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小豪杰论文-张轶

十五小豪杰论文-张轶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五小豪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五小豪杰,春江花月报,梁启超,中译本

十五小豪杰论文文献综述

张轶[1](2019)在《《十五小豪杰》中译本刊载时间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五小豪杰》是梁启超翻译的一部中译本连载小说,关于这部连载小说的准确刊载时间,各类文献存在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最早在《新民丛报》上刊载,而有的则认为最早在《春江花月报》上刊载。通过查阅上海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和馆藏文献,笔者考证了《十五小豪杰》的最早刊载时间及对刊载时间的不同说法。(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齐蕊,班璨,王雨奇[2](2019)在《儿童文学的误读及译者的操纵——从生态翻译学看《十五小豪杰》在中国的译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十五小豪杰》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分析其在中国产生变异和误读的必然性,认为《十五小豪杰》主要从主题、故事情节方面产生了变异,其原因是译者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做的选择,具体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传统叙事模式和读者的适应。(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琛[3](2018)在《《十五小豪杰》对《十五少年》的创造性改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一生着作颇丰。清末民初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前途与命运的重大抉择,为了开启民智启蒙新知,梁启超通过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承担起改良思想、变革社会的责任。《十五小豪杰》是1902年由梁启超与罗普(1876-1949)二人翻译并改写的小说。其原着是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于1888年出版的作品《两年假期》(Deux ans de vacances)。作品出版之后,几经转译:最早由英国人于翌年译成英文,后由日本学者森田思轩(1861-1897)于1896年根据英译本译成《十五少年》,而梁启超于1902年根据森田思轩的日译本转译成《十五小豪杰》。该作品主要讲述的是新西兰一所学校十五个少年的冒险故事。他们计划利用暑假乘船旅游,但意外地被风浪吹到了太平洋的一个无人岛上,为了生存,他们几次勘探岛况并打猎驯兽,坚韧不拔地征服自然,勇敢顽强地与海盗殊死搏斗,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返航。本文以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的文本为中心,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追溯了其与日本森田思轩《十五少年》的关系,探究了梁启超《十五小豪杰》在吸收借鉴《十五少年》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改写。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首先,追溯梁启超《十五小豪杰》与森田思轩《十五少年》的渊源关系。考察梁启超《十五小豪杰》从森田思轩《十五少年》转译而来的译介契机和译介过程。其次,考察梁启超《十五小豪杰》在森田思轩《十五少年》基础上的创新。主要从体式、结构、语言、叙述者等文本形式方面,形象、情节、主题等文本内容方面,分析《十五小豪杰》与《十五少年》的不同之处,探究《十五小豪杰》在《十五少年》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文学等背景进行创造性的改写。然后,详细分析梁启超《十五小豪杰》对森田思轩《十五少年》的改写原因。主要从社会背景、受众读者、译者意图和文化选择四方面归纳改写的深层原因。最后,考察在吸收借鉴《十五少年》之后并有所创新的《十五小豪杰》对近代小说、社会思想以及东西方文学交流层面上的影响和意义。本论文对梁启超《十五小豪杰》从日译本《十五少年》转译而来的过程进行追溯,比较分析中日译本的异同,并着重分析《十五小豪杰》对《十五少年》进行创造性改写的原因和意义,目的是管窥20世纪初中国以日本为中介,引进学习西方思想和文化,借助域外文学改造国民思想、塑造国民灵魂的近代中外文学交流盛况,进而梳理中国对日本、西方文化进行有目的取舍的历程。此外,本论文也期待能够充实和丰富《十五小豪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文学素材和文化参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曾文斯,宫玉波[4](2017)在《浅析梁启超青年教育观反映的救国图强思想——以《少年中国说》和《十五小豪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振兴民族,救国图强,其在青年教育方面的影响尤为显着。本文以《少年中国说》和《十五小豪杰》为例,研究梁启超的创作散文与翻译译作,梳理其青年教育观的思想传承性,浅析其青年教育观所反映的救国图强思想,以期对梁启超思想研究和现当代教育有所助推。(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7年33期)

