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和维吾尔语词汇构成中的思维方式

论汉语和维吾尔语词汇构成中的思维方式

一、论汉维词汇构成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群,张积家,范丛慧[1](2021)在《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歧义词的种类繁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着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个民族的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并无显着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在长时加工条件下,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随着加工时间增加,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米娜玩尔·夏吾东[2](2019)在《汉语影视剧的维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产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的电视电影产业的进展神速,但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同志限于国语水平,目前还无法直接观看国家通用语言的影视剧,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所以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加强相关民族语言翻译工作,尤其是红色题材的影视剧和有关我国5000年伟大历史的古装剧的翻译,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爱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剧中出现的网络词语以及部分历史称谓等的汉维翻译问题越来越多。本文利用经验总结法与文献法对新疆影视翻译业展开了全面调查。本文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影视剧事业发展的现状,从汉语影视剧维译的特点出发,重点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汉语影视剧维译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二、汉语影视剧维译中的难点及处理方法。前一个问题,不仅结合影视剧的翻译特点和翻译原则分析和探讨了汉语影视剧维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且区分影视剧片名和台词,进行了相关的量化分析,使读者对于影视剧的相关翻译现状和特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后一个个问题,本文区分方言词语的翻译、网络词语的翻译、熟语的翻译和历史称谓的翻译四个方面,总结了难点的存在原因及翻译具体处理。这些都为汉语影视剧维语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些思路。希望为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作为晚辈后学,本文会出现错漏等方面问题,不当之处烦请批评指正。

