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匀饱和论文-李侃禹

非均匀饱和论文-李侃禹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匀饱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恢复饱和系数,非均匀沙,超饱和输沙,叁峡水库

非均匀饱和论文文献综述

李侃禹[1](2018)在《水库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是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的重要参数,其取值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数学模型计算成果的可靠性.目前针对泥沙恢复饱和系数已开展大量理论研究,但对其取值与变化规律尚缺乏一致结论.依据叁峡水库库区实测水沙资料,通过分析超饱和输沙状态下库区泥沙含沙量的下包线得到了近似分组挟沙力,基于一维恒定流不平衡输沙方程推求了水库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分析了其随重力作用、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特性,并建立了超饱和输沙条件下水库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水库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受重力作用与水流紊动作用共同影响,取值范围可达0.01~10,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并且与悬浮指标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宋瑞霞,袁维红,周凤玺[2](2018)在《饱和多孔地基的非均匀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Gibson非均匀弹性地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土体波动分析中应用到的几种饱和土的非均匀地基。饱和土体非均匀性模型的选取对分析过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得到结果的准确程度至关重要。在分析比较已有研究中的几种非均匀性假定的模型之后,提出了具有很好收敛性的梯度幂函数非均匀地基的假定,并给出了这种地基在不同情况下的弹性模量、孔隙率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梯度幂函数假设具有很好的收敛特性,比较接近地基的真实特性;而现有的几种非均匀地基比较适用于土层厚度较小,并且比较接近于均匀地基的情况,反之则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不再适合用于描述地基的非均匀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汉青,曹小林,任圆圆[3](2018)在《非均匀饱和土中P-SV波的频散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iot多孔介质理论为基础,考虑到材料物理力学特性沿土体厚度方向呈连续变化,采用不分层的WKBJ分析方法推导出非均匀饱和土中P-SV波的频散关系方程式,得出非均匀饱和土中P-SV波的近似解析解,同时给出它们的数值实现算法.通过数值算例,分析P-SV波在非均匀饱和土中传播的相关特性,通过参数分析研究P-SV波的频散关系变化规律,给出不同参数下P-SV波(相速度c-波数k)的频散曲线图.结果表明,在非均匀饱和土中,平面P-SV波的传播具有频散特性,且材料的非均匀程度以及土层厚度对其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高丽娜[4](2016)在《含非均匀饱和孔隙层的层状介质中弹性波反射》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油、气和水资源的地层并不是简单的单相介质,而是由固体骨架和其中流体组成的多相孔隙介质。对于弹性波在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界面处的折射和反射问题的研究,不仅能更好的提供地层内部组成的有效信息,还能为探测地下石油、天然气和水等宝贵资源提供有利帮助。孔隙介质理论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Biot建立的流体饱和孔隙介质弹性波动力学理论即Biot理论,是现有对孔隙介质理论研究引用和采用最为广泛的理论。但对于两相流体饱和孔隙介质,在介观尺度下的斑块饱和理论比Biot理论能更好解释地震波的频散和能量衰减问题。在斑块饱和理论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White斑块模型、Johnson斑块模型和Pride斑块模型叁种斑块饱和模型。Pride斑块饱和理论在Biot理论框架下更易于应用,本文主要基于Pride斑块饱和理论,研究了弹性波在含非均匀饱和孔隙介质层的层状介质中的反射规律。为了解斑块饱和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特性,首先对White斑块模型和Johnson斑块模型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且对两种模型中的P波速度频散和能量衰减进行计算与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模型的差异性。然后介绍了Pride斑块饱和理论,计算分析了气-水系统与油-水系统中高、低含水饱和度下快纵波、慢纵波和横波速度频散和能量衰减,并比较了两种系统下速度频散和能量衰减的异同点。对弹性波在含非均匀饱和孔隙介质层的层状介质中的反射系数研究时,不失一般性,考查了两种分层情形:一是半无限大流体与半无限大斑块饱和孔隙介质组成的结构,二是更接近某些实际情况的一种结构即流体-斑块饱和孔隙介质-弹性固体组成结构。研究过程首先建立理论模型,采用亥姆霍兹分解,通过引入势函数得到各个介质层的基本场量和声场表达式,再利用边界条件求解出反射系数,计算并分析了气-水系统与油-水系统中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弹性波从流体入射至非均匀饱和孔隙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系数分别随频率、入射角和孔隙层厚度变化特点。计算结果表明非均匀饱和模型中的流体种类与含量对反射系数有显着影响。随着人们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含油、气、水等多相流体的非均匀饱和孔隙介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弹性波在非均匀饱和孔隙介质界面的反射特性,也为海底等其它地质条件下油气等资源的勘探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周凤玺,马强,米海珍[5](2015)在《非均匀饱和土层的波动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混合物理论的多孔介质模型,建立饱和土介质一维动态响应问题的控制方程,在基本方程中考虑土体的非均匀性以及变形过程中的固体颗粒相和孔隙流体相体积分数的变化.选取固体骨架位移、孔隙流体位移以及孔隙流体压力作为状态变量,利用Laplace积分变换建立问题的状态方程.作为数值算例,考虑饱和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沿深度方向按指数函数连续变化,利用打靶法和数值Laplace逆变换获得在阶跃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场物理量的瞬态响应,重点分析讨论材料非均匀性对饱和土介质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均匀性对饱和土的瞬态响应有显着的影响;在小变形假设下组分相的体积分数变化很小.