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食脉孢菌论文-段睿,邓永平,刘晓兰,郑喜群,姜欢笑

好食脉孢菌论文-段睿,邓永平,刘晓兰,郑喜群,姜欢笑

导读:本文包含了好食脉孢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醋糟,木聚糖酶

好食脉孢菌论文文献综述

段睿,邓永平,刘晓兰,郑喜群,姜欢笑[1](2019)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醋糟产木聚糖酶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醋糟为主要原料,利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生产木聚糖酶,以木聚糖酶活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由5g醋糟和0.4g豆渣组成培养基,初始pH 5.5,料水比13(g/mL),接种量106个孢子/瓶,28℃培养3d,该条件下的木聚糖酶活力为412.34U/g,较优化前(114.95U/g)提高了约3.59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10期)

孙晓明[2](2019)在《好食脉孢菌发酵小麦麸皮释放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以麦麸为原料,使用好食脉孢菌发酵,在培养基中添加辅助性碳氮源,同时用酶协同发酵,以期提高阿魏酸释放率。最后探究不同种类阿魏酸衍生物的抑菌性,为麦麸作为功能性饲料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阿魏酸绿色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以麦麸为发酵培养基,使用好食脉孢菌发酵,以期提高阿魏酸释放率。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具有不同辅助作用的碳源和氮源,以发酵产物中阿魏酸含量、阿魏酸酯酶酶活、木聚糖酶酶活以及纤维素酶活为指标,最终确定最佳的发酵天数为叁天。最终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尿素、葡萄糖作为辅助氮源和碳源时有最高阿魏酸含量为2.82 mg/g。分别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辅助性碳氮源发现:对阿魏酸酯酶酶活影响最大的辅助性碳源是葡萄糖,对酶活影响最大的辅助性氮源是尿素;对木聚糖酶酶影响最大的辅助性氮源是尿素,最大影响的辅助性碳源是木聚糖;对纤维素酶酶活影响最大的辅助性氮源是硫酸铵,影响最大的碳源是木聚糖。最后实验发现木聚糖酶活性和阿魏酸酯酶活性对阿魏酸释放量有明显影响,纤维素酶活性则影响较小。确定添加的辅助性碳氮源后,通过添加叁种酶来辅助好食脉孢菌发酵小麦麸皮产阿魏酸,最后测定不同类型阿魏酸所占比例。首先确定好食脉孢菌和辅助酶的协同作用的最佳方式,接着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最佳发酵条件。在正交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法确定接种量,再选取温度、料水比、酶浓度和接种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先加入菌发酵叁天,再加入木聚糖酶辅助酶解反应8 h后有最高的阿魏酸含量为3.58 mg/g。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中,料液比的影响因素大于酶浓度大于接种量,温度的影响因素最小。最优方案为温度40°C,pH为5,料水比为1:1g/mL,酶浓度为80U/mL,接种量为10%时有最高阿魏酸含量为4.05 mg/g。最后探究不同类型的阿魏酸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数据显示,酯苷结合型阿魏酸对这叁种细菌普遍具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次是糖苷结合型和游离型阿魏酸。(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9-05-10)

