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化现象论文-李明德,李巨星,刘婵君,高如

政治化现象论文-李明德,李巨星,刘婵君,高如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舆情,泛政治化,动力机制,因应策略

政治化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德,李巨星,刘婵君,高如[1](2016)在《网络舆情中泛政治化现象的动力机制与因应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网络舆情越来越具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作为理性舆论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对于"泛政治化"现象的应对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现实矛盾或冲突,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分析网络舆情中的"泛政治化"现象,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良性引导。[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利用传播学、政治学相关理论,在阐释网络舆情"泛政治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该现象所呈现的叁大现实表征:误解甚至反向认知政治主体、质疑诋毁政党、恶意拷问体制;指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形成的正向动力因素是传播权力转移、信息碎片化传播、官方回应能力不足以及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认识失当与表达的非理性;而对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起消解作用的逆向阻力因素是政府科学性的网络监管、媒体合理化的议程设置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结论]最终通过构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因应策略。(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马建英[2](2016)在《全球气候治理政治化现象和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峰会的落幕以及雾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各国的凸显,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挑战越来越大。从巴黎气候大会的成果来看,中国、美国和欧盟已呈现出更为积极合作的态势。然而,由于气候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国际政治学原理,国际博弈不可能因一次国际峰会的举办而销声匿迹。事实上,全球气候治理事关各国现实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国多重竞争与博弈在所难免。(本文来源于《中华环境》期刊2016年Z1期)

马卫红,桂勇[3](2016)在《社会冲突中的“政治化”现象分析——以业主维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冲突中常见"政治化"现象,通常被认为这是政府主动采取的理性应对方式。文章基于对业主维权的分析指出,"政治化"现象不一定是政府主动行为的结果,很可能是冲突博弈过程中各方使用"政治化策略"所致。文章随后指出"政治化"现象的持续可能带来不良社会后果,进而建议政府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区分政治性和非政治性议题,消解"政治化策略"的适用情境。(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6年01期)

许晓龙[4](2015)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泛政治化”现象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公共事件是指围绕现实中的某个社会事件产生,在网络空间引起网民广泛讨论并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党和政府政策或造成重大现实影响的公共事件。网络公共事件的讨论越来越具有"泛政治化"的倾向,各种问题在网络空间中都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并且总是与政府、执政党及政治体制关联在一起。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是网络公共事件"泛政治化"的双重进路。减少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泛政治化"倾向需要营造理性客观的舆论环境,并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电子政务》期刊2015年07期)

孔卫[5](2013)在《法律维稳政治化现象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自建国以来就为党和政府所重视。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维稳主要依据的是党的政策和各种政治运动。中国共产党自革命斗争年代以来一直注重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而政治运动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就是通过发动群众来达到一定的政治效果。在建国初期,经济利益和社会结构都很单一。在人们都能接受以平均社会为核心意识形态的情况下,社会容易治理,党的政策和政治运动被用作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民族遭受十年浩劫,从苦难中走出的中国人民开始寻求法制,大量的法律在这一时期被制定,维稳逐步走向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时代。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各种社会利益分化,群体性突发事件大量涌现。这不仅为社会稳定造成巨大隐患,也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战略的阻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极大重视。为此,各级政府都加大了维稳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却走向了一个“越维越乱”的怪圈。在社会大众心理上甚至出现了一个扭曲的认识,即要想在政府那里得到利益,就要敢于制造“麻烦”,没有“麻烦”,政府不会自动的把好处给你。所以有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维稳现象。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走向一个“越维越不稳”的怪圈,是因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叁十年的法治建设,我们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法律维稳却表现出了一种政治化的倾向。法的特性是一致性和普遍性,即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政治化的特性就是多样化和特殊性,不同的人在法律面前有不一样的待遇;法律被作为维稳的工具,服务于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法院在一些涉诉信访案件中一味追求社会效果,过多的考虑判决结果的社会影响,消解了法律的公平;司法不独立,法院在政法委的领导下,审判工作受到政法委的影响。这种法律维稳政治化现象使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受到消减,甚至扭曲,法律权威被消弭,进而导致维稳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法律维稳政治化对公众看待法律的态度影响也是巨大的。信访案件的激增,是公民“信访不信法”的直接体现。一旦出现损害公民利益的情况出现,很多群众选择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信访作为一种信息通道,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救济功能,但现实社会中,信访对于司法的影响,对政策的影响,使上访者的诉求得到了比司法途径更高效的解决。但这种解决往往是有违法治精神的。只有让信访回归本位,树立司法权威,才能使维稳跳出“越维越不稳”的怪圈。(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4-19)

赵杏根[6](2013)在《从“灾异”到“瑞应”——简论东汉生态现象的政治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较之西汉,东汉生态现象的政治化,在追寻生态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时,其随意性更大,所谓"瑞应"明显增多。儒家经典中的鬼神内容、西汉儒家人物以天命限制君权的意图和谶纬学说,是生态现象政治化的依据。汉代生态现象政治化,为限制君权而生,却发展成为君主服务的工具。通过生态现象政治化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儒者从企图限制君权到终于被君权奴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王继训[7](2012)在《北魏时期的崇佛热与佛教政治化现象研究——以“中研院史语所”编北魏佛教拓片五十叁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魏时期的崇佛热和佛教政治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北魏佛教拓片五十叁品,是研究崇佛热和佛教政治化现象不可多得的资料。考察可知,拓片中发愿文的内容直接表达了造像者的所思所想,尽管它表明此时人们已接受了生死轮回转世托生的观念,但发愿人不管是普通百姓、僧尼还是官吏,关注的却不约而同都是天下的太平、国家的昌盛与皇帝的延祚。在北魏,佛教史更像是一部政治史。(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2年09期)

