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发展迁移论文-仇立慧

都市发展迁移论文-仇立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都市发展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环境变化

都市发展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仇立慧[1](2008)在《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多个都城并形成过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历史时期由于受资源环境条件演变的影响,这些都市一直在关中平原、伊洛盆地这一广阔的地理空间内频繁迁移。以前大部分学者对该区域城市的选址迁移和建设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资料,并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人文方面进行探讨。实际上,这些都市在不同时期的兴衰和城址的迁移变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密切关系。目前对历史时期城市迁移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的研究还比较简单、朴素。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古籍文献资料、自然灾害史料和考古资料等,结合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证据,并在野外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应用环境科学理论、现代地理学理论,从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演变的视觉,通过多学科综合分析,去探讨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客观认识整个黄河中游城市历史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规律,对于科学地理解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城市的发展演变和迁移与环境演变互动关系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目前在全球变化的环境背景当中,黄河中游各个类型城市的建设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并对当前开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先周至唐代黄河中游地区都市发展迁移的特点、过程和不同历史时期资源环境变化对都市发展迁移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影响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的典型自然灾祸事件——瘟疫和饥荒,分析了其发生的环境原因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了古代西安城市人为环境污染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根据本文研究的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中游古代都市(邑)的迁移发展是在黄河中游乃至整个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控制下,引起区域资源环境状况的好转或退化演变,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空间格局,由此导致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市(邑)发展迁移的空间地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是顺应大尺度气候环境变迁的趋势,以占领或谋取更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更为丰富的水土资源为目的,不断优化选择和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或者规避环境灾害而进行的地理空间的调整过程。并且随着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对环境和资源条件选择的机会越多,迁移的空间尺度越大,主动性越强。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市(邑)选址迁移的主导因素不同,按气候状况及其主导都市(邑)迁移的资源环境因素,提出了都邑迁移的类型及特点:(1)冷干—资源退化型迁移。在气候干冷化趋势下,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退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引起都城迁移。一般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由高原(或台地、高阶地)向河谷、冲积平原的一、二级阶地迁移。以寻求更适宜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更丰富的水土资源条件为目的。(2)温湿—洪涝灾害型迁移。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土资源优越。但因都邑地处低洼地带,随着环境的变化,洪涝灾害风险增大。由河流附近的冲积平原一级阶地或河漫滩,迁移到二、叁级阶地或台塬地区。(3)干旱—资源短缺型迁移。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由台塬迁往河流附近冲积平原地区的一、二级阶地,以寻求更好的水土资源。(4)异常多变—灾害频发型迁移。气候没有显着的变化趋势,变化异常,或旱或涝,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农业经济衰退,城市萧条。为躲避灾害,迁移到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区。2.通过分析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瘟疫发生的环境原因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表明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本区瘟疫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从长期来看,在气候恶化时期瘟疫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异常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出现时最容易发生瘟疫;从一年之内来看,春夏季是瘟疫多发的时期。瘟疫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最容易发生,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3.通过分析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饥荒发生的环境原因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表明饥荒的发生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环境变化之间有显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候寒冷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饥荒发生频率较高,气候温暖时期,农业生产发展,饥荒发生频率较低;历史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常常引发饥荒。尤其是旱灾与饥荒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55%的饥荒都是由旱灾引起的。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频繁发生的饥荒对城市发展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4.通过对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过程、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始于汉代,并不断加剧。发现西安所处的特殊地形条件和水文环境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客观原因,对地下水的汲取及其生活污水、垃圾、人畜排泄物等不合理排放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人文原因。由于地下水污染引起的水资源短缺影响了古代西安城址迁移和城市发展;现代西安地下水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上污染物不断富集和积累的结果,在解决当前西安市城市水资源利用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西安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本研究深入揭示了黄河中游不同时期都市发展迁移的资源环境原因,提出了古代都市迁移的类型及特点;揭示了瘟疫、饥荒等自然灾祸发生的规律、环境原因及其对都市发展的影响;发现了西安市地下水污染积累的地形及水文环境原因及其污染机制。在研究中采用黄土剖面、冰芯等提取的古代气候环境变化的自然证据,并结合文献记载资料,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进行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这对深刻认识资源环境变化与都市发展的作用规律、进一步促进这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关系等实践提供历史借鉴。(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李燕[2](2007)在《古代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我国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的中心地带。我国历史上的统一时期,在关中盆地长安地区建都的朝代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隋、唐;在洛阳盆地建都的朝代有夏、商、东周、东汉、西晋、唐;在开封平原建都的朝代有北宋和金朝。