董守志[3](2018)在《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在全面而详尽地描写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状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和动因以及复音化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的影响。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总结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规律,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史的研究。2.解释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动因及机制的研究。殷周之际,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复音化是三千年以来汉语词汇史中发生过的最重大的变化。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及发展深刻影响了汉语的基本面貌。复音化前,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在词汇总量一直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选择为每一个新词都创制全新的语音形式还是借用已有的音节或者在已有音节的基础上略作改变来记录新词,都会导致单音节不堪重负或者单音节内变化太多,区别度降低等问题。这样就背离了决定语言结构最基础的原理之一——象似性原则(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单音节内部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区别新词,不足以承担新词的大量产生时,在已有的音节上增加一个音节,组合音节来构成新词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就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复音节是单音节内部区别特征不足以应对语言的发展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区别特征。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复音词的衍生模式一共有三大类:语音构词、派生构词和复合构词。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构词和派生构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复合构词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主要的复音词构词方式。而在复合构词内部,联合式与偏正式所占比例最高,在中古时期超过70%,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和重叠式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偏正式和联合式一直在复合构词内部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先天优势:汉语中偏正短语和联合短语本来就比其他结构方式的短语多;第二,后天优势:相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决定了偏正式和联合式比其他格式的短语更容易词汇化;第三,动宾式、主谓式和述补式的后天劣势:由动词参与的短语词汇化难度大。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语音系统的简化和双音节音步韵律的建立。对于词汇系统的影响是,新造词更多使用复音节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复音词进入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汉语在中古的魏晋时期转变为以复音节为主的语言。复音化对语法系统的影响有:(1)丰富了汉语构词法,产生了全新的构词方法——合成构词。复音化以后,汉语构词从以构形为主转变为以合成为主。(2)促进了汉语语法系统的严密化。(3)深刻影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魏智慧[4](2017)在《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复杂理论尤其是涌现理论的相关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语言类型特征的系统涌现模式。我们首先将语言视作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并立足语言交际行为过程,以意义表达和理解为核心,从话语使用的典型模式、意义构建时的互动合作模式以及意义来源的具身体验模式三个层面对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系统涌现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性研究,以此希望打通语言类型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分野,并促进学界从语言运转过程对语言类型特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本文还利用此分析框架,通过对比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与汉语本族语语料库,对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视角下的动态汉语交际类型特征进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首先对传统语言类型学及类型特征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研究内容、方法和不足;(2)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复杂理论,并通过讨论复杂理论与语言系统的关系,阐述语言是个复杂适应系统,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论述奠定基础;接着从认知语言学、过程哲学、环境可供性理论、社会合作理论等角度对语言交际类型特征概念的内涵与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最后,结合涌现理论构建了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理论框架,分析讨论了语言交际类型特征涌现的机制、涌现过程以及根据语言的核心交际功能和交际过程提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多模式体现框架。(3)依据上述理论框架对SLA领域的目的语类型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并对来自四个国家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料库及汉语本族语语料库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来源国学习者偏误所反映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的共同之处以及差异之处。(4)本文基于复杂理论研究语言类型特征问题,拓宽了语言类型特征的研究范围以及复杂理论的应用领域。另外,本文也启示交际主体应从动态交际过程去理解和使用汉语类型特征,避免造成误解而导致人际沟通的失败。同时,本文从第二语言学习者视角观察汉语类型特征,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艾朝阳[5](2016)在《语言边界论》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科技高度发达,但语言到底是什么的老问题还没有解决。不仅老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而且新问题也在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或语言与存在的问题,也即语言的边界问题。本文企图通过回答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来寻求找到语言是什么的问题的新视角,以此促成语言存在的边界转向。因此其主要贡献在于(1)明确提出语言是边界。(2)发现语言有边界。(3)建立了语言边界运动体系。(4)提出并实施哲学的“whereis”范式。(5)提出并初步建立了语言边界方法论。(6)回答了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总之,某个意义上找到了语言的本质:语言是边界。也即是回答了语言是什么的根本问题。思想史上还少有提出过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更没有科学地回答过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回答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来接近对语言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我们的回答是:语言在边界。本文围绕语言在哪里的问题探索了三个方面、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本文探索了(1)边界的属性及语言边界思想的源头(2)语言边界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3)语言边界方法论。本文根据语言的边界属性也就是语言的边界性回答了语言是什么、在哪里、语言能力是什么、语法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本文提出边界是语言、知识和主体性三位一体的存在,所以,语言是边界的基本属性之一,由此提出建立新语言观、新知识观和新主体性观。文章把语言纳入整个宇宙的考虑中,认为语言是有层级性的存在,不是人类所独有的,指出人类语言(HL)的普遍语法受制于宇宙(世界)普遍语法,而人类语言的语法与语言能力也是有层级性的,各自有各自的边界条件。该研究为语法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界,发现现代有关的语言理论各有自己的正确性,而语言边界思想有利于消解有关语言的一些冲突进而达到统一。本文通过对人类语言的中观和微观的边界运动,探索了边界语法,揭示了人类语言的边界性,并运用语言边界方法对语言的历时与共时的本质、词与句的边界问题、外语教育问题、语言的感知与产出问题、人-机翻译的边界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索。通过该研究的实施,本文超越传统的“whatis”范式,开启了“whereis”的哲学范式,建立了语言学的语言边界理论,提供了另一种解决语言问题的途径。如果说海德格尔为存在找到了家——语言,那么我们为语言找到了“家”——边界,进而说明存在的循环本质。最终回答了语言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语言是边界。

玉斯英·玉素甫[6](2015)在《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中两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的角度,选取汉维成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维语言中以隐喻或转喻为认知手段的"以身喻物"成语的生成机制及其在认知形成过程中的异同。

樊国贤[7](2015)在《汉语和维吾尔语的“以身喻物”成语》文中提出汉语和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即在汉语和维吾尔语成语中含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这些成语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体,或者结合其他词语共同为喻体,通过转喻或隐喻的方式形成引申意义,以表达其他事物或抽象概念。本文选取汉语和维吾尔语成语为研究对象,对汉语和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进行分类,分析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以隐喻或转喻为认知手段的"以身喻物"成语在认知的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

