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小溪湖黄河大桥桥型设计

兰州市小溪湖黄河大桥桥型设计

一、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桥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蕾[1](2019)在《兰州主城区已建成跨河桥梁对道路交通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因素有很多,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随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随之急剧发展,机动车辆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它在给市民的出行和运输行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如交通的管理问题、交通的拥堵问题、交通的安全问题及交通事故问题,所以道路交通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属甘肃省省会城市,其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河的河谷型城市,兰州的道路交通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尤为明显,所以兰州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更具挑战性。另外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交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研究兰州主城区跨河道路桥梁对交通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该研究的选题背景、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国内外目前有关道路交通问题的研究综述,以及专家学者对兰州交通拥堵的研究情况。第三章主要介绍兰州主城区目前已建成的十余座跨河道路桥梁情况。第二部分:包括章节为第四、第五章。该部分是重点,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目前兰州主城区已建成的跨河桥梁,以城关桥为例进行重点调查,分别从车辆因素、交通设施因素、交通管理方面、交通流量等多方面入手,分析其目前在道路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总结出主要影响。第五章结合前面的分析结果和数据,提出对策。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不仅仅靠某一部门单方面就可以解决,它是全民参与的、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的课题。它与政府的政策、管理部门的相关制度法规、交通系统的技术以及全民的整体交通意识水平等都有联系,希望本研究能对兰州的道路交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动意义。第三部分: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马琰[2](2019)在《兰州市交通性高架设施的景观改造与利用》文中认为城市的快速发展让高架交通设施应运而生,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形体过大的高架设施又给城市的景观带来了破坏与分割。依据景观都市主义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想,城市高架设施具有巨大的景观改造潜力。本文应用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以及景观评价标准针对兰州市5座车行高架和5座人行高架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评价分析等方法,得出景观改造思想并应运至兰州市车行、人行高架设计实践中加以论证。探索城市车行高架与人行高架的景观设计方法和原则。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景观都市主义理论,通过国内外优秀案例给予研究依据和研究方向,并且基于景观设计的理论对城市高架分车行高架和人行高架的分类研究,综合对比,为研究成果提供理论和实践双重依据。2、在研究调研中,结合城市评价标准,选取兰州市具有代表性的5座车行高架和5座人行高架进行问卷内容设计,并较为全面的发放问卷和调查采集,最后依据评价标准将问卷采集数据代入评价计算公式进行数据分析,为研究给予科学的数据理论依据。3、依据评价数据,代入兰州市5座车行高架和5座人行高架设施进行比对研究,得出高架景观设计原则如下:(1)高架形体景观设计原则(2)高架文化景观设计原则(3)高架绿化景观设计原则(4)高架感官景观设计原则(5)高架人性化设计原则4、从高架形体景观设计原则、高架文化景观设计原则、高架绿化景观设计原则、高架感官景观设计原则、高架人性化设计原则应运至兰州市解放门高架桥和兰州市五泉山公园高架设计试探性方案,从实践中加以论证。

杨军[3](2018)在《小西湖立交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混凝土组合梁桥通过剪力连接件将上部混凝土桥面板与下部钢梁结合起来,可充分发挥钢材的抗拉强度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方面的方式有多种,但由于各个具体的工程有所差别,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性。本文以兰州市小西湖立交桥南滨河路高架桥第九联(30+4×55+30)m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上下部结构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下部倒L型桥墩和上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施工过程。由于下部交通要求和场地限制,本桥采用倒L墩提供桥下空间;同时,为了不影响施工期间的桥下交通,上部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形式,将在工厂预制好的开口钢箱梁吊装至临时墩上拼装,施工进度快,桥面板的分期浇筑并张拉负弯矩区预应力,解决了混凝土桥面板开裂的问题。钢梁架设好之后,利用临时支墩给钢梁施加顶力,然后在全桥施工完成后顶力卸载,可以增加桥面板的压应力储备。以上经验,可以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南滨河路高架桥第九联(30+4×55+30)m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倒L墩和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施工过程计算,得到各个施工阶段倒L墩和钢箱梁、混凝土桥面板的位移和应力值。倒L墩的位移测点选择在盖梁长悬臂端端部和墩身底部(距地面2m);应力测点布置在墩身上部垂直桥梁轴线两侧以及每个盖梁在长悬臂段根部顶面、底面;通过有限元计算值和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保证了倒L墩的线形和受力满足设计要求。上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位移测点设在各跨的1/4跨、2/4跨、3/4跨断面及中间墩墩顶断面;组合梁钢箱梁上的测点布置选定在36#-37#跨中、37#-38#跨中、38#-39#跨中,37#、38#、39#墩支座两侧共布置9个断面;桥面板上的测点布置选定在36#-37#跨中、37#-38#跨中、38#-39#跨中,37#、38#、39#墩顶共布置6个断面。通过有限元计算值和现场实测值的对比分析,保证了钢箱梁和桥面板的应力和线形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组合梁桥上下部结构的监控,证明了针对本桥制定的监控方案的有效性,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可为同类桥梁施工控制提供参考。