也就是说,历史上国家的都城在长安与开封洛阳地区之间多次往复迁移。都市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及后来东迁到开封,南迁到长江下游平原,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在探索古代都城的定都和迁都原因时,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社会因素,很少从自然环境变化的角度作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文拟从气候水文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的角度探索分析,研究在古代环境变化对于都城在长安与洛阳开封之间迁移的可能的影响。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旱涝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古都所在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和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讨论,揭示了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古代都市建设发展,以及今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经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一)长安与洛阳开封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全国乃至全球基本上是同步的,总的变化格局也是一致的,即早全新世寒冷,中全新世温暖湿润,距今3100年是中全新世向晚全新世气候过渡的重要界限,在这之后,气候转向冷干。此后,在千年尺度上冷干的气候格局一直没有改变,在百十年尺度上存在着气候波动变化。(二)根据整理收集的史料灾害,分析出叁大古都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1.从时间的尺度上看,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叁大古都旱涝灾害的频率都是在波动变化的,东汉和隋唐时期洛阳的水灾异常的多,北宋时期开封旱涝灾害皆比较多发;从空间分布上看,由于区位的不同,洛阳的水灾显着地多于长安,旱灾明显地少于长安,洛阳总体上比长安湿润。2.据综合统计,虽然唐后期、五代、北宋时期已经进入黄河的泛滥期,且泛滥的规模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黄河决溢的地点多在远离开封的河北、山东和河南的北部、西部地区,黄河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对开封构成直接的威胁。(叁)通过比较两周、两汉、隋唐及北宋时期的都城位置,从宏观上和具体位置上探讨了都城的迁移规律:1.从宏观上分析得出:在历史上气候比较湿润的时期,都城往往定位于水灾较少的长安地区:相反,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时期,都城就会选择建立在洛阳或开封地区。2.都城在长安洛阳及开封的具体位置,也是在变化的,长安古代城址由渭河北岸迁至渭河南岸,并由一级阶地迁至二叁级阶地;洛阳古代城址伴随着时代逐渐由东向西迁移,而且早期城址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洛河北岸的沿河高地,只是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才敢跨越洛河扩展城区。(四)都城迁移的原因分析为:1.自古至今,地形、水系、土地、气候、灾害等是城市选址建设所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良好的环境资源条件有利于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的环境变化和灾害则严重影响都市的建设发展。尤其是洪水灾害,会直接破坏城市设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2.我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国家都城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反复迁移,以及后来的东移开封,和南移到长江下游平原,除了军事政治因素之外,环境资源条件及其变化,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3.在都市迁移过程当中,有些情况下表现为军事政治或者民族矛盾所驱动,但是其背后隐含的根本因素,仍然是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变化。历史上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都市发展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我国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的中心地带。我国历史上的统一时期,在关中盆地长安地区建都的朝代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隋、唐;在洛阳盆地建都的朝代有夏、商、东周、东汉、西晋、唐;在开封平原建都的朝代有北宋和金朝。也就是说,历史上国家的都城在长安与开封洛阳地区之间多次往复迁移。都市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及后来东迁到开封,南迁到长江下游平原,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在探索古代都城的定都和迁都原因时,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社会因素,很少从自然环境变化的角度作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文拟从气候水文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的角度探索分析,研究在古代环境变化对于都城在长安与洛阳开封之间迁移的可能的影响。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旱涝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古都所在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和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讨论,揭示了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古代都市建设发展,以及今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经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一)长安与洛阳开封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全国乃至全球基本上是同步的,总的变化格局也是一致的,即早全新世寒冷,中全新世温暖湿润,距今3100年是中全新世向晚全新世气候过渡的重要界限,在这之后,气候转向冷干。此后,在千年尺度上冷干的气候格局一直没有改变,在百十年尺度上存在着气候波动变化。(二)根据整理收集的史料灾害,分析出叁大古都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1.从时间的尺度上看,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叁大古都旱涝灾害的频率都是在波动变化的,东汉和隋唐时期洛阳的水灾异常的多,北宋时期开封旱涝灾害皆比较多发;从空间分布上看,由于区位的不同,洛阳的水灾显着地多于长安,旱灾明显地少于长安,洛阳总体上比长安湿润。2.据综合统计,虽然唐后期、五代、北宋时期已经进入黄河的泛滥期,且泛滥的规模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黄河决溢的地点多在远离开封的河北、山东和河南的北部、西部地区,黄河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对开封构成直接的威胁。(叁)通过比较两周、两汉、隋唐及北宋时期的都城位置,从宏观上和具体位置上探讨了都城的迁移规律:1.从宏观上分析得出:在历史上气候比较湿润的时期,都城往往定位于水灾较少的长安地区:相反,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时期,都城就会选择建立在洛阳或开封地区。2.都城在长安洛阳及开封的具体位置,也是在变化的,长安古代城址由渭河北岸迁至渭河南岸,并由一级阶地迁至二叁级阶地;洛阳古代城址伴随着时代逐渐由东向西迁移,而且早期城址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洛河北岸的沿河高地,只是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才敢跨越洛河扩展城区。(四)都城迁移的原因分析为:1.自古至今,地形、水系、土地、气候、灾害等是城市选址建设所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良好的环境资源条件有利于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的环境变化和灾害则严重影响都市的建设发展。尤其是洪水灾害,会直接破坏城市设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2.我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国家都城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反复迁移,以及后来的东移开封,和南移到长江下游平原,除了军事政治因素之外,环境资源条件及其变化,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3.在都市迁移过程当中,有些情况下表现为军事政治或者民族矛盾所驱动,但是其背后隐含的根本因素,仍然是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变化。历史上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都市发展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2].李燕.古代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都市发展迁移论文-仇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