樊国贤[8](2015)在《汉维“以身喻物”成语对比分析》文中认为作为人类的语言,汉维两种语言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但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等的差异,汉维两种语言在认知上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选取汉维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各家对汉维成语的观点,归纳出汉语和维吾尔语成语的突出特点,并对“以身喻物”概念范围进行界定,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对汉维“以身喻物”成语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分析归纳出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祖丽菲娅·阿克拜尔江[9](2014)在《汉语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吾尔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包括汉语、藏语、粟特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俄语等,相比之下,维吾尔语和汉语的接触历史最悠久,然而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表现在语言的词汇部分。为全面描写现代汉语对现代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本文在对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从汉语借词对维吾尔语构词方式的影响、词义及词义演变方面的影响进行描述和分析。词汇构成方面,阐述汉、维语词构成形式及其构词方式,探讨汉语借词对维吾尔语构词方式的影响以及汉语对维吾尔语新造词和混合词构成方式的影响,本文认为汉语借词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借入维吾尔语不仅影响维吾尔语的构词方法,还影响着维吾尔语的新造词和混合词。词义方面,阐述汉、维语词汇的词义,并对比分析汉、维语词义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探讨汉语对维吾尔语词汇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的影响,本文认为词汇的理性意义方面汉语对维吾尔语名词的外延及内涵部分有一定的影响。而色彩意义方面,汉语对维吾尔语词汇的语体色彩影响比较大。词义演变方面,汉语借词进入维吾尔语后,伴随维吾尔语的发展,借词的词义也产生了变化,有的根据原义进行了词义的扩大,有的直接改变了词汇的原有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维吾尔族人民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汉语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对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对巩固和维护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创建繁荣的边疆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彭凤,靳焱,韩涛[10](2013)在《从汉维词汇多角度分析汉维思维方式的差异》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民族格局。文章通过从汉维语味觉词汇发展的理据对比、汉维词汇概念范畴化认知特点对比、汉维味觉词义引申特点对比三方面入手,由点到面地论述了汉维思维方式差异,提出汉民族倾向于立足主体主客不分的具象性思维方式,维吾尔民族倾向于主客分离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二、论汉维词汇构成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汉维词汇构成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1:短时加工条件下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对汉语歧义词的消解
    2.1 被试
    2.2 设计
    2.3 材料
    2.4 仪器和程序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语境促进效应分析
        2.5.2 反应抑制效应分析
    2.6 讨论
3 实验2:长时加工条件下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对汉语歧义词的消解
    3.1 被试
    3.2 设计、材料、仪器
    3.3 程序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语境促进效应分析
        3.4.2 反应抑制效应分析
    3.5 讨论
4 综合讨论
    4.1 关于两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歧义词消解机制
    4.2 关于汉语母语者在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与抑制效应
    4.3 关于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
        4.3.1 关于语境促进效应的民族差异
        4.3.2 关于反应抑制效应的民族差异
    4.4 研究启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2)汉语影视剧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之处
一、我国影视剧翻译的发展历程与新疆少数民族影视剧翻译的现状
    (一)我国影视剧翻译的发展历程
        1.建国前的影视翻译
        2.建国以来的影视翻译
    (二)新疆少数民族影视剧翻译的发展历程
        1.建国初期到2009年新疆少数民族影视剧翻译的发展阶段
        2.2010年以来的发展时期
    (三)新疆少数民族影视剧翻译的现状
        1.新疆民语影视译制业译制语种格局
        2.维吾尔语译制机构
        3.维吾尔语译制作品对象
二、影视剧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的区别及特点
    (一)从翻译的定义看影视剧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的区别
    (二)影视剧翻译的特点
        1.大众性
        2.口型制约
        3.综合性
        4.瞬时性
三、影视剧翻译中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
    (一)影视剧中翻译原则的运用
        1.忠实性原则
        2.通俗化原则
        3.统一性原则
        4.功能对等原则
    (二)影视剧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1.翻译策略
        2.翻译方法
    (三)汉语影视剧的维吾尔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量化分析
        1 影视剧片名的维译研究量化分析
        2 汉语影视剧台词的维译研究量化分析
四、汉语影视剧维译中的难点及处理方法
    (一)方言词语的理解和翻译处理
    (二)网络词语的理解和翻译处理
    (三)熟语的理解和翻译处理