顾磊[4](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王宇亮,王志学,王勇[5](2013)在《兰州黄河景观多元化模式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围绕兰州黄河风情线景观分布,从黄河的生态湿地、特色文化风情、桥梁枢纽、近水公园和滨水广场方面总结了兰州滨水景观多元化模式。重点概述了银滩湿地公园的生态风情;兰州水车、龙源石碑、羊皮筏子和"黄河母亲"石雕的文化内涵;中山铁桥、银滩大桥、七里河立交桥和雁滩黄河大桥与黄河融为一体,贯通南北的桥梁枢纽功能;结合休闲、娱乐、观光与餐饮于一体的近水公园与滨河文化广场。最后提出,在兰州沿黄景观规划中不仅要达到防洪、交通与环境共生的目标,还要凸显景观、生态环境、特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协调,逐步使兰州滨河两岸的湿地、河道、绿化、交通、餐饮、休闲与居住呈现多元化立体发展。

王华涛[6](2010)在《兰州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文中认为兰州是我国的西北城市之一,黄河穿流市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潜质,兰州黄河两岸四十里风情线的建立,使这些景观资源呈现在市民面前。景观形象的建立如:黄河母亲雕塑、龙园、水车园等,为城市添加了明显的烙印。游人一见到这些生动的形象,就会立刻想到兰州——这座西部工业重镇的名字。本文通过对兰州滨水景观的深入分析,在大量实地采访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兰州滨水景观进行了分类。横跨的几座桥梁是联系两岸的主要交通道路,两岸的植被保障了郁郁葱葱的景色,一个个的雕塑是镶嵌其中的明珠,河心岛成为候鸟的栖息场所,金城古街的仿古建筑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底韵。文章从视觉观赏、文化内涵、大众行为、空间氛围的营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兰州市滨水景观的现状分布情况。鉴于以上的分析,明确了目前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营造出西部工业重镇的兰州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兰州实现“山水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作用。与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比较,找出兰州滨水景观与之存在的差距,分析各自的优、劣势,为完善兰州滨水景观的构建进行有益的补充。

