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的微型原子钟论文-包婉静

基于的微型原子钟论文-包婉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的微型原子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铷原子频标,激光抽运,稳频,微波探询信号

基于的微型原子钟论文文献综述

包婉静[1](2019)在《微型激光抽运铷原子钟相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铷原子频标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统微波频标,其发展方向为追求更低的功耗、更小的体积以及更高的稳定度。现有的商业铷钟仍然存在功耗、体积较大等缺点,所以文章以降低功耗、减小体积为研究目的,针对铷原子频标的光源和射频链部分展开研究。针对光源部分,文中介绍了利用激光器替代光谱灯作抽运光源的优点,研制了一种基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进行铷原子抽运的相关控制电路,具体包括恒流源、温控电路以及激光频率的反馈控制的研制工作,电流波动和控温精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初步实现将激光频率锁定到铷原子D1线上。该方案与采用光谱灯作抽运光源相比,在体积、功耗方面均有所优化。针对射频链部分,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锁相环产生相位非连续且带调制的微波探寻信号的方案。利用单片机对时序进行合理控制,有效屏蔽调制信号频率在跳变时引入的噪声,另外对微波功率进行温度补偿控制,并测得整机闭环的稳定度约为1.2×10-11/(?)(1s≤τ≤100s),该指标与原方案测得的指标相比并未发生恶化,满足小型商业铷钟的指标需求。另外该方案所用功耗仅为原方案的一半,而且产生的微波信号的功率可调范围大,调节精度高。文中提出的改进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结构的复杂程度,减小体积,并且减小功耗,为铷钟的集成化、小型化发展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廉吉庆,涂建辉,缪培贤,陈大勇,杨世宇[2](2017)在《美国Micro-PNT集成化微型主原子钟技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DARPA针对Micro-PNT系统对微型高精度时钟模块的需求开展了集成化微型主原子钟技术(Integrated Miniature Primary Atomic Clock Technology—IMPACT)研究项目,旨在开发一种体积功耗与CSAC相当但性能达到铯原子钟水平的新型微原子钟。IMPACT项目的主要承研机构包括Microsemi公司、Sandia实验室、OEwaves公司、美国宇航公司电子与光学实验室等,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冷原子钟技术方案、离子囚禁技术方案及微型光频标方案等。本文总结和分析美国在集成化微型主原子钟技术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6原子钟与时频技术》期刊2017-05-23)

张建,宁永强,张建伟,张星,曾玉刚[3](2014)在《微型铷原子钟专用795nm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铷(87 Rb)原子钟激励光源微型化和高温工作的特殊需求,设计并制备了对应铷原子能级跃迁的795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首先,根据k·p理论计算了InAlGaAs/AlGaAs量子阱的价带能级和材料增益,得到最优的量子阱组分和厚度;然后,采用一维传输矩阵方法设计了795nm波段的布拉格反射器(DBR),根据完整结构VCSEL器件的驻波场分布设计了掺杂分布;最后,采用金属有机气相外延(MOVPE)技术生长了优化的795nm VCSEL外延结构,并制备了氧化限制型非闭合台面结构的795nm顶发射器件。实验显示:封装后的75μm口径器件可在室温至85℃范围内连续工作,最高功率为17mW,激光光束呈圆形,发散角为15°,激射波长的温漂系数为0.064nm/℃;在温度为52℃、注入电流为100mA时,激射波长位于794.7nm(对应铷原子钟需要的波长),基本满足铷原子钟激励光源对波长稳定和高温工作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4年01期)

任小红,闫树斌,刘俊,秦丽,熊继军[4](2010)在《Rb~(87)微型CPT原子钟信号源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干布局(CPT)原子钟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导航、电力以及数据传输等各个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微型CPT原子钟的研制有着重大的意义。这里针对目前微型CPT原子钟对微波信号源的要求,采用锁相环倍频技术设计了一种中心频率为3.417340GHz的微波信号源,该信号源可以满足Rb87微型CPT原子钟的研制,这为微型CPT原子钟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0年11期)

荆彦锋,闫树斌,秦丽,任小红[5](2010)在《CPT原子钟的微型原子泡加工工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泡是CPT(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钟物理部分的主体,对于微型原子钟而言,传统的吹玻璃法已不再适用,必须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设计加工原子泡。介绍了利用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结合吹玻璃法、空心光纤嵌套法和MEMS方法加工微型原子泡的工艺以及碱金属原子和缓冲气体的几种常见的注入方法。(本文来源于《时间频率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邓科,郭涛,苏娟,郭等柱,刘璐[6](2009)在《CPT微型原子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了北京大学课题组CPT微型原子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小型化锁相环伺服电路的设计,低功耗低噪音VCO的制作,微型化铷原子气室的封装等等。其中伺服电路尺寸为12cm2,能够完成系统自动寻峰并锁定的功能。VCO的自由运行稳定度优于3*10-9,功耗仅为8mW。MEMS工艺封装的微型化铷原子气室体积0.3cm3,可以提供1.8kHz线宽的CPT信号。这些都为实现CPT微型原子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2)