张瑜[3](2018)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对玉米秸秆进行好食脉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固态发酵研究,以期转化玉米秸秆,生产类胡萝卜素功能饲料。主要研究内容:1、用苯胺蓝褪色反应和愈创木酚显色反应,对好食脉孢菌产木质素降解酶进行鉴定;用DNS法、ABTS法、VA法、2,6-DMP法测定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CMC)、滤纸酶(FPA)及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并用滤袋法测定粗纤维(CF)的含量。结果表明,好食脉孢菌可以产生木质素降解酶;产酶曲线显示,第3天时锰过氧化物酶活力最大为0.70IU·mL-1,第5天时漆酶活力为O.1OIU.mL-1,第6天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为7.00IU·mL-1;纤维素酶和滤纸酶的酶活在发酵84h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9.60IU·mL-1和21.72IU·mL-1;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发酵84h后分别下降了 20.60%、10.78%、20.27%,发酵96h后木质素(ADL)含量为7.43%,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显着(P<0.05)。2、用酸热破壁法对类胡萝卜素提取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提取条件是:盐酸浓度为1mol·L-1,盐酸用量3ml/10mg,震荡时间为35min,沸水浴8min,20ml丙酮提取,类胡萝卜素吸光值为0.92,与优化前相比极显着的提高了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效率(P<0.01)。3、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产类胡萝卜素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是:秸秆10g,在所加水中加入玉米面、尿素与硫酸镁使其浓度分别达9g.L-1、14g.L-1与0.1g.L-1,接种龄20h,接种量8%,于28℃发酵84h,总类胡萝卜素产量达75.76mg.kg-1。4、通过薄层层析、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发酵所产类胡萝卜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粗提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是464nm,秸秆好食脉孢菌发酵产物中类胡萝卜素的产量为75.78mg·kg-1,β-胡萝卜素的最大吸收波长是454nm,发酵物中β-胡萝卜素占类胡萝卜素总量的14.78%。类胡萝卜素稳定性试验发现,游离类胡萝卜素分别在日光和紫外光、高温(大于50℃)、氧化剂H202、强酸和强碱中不稳定,但还原剂对游离类胡萝卜素具有保护作用。好食脉孢菌孢子内类胡萝卜素在孢子壁的保护下对光、热、强碱、氧化剂非常稳定,但在强酸条件下不稳定。5、通过对优化前后玉米秸秆培养基好食脉孢菌发酵产物营养成分的分析,可知真蛋白含量升高极显着(P<0.01)、粗纤维含量在发酵前后极显着下降(P<0.01),钙磷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类胡萝卜素含量是优化前的3.1倍。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好食脉孢菌固态好氧发酵可转化玉米秸秆,大大改善秸秆的饲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秸秆类胡萝卜素功能饲料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倩男[4](2018)在《好食脉孢菌发酵豆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好食脉孢菌发酵,降低纤维素的含量,同时提高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从而提高豆渣的营养价值和可食用性,为豆渣成为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基础,并确定了豆渣饼研制的初步配方。首先,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通过使用好食脉孢菌发酵,降低豆渣中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豆渣口感的功效。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最佳发酵条件。以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为指标,分别控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固液比,基装量和接种量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血球计数法确定接种量,又选取发酵时间,固液比,基装量和接种量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发酵时间为9 d,基装量为8g/250 mL,接种量为5mL(1×106CFU/mL),固液比为1:4时,豆渣中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下降明显,发酵条件最佳,豆渣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从34.15%下降到18.02%;当发酵时间8 d,固液比1:3,基装量10 g,接种量3 mL时,豆渣中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61.47%下降到32.12%。又对两种结果进行了持水性测试,结果表明,方案一发酵后豆渣的持水力(WHC)为419.25%,方案二发酵后豆渣的持水力(WHC)为409.36%,所以选择方案一为最优方案。在纤维素下降最优的发酵条件下,以豆渣为主要原料,提高好食脉孢菌发酵豆渣产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从而提高豆渣的营养成分。以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指标,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木糖于培养基中作为产酶诱导剂进行单因素实验。利用酸热破壁及丙酮提取法对类胡萝卜素进行提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475 nm下对其进行测定。研究表明葡萄糖浓度2.5 g/L时产类胡萝卜素含量276.46 μg/g,麦芽糖浓度1.5 g/L时产类胡萝卜素含量327.35 μg/g,乳糖浓度1.5 g/L时产类胡萝卜素含量190.37 μg/g,蔗糖浓度2.5 g/L时产类胡萝卜素含量254.27μg/g,木糖浓度2.5g/L产类胡萝卜素含量189.25 μg/g,所以麦芽糖为最佳诱导剂。又在优化后的培养基中添加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前体物质番茄红素,观察到培养时间为96 h时,类胡萝卜素含量达1731.27 μg/g。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究了好食脉孢菌各种酶活力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植酸酶和木聚糖酶酶活力在7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3 U/mL、1599 U/mL。而纤维素酶活力在60 h时达到最大94.37 U/mL。最后借助质构仪,对叁种粒度的豆渣在发酵过程中的硬度、弹性、咀嚼性、黏聚性和回复性进行观察分析。又通过感官评价实验得出豆渣饼加工的最佳工艺,确定了豆渣饼研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豆渣添加量55%,木薯粉添加量14%,椰子粉添加量25%,糖添加量3%,盐添加量3%。(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8-03-01)

