一雄的创作,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地位。全文分为四章,从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对石黑一雄“世界文学”写作的主题与风格上的核心特色进行细致分疏。第一章勾勒出石黑一雄创作演进的路径,指出其文学从“国际化写作”出发,经过国际化与世界化,最终成为“世界文学”。本章以“国际化写作”“世界主义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为基础,解析石黑一雄的创作理念与文学实践,着重阐述“国际化”与“世界化”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第一节围绕石黑一雄的跨国书写与“国际化写作”理念展开,指出身为移民作家,其人其作天然具有国际化特征。第二节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出发,分析“国际化写作”的思想内核,即世界主义,并从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阐释其作品与“世界主义文学”的关联。第三节以“存在寓言”“全球感”与“平衡(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为关键词,论证石黑一雄的文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的典型。第二章讨论“‘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指出石黑一雄的文学主题经历了从本土性到世界性的发展,其核心是发掘与表现具有人类共性的“存在”主题。第一节以从国际化到世界化为线索,勾勒其文学创作主题的发展轮廓,论述其从发掘“日本性”到探索“人类共性”的演变。第二节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线索,通过文本细读,对“人类主题”展开详细论述。首先,从“浮世”的世界、人生与艺术三个层面,指出其文学中悲剧性的根源在于“浮世”的不确定性,而“浮世”的底层代码为现代性。其次,围绕“‘存在’的可能性”及“镜像人物”两个层面,剖析主人公的“存在”,聚焦“另一个‘我’”的主题,指出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产生与叙述者对自我的想象,且这与作者的文化身份与个人经历有关。第三章分析“‘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指出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源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主要有三大特征:抽象化、抒情化与大众化,分别对应着“多维象征系统”“移情策略”与“文体实验”三个方面。第一节从作品中的符号与隐喻入手,分析“多层并置”的意义堆叠手法,提出“多维象征系统”的概念。第二节围绕移情策略展开,着重分析不可靠叙事、复现与留白三种叙事手法,阐明其文本产生移情效应的机制。第三节讨论对通俗文类的戏仿以及作品的互文性,将其概括为“文体实验”。戏仿通俗文类有助于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而互文性则构建起一体化的“石黑一雄宇宙”。最后一章从宏观视角审视石黑一雄的文学,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指出其通过“国际化写作”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参与到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浪潮之中。第一节阐述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并揭示转型的两大趋势:强调本土性的后殖民文学与强调世界性的世界主义文学。第二节分析石黑一雄的文学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所处的位置。

侯燕楠[4](2020)在《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音乐教育旨在通过学生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提高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发展音乐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家的突出贡献。缪天瑞作为我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翻译家,一生都致力于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如译着、着述、律学及音乐编辑等多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缪天瑞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其具体的教学实践与音乐编辑等过程中。本文将以缪天瑞“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音乐教育服务社会”与“发展中国‘新音乐’”等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重点分析缪天瑞的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如何相辅相成,对我国当下音乐教育面临的功利化、重技轻艺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等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体现出其思想的实用性及进步性。本文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阐述缪天瑞早期接受的音乐教育背景,分别从缪天瑞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原生家庭影响及师友传承三个方面,探究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从缪天瑞从事教学管理方面进行阐述,分别从缪天瑞在一线教学经历与专业院校从事教学管理两方面出发,探究缪天瑞在普通一线教学过程中接触的普通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为缪天瑞后期的教材编写方面提供了教学素材。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从微观的角度具体分析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将从缪天瑞从事的期刊编辑工作方面进行分析,笔者选取其中与普通音乐教育思想联系最为紧密的《音乐教育》与《乐风》两本期刊,通过对两本期刊的分析以探究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期刊中的综合体现,以及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乐风》中的继承发展。第五、第六部分的内容将从缪天瑞编写的与普通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与《儿童节奏乐队》两本教材,通过对两本教材内容的分析以探究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中的对标深化,以及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在《儿童节奏乐队》中的聚焦实践。