(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周凤玺,宋瑞霞[6](2015)在《平面P-SV波入射时非均匀饱和土自由场地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Biot多孔介质波动模型,研究了非均匀饱和土层对平面P-SV波入射时的动力响应.考虑饱和土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沿厚度方向连续变化,利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和动力刚度法,分析了平面入射P-SV波在非均匀饱和土层中的反射和透射,并给出了基岩表面和自由表面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基于理论推导结果,数值分析了平面SV波入射下非均匀饱和土自由场地的动力响应,其中假设饱和土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沿土层深度按幂律梯度变化.数值结果表明,平面SV波入射所引起的地面位移与基岩位移之比均随土层厚度和土体的非均匀程度、波的入射角和入射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且其竖向位移比的减小更为显着,厚土层对地震波的耗散作用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周凤玺,任圆圆[7](2015)在《非均匀饱和土中SH波的频散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Biot多孔介质理论,考虑到材料物理力学性质沿土体厚度方向呈连续变化,应用不分层的WKBJ法进行整体分析,并且推导了非均匀饱和土中SH波的频散方程,得到了非均匀饱和土中SH波的近似解析解,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算法,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非均匀饱和土中的SH波的传播特性,并研究了当饱和土中材料参数变化时SH波的频散关系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厚度的SH波(相速度c-波数k)频散曲线图。(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李斌[8](2015)在《多相流体非均匀饱和岩石依赖温度的地震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步伐的不断深入,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已经由原来普遍的构造油气藏转变为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性油气藏。一方面,由于勘探目标变得更深、更小,对储层预测的高精度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勘探难度成倍上升;另一方面,储层预测的根本目的不仅要能判别储层的存在与否,预测储层发育的好坏程度,同时也要定量化判定储层中所含流体的性质,流体对储层波场特征的影响。而定量化判定主要依靠地震岩石物理学来架设地震数据(属性参数)与油藏特性(储集参数)的关系“桥梁”。地震岩石物理学主要利用储层岩石及其所含流体性质与地震属性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岩石弹性、粘弹性和各向异性等物理特性的系统理论和介质模型,建立地震属性参数与储层、油藏特性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通过流体替换模拟等技术手段,为岩性油气藏、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基础依据。而流体替换的核心是Gassmann等效介质理论,因此,利用Gassmann方程对弹性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在确定了基于Gassmann等效介质理论为研究核心内容后,介绍了岩石物理学中重要的理论模型,包括Hashin‐Shtrikman界限、V‐R‐H平均模量模型、Wood流体模量公式、Kuster‐Toks?z理论、多孔介质的流体机制模型(Gassmann方程、Biot理论和BISQ模型)的假设前提与应用条件,并对一些经典的速度等效经验公式进行了总结。由于毛细管压力作用,不同岩性具有不同的流体压力,使得流体饱和度存在差异。在毛细管压力平衡状态下,本文依据叁相饱和流体的Brooks‐Corey模型、Gassmann理论以及边界理论,探讨了非均匀饱和岩石声学性质与含水饱和度定量关系,计算了非均匀饱和多孔岩石的地震响应,并揭示了在不同流体饱和状态下纵、横波速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若想从测得的地震波速度来推断储层性质,验证岩石物理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孔隙空间变形、裂缝密度、流体饱和度、构造应力、岩性和温度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地震速度空间的形变。通过分析模拟储层条件下岩石样品的核心属性,对描述温度对地震波速衰减的影响是非常有用的。本文根据不同的温度环境下,对Gassmann表达式进行了适应温度的修正,在不同岩性介质上,验证改进Gassmann方程进行流体替换的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的一致性,并计算了其Q值变化。对于不同温度下地震响应的差异,一种解释是Gassmann方程假定的剪切模量是不受流体存在的影响,由于流体引起的化学机械减弱,特别是高压和高温下微裂缝产生时,孔隙流体对饱和岩石的剪切模量有着显着的影响;另一种解释是温度不同时,流体的物理属性发生了变化,包括密度、粘度、速度和模量等,从而导致饱含流体岩石的地震响应存在差异性。在饱含水岩石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多相非均匀饱和岩石依赖温度的Gassmann流体替换,展示了饱含多相流体在不同温度下地震速度之间的差异,为油气的识别提供了可靠的岩石物理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任方方,郭巨海,黄惠明,王义刚[9](2014)在《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恢复饱和系数是研究河床演变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选取至关重要。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关于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维超饱和输沙法和泥沙运动统计理论法。一维超饱和输沙法是通过对一维河床变形方程进行简化和分析,得到适用于该地区的恢复饱和系数,韩其为等基于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建立了相应的恢复饱和系数表达式。通过总结归纳2种方法得到的研究成果,分析各家公式的差异及适用范围,考虑恢复饱和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恢复饱和系数一般通用公式,在工程实践中,考虑各个影响因子,对公式中的参数进行率定即可。(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胡文韬,夏唐代,陈炜昀,黄睿[10](2014)在《隧洞压力引起的非均匀初始应力场对饱和土的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增量弹性动力理论研究了初始隧洞压力引起的非均匀应力场对初始均匀且各向同性饱和土体的纵向动力响应问题。研究了土体在初始应力场作用下的非均匀性,在平面应变的假定条件下建立了饱和土体的纵向动力方程并得到纵向振动的解析解答。最后分析了初始隧洞压力引起的初始应力场对土体纵向阻抗的影响,并与现有的解答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4年09期)