王倩男,辛嘉英,郑洛昀,陈书明,李家柔[5](2017)在《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产类胡萝卜素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原本废弃的醋糟为主要原料,通过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产类胡萝卜素,从而提高醋糟的营养价值,使其成为可食用的饲料,继而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先确定醋糟的主要营养成分,再以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测定指标,考查了不同发酵条件对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产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分别筛选出培养基中最佳氮源及最佳氮源的添加量、确定最佳的水分添加量、培养基最佳pH值、培养基最优初装量及接种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经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氮源豆渣添加量12%,水添加量9 mL/12 g,培养基pH值6,培养基初装量12 g/250 mL,接种量4 mL,在此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含量可达117.68μg/g。(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7年22期)

王殿友,任健[6](2014)在《脱脂葵花粕好食脉孢菌发酵浸出物的理化特性和功能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脉孢菌对脱脂葵花粕进行固态发酵,改善脱脂葵花粕的功能性质,提高葵花粕的利用价值。在培养基、接种量及发酵温度一致的前提下,分析发酵时间对发酵浸出物的理化特性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时间为5d时,浸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3396Da~166Da;发酵导致葵花粕的绿原酸含量显着下降;所得浸出物的黏度、起泡性和乳化性都显着的改善。(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4年11期)

王殿友,任健[7](2014)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脱脂葵花籽粕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好食脉孢菌对脱脂葵花籽粕进行固态发酵生产具有较高活性的抗氧化肽,从而提高葵花籽粕的利用价值。对影响固态发酵的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培养基条件为:脱脂葵花籽粕2 g,麸皮2.5 g,料水比1∶2.5,pH 7.5,MgSO4加量0.02 g;较佳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106个/g,发酵时间5 d,发酵温度30℃。在最佳条件下,发酵产物蛋白质溶出率为27.2%,抗氧化活性为186.37 U/mL。(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4年10期)

洪亚辉,谢伟国,程鹏,李俊[8](2014)在《利用木糖发酵生产乙醇的好食脉孢菌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压富集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纤维素降解菌株,并对其木糖发酵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菌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好食脉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结果表明,该菌株CMC酶活力为3 554.88 U·g-1、FPA酶活力为506.76 U·g-1,当紫外线照射剂量30 W,照射距离20 cm,照射时间为8min时,致死率为77.28%。在木糖浓度20 g·L-1、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96 h、转速140 r·min-1的条件下乙醇产量可达5.5 g·L-1,乙醇得率为理论值的59.8%。(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官敏[9](2006)在《好食脉孢菌(N.sitophila)产锰过氧化物酶培养条件的优化、酶的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好食脉胞菌属于子囊菌的粪壳菌科,对木质素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以前的学者对好食脉胞菌降解木质素的过程原理进行过详细研究,并对其产生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然而对好食脉孢菌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尚未见详细报道。 本研究对好食脉胞菌培养液中的叁种主要木质素降解酶进行了活性分析,得出了它们的产酶曲线,曲线显示,叁种酶中以LiP的活性最高,在培养的第6天达到6.45U/ml;其次为MnP,在第叁天时活性为0.4U/ml;漆酶的活性很微弱。为了得到感兴趣的锰过氧化物酶,首先对好食脉胞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索,优化因素包括:碳源氮源的比例、碳源氮源的种类、培养的起始pH值、锰离子的影响等;并针对碳源、氮源、Mn~(2+)叁个因素设计了正交实验,考查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酶活。结果表明:(1)在低碳高氮的情况下有助于产酶;锰离子的添加对酶活没有影响,却能够诱导其他酚过氧化物酶的表达,这些结论与文献报道的一般情况有所不同。(2)在pH值为6.0,以2g/L木质纤维素和0.5g/L葡萄糖为碳源,以1g/L酒石酸铵和1g/L酵母抽提物为氮源时,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菌体的生长效果最好,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达到了0.8U/L,比优化前提高了2倍。 为了对该菌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采用DEAE阴离子柱对发酵上清进行了初步的纯化工作。纯化结果表明pH 6.0的0.3M乙酸缓冲液的洗脱峰为活性峰;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该峰主要有四条蛋白带组成,其中分子量为65.9KD、52.6KD、38.5KD的叁条带,经检测有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并以分子量为38.5KD的蛋白质活性最高。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这叁种蛋白质在无锰离子的情况下也可以氧化DMP底物,但仅显示原活性的60%;叁种蛋白质单独存在时的酶活,均比混合存在时有明显提高。 通过对纯化出的MnP3进行酶学性质分析,此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佳PH值为5.0,锰离子的浓度为2mM时反应的速度最大。Cu~(2+)、Fe~(2+)、Fe~(3+)对酶活都有促进作用,Zn~(2+)、Ba~(2+)、Mg~(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但是此酶的温度稳定性较差,随着温度的升高失活很明显。(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6-12-01)