张新昕[5](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张文俊[6](2020)在《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翻译 ——以《成为》(第1章至第2章)翻译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翻译实践报告,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作者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实习期间所翻译的材料为基础,主要论证目的论中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对传记翻译的影响。在本次翻译项目报告中,笔者详细阐述了翻译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采用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并在目的论翻译三原则的指导下探讨翻译过程中的两大难题及其解决办法。一是词汇翻译;二是长难句翻译。对于文化负载词与抽象词的翻译,笔者尽量挖掘词汇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对应词,努力做到地道通顺。在长难句方面,笔者运用拆分句子、微调语序,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在本次的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对传记翻译做了初步尝试和详细探讨。同时,该翻译实践客观地翻译了米歇尔·奥巴马的成长之路,有利于人们对这位美国前第一夫人的全面认识,激起人们学习她的优点,也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经过分析发现,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符合传记翻译的翻译要求,既能准确地传达出传记中的历史性,又能体现出传记翻译的文学性,是传记翻译应当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为处理类似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周芳[7](2019)在《E.T.A.霍夫曼作品中的“阿特兰提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T.A.霍夫曼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着名作家、音乐家、指挥、舞台设计。他被誉为歌德和海涅之间最具世界影响的德国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神秘力量对人的控制,使得人产生分裂和异化,因此他很早就被称为“幽灵霍夫曼”。但他的作品中也确实存在体现和谐、统一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可以归到他最有名的童话小说《金罐》里的“阿特兰提斯”这一概念之中。籍由“阿特兰提斯”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贯穿于霍夫曼的所有作品,研究“阿特兰提斯”对于研究霍夫曼具有重要意义。从柏拉图、培根、诺瓦利斯到霍夫曼,他们作品中出现的“阿特兰提斯”分别体现了人类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初期文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生活的想象。柏拉图的“阿特兰提斯”反映了当时对农耕文明的追求,偏重地理意义的描述。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预言。欧洲工业革命初期的诺瓦利斯与霍夫曼更多是从虚幻的角度来构建理想社会。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内涵包括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从国家整体层面上来说,“阿特兰提斯”是霍夫曼诗意想象王国的文学表达与政治期望。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艺术家所向往的自由王国或是梦想国度,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政治期望在他的作品中更多是通过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丑恶现实来进行书写描绘的。社会层面的“阿特兰提斯”体现在作者对人与人、人与新兴事物(如机器人)关系的描述中:一方面他强调真诚、善良地对待他人,另一方面他以沉迷于研究机器人原理的角色表达了对新兴事物应持有的理性态度。只有保持真诚、善良的品质,在注重情感的基础上保持批判性思考,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才会和睦、健康地发展。在个人层面上,霍夫曼认为“阿特兰提斯”实现的主体是艺术家或者诗人。他们拥有的“童稚般的诗人气质”有助于克服工业社会造成的人的分裂。但是在霍夫曼的作品中,葆有童心、坚持想象的艺术家只有借助魔法或神力才能进入美好、自由的“阿特兰提斯”。在当时的德国,想要获得和谐统一也许只有依靠艺术的想象或者实践才能消解日常生活的艰难与平庸。霍夫曼作品表现“阿特兰提斯”有国家、社会与个人三方面的原因。当时的德国保守、落后、动荡、腐败,渴望强大的普鲁士开始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资产阶级文人的霍夫曼构想出了“阿特兰提斯”这般理想境地,展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文学回应。正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兴起,文学、哲学等社会思潮开始关注市民阶层的人性、心理、精神疾病等问题。霍夫曼对此很感兴趣,与其中某些思潮的代表建立了私人关系。所以他的“阿特兰提斯”才会特别关注人性的分裂与统一。