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租时期论文-孙源

英租时期论文-孙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租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台,传统建筑,英租时期,威海

英租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孙源[1](2018)在《福台——以烟囱为例探威海英租时期建筑与胶东半岛传统建筑之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福台"为例,分析威海市在英租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能够明显体现中西文化冲突激荡时期的建筑形式和融合包容的建筑构件,对比英租时期建筑中的"福台"与其在传统建筑中形态和内在的异同,分析两种建筑之间的文化联系和分别的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期刊2018年05期)

刘本森[2](2018)在《东鸣西应:英租时期威海卫警察制度的建立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后,在威海卫建立了警察制度。威海卫的警察制度脱胎于英国的海外殖民警察制度,具有准军事化的特点,也有完善的制度、机构和规章。它接受儒家信念作为管理的基础,使用村董制度而不是警察制度作为维持租借地法律和治安的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治理方式的借鉴。这是中国传统治安制度与西方现代警察制度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东西方治理方式的互相影响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城市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郭思远[3](2017)在《浅谈威海英租时期前后所建建筑的细部构造特点及设计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威海市的近代建筑有着独特的建筑韵味,其中西合璧的建筑模式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本文主要以威海市内的部分具有英式建筑特点建筑为例,浅谈有关英租时期前后所建建筑的细部构造特点及设计美学体现手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8期)

张叁鑫[4](2014)在《英租威海卫时期的鸦片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租威海卫时期,威英政府同意鸦片在威海卫的种植、运输、销售。同时,威英政府对鸦片进行着严格的管理控制,基本上都控制在洋商手中,这样就满足了英国当初选择威海卫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4年14期)

张叁鑫[5](2014)在《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烟酒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烟酒商号由于威海卫的殖民地地位,决定了进出口权为外商所控制,中国烟酒商号不过是外国资本家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工具。但做为进出口商与广大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却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4年21期)

张叁鑫[6](2014)在《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盐业商事制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租威海时期,威英政府对于重要的盐业进行了规整,并且借鉴青岛和宁海地区盐业的规定,重点对盐业进出口进行管理,进而达到其发展殖民地经济并稳固其统治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4年21期)

张军勇[7](2014)在《西风东渐中的洋学堂与新式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1898年5月23日,甲午战争后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刚刚归还中国。5月24日,英国海军就在刘公岛举行了占领租借地的升旗仪式,从中国手中接管威海。短短两天之内威海上空叁易旗帜,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一位在场的年轻中国海军军官——张伯苓。他痛彻地感悟到中国再不自强将(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报》期刊2014-03-28)

杨发源[8](2013)在《英租时期威海卫功能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1898年7月1日,中英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威海卫开始了长达32年的英租时期。英租威海卫主要是对俄强租旅大的回应,事出仓促。英国对威海卫的定位一直较为模糊。英租时期,威海卫的城市定位发生了叁次较大变动:即军港、经济中心、疗养旅游胜地。英租中后期,威海卫主要是作为英国海军的夏季疗养基地和旅游胜地而闻名。(本文来源于《城乡社会观察》期刊2013年00期)

丛晓丹[9](2013)在《英租时期威海卫乡村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治理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事关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本文以英租时期威海卫的乡村治理为研究对象,使用档案、方志等地方资料,探讨近代威海卫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化,总结其经验教训,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前,威海卫的乡村治理是在传统宗族、乡绅、和村董的联合下进行的。英国租占为威海卫之初,由于忙于划界和镇压人民的抗英斗争,无暇顾及乡村事务。当在威海站稳脚跟后,英殖民者便对威海卫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改革,进而全面推行总董制。英殖民后期,威海各界要求地方自治的呼声日益强烈,英殖民政府迫于无奈,只能顺应浪潮,推行地方自治。值得注意的是,英殖民者进驻威海卫之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威海当地传统的文化,而是运用“因其俗,循其制”的治理办法,在保留威海卫乡村自我管理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英国的法治观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治理模式,并且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虽然这种治理模式与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自治大相径庭,但它的成功告诉我们:如果要尽量避免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和不稳定,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与利用现有的本土资源,尊重传统文化,这不仅与现代文明不相矛盾,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3-05-28)