非均匀饱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Gibson非均匀弹性地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土体波动分析中应用到的几种饱和土的非均匀地基。饱和土体非均匀性模型的选取对分析过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得到结果的准确程度至关重要。在分析比较已有研究中的几种非均匀性假定的模型之后,提出了具有很好收敛性的梯度幂函数非均匀地基的假定,并给出了这种地基在不同情况下的弹性模量、孔隙率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梯度幂函数假设具有很好的收敛特性,比较接近地基的真实特性;而现有的几种非均匀地基比较适用于土层厚度较小,并且比较接近于均匀地基的情况,反之则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不再适合用于描述地基的非均匀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匀饱和论文参考文献

[1].李侃禹.水库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特性[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2].宋瑞霞,袁维红,周凤玺.饱和多孔地基的非均匀特性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刘汉青,曹小林,任圆圆.非均匀饱和土中P-SV波的频散特性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8

[4].高丽娜.含非均匀饱和孔隙层的层状介质中弹性波反射[D].吉林大学.2016

[5].周凤玺,马强,米海珍.非均匀饱和土层的波动响应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5

[6].周凤玺,宋瑞霞.平面P-SV波入射时非均匀饱和土自由场地的响应[J].地震学报.2015

[7].周凤玺,任圆圆.非均匀饱和土中SH波的频散特性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5

[8].李斌.多相流体非均匀饱和岩石依赖温度的地震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9].任方方,郭巨海,黄惠明,王义刚.非均匀沙恢复饱和系数研究综述[J].浙江水利科技.2014

[10].胡文韬,夏唐代,陈炜昀,黄睿.隧洞压力引起的非均匀初始应力场对饱和土的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

标签:;  ;  ;  ;  

非均匀饱和论文-李侃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