房丹[7](2010)在《组合梁矮塔斜拉桥挂索位置分析与优化》文中认为结构尺寸的轻薄化和基本桥型的组合化已成为当今桥梁结构发展的两大趋势。应运而生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和矮塔斜拉桥正是这两种发展趋势的代表结构。从组合梁的结构优点和矮塔斜拉桥的发展优势中,我们不难看到将两种结构合理的运用到一起,必将带来更好的结构优化,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本文试图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建模软件模拟组合梁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工作状态。首先,以兰州小西湖黄河大桥和青洲闽江大桥为参照工程,运用有限元建模分析软件Midas/Civil,采用空间梁格法建立组合梁矮塔斜拉桥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其次,建立索力影响矩阵,以索力、弯矩和位移为优化目标,运用Midas/Civil的优化功能对拉索初张力进行优化调整,优化后拉索初张力和主梁负弯矩均有减小,成桥内力得到了合理优化。最后,依据力的平移定理,在梁高容许范围内变化拉索挂索位置。基于调值原理,使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以组合梁所承受的负弯矩绝对值最小为最优目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最优挂索点,并且实现了组合梁负弯矩的大幅减小,降低幅度达到56.1%,优化效果显着。这说明通过调整拉索挂索位置,可以有效地改善组合梁内力分布,使其充分发挥抵抗正弯矩能力强的特点,从而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本文的工作将对组合梁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李雁[8](2009)在《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矮塔斜拉桥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过渡型桥梁结构,具有斜拉桥和连续梁桥的双重结构特性,这种体系解决了梁体内预应力钢筋配置利用率不高和空间受限的问题。由于结构性能优越,经济指标良好,以及建筑造型上的独特优点,矮塔斜拉桥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受到桥梁工程界的日益重视,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试图深入探究在PC矮塔斜拉桥设计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对结构进行优化,提出新的参数参考值,得到合理的结构形式。首先,简述矮塔斜拉桥的起源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特性、优越性及其设计要点。其次,简要的总结了PC矮塔斜拉桥的主要结构参数。以实桥工程为背景,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模型,以主梁弯矩为目标函数,对斜拉索的布置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研究无索区的长度变化对主梁弯矩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此类桥型主梁无索区长度的合理范围。并在索力影响矩阵的基础上,以斜拉索初张力为目标函数,建立塔高优化模型,得到合理的塔高,从而使塔高降低,使斜拉索在容许应力范围内利用率最高。再次,对矮塔斜拉桥的结构参数—无索区长度及塔高的合理范围的规律性进行探究,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矮塔斜拉桥的设计新思路。本文的工作对同类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季日臣,张多平,王丽[9](2008)在《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设计参数分析与优化》文中提出通过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的设计,论述了部分斜拉桥孔跨的布置和梁高的选取;指出了塔高的决定除在技术经济上把握以外,还应考虑景观的需要,并通过受力计算确定了斜拉索的根数、索间距及无索区的长度;建立了以主梁弯曲应变能为目标函数,对斜拉索的初张力进行了优化分析,使结构受力行为达到最优.从而阐明了部分斜拉桥设计参数的选取过程.

万力[10](2007)在《兰州白云大桥建设条件分析及方案构思》文中研究说明该文通过对拟建白云大桥桥位周边道路交通条件、河道水文条件、景观要求等制约条件的分析,得出了对白云大桥桥型方案选择、两岸交通组织形式的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

