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去除机理论文-龚璇

有机物去除机理论文-龚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物去除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Fe,Ni,负载,改性,Zn(Ⅱ)

有机物去除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龚璇[1](2018)在《纳米Fe/Ni的负载和改性及其去除重金属和氯代有机物性能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和持久性氯代有机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两类主要污染物,纳米零价铁能将其去除,但易团聚且表面会形成钝化层,为克服其缺点,本文采用镍与零价铁构筑双金属体系,以凹凸棒土为载体,制得负载型纳米铁/镍,并对其表面改性以进一步增强其性能。选择Zn(Ⅱ)和2,4-二氯酚分别作为重金属和氯代有机物的评价污染物,研究了纳米Fe/Ni的负载和改性及其去除污染物性能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以凹凸棒土为载体,零价铁与凹凸棒土的质量比1:2是适宜的纳米Fe/Ni负载条件,负载后纳米铁的团聚减少,比表面积增大为原来的2.6倍;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改性剂,改性剂浓度10mmol/L是适宜的纳米铁/镍改性条件,改性后纳米铁颗粒分散稳定性提高。(2)较高pH和温度有利于Zn(Ⅱ)的去除;较低的pH和较高温度有利于2,4-二氯酚的还原。(3)凹凸棒土负载纳米Fe/Ni和改性凹凸棒土负载纳米Fe/Ni去除水中Zn(Ⅱ)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纳米Fe/Ni在改性后,对Zn(Ⅱ)的最大吸附量由129.9mg/g提高到141.8mg/g,作用机理为零价铁表面氧化物与Zn(Ⅱ)配合和Zn(Ⅱ)生成Zn(OH)_2沉淀。(4)L-H模型拟合表明纳米Fe/Ni负载和改性后,对水中2,4-二氯酚的去除均为吸附和还原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还原为主,纳米Fe/Ni最大吸附-还原量由801.1mg/g分别提高到1003.2mg/g(负载)和1310.0mg/g(改性)。主要还原途径为2,4-二氯酚直接被脱氯还原为苯酚,次要途径为2,4-二氯酚先被还原为2-氯酚和4-氯酚,随后被还原为苯酚。(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单迎春,王琮禾,魏婧淼,孙海美,孙卫玲[2](2017)在《A/O-混凝-BDD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Ⅱ.有机物去除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O-混凝-BDD组合工艺系统最优运行条件下,采用紫外扫描、分子荧光、GC-MS、红外光谱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A/O-混凝-BDD组合工艺的各段工艺进出水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特性的变化,剖析不同工艺去除有机物的机理。结果表明,A/O工艺对脂肪族有机物支链和类色氨酸容易去除,对类富里酸有较好的去除,而对类腐殖酸较难去除;水力停留时间(HRT)从4.0 d增加至10.7 d时,增强了系统对类色氨酸和类富里酸的去除;回流比从3.0增加至3.5时,增强了系统对类色氨酸的去除,但对类富里酸的去除效果变差。混凝过程主要去除脂肪族和蛋白质类有机物以及类腐殖酸,对类富里酸去除效果较差,出水中仍残留部分芳香性物质。BDD对渗滤液中残留的各种难降解有机物均能够有效降解。(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张婧[3](2014)在《铜绿微囊藻有机物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及去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藻类有机物成为了饮用水氯化过程中有害消毒副产物(DBPs)的重要前体物,但是藻类有机物生成消毒副产物的特点研究仍很有限。本文选取典型蓝藻-铜绿微囊藻为代表,研究了藻类有机物(algal organic matter,AOM)的性质特征,不同氯化条件(氯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和溴离子浓度)对AOM生成含碳消毒副产物和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混凝和活性炭吸附对AOM的去除效果和对DBPs的消减情况。研究发现AOM具有高亲水性、低分子量、低芳香性等特点。AOM包括胞内有机质和胞外有机质。胞内有机质的有机氮和有机碳比例为(TON/TOC)为0.102,叁维荧光图谱表明其含有叶绿素a、藻蓝蛋白、芳香族蛋白和类腐殖酸物质。胞外有机质TON/TOC为0.074,叁维荧光图谱表明其含有类腐殖酸物质。氯消毒过程中,胞内有机质和胞外有机质产生的卤代甲烷和卤代乙腈种类相似,浓度接近。pH值升高使胞内有机质和胞外有机质生成的叁氯甲烷浓度升高,二氯乙腈浓度降低。和胞内有机质相比,胞外有机质产生的叁卤甲烷和卤代乙腈的状况更容易受pH值和溴离子浓度影响。