    (四)中国古装影视剧中古代称谓的翻译处理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价值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现状
        一、上古—中古专书复音词研究
        二、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历时研究
        三、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研究综述
        四、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小结
    第四节 语料选择
第一章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
    第一节 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一、以形式标记(合文)来判定复音词
        二、以语义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判定复音词
        三、借助修辞格式来判定复音词
        四、以复音组合语法性质的转移来判定复音词
        五、以出现频率来判定复音词
        六、从语法、语义、修辞、词频等多角度来判定复音词
    第二节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开始年代的争论
        二、汉语复音词产生于西周时代
        三、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
第二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与路径
    第一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
        一、复音化前上古汉语新造词的路径
        二、熵(entropy)与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三、上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必然性与路径
    第二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与语言类型学
        一、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二、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诸语系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三、世界上的语言词汇发展的类型学共性
第三章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计量研究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上古汉语(殷商—西汉)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的发展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的发展
    第四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发展
    第五节 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选择及原因
        一、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以偏正式与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二、从类型学角度看复音词衍生模式
        三、上古汉语早期复音词以偏正式为主的原因
        四、战国—中古汉语复音词以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和韵律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
        二、复音化与汉语韵律的建立
    第二节 复音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造词法
        二、复音化与基本词汇的发展
        三、复音化与一般词汇的发展
    第三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二、复音化与语法系统的严密化
        三、复音化与动补结构的发展
结语
    一、本文主要结论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主要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4)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语言类型学文献综述
        一、从分类学到语言类型学
        二、语言类型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特征研究
        四、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建构
    第一节 话语形式结构的复杂动态性分析
        一、复杂动态理论内涵概述
        二、静态语言观的根本缺陷
        三、话语形式结构的复杂动态性分析
    第二节 语言交际类型特征概念解析
        一、“类型”与“类型特征”辩证关系
        二、“语言类型”与“语言类型特征”
        三、“语言交际类型特征”概念界定
        四、语言交际类型特征多维度解析
    第三节 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涌现性分析
        一、语言交际类型特征与系统涌现现象的相似性
        二、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涌现机制分析
        三、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涌现过程分析
    第四节 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理论建构
        一、语言意义体现的话语使用模式
        二、语言意义建构的互动合作模式
        三、语言意义来源的具身体验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SLA领域的目的语类型特征
    第二节 中介语与目的语类型特征
        一、中介语中语言偏误的本质
        二、中介语中语言偏误形成的原因
        三、语言偏误在揭示目的语类型特征上的价值
    第三节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自建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
        二、自建汉语本族语语料库
        三、混合式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分析程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美国学习者中介语所反映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
        一、美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高频话语结构使用模式分析
        二、美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互动合作模式对比分析
        三、美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具身体验模式对比分析
    第二节 韩国学习者中介语所反映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