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不断发展的科技及相关物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意识与环境关系的动物磁力说,舒伯特关于音响学的假设等科学理论或假设也吸引了霍夫曼的注意力,因此在“阿特兰提斯”中经常会有音乐、声响对人情绪、心理的影响。霍夫曼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依靠音乐、文学、绘画来排挤生活的苦闷。成年的霍夫曼白天过着早出晚归的市民生活,晚上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这种分裂的生活以艺术家和同貌人的方式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是“童稚般的诗人气质”及他的艺术想象让他获得内心的安宁,实现自我的统一。霍夫曼使用了现实批判、艺术童话体式和复调、反讽等叙事技巧来表现“阿特兰提斯”。霍夫曼在作品中较多地批判了小市民形象,他们刻板、保守的性格与诗人自由、奔放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小市民的鄙夷也是对落后、保守社会的批判。艺术童话是最能体现浪漫派写作主旨的体裁。霍夫曼使用这种体裁,将现实与幻境完美结合起来,使他的想象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奠定了他在这一体裁史中的地位。他的复调、反讽等叙述技巧使“阿特兰提斯”以不同的面貌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阿特兰提斯”对诗人、艺术家的专注,尤其是通过他们表现出来的人性分裂与统一的问题以及“阿特兰提斯”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作家有深远的影响。法国和俄罗斯都是对霍夫曼具有较高接受度的国家,因此以法国的波德莱尔和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来分析他们对霍夫曼“阿特兰提斯”的接受。波德莱尔主要是在诗体内容(诗人和魔鬼,即人性的两面)与表现手法(通感)等方面受到了霍夫曼的影响。霍夫曼对人性分裂与统一的关注,促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双重人格》等作品。在文学史方面,虽然霍夫曼创作的“阿特兰提斯”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乌托邦文学,但是它也涉及了其核心特点,即对社会的批判与对理想社会的建构。所以霍夫曼的“阿特兰提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继承了乌托邦文学传统。以往的乌托邦文学更注重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整体性方面,比较少有涉及社会构成主体的人。霍夫曼在“阿特兰提斯”中对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的自我统一等方面的关注可视为是对乌托邦文学传统的一种补充与提升。他经由“阿特兰提斯”所推崇的童心、想象力和艺术还具有社会意义。只有葆有童心,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完成自我的成长,从而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拥有童心,才能保持想象力,艺术审美及实践既是表现童心与发挥想象的有效途径,也是这两者的目的之一。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艺术的审美与实践能帮助现代人抵抗来自科技世界对人的异化、同化,这样人才不会沦为技术的奴隶、机器的替代品。

唐语嫣[8](2019)在《《西部世界》中场景元素的符号修辞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的传递中,“影像与图像”的符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意义,文化与交流的蕴意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已经屡见不鲜。在随处充斥着图像符号与用户体验、场景搭建与智能机器人等科学技术的今天,关于后世人类生产生活、文化交流与技术发展间如何并存融合的联想也层出不穷,其中就涌现了了大量的关于智能时代技术革命的影视作品——《西部世界》《真实的人类》《黑镜》等。论文论述的研究对象《Westworld》(《西部世界》),是由Jonathan Nolan和Lisa Joy为HBO(Home Box Office)创作的科幻惊悚电视连续剧,故事内容是由美国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撰写并指导的两部同名电影为基础的电视剧。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性,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并对“场景”“传播符号学”“修辞研究的符号转向”等相关的概念、内容进行阐释。第二章,系统地对场景与符号修辞的理论梳理。文章从场景的定义、符号修辞的定义、场景符号的修辞再现三个层面分析出符号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之下的开阔视野带来的新角度与新思考,阐述了符号修辞化的原因与现象。第三章,《西部世界》场景符号修辞的呈现基础。此章是对场景符号的呈现——符号文本与符号对象主、客观存在的分析讨论,思考符号文本与文本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第四章,《西部世界》中场景符号修辞的表意过程。此章是在剧情内容的基础上,对符号场景中尤为突出的符号修辞呈现、符号表意进行的解析、对比与总结。第五章,《西部世界》中场景符号修辞的生成结果。本章是通过以上场景的细节符号,将文本的符号修辞表意与现实联系,讨论反思符号之于现世科技等相关领域的隐喻分析,也是全文对该剧所有场景符号的喻义的总结。本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西部世界》这个符号文本进行详尽的剖析,并通过阅读相关领域书籍、文献,将理论结合实际得到更进一步的关于传播符号学与符号修辞的学理意义——影视文本到符号文本的集合已蜕变为符号文本到符号修辞的淬炼,符号修辞升华符号文本意义。因此,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对比、总结和个案研究的观察与记录可得出,《西部世界》是弱化了道德教化功能的纯粹感官的审美体验的符号世界,是对“技术主义”、“娱乐主义”的深度剖析,更是对“科技统治”、“物种竞争”的符号解读。