无溴离子时,叁氯甲烷随反应时间延长浓度升高,而二氯乙腈、叁氯乙腈、1,1-二氯丙酮和1,1,1-叁氯丙酮浓度升高到某值后会下降。pH值升高会使叁氯甲烷的生成量增大,其他类型DBPs的生成量减小。DBPs的浓度随氯投加量提高而增加。存在溴离子时,卤代甲烷的总量在pH值为7.5时最高,溴取代因子在pH值为8.5时最高。提高氯投加量会提高卤代甲烷和二卤乙腈总量,叁卤甲烷的种类分布无明显变化,二卤乙腈的溴取代因子降低。溴离子浓度升高,叁卤甲烷和二卤乙腈总量升高,叁卤甲烷从氯代产物过渡到溴代产物。AOM在混凝沉淀中难于形成大的矾花,沉淀性能较差。对于初始DOC为2.9~3.9mg/L的藻溶液,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5~25mg/L(r1=100r/min,t1=30s)时,DOC能降低47%~52%。混凝对不同的DBPs的控制能力有较大区别。活性炭对AOM的去除能力有限,在活性炭投加量为10~30mg/L,吸附时间为10~30min时,AOM的DOC去除率在12%~32%,叁氯甲烷去除率为15%~25%,二氯乙腈去除率为15%~70%。(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彭蕾[4](2014)在《基于复配表面活性剂的超滤法同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给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超滤法(Ultrafiltration, UF)是一种能同步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膜处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表面活性剂的超滤法来同步去除有机物亚甲基蓝(MB)和重金属离子镉(Cd2+),研究其可行性和去除效果并深入分析其机理。研究发现采用复配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硫酸钠(SDS)和曲通(TritonX-100)能有效地降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且加入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越大,溶液CMC值越低,同时,渗透通量也降低得越快,膜污染情况越严重。在一定范围内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能使溶液中的胶团数量增多,增强了对MB的增溶作用以及对Cd2+的静电吸引作用,因而采用复配表面活性剂对MB和Cd2+的去除效果比采用单一SDS去除效果好。但TritonX-100的摩尔比过大会导致溶液中胶团数量剧增,胶团挤压变形,反而会降低对MB和Cd2+的去除效果。同步去除有机物MB和重金属离子Cd2+时二者的去除率比单独去除时要高。经研究讨论得知,Cd2+的加入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增加了溶液中的胶团数量,使MB在浓缩液与渗透液中分配系数更高。MB的加入也能使Cd2+在浓缩液与渗透液中分配系数更高。研究证明采用胶团强化超滤(MEUF)法同步去除有机物MB和重金属离子Cd2+是可行的,并且二者在表面活性剂系统中对彼此的去除不但没有消极的影响,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去除。采用复配表面活性剂不仅能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降低成本,还能减少渗透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表面活性剂造成的二次污染。同步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为实现超滤法在实际废水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同步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5-12)

林龙利[5](2012)在《TiO_2纳米管光催化同步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协同作用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Ti0:光催化技术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一项催化新技术。Ti0:在受光照后会产生电子-空穴对,光生电子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光生空穴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当污染物种(如有机物或金属离子)吸附到半导体Ti02表面时,就会分别得到电子或空穴,发生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利用电子-空穴的协同作用,同时去除环境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污染物成为当前催化和环境保护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为开拓TiO2纳米管催化剂在同步处理有毒有机废水和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1.以纳米Ti02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得Ti0:纳米管。