王彬[5](2016)在《科幻探险中的家国梦——论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翻译中的伦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近代道德革命发起者梁启超所译科幻探险小说《十五小豪杰》为对象,探究了其建构新型伦理的缘起,从主题重构、母题建构和典型形象塑造等方面归纳了译者的伦理道德建构路径,简要评述了译者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成就与历史影响,以期能对社会转型期译者伦理价值的彰显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6年01期)

王金安,史菊萍[6](2012)在《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看梁启超的译作《十五小豪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翻译目的理论的指导下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对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的翻译进行了具体剖析,主要论述了《十五小豪杰》这部译作的目标语读者的特征及其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梁启超当时翻译目的的生成及其所采用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翻译中,目标语读者是决定目标文本目的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目标文本成功与否的中坚力量。(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27期)

徐棵苗[7](2008)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意识形态角度探索19世纪末中国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下的梁启超翻译思想,通过分析其代表译作《十五小豪杰》,从而论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作用。本文借鉴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通过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符合译者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译者本人的意识形态,以达到译作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勒氏理论通过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背景中,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各个层面。勒菲弗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译者从理解原文本到翻译该文本过程中,主要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译文《十五小豪杰》的同时,更多的研究了文本以外的因素:当时社会的背景,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的身份地位,当时主流诗学以及赞助人等。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着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文学家。他对翻译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在翻译理论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观点。他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思想在推动近代中国翻译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他的代表译作进行细致的研究,以探讨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揭示影响译者作品选择和翻译过程的种种因素。本文以他的译作之一《十五小豪杰》为例,采用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来分析《十五小豪杰》,并且以此为例说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作用。本文主要分成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全文研究的背景、问题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详细阐释了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意识形态在翻译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叁章介绍了梁启超以及他的译作《十五小豪杰》,并举例说明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翻译。在对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第四章指出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缺陷。第五章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指出翻译活动是意识形态操纵下的产物。无论是原文本的选择,还是翻译策略的应用,都是译者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做出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8-06-16)

王志松[8](2000)在《析《十五小豪杰》的“豪杰译”——兼论章回白话小说体与晚清翻译小说的连载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忠实原着的程度而言 ,梁启超、罗孝高采用章回白话小说体合译的《十五小豪杰》① 不能算成功的翻译之作 ,增加、删减、改写之处比比皆是 ,是晚清翻译界“豪杰译”的典型。也许由于这样的原因 ,这部翻译作品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研究者们认真考察的对象。但是 ,《十五(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00年03期)

十五小豪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十五小豪杰》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分析其在中国产生变异和误读的必然性,认为《十五小豪杰》主要从主题、故事情节方面产生了变异,其原因是译者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做的选择,具体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传统叙事模式和读者的适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五小豪杰论文参考文献

[1].张轶.《十五小豪杰》中译本刊载时间考证[J].北方文学.2019

[2].齐蕊,班璨,王雨奇.儿童文学的误读及译者的操纵——从生态翻译学看《十五小豪杰》在中国的译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王琛.《十五小豪杰》对《十五少年》的创造性改写[D].郑州大学.2018

[4].曾文斯,宫玉波.浅析梁启超青年教育观反映的救国图强思想——以《少年中国说》和《十五小豪杰》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

[5].王彬.科幻探险中的家国梦——论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翻译中的伦理建构[J].中国翻译.2016

[6].王金安,史菊萍.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看梁启超的译作《十五小豪杰》[J].科技信息.2012

[7].徐棵苗.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D].宁波大学.2008

[8].王志松.析《十五小豪杰》的“豪杰译”——兼论章回白话小说体与晚清翻译小说的连载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0

标签:;  ;  ;  ;  

十五小豪杰论文-张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