二、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桥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桥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兰州主城区已建成跨河桥梁对道路交通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问题
        1.1.2 兰州的特殊地形带来的道路交通问题
        1.1.3 机动车辆带来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6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内容
        1.6.1 论文框架
        1.6.2 论文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
        2.1.1 基本概念
        2.1.2 基本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有关兰州交通拥堵研究
    2.3 案例借鉴
        2.3.1 政府监管和稳健支持
        2.3.2 交通标识醒目
        2.3.3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兰州主城区已建成跨河桥梁道路基本条件与交通环境
    3.1 兰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3.2 兰州主城区的界定
    3.3 兰州市区的主要道路交通现状
    3.4 主城区已建成跨河桥梁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析跨河桥梁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4.1 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1.1 人口情况
        4.1.2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4.2 城市道路交通特征
        4.2.1 城市道路交通特征
        4.2.2 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4.2.3 河谷型道路交通特征
    4.3 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4.3.1 城市道路路网现状
        4.3.2 机动车发展状况
        4.3.3 公共交通车辆发展状况
        4.3.4 交通基础设施及管理分析
        4.3.5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4 跨河桥梁交通现状分析
        4.4.1 主要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4.4.2 城关黄河大桥路段及交叉口流量分析
        4.4.3 交通意识及管理分析
    4.5 交通拥堵造成影响分析
        4.5.1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5.2 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4.5.3 交通对地区生态文明的影响
    4.6 交通拥堵的成因分析
        4.6.1 地形因素
        4.6.2 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4.6.3 公共交通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4.6.4 功能分布问题
        4.6.5 其他因素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城区已建成跨河桥梁交通问题对策研究
    5.1 缓解跨河桥梁交通拥堵对策
        5.1.1 优化城关黄河大桥桥北交叉口结构
        5.1.2 人车空间分离
    5.2 加强城区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5.3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5.4 采用大数据解决交通问题
    5.5 科学的进行市政工程的修建和改造
    5.6 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
    5.7 创建文明交通示范城市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兰州市交通性高架设施的景观改造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高架交通景观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外优秀案例
        1.2.3 高架交通景观国内研究概况
        1.2.4 国内优秀案例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案例分析及现状调查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 小结
2 交通性高架设施景观研究
    2.1 现城市中交通性高架设施的景观发展分析
    2.2 城市后高架设施在城市中的其他景观因素分析
    2.3 城市高架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
    2.4 小结
3 兰州市交通性高架设施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兰州市概况
        3.1.1 兰州市的地理环境
        3.1.2 兰州市行政区划
    3.2 兰州市高架调查范围及选取
    3.3 调查范围内车行高架景观调查的内容
        3.3.1 安定门高架桥
        3.3.2 深安高架桥
        3.3.3 西关解放门高架桥
        3.3.4 小西湖高架桥
        3.3.5 雁滩黄河高架桥
    3.4 车行高架桥下景观植被现状
        3.4.1 植物的种类调查结果及分析
        3.4.2 植物的空间结构调查结果及分析
    3.5 兰州市人行高架相关概况
    3.6 调查范围内人行高架景观调查方法及内容
        3.6.1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前广场人行天桥
        3.6.2 兰州市甘南路与酒泉路十字路口人行天桥
        3.6.3 兰州市庆阳路与中山路十字路口人行天桥
        3.6.4 兰州市兰州大学本部与医学校区人行天桥
        3.6.5 兰州市文理学院老校区与新校区人行天桥
    3.7 小结
        3.7.1 高架桥的形式
        3.7.2 存在的问题
4 兰州市高架景观评价
    4.1 问卷调查法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3 调查内容的设计
        4.1.4 车行高架数据整理及分析
        4.1.5 人行高架数据整理及分析
    4.2 基于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结合问卷分析
        4.2.1 公式的选取
        4.2.2 对评价标准中结果分析
    4.3 基于数据分析现代城市车行和人行高架景观发展要求
        4.3.1 高架新形体的景观模式
        4.3.2 高架在城市生活中的色彩景观性
        4.3.3 绿化在高架设施的景观性
        4.3.4 环境生态意义
        4.3.5 光影在高架设施的景观性
    4.4 小结
5 对城市高架桥的景观设计建议
    5.1 高架形式的景观设计
        5.1.1 车行高架
        5.1.2 人行高架
    5.2 高架景观在文化上的景观设计
        5.2.1 车行高架在文化上的体现
        5.2.2 人行高架在文化上的体现
    5.3 高架桥的景观绿化设计
        5.3.1 车行高架的景观绿化设计
        5.3.2 人行高架的绿化设计
    5.4 光声影的意境感受原则
    5.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5.5.1 安全原则
        5.5.2 功能人性化原则
    5.6 小结
6 兰州市高架景观的设计探索
    6.1 兰州市解放门复合型车行高架简介
    6.2 解放门高架桥现状问题
        6.2.1 拥堵问题
        6.2.2 色彩美感问题
        6.2.3 景观绿化问题
        6.2.4 人性化问题
    6.3 结合高架建议对兰州市解放门高架的试探性设计
        6.3.1 形体景观设计
        6.3.2 绿化景观设计
        6.3.3 文化景观设计
        6.3.4 感官景观设计
        6.3.5 人性化设计
    6.4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简介
    6.5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入口人行高架天桥
    6.6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天桥现状问题
        6.6.1 自由市场般的人行高架
        6.6.2 功能设施落后的人行天桥
    6.7 结合高架建议对五泉山人行高架的试探性设计
        6.7.1 形体及文化改造
        6.7.2 绿化景观及文化景观改造
        6.7.3 感官及人性化的景观改造
    6.8 小结
        6.8.1 车行高架设施
        6.8.2 人行高架设施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兰州市车行高架桥网络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附件B 人行天桥景观及功能性调查分析