袁云冰[10](2013)在《英租威海卫时期英语语言软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对语言软环境的研究逐渐产生了兴趣。语言软环境是个新兴课题,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刚刚起步。本论文以《威海卫天琴鸟报》为例,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尝试对英租威海卫时期(1898-1930)英语语言软环境进行研究。英语语言软环境的研究可以以福尔.克罗夫的批评话语分析的模式为理论基础展开。英语语言软环境主要包括该社团内部成员和大众媒体对英语口语及书面语的使用情况和采取的语言态度,政府制定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以及其他影响语言使用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威海卫天琴鸟报》是英国驻威部队军方于1900年底创办的唯一一份英文报纸.笔者以收藏在威海市档案馆的八十叁期《威海卫天琴鸟报》原版报纸复印件为素材展开研究。本论文首先从报纸的创办背景、出版发行、性质地位和内容构成等方面对《威海卫天琴鸟报》进行简单介绍。接下来对报纸内容进行重点分析。笔者从报纸的“最新电文”和“当地新闻”两个栏目中选取了九条新闻,运用范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展开研究;从词汇选择、用词特征和句法结构叁个角度入手,对该报新闻语言的词汇密度,简单词、缩略词、修饰词和数量词的使用,以及句式结构和修饰关系进行了实例分析。同时,笔者从报纸“社论”栏目中选取了四则社论,运用公关话语分析理论展开研究;主要从情态动词的用法和人称代词的指示意义角度对社论语言进行分析。另外,笔者还对报纸中出现的叁则广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且分析讨论了副刊中的两篇随笔和一则笑话。随后笔者根据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结合该报纸的信息来源,编辑特点,发行对象和报纸内容,综合考虑报纸语言的上述特点,初步探讨了《威海卫天琴鸟报》承载并反映出英租威海卫时期英语语言软环境的工作机制。本课题研究有两个发现。首先,《威海卫天琴鸟报》中的新闻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词汇密度高;2大量使用简单词和缩略词;3数量词,修饰词使用少;4句式结构单一,固定在主渭宾、主系表和主动补叁种结构上。在非新闻语言方面,《威海卫天琴鸟报》的编辑们运用特定的情态动词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而第一人称代词的大量使用有助于拉近编辑和读者的距离。《威海卫天琴鸟报》中的广告语言具有句子短小,信息量大,忽略修辞等特点。其次,英租威海卫时期(1898-1930),威海卫英租界这个言语社团内英语语言软环境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英语的主要使用者是英籍驻威移民,第二,该言语社团内英语用词简洁,英语使用次数频繁,并且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第叁,政府、大众媒体和个体英语使用者都尽力保证英语的规范使用。第四,威海卫英租界的英语不仅承担着信息传递的功能,而且成为满足社区内英籍移民个体归属感和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第五,以中国地名为代表的新词语的使用。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对英语语言软环境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其次对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梳理和阐释,将该理论运用于英语语言软环境的研究,并通过个案研究分析,揭示了特定地区英语语言软环境的特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对话语分析理论的完善和英语语言软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1)

英租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国租占威海卫之后,在威海卫建立了警察制度。威海卫的警察制度脱胎于英国的海外殖民警察制度,具有准军事化的特点,也有完善的制度、机构和规章。它接受儒家信念作为管理的基础,使用村董制度而不是警察制度作为维持租借地法律和治安的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治理方式的借鉴。这是中国传统治安制度与西方现代警察制度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东西方治理方式的互相影响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租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孙源.福台——以烟囱为例探威海英租时期建筑与胶东半岛传统建筑之渊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8

[2].刘本森.东鸣西应:英租时期威海卫警察制度的建立与调适[J].城市史研究.2018

[3].郭思远.浅谈威海英租时期前后所建建筑的细部构造特点及设计美学[J].中国文艺家.2017

[4].张叁鑫.英租威海卫时期的鸦片调查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

[5].张叁鑫.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烟酒研究分析[J].商.2014

[6].张叁鑫.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盐业商事制度分析[J].商.2014

[7].张军勇.西风东渐中的洋学堂与新式教育[N].中国档案报.2014

[8].杨发源.英租时期威海卫功能的变迁[J].城乡社会观察.2013

[9].丛晓丹.英租时期威海卫乡村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10].袁云冰.英租威海卫时期英语语言软环境研究[D].山东大学.2013

标签:;  ;  ;  ;  

英租时期论文-孙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