丁小龙[9](2017)在《幻想与幻想曲》文中指出把你自己献给黑暗,说出我的名字,把我领向他。——保罗·策兰第一节:白色我确信,这不是白日梦。我已经将那封电子邮件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为了确定这不是梦,我将这封简信打印了出来。当打印机吐出那张A4纸时,我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慌张与羞涩,但我还是故作镇定,不想在镜子面前失控。这么多年以来,我所追求的一直是稳定与平衡的生活。是的,我不能让这封邮件扰乱自己的生活。窗外下着雨,我重新坐到椅子上面。

段亚琼[10](2016)在《台湾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 ——以台北教育大学的日常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教师是全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台湾,中小学音乐师资主要来源于台湾师范大学和高雄师范大学的音乐系以及台北、台中、台南、花莲、屏东、新竹、和台北市立等八所市院的音乐教育系。2015年2月,我来到台湾开始了交换生的学习生活,充分感受了台湾的文化、教育和学习氛围。台湾高师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音乐教育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特色,国际化、多元化、开放化的教学模式,为大陆师范教育的改革与转型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本文主要以作者在台湾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进行叙事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了研究的背景,介绍相关已有研究成果,并详细的阐述本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第二章为课堂教学实录,对本学期开设的4门音乐教育硕士课——《音乐教育哲学》、《艺术与人文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论》和《音乐教育测验与评量》,进行课堂教学的还原和再现;第三章为硕士校外实习实录,对话实习生,介绍了我在台湾的硕士同学——文中的A教师的整个实习全过程和实习的心得体会;第四章为教学评价,台北教大音乐教育硕士生的考核内容和形式与大陆在很多地方都不尽相同,严格缜密、科学性和多样化的考核过程贯穿整个学期,给学生带来一种无法松懈的学习压力;第五章是本研究的启示部分:感受、思考台北教育大学的课堂教学、校外实习、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学考核等日常教学,及时的反思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教学经验。台湾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得益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和敬业,得益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别具匠心,得益于教学内容的实用与细致,更得益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这些成功的范例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教学典范。只有始终坚持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才能撑起音乐教育的蓝天,造就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延绵后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音乐教育专业融入人文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严谨科学的教学评价以及努力挖掘音乐教育价值的学习报告,保证了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为大陆师范学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二、“玩具钢琴”与我的音乐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玩具钢琴”与我的音乐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克热内克创作概述
        一、生平简介
        二、创作概述
        三、十二音技法
        四、钢琴音乐创作
第一章 十二音技法与奏鸣曲式结构的历史及发展
    第一节 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
        一、奏鸣曲的历史及发展
        二、奏鸣曲与奏鸣曲式
    第二节 十二音技法与奏鸣曲式
        一、十二音技法的历史及发展
        二、用十二音技法写作的奏鸣曲式
    第三节 克热内克三首十二音钢琴奏鸣曲的主要特征
        一、乐章布局与曲式结构
        二、曲式各部分规模的差异
        三、传统形态下的新因素
第二章 严格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第一节 第三钢琴奏鸣曲概述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一、曲式分析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三、音乐要素分析
    第三节 十二音序列技法特点
        一、十二音序列的基本用法
        二、对称集合
        三、序列轮转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合化的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第一节 第四钢琴奏鸣曲概述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一、曲式分析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三、音乐要素分析
    第三节 序列技法特点
        一、序列的基本用法
        二、三音集合的动机功能
        三、十二音与调性的结合
        四、对称思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化的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第一节 第五钢琴奏鸣曲概述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一、曲式分析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三、音乐要素分析
    第三节 序列技法特点
        一、序列的片段化截断