苏娟,邓科,何凯旋,汪中,郭等柱[7](2009)在《基于阳极键合工艺的芯片级原子钟~(85)Rb微型气室封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气室的制作是微型原子钟和微型磁力计等器件研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本课题组基于阳极键合技术,在打孔硅片的一面先键合了Pyrex玻璃,通过迭氮化钡和氯化铷的化学反应将生成的金属铷和缓冲气体充入硅片小孔中,然后在硅片另外一面键合Pyrex玻璃进行密封,从而实现了几个mm3体积的微型85Rb原子气室封装。测得了该气室的CPT信号,线宽为1.7kHz,吸收对比度约为1.5%,能够满足芯片级原子钟的实验要求。(本文来源于《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2)

赵信毅[8](2007)在《微型原子钟铷腔的设计与封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钟的发展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们对它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原子钟的高精确度对工作环境的依赖性大,传统的原子钟必须要有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来维持,因此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寻求新的原理支撑,简化原子钟的结构,以微型化工艺推动原子钟更加广泛的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国家863计划支持而开展的。本论文在充分研究了原子钟的工作原理和微制造工艺的前提下,通过理论计算、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等方法,对铷腔的封装结构和封装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铷封装专用设备进行了前期研制。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是原子钟的基本理论:对铷原子结构,特别是超精细能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铷腔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其次是铷蒸气腔的设计及工艺:对铷腔的工作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温度、磁场和缓冲气体;此外,对于硅腔体的MEMS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各种工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再次是铷腔的封装及工艺:采用阳极键合工艺,对封装过程中的温度、直流电压、和键合压力进行了大量试验,测试出了封装后腔体的漏率;对封装的新型工艺进行了研究。最后是铷封装专用设备的研究:分析了铷封装的特性,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集中对阳极键合的键合台和真空腔的真空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试制了部分样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9](2004)在《美研制出微型原子钟》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30日出版的美国《实用物理快报》介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新研制的微型原子钟时说,这种微型原子钟的体积仅为普通原子钟的1%,其内部运转部分小如米粒,所需电能低于七万五千分之一瓦,可以以电池为动力。这种新型原子钟的基本原理与NIST-F1喷泉式铯原子(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期刊2004年11期)

王俊鸣[10](2004)在《美研制出微型原子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纽约8月31日电( 王俊鸣)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日前公开展示了新研制的微型原子钟。据称,这种原子钟计时精确,可用于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有助于保障通讯的安全性,以及加强导航定位系统的精确度。   8月30日出版的美国《实用物理快报》介绍这(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04/09/02)

基于的微型原子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DARPA针对Micro-PNT系统对微型高精度时钟模块的需求开展了集成化微型主原子钟技术(Integrated Miniature Primary Atomic Clock Technology—IMPACT)研究项目,旨在开发一种体积功耗与CSAC相当但性能达到铯原子钟水平的新型微原子钟。IMPACT项目的主要承研机构包括Microsemi公司、Sandia实验室、OEwaves公司、美国宇航公司电子与光学实验室等,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冷原子钟技术方案、离子囚禁技术方案及微型光频标方案等。本文总结和分析美国在集成化微型主原子钟技术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的微型原子钟论文参考文献

[1].包婉静.微型激光抽运铷原子钟相关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

[2].廉吉庆,涂建辉,缪培贤,陈大勇,杨世宇.美国Micro-PNT集成化微型主原子钟技术的发展[C].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6原子钟与时频技术.2017

[3].张建,宁永强,张建伟,张星,曾玉刚.微型铷原子钟专用795nm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4

[4].任小红,闫树斌,刘俊,秦丽,熊继军.Rb~(87)微型CPT原子钟信号源的设计[J].通信技术.2010

[5].荆彦锋,闫树斌,秦丽,任小红.CPT原子钟的微型原子泡加工工艺综述[J].时间频率学报.2010

[6].邓科,郭涛,苏娟,郭等柱,刘璐.CPT微型原子钟研究进展[C].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7].苏娟,邓科,何凯旋,汪中,郭等柱.基于阳极键合工艺的芯片级原子钟~(85)Rb微型气室封装[C].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8].赵信毅.微型原子钟铷腔的设计与封装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9]..美研制出微型原子钟[J].发明与创新.2004

[10].王俊鸣.美研制出微型原子钟[N].科技日报.2004

标签:;  ;  ;  ;  

基于的微型原子钟论文-包婉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