好食脉孢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主要以麦麸为原料,使用好食脉孢菌发酵,在培养基中添加辅助性碳氮源,同时用酶协同发酵,以期提高阿魏酸释放率。最后探究不同种类阿魏酸衍生物的抑菌性,为麦麸作为功能性饲料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阿魏酸绿色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以麦麸为发酵培养基,使用好食脉孢菌发酵,以期提高阿魏酸释放率。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具有不同辅助作用的碳源和氮源,以发酵产物中阿魏酸含量、阿魏酸酯酶酶活、木聚糖酶酶活以及纤维素酶活为指标,最终确定最佳的发酵天数为叁天。最终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尿素、葡萄糖作为辅助氮源和碳源时有最高阿魏酸含量为2.82 mg/g。分别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辅助性碳氮源发现:对阿魏酸酯酶酶活影响最大的辅助性碳源是葡萄糖,对酶活影响最大的辅助性氮源是尿素;对木聚糖酶酶影响最大的辅助性氮源是尿素,最大影响的辅助性碳源是木聚糖;对纤维素酶酶活影响最大的辅助性氮源是硫酸铵,影响最大的碳源是木聚糖。最后实验发现木聚糖酶活性和阿魏酸酯酶活性对阿魏酸释放量有明显影响,纤维素酶活性则影响较小。确定添加的辅助性碳氮源后,通过添加叁种酶来辅助好食脉孢菌发酵小麦麸皮产阿魏酸,最后测定不同类型阿魏酸所占比例。首先确定好食脉孢菌和辅助酶的协同作用的最佳方式,接着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最佳发酵条件。在正交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法确定接种量,再选取温度、料水比、酶浓度和接种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先加入菌发酵叁天,再加入木聚糖酶辅助酶解反应8 h后有最高的阿魏酸含量为3.58 mg/g。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中,料液比的影响因素大于酶浓度大于接种量,温度的影响因素最小。最优方案为温度40°C,pH为5,料水比为1:1g/mL,酶浓度为80U/mL,接种量为10%时有最高阿魏酸含量为4.05 mg/g。最后探究不同类型的阿魏酸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数据显示,酯苷结合型阿魏酸对这叁种细菌普遍具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次是糖苷结合型和游离型阿魏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好食脉孢菌论文参考文献

[1].段睿,邓永平,刘晓兰,郑喜群,姜欢笑.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醋糟产木聚糖酶的工艺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9

[2].孙晓明.好食脉孢菌发酵小麦麸皮释放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3].张瑜.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4].王倩男.好食脉孢菌发酵豆渣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

[5].王倩男,辛嘉英,郑洛昀,陈书明,李家柔.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产类胡萝卜素的工艺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7

[6].王殿友,任健.脱脂葵花粕好食脉孢菌发酵浸出物的理化特性和功能性质[J].食品工业.2014

[7].王殿友,任健.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脱脂葵花籽粕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4

[8].洪亚辉,谢伟国,程鹏,李俊.利用木糖发酵生产乙醇的好食脉孢菌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

[9].官敏.好食脉孢菌(N.sitophila)产锰过氧化物酶培养条件的优化、酶的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的分析[D].暨南大学.2006

标签:;  ;  ;  ;  

好食脉孢菌论文-段睿,邓永平,刘晓兰,郑喜群,姜欢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