范永康[8](2012)在《从心理分析走向政治批评——后精神分析文论的泛政治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精神分析文论从单纯的心理分析模式拓展为泛政治化的后精神分析文论范式。有两点成因: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吸收和改造;二是后现代政治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广泛应用。后精神分析文论的政治化进程是从拉康再出发的,拉康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重读弗洛伊德,打开了心理分析走向文化、社会、政治批评的通道。政治化后精神分析文论创建出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相结合的文论范式,这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倪春纳[9](2010)在《当代中国社会泛政治化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泛政治化现象,它是一种缺乏政治理性的行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根源,如: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媒介环境以及知识分子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泛政治化过程中凸显出了政治全能主义阴霾、理论建构的悖论和思维方式的非理性等问题。社会泛政治化的过分诉求可能会不利于合法性的维护和获得,也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卢瑜[10](2009)在《我国行政审判政治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制定法的角度来看,我国行政审判体制正式建立应当始于1990年《行政诉讼法》的正式实施生效。从那时起到目前为止,它已经风风雨雨的走过了近叁十年的历程。在这充满荆棘的法治建设大道上,行政审判从无到有,一路跌跌撞撞,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审判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现象,比如诉权保护范围宽窄变化,审理程序的反复、甚至虚置,判决依据的不一致等,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存在不符合制定法的要求或者与法治的要求相违背。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学界的热情关注和广泛讨论。大家一般是从法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现象的违法性,批判其不合理性,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修改法律或者重新立法进行规范。概括来讲,可以说是一种立法式的法学研究方法,即通过立法的方式改变或者纠正现实中出现的不合法现象及问题。其实从实证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是不太合适的,其对问题分析的标准是“制定法”或西方成熟法治模本,对问题解决、改变的方式是修改我们的制定法或重新立法,从而忽视了法律实践过程中的实效,及法律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研究与现实不合拍,二者间的差距渐行渐远……其实,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待、分析这些实践中产生的与制定法律不符的审判现象。“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笔者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我国法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法治发展过渡阶段的特有现象——行政审判政治化现象。所谓的行政审判政治化现象就是指在行政审判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与国家制定法规定或者法治原则、精神不一致、相违背的那些现象,而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因为贪污受贿、司法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所引起的,它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我国行政审判活动中的政治化现象表现在诉权保护、审理、判决等诉讼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政治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它们在各个环节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本文按照行政审判的流程分叁大块来分别归纳、分析、总结这些审判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的政治化现象。第一部分,诉权保护中的政治化现象表现有主动“开发案源”、“拒之门外”、“该立不立”、“冷处理”和“门径忽大忽小”等。第二部分,审理过程中的政治化现象有:1、审理方式的现实选择——究问式;2、大量庭外审理,审理程序反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3、被告出庭的妥协性——主要领导的邀请等。第叁部分,判决环节中的政治化现象有:1、判决依据的现实演变——法律突破的政治选择;2、判决方式的具体选择——政治水平高低彰显(判输判赢都不行);3、协调结案——行政审判政治化的集中表现。最后是结语,对这些行政审判过程中产生的政治化现象做一个整体上的评价。并指出这些审判实践中产生的政治化现象的优点和弊端,为我们的审判活动提供一个理论上的见解和分析,为以后的审判实践做一个探索性的思考。期望本文的主题能够使得大家对行政审判活动政治化现象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并进一步反思这些现象,为我们的行政审判体制改革乃至中国的法治发展做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益的思想准备和理论探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05-01)

政治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峰会的落幕以及雾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各国的凸显,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挑战越来越大。从巴黎气候大会的成果来看,中国、美国和欧盟已呈现出更为积极合作的态势。然而,由于气候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国际政治学原理,国际博弈不可能因一次国际峰会的举办而销声匿迹。事实上,全球气候治理事关各国现实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国多重竞争与博弈在所难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德,李巨星,刘婵君,高如.网络舆情中泛政治化现象的动力机制与因应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6

[2].马建英.全球气候治理政治化现象和实质[J].中华环境.2016

[3].马卫红,桂勇.社会冲突中的“政治化”现象分析——以业主维权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6

[4].许晓龙.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泛政治化”现象探微[J].电子政务.2015

[5].孔卫.法律维稳政治化现象之分析[D].南京大学.2013

[6].赵杏根.从“灾异”到“瑞应”——简论东汉生态现象的政治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王继训.北魏时期的崇佛热与佛教政治化现象研究——以“中研院史语所”编北魏佛教拓片五十叁品为例[J].理论学刊.2012

[8].范永康.从心理分析走向政治批评——后精神分析文论的泛政治化现象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

[9].倪春纳.当代中国社会泛政治化现象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0].卢瑜.我国行政审判政治化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09

标签:;  ;  ;  ;  

政治化现象论文-李明德,李巨星,刘婵君,高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