        一、韩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高频话语结构使用模式分析
        二、韩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互动合作模式对比分析
        三、韩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具身体验模式对比分析
    第三节 日本学习者中介语反映出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
        一、日本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高频话语结构使用模式分析
        二、日本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互动合作模式对比分析
        三、日本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具身体验模式对比分析
    第四节 泰国学习者中介语反映出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
        一、泰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者高频话语结构使用模式分析
        二、泰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互动合作模式特征对比分析
        三、泰国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具身体验模式特征对比分析
    第五节 不同国家学习者中介语反映出的共同汉语交际类型特征
    第六节 不同国家学习者中介语反映出的不同汉语交际类型特征
        一、美国学习者中介语突出反映出的汉语类型特征
        二、韩国学习者中介语突出反映出的汉语类型特征
        三、日本学习者中介语突出反映出的汉语类型特征
        四、泰国学习者中介语突出反映出的汉语类型特征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议与总结
    第一节 教学建议
        一、提高教材适用性
        二、优化教学设计
        三、打造个性化语言学习在线平台
    第二节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四、研究展望
附录一 访谈资料的整理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5)语言边界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面临的问题
        1.2.1 界线困境
        1.2.2 连续性与突变性困境
        1.2.3 语言变异性的困境
        1.2.4 历时与共时的关系
        1.2.5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差异性的困境
        1.2.6 言语感知与产出的非对应性困境
        1.2.7 有关语法和语言能力的困境
        1.2.8 机器翻译的困境
    1.3 语言边界的提出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1.5 研究设计与布局
    1.6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边界论的哲学基础:语言与存在问题
        2.1.1 存在与存在主义思想简评
        2.1.2 存在的有(理)与无(理)
        2.1.3 存在的虚实
        2.1.4 存在的语言转向
    2.2 语言边界性思想溯源
        2.2.1 老子与《道德经》
        2.2.2 孔子与《周易》
        2.2.3 威廉?洪堡特
        2.2.4 海德格尔
        2.2.5 维特根斯坦
        2.2.6 索绪尔
        2.2.7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边界思想
        2.2.8 乔姆斯基与生成语言学
        2.2.9 兰盖克、沈家煊与认知语言学边界
        2.2.10 徐盛桓、刘辰诞的句法边界
    2.3 语言边界论的科学基础
    2.4 此前语言与存在观的局限性述评
    2.5 既有边界观念的局限性述评
    2.6 小结
第3章 语言边界论的理论体系构建
    3.1 新边界观
        3.1.1 什么是新边界观?
        3.1.2 边界的基本属性
        3.1.3 边界的分类
        3.1.4 新边界观的建立
        3.1.5 小结
    3.2 语言存在的边界层级与边界条件
        3.2.1 语言介质的边界性
        3.2.2 语言起源的边界运动
        3.2.3 传统语言定义反思与语言层级
        3.2.4 语言的边界条件
        3.2.5 人类语言内部边界条件
        3.2.6 小结
    3.3 语言存在的边界结构与结构边界
        3.3.1 存在的结构
        3.3.2 语言存在的结构与语法结构的边界性
        3.3.3 语言边界结构模型
        3.3.4 小结
    3.4 语言存在的内容:意义与范畴边界
        3.4.1 范畴是语义的家
        3.4.2 范畴边界:个体的身份识别与身份认同
        3.4.3 “有”“无”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3.4.4 小结
    3.5 语言存在的方式:边界运动
        3.5.1 边界离合
        3.5.2 语音边界运动:音的离合
        3.5.3 词边界运动:词的离合
        3.5.4 句边界运动
        3.5.5 边界离合的规律
        3.5.6 小结
    3.6 语言边界方法论
        3.6.1 语言边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3.6.2 语言边界方法论体系
    3.7 小结
第4章 语言边界论的应用
    4.1 儿童言误映射律的发现
        4.1.1 儿童言误律的发现
        4.1.2 儿童言误律和成人言误律的发现
        4.1.3 儿童言误律对方言变异的映射
    4.2 解决索绪尔困境的初步方案
        4.2.1 词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假设
        4.2.2 对“索绪尔困境”的解释
    4.3 解决汉语字词困境的边界方法
    4.4 尝试对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的矛盾消解
        4.4.1 传统二元对立语言能力划分的缺陷
        4.4.2 合语法性问题
        4.4.3 语言能力的边界层级
        4.4.4 边界存有句法
    4.5 边界的通道性与外语导育法
        4.5.1 语言感知与产出的通道性
        4.5.2 外语导育论
        4.5.3 外语实践教育和外语导育论
        4.5.4 外语导育论基本理论体系
    4.6 导译法与栏杆边界定律
        4.6.1 栏杆边界定律
        4.6.2 “的地得”英译中的导译分析
    4.7 小结
结论
摘要(详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海德格尔对is的论述
附录C “的”圈定名词的边界
附录D “的”字边界圈定“小句”边界
附录E “的”字边界结构作谓语
附录F “的”字边界结构的其它情况
附录G “地”边界结构
附录H “得”连接程度、结果补语
附录I “得”边界结构的语法语用功能
附录J“得”作可能补语
附录K 综合语境“的”边界导译对照
附录L “没有” 调查