        二、不完整十二音主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奏鸣曲式原则与十二音技法结合的综合归纳
    第一节 呈示部的双主题中心原则
        一、十二音主题特征
        二、十二音主题动机的贯穿
        三、序列与主题形态的联系
    第二节 展开部的交响性发展原则
        一、用序列移位展开
        二、用复调手法展开
        三、用集合思维展开
        四、用序列截断展开
    第三节 再现部的统一原则
        一、用序列的结缘性体现统一原则
        二、用序列起始音高体现统一原则
        三、用首尾统一的核心集合体现统一原则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克热内克创作思维中对十二音技术的态度及其结构观念
    二、一条主线三种模式
    三、十二音序列技法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附录一: 克热内克七首钢琴奏鸣曲创作情况简表
附录二: 克热内克论着中英文对照表
作者简介
致谢

(2)大众口琴会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的选题理由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及材料来源
第一章 历史视野下的“大众口琴会”
    第一节 上海“大众口琴会”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大众口琴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石人望其人
        二、作为近代社会最受欢迎大众化乐器的口琴
        三、作为民族工业品牌的“石人望牌”口琴及其产业
第二章 作为新式社团的“大众口琴会”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节 关于“大众口琴会”
        一、兴起缘由与机构设置
        二、创立时间
    第二节 基于口琴的社会音乐教育与传播活动
        一、口琴的社会音乐教育
        二、口琴的传播活动
第三章 “大众口琴会”的历史阶段性成就
    第一节 “大众口琴会”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影响
        一、中国改编曲
        二、外国改编曲
    第二节 “大众口琴会”对近代音乐文化大众化的推动作用
        一、推动新音乐文化
        二、塑造新的精神面貌
        三、参与社会及公益事业
        四、培养新音乐人才
    第三节 “大众口琴会”对民族工业的贡献
        一、“石人望牌”口琴的宣传与销售
        二、对民族工业的推动
        三、“石人望牌”口琴的影响
结语
    一、对石人望其人的解读
    二、“大众口琴会”的历史地位
    三、“大众口琴会”促进民族新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创作演进: 从“国际化写作”到“世界文学”
    第一节 国际化的文化身份与创作理念
        一、移民作家的跨国主义选择
        二、国际化小说: 主题、风格与语言
    第二节 从国际化到世界化
        一、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
        二、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第三节 创作“世界文学”
        一、书写存在寓言
        二、营造全球感
        三、实现两种平衡
第二章 “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
    第一节 题材之演变与主题之深化
        一、从日本性出发
        二、探索并表现人类共性
    第二节 核心主题: 人的“存在”
        一、“浮世”人生
        二、另一个“我”
第三章 “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
    第一节 抽象化: 石黑一雄的多维象征系统
        一、符号的功能: 模拟生活与解构神话
        二、隐喻的三种类型与多维结构
    第二节 抒情化: 石黑一雄的移情策略
        一、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的对话性
        二、复现与留白的情感调度作用
    第三节 大众化: 石黑一雄的文体实验
        一、戏仿通俗文类的大众化意图
        二、在互文中建构“石黑一雄宇宙”
第四章 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的石黑一雄
    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学的转型
        一、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
        二、两个方向: 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
    第二节 拥抱转型: “世界文学”写作的两种路径
        一、石黑一雄与后殖民文学
        二、石黑一雄与世界主义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阐述
    1.1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1.1.1 时代洪潮的现实格局
        1.1.2 家庭熏陶的原生影响
        1.1.3 师长益友的优良传承
    1.2 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1.2.1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1.2.2 音乐教育服务社会
        1.2.3 发展中国“新音乐”
第二章 思想的初步实践:教学与管理
    2.1 缪天瑞的从教经历
        2.1.1 唱歌课程教学
        2.1.2 钢琴课程教学
    2.2 缪天瑞的教学管理经验
第三章 思想的综合体现:《音乐教育》的编辑
    3.1 《音乐教育》概述
    3.2 不同审美类型的歌曲
        3.2.1 抗日救亡歌曲
        3.2.2 艺术歌曲
        3.2.3 民间歌曲
        3.2.4 国外民歌
        3.2.5 其他
    3.3 普及学校音乐教育的三大内容
        3.3.1 小学音乐教学要点的讨论
        3.3.2 唱歌方法要点的讨论
        3.3.3 音乐基础知识的讨论