(3)小西湖立交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工程概况与施工方法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结构形式
    2.2 重、难点分析
    2.3 施工方法
        2.3.1 下部结构施工
        2.3.2 上部结构施工
3 倒L墩施工控制
    3.1 施工控制的目的与依据
    3.2 施工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3.3 施工控制中的结构分析
        3.3.1 结构分析概述
        3.3.2 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
        3.3.3 施工控制分析的步骤
    3.4 施工监控计算参数
    3.5 线形监测
        3.5.1 位移测点布置
        3.5.2 观测时间与项目
        3.5.3 线型控制目标
        3.5.4 误差分析与识别
    3.6 应力监测
        3.6.1 监测仪器的选择
        3.6.2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3.6.3 测试内容
        3.6.4 施工阶段应力计算
    3.7 计算模型
        3.7.1 计算模型
        3.7.2 施工阶段划分
    3.8 施工控制计算结果
        3.8.1 各施工阶段累计位移
        3.8.2 各施工阶段墩身及盖梁应力
    3.9 施工控制成果分析
        3.9.1 线形监测
        3.9.2 应力监测
    3.10 小结
4 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控制
    4.1 施工控制的目的与依据
    4.2 施工监控的方法
    4.3 施工控制中的结构分析
        4.3.1 结构分析概述
        4.3.2 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
        4.3.3 施工控制分析的步骤
    4.4 施工监控计算参数
    4.5 线形监测
        4.5.1 位移测点布置
        4.5.2 观测时间与项目
        4.5.3 线型控制目标
    4.6 应力监测
        4.6.1 监测仪器的选择
        4.6.2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4.6.3 测试内容
        4.6.4 施工阶段应力计算
    4.7 计算模型
        4.7.1 计算模型
        4.7.2 施工阶段划分
    4.8 施工控制计算结果
        4.8.1 各施工阶段累计位移
        4.8.2 成桥阶段累计位移
        4.8.3 预拱度计算
        4.8.4 各施工阶段钢箱梁及桥面板应力图
    4.9 施工监控成果分析
        4.9.1 线形监测
        4.9.2 应力监测
    4.10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5)兰州黄河景观多元化模式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景观多元化发展模式
    1.1 黄河湿地生态景观
    1.2 特色文化风情景观
        1.2.1 水车园。
        1.2.2 龙源碑林。
        1.2.3 羊皮筏子。
        1.2.4 黄河母亲石雕。
    1.3 黄河上的桥梁枢纽
        1.3.1 中山铁桥。
        1.3.2 银滩大桥。
        1.3.3 小西湖立交桥。
        1.3.4 雁滩黄河大桥。
    1.4 滨水公园与亲水文化广场
        1.4.1 小西湖公园。
        1.4.2 沿黄亲水广场。
2 展望

(6)兰州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3.2 课题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2 课题研究框架
    1.6 小结
第二章 兰州滨水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2.1 多种文化在兰州的存在
        2.1.1 佛教文化
        2.1.2 道教文化
        2.1.3 伊斯兰文化
        2.1.4 基督教
    2.2 兰州的地域文化
        2.2.1 丝路文化
        2.2.2 黄河文化
    2.3 小结
第三章 兰州滨水景观的基地调查
    3.1 兰州市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变化
        3.1.3 植被
    3.2 兰州四十里风情线现有景观
        3.2.1 桥梁
        3.2.2 景观节点
        3.2.3 植物造景
        3.2.4 景观小品
    3.3 兰州市区所载史迹
        3.3.1 八路军驻兰办事处
        3.3.2 邓家花园
        3.3.3 金城关
    3.4 调查问卷
        3.4.1 游人的年龄组成
        3.4.2 游人在滨河绿地所从事的活动
        3.4.3 游人对现有服务设施的满意程度
    3.5 小结
第四章 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
    4.1 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4.1.1 景观节点的连续性不够
        4.1.2 景观小品功能性不足
        4.1.3 人性化功能及服务的缺乏
        4.1.4 荒废河滩没有充分利用
    4.2 兰州滨水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
        4.2.1 增加景观主题园的建设,以加强景观节点的联系性
        4.2.2 沿河两岸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4.2.3 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舒适的人性化环境
        4.2.4 充分利用河滩湿地减少荒废河滩
    4.3 小结
第五章 与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比较
    5.1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地理位置
    5.2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景观轴线
    5.3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景观小品
    5.4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人性化设施
    5.5 相比较武汉长江滨水景观与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差距
    5.6 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兰州滨水景观问卷调查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图目录
致谢