(6)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由隐喻形成的汉维“以身喻物”成语
    (一) 空间隐喻
    (二) 功能作用隐喻
    (三) 形貌性状隐喻
三、由转喻形成的汉维“以身喻物”成语
    (一) 以部分代整体
    (二) 以整体代部分
    (三) 以突显特征代抽象事物
四、汉维“以身喻物”成语异同比较分析
    (一)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相同点
    (二)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不同点
        1.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 在通过转喻和隐喻途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2.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也存在着喻体缺失或喻体不对应的现象。
        3.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中, 其转喻和隐喻所取对象的意义也存在着差异。
五、结语

(7)汉语和维吾尔语的“以身喻物”成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转喻形成“以身喻物” 成语
    ( 一) 以部分代整体
    ( 二) 以整体代部分
    ( 三) 以突显特征代抽象事物
二、由隐喻形成的“以身喻 物”成语
    ( 一) 空间隐喻
    ( 二) 功能作用隐喻
    ( 三) 形貌性状隐喻
三、汉语和维吾尔语“以身喻 物”成语异同比较分析
    ( 一) 汉语和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 相同点
    ( 二) 汉语和维吾尔语“以身喻物”成语 不同点
四、结语

(8)汉维“以身喻物”成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
        1.2.2 从词语的角度
    1.3 概念略说
        1.3.1 汉语和维吾尔语成语的特点
        1.3.2“以身喻物”概念界定
2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种类和特点
    2.1 由转喻形成的汉维“以身喻物”成语
        2.1.1 以部分代整体
        2.1.2 以整体代部分
        2.1.3 以突显特征代抽象事物
    2.2 由隐喻形成的汉维“以身喻物”成语
        2.2.1 空间隐喻
        2.2.2 功能地位作用隐喻
        2.2.3 形貌性状隐喻
3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比较分析
    3.1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相同点分析
        3.1.1 相同点
        3.1.2 相同点原因分析
    3.2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不同点分析
        3.2.1 不同点
        3.2.2 不同点原因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响铃马车》译文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汉语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况
    1.2 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前景
第二章 汉语对维吾尔语词汇构成方式的影响
    2.1 汉、维语构词方式对比
        2.1.1 汉语词的结构形式及其构词方法
        2.1.2 维吾尔语词的结构形式及其构词方法
        2.1.3 汉维语构词法比较
    2.2 汉语对维吾尔语词汇构成方式的影响
        2.2.1 维吾尔语中汉语借词的构成方式
        2.2.2 汉语对维吾尔语新造词构成方式的影响
        2.2.3 汉语对维吾尔语混合词构成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汉语对维吾尔语词义的影响
    3.1 汉、维语词义的构成及类型
        3.1.1 汉语词汇词义的构成及类型
        3.1.2 维吾尔语词汇词义的构成及类型
    3.2 汉、维语词义的形成
        3.2.1 汉、维语词的理性意义
        3.2.2 汉、维语词的色彩意义
    3.3 汉语对维吾尔语词义的影响
        3.3.1 汉语对维吾尔语理性意义的影响
        3.3.2 汉语对维吾尔语色彩意义的影响
第四章 汉语对维吾尔语词义演变的影响
    4.1 词义演变的类型及规律
        4.1.1 词义演变的类型
        4.1.2 词义演变的原因
    4.2 汉语对维吾尔语词义演变的影响
        4.2.1 词义的扩大
        4.2.2 词义的转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从汉维词汇多角度分析汉维思维方式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
二、汉维思维方式差异研究
    (一) 味觉词汇概念理据体现了汉维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二) 汉维词汇概念范畴化特点体现出的思维方式
        1. 汉维词汇概念范畴化认知特点对比
        2. 词汇范畴化特点体现出的汉维思维方式差异
三、味觉词汇概念引申体现的思维方式差异
    (一) 汉维味觉词汇引申特点的对比
        1. 酸
        2. 辣
        3. 苦
        ⑴表示生活困难的词汇和表达:
        ⑵表示劳动的辛苦:
        ⑶比喻表情很痛苦:
        ⑷表示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
        ⑸表达人的痛苦心情:
    (二) 汉维词汇引申特点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异
四、结语

四、论汉维词汇构成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J]. 杨群,张积家,范丛慧. 心理学报, 2021(07)
  • [2]汉语影视剧的维译研究[D]. 米娜玩尔·夏吾东. 新疆大学, 2019(10)
  • [3]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D]. 董守志.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4]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D]. 魏智慧. 厦门大学, 2017(08)
  • [5]语言边界论[D]. 艾朝阳. 湖南大学, 2016(06)
  • [6]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J]. 玉斯英·玉素甫.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10)
  • [7]汉语和维吾尔语的“以身喻物”成语[J]. 樊国贤. 文化学刊, 2015(07)
  • [8]汉维“以身喻物”成语对比分析[D]. 樊国贤.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2)
  • [9]汉语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研究[D]. 祖丽菲娅·阿克拜尔江.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10]从汉维词汇多角度分析汉维思维方式的差异[J]. 彭凤,靳焱,韩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标签:;  ;  ;  ;  ;  

论汉语和维吾尔语词汇构成中的思维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