        3.3.4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
    3.4 提高民众音乐修养水平的形式
        3.4.1 “问答”栏目的设置
        3.4.2 刊物封面的设计
第四章 思想的继承发展:《乐风》的编辑
    4.1 《乐风》期刊介绍
    4.2 普及音乐基础知识
        4.2.1 音乐基础理论
        4.2.2 音乐实践技能
        4.2.3 音乐歌曲的分类
    4.3 一般民众的音乐普及
第五章 思想的对标深化:《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的编写
    5.1 《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创作背景
        5.1.1 时代背景
        5.1.2 理论基础
        5.1.3 实践基础
    5.2 《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中的内容特点
        5.2.1 听唱教学法与视唱教学法的结合
        5.2.2 注重儿童兴趣与能力的结合
        5.2.3 汲取异国唱歌方法
        5.2.4 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选择
第六章 思想的聚焦实践:《儿童节奏乐队》的编写
    6.1 《儿童节奏乐队》教学原则与内容
        6.1.1 教学原则
        6.1.2 教学内容
    6.2 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6.2.1 注重原曲的阅读和分析
        6.2.2 自主编曲与即兴演奏的步骤
    6.3 供儿童实际演奏的途径
        6.3.1 各种打击乐器的奏法
        6.3.2 乐谱
        6.3.3 练习要点
        6.3.4 乐队指挥与排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缪天瑞年表
附录二 :《音乐教育》内容分类
附录三 :《乐风》歌曲分类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翻译 ——以《成为》(第1章至第2章)翻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Chapter 2 Task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Introduction to Source Text of the Project
        2.1.2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2.1.3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2.1.4 Introduction to Autobiography and Its Types
    2.2 Auxiliary Translation Tool
    2.3 Translation Processing
    2.4 Revision after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3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tudy on Autobiography Translation
    3.2 Theoretical Framework
        3.2.1 Definition and History of Skopos Translation Theory
        3.2.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Chapter 4 Autobiography Text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ranslation Theory
    4.1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4.1.2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4.1.3 Translation of Words into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4.1.4 Translation of English Words into Chinese Sentences
    4.2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A Long English Sentence into Short Chines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entences into Chinese by Changing Sequence
        4.2.3 Translation of Short English Sentences into A Long Chinese Sentence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Inspirations from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5.2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Original Text
Appendix Ⅱ Translation
Acknowledgements

(7)E.T.A.霍夫曼作品中的“阿特兰提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范围、思路、方法与创新
        0.3.1 研究内容与范围
        0.3.2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1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来源及内涵
    1.1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来源
        1.1.1 神话传说中的“阿特兰提斯”
        1.1.2 欧洲文学中的“阿特兰提斯”
        1.1.3 德国文学中的“阿特兰提斯”
    1.2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内涵
        1.2.1 诗意的想象王国
        1.2.2 和睦的社会关系
        1.2.3 自由统一的个体
第2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成因
    2.1 德意志民族统一与强大的召唤
        2.1.1 政治、经济与军事改革
        2.1.2 教育与文化改革