(7)组合梁矮塔斜拉桥挂索位置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1.3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1.3.2 国内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1.4 矮塔斜拉桥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组合梁矮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有限元理论及建模分析软件
        2.1.1 有限元法分析理论
        2.1.2 建模分析软件Midas/Civil 简介
    2.2 参照的实体工程基础资料
        2.2.1 兰州小西湖黄河大桥简介
        2.2.2 青洲闽江大桥简介
        2.2.3 组合梁矮塔斜拉桥主梁结构形式的拟定
    2.3 组合梁矮塔斜拉桥计算模型
        2.3.1 有限元模型建模原则
        2.3.2 有限元模型基本假定
        2.3.3 梁格法建模的节点和单元模拟
        2.3.4 有限元模型材料特性
        2.3.5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梁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
    3.1 斜拉索初张力优化的理论依据
    3.2 斜拉桥索力优化方法
    3.3 建立斜拉索索力影响矩阵
    3.4 斜拉索初张力优化分析
        3.4.1 拉索初张力优化的目标函数
        3.4.2 拉索初张力优化的约束条件
        3.4.3 拉索初张力优化的数学模型
        3.4.4 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梁矮塔斜拉桥挂索位置优化
    4.1 调整挂索位置方法的实现
        4.1.1 确定梁上挂索范围
        4.1.2 确定施加力偶矩的范围
    4.2 建立挂索位置的优化数学模型
    4.3 MATLAB 的优化算法
    4.4 优化模型及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1.3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1.3.1 国内发展概况
        1.3.2 国外发展概况
        1.3.3 矮塔斜拉桥的优越性
    1.4 矮塔斜拉桥的研究概况
        1.4.1 研究进展及成果
        1.4.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矮塔斜拉桥结构分析
    2.1 矮塔斜拉桥的称谓与界定
    2.2 受力原理分析
    2.3 矮塔斜拉桥总体布置
        2.3.1 矮塔斜拉桥的适用跨径
        2.3.2 结构体系选择
        2.3.3 矮塔斜拉桥的主梁设计
        2.3.4 斜拉索设计
        2.3.5 索塔设计
        2.3.6 矮塔斜拉桥结构分析注意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矮塔斜拉桥无索区长度优化分析
    3.1 兰州小西湖黄河大桥简介
        3.1.1 工程概况
        3.1.2 主要技术标准
    3.2 有限元建模
        3.2.1 建模基本原则
        3.2.2 Midas/Civil程序介绍
        3.2.3 有限元模型基本假定
        3.2.4 实桥工程计算模型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塔根无索区变化分析
        3.3.2 边中跨无索区变化分析
    3.4 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3.4.1 矮塔斜拉桥无索区长度优化目标
        3.4.2 矮塔斜拉桥无索区优化模型
        3.4.3 相关优化算法
        3.4.4 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3.5 惠青黄河公路大桥简介
        3.5.1 工程概况
        3.5.2 主要技术标准
    3.6 有限元建模
    3.7 计算结果分析
        3.7.1 塔根无索区变化分析
        3.7.2 边中跨无索区变化分析
    3.8 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矮塔斜拉桥塔高优化分析
    4.1 兰州小西湖黄河大桥塔高优化分析
        4.1.1 塔高变化分析
        4.1.2 斜拉桥索力的优化方法
        4.1.3 矮塔斜拉桥索力影响矩阵
        4.1.4 优化目标函数
        4.1.5 优化约束条件
        4.1.6 塔高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4.1.7 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4.2 惠青黄河公路大桥塔高优化分析
        4.2.1 塔高变化分析
        4.2.2 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桥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主城区已建成跨河桥梁对道路交通影响的研究[D]. 杨蕾.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2]兰州市交通性高架设施的景观改造与利用[D]. 马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3]小西湖立交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施工技术研究[D]. 杨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5]兰州黄河景观多元化模式发展现状及展望[J]. 王宇亮,王志学,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1)
  • [6]兰州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D]. 王华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7]组合梁矮塔斜拉桥挂索位置分析与优化[D]. 房丹.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10(03)
  • [8]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优化[D]. 李雁.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09(07)
  • [9]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设计参数分析与优化[J]. 季日臣,张多平,王丽.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8(04)
  • [10]兰州白云大桥建设条件分析及方案构思[J]. 万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09)

标签:;  ;  ;  ;  ;  

兰州市小溪湖黄河大桥桥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