    2.2 社会思潮与科学发展的影响
        2.2.1 关注人性与主观的文学思潮的影响
        2.2.2 探索心理与梦境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2.2.3 研究意识与环境的科学的影响
    2.3 霍夫曼个人经历与艺术旨趣的反映
        2.3.1 醉心想象的童年与少年时期
        2.3.2 尝试工作与创作并行的青年时期
        2.3.3 文学与艺术创作渐入佳境的中年时期
第3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艺术表达
    3.1 立足“阿特兰提斯”理念的现实批判
        3.1.1 强烈鲜明的对比
        3.1.2 现实与幻境并存的童话
    3.2 呈现“阿特兰提斯”多样形式的叙事技巧
        3.2.1 极具艺术表达力的复调
        3.2.2 具有时代特征的反讽
第4章 霍夫曼作品中“阿特兰提斯”的影响与意义
    4.1 关注人性分裂与统一的“阿特兰提斯”之影响
        4.1.1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4.1.2 对乌托邦文学的继承与补充
    4.2 强调童心、想象力与艺术的“阿特兰提斯”之意义
        4.2.1 作为想象力源泉的童心
        4.2.2 促进创新的想象力
        4.2.3 保持人之特性的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西部世界》中场景元素的符号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场景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修辞研究的符号转向
    第四节 《西部世界》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场景与符号修辞的理论梳理
    第一节 场景的定义
    第二节 符号修辞的意义
    第三节 场景符号的修辞再现
第二章 《西部世界》中场景元素的符号修辞呈现基础
    第一节 缘起与简介
    第二节 静态基础:文本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文本与内外语境—诠释的依据
        二、文本与高低语境—仿真的世界
    第三节 动态基础:“后现代文明”的主体建构
        一、拟态环境的主体—角色
        二、拟真世界的主体—“类人”AI
        三、仿真时代的主体—人类
第三章 《西部世界》中场景元素的符号修辞表意过程
    第一节 《西部世界》场景符号的意义表征—符码化的场景元素
        一、场景:布景与道具
        二、人物:角色与定位
        三、台词:对白与对话
    第二节 《西部世界》场景符号的表意解读—修辞化的场景蕴意
        一、符号修辞术:隐喻与反讽
        二、“发送者的意图”:场景人物的隐喻
        三、“接收者的解释”:场景影像的隐喻
        四、“符号使用者的反思”:场景主题的大局面反讽
    第三节 《西部世界》场景音乐的喻义解读—标准化的场景旋律
        一、人物的命运:高塔下的蝼蚁与贵族
        二、科技的讴歌:游戏的宰割与狩猎
        三、旋律的主题:时代的哀乐与凯旋
第四章 《西部世界》中场景元素的符号修辞生成结果
    第一节 暴虐的审美:视觉奇观
        一、“娱乐至死”的假想乌托邦
        二、“消失边界”的精神伊甸园
    第二节 技术的泛滥:现代神话
        一、“以身为媒”—现代社会的景观神话
        二、“物我互化”—数字时代的消费神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台湾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 ——以台北教育大学的日常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五节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节 一位“音乐哲学家”的课
    一、音乐的起源,从发现美开始
    二、思辨教学:手段与目的
第二节 一起动起来
第三节“研究生,你要走在老师前面” 第三章 校外实习全程实录
第一节 玩具兵爱乐团
第二节 对话A教师——谈谈实习中教学经验与实习的意义
    一、尝试中获取经验
    二、实习能带给我什么 第四章 时刻敲响“警钟”的教学评价
第一节 出彩的报告会
第二节“赶着”学生走 第五章 台湾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教师素养——专业和敬业
    一、教师的专业
    二、教师的敬业
第二节 课堂教学——智慧与思维的交融
    一、教学方式——别具匠心
    二、课堂互动和讨论——一场学术风暴
    三、研究性学习——在做中学
第三节 教学内容——实用性、细致性
第四节 教学评价——开放化、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玩具钢琴”与我的音乐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D]. 谢丹.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大众口琴会之研究[D]. 李靓.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3]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D]. 范小青. 苏州大学, 2020(06)
  • [4]缪天瑞普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侯燕楠. 江南大学, 2020(01)
  •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翻译 ——以《成为》(第1章至第2章)翻译实践为例[D]. 张文俊.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E.T.A.霍夫曼作品中的“阿特兰提斯”研究[D]. 周芳. 湘潭大学, 2019(07)
  • [8]《西部世界》中场景元素的符号修辞研究[D]. 唐语嫣.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幻想与幻想曲[J]. 丁小龙. 清明, 2017(05)
  • [10]台湾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 ——以台北教育大学的日常教学为例[D]. 段亚琼.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玩具钢琴”与我的音乐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