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X衍射(XRD)分析和电镜扫描分析进行表征。表明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纳米管不会改变其晶型,同样主要为锐钛矿型,含有少量金红石型;相比纳米Ti02,制得的Ti02纳米管晶粒尺寸较小,增大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具有相对较好的分散性能,克服了纳米Ti02颗粒容易团聚的现象,制备出来的Ti0:纳米管在理论上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2.在总体积为500 mL、反应物浓度为2×10-mol/L、300W紫外光照射下(体系中的光密度为8 MW/cm2)、温度控制在26±0.5℃、空气曝气(300 mL/min)、TiO2纳米管的浓度为2.0 g/L实验条件下,用所制备的TiO2纳米管进行光催化降解EDTA、酒石酸、柠檬酸和DTPA的研究。实验发现尽管紫外光也能直接光解EDTA.酒石酸、柠檬酸和DTPA,但Tj0:纳米管的加入,可以促进四种有机物的降解,使反应速率更快,反应更彻底。1小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很难检测到体系中的有机物。表明Ti02纳米管光催化法非常适合于含EDTA、柠檬酸、酒石酸和DTPA废水的处理。3.用所制备的Ti02纳米管进行光催化还原Cu(Ⅱ)和Ag(Ⅰ)的实验。1小时后Cu(Ⅱ)和Ag(Ⅰ)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7%和88.1%。表明Ti02纳米管光催化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方法。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金属离子的还原产物,Cu(Ⅱ)能被Ti0:纳米管光催化还原为相应的金属单质。这表明Ti02纳米管光催化法也是一种很有优势和前景的资源回收的方法。4.研究了有机添加物的氧化还原电位与有机物对Ti02纳米管光催化Cu(Ⅱ)的还原速率的影响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并不是添加所有的有机物都能明显促进金属离子的光催化还原。酸类(甲酸和乙酸)能加快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而醇类(甲醇和乙醇)作用不明显;有机物对金属离子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有机物本身的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物,只是影响金属离子的光催化反应速率,而对金属Cu(Ⅱ)还原产物的形态则没有影响。5.对Ti02纳米管光催化处理含络合铜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尽管Cu(Ⅱ)能与EDTA、DTPA、柠檬酸和酒石酸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但Cu(Ⅱ)的存在对有机配体的光催化氧化还是具有促进作用,但配合物的稳定性的大小会影响这种促进作用。同样地,有机物的存在,即使能与Cu(11)稳定配合,对Cu(Ⅱ)的光催化还原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体系的pH变化、有机物本身的光催化氧化的难易程度和配合物稳定性的大小都会影响到这种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络合铜还原产物仍然为单质铜。说明Ti0:纳米管光催化法适合含络合铜废水的处理。6.同样条件下,研究EDTA、DTPA对Ag(Ⅰ)光催化还原速率的影响和柠檬酸、酒石酸对Ag(Ⅰ)光催化还原速率的影响。EDTA和DTPA与Ag(1)能配合为稳定的配合物;而柠檬酸和酒石酸与Ag(Ⅰ)很难配合。实验发现不管Ag(Ⅰ)能否与有机体配合,Ag(Ⅰ)的光催化还原和有机体的光催化氧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但是如果金属离子能与有机体稳定配合,这种配合作用将会使有机体对金属离子光催化还原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同样配合物的产生也会降低金属离子对有机体的光催化降解的促进作用。不管有没有添加有机体,Ag(Ⅰ)还原后的体系的pH都会降低;但下降的程度不一样。添加有机体之后,体系的pH变化更小一些;添加四种有机体反应后体系的pH的变化区别不是很明显。(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邬文浩,杨坤[6](2011)在《表面氧化碳纳米管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去除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碳纳米管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机理不仅是碳纳米管作为水处理高效吸附剂成功应用的关键,也是评价其潜在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的重要理论依据。碳纳米管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碳纳米管的结构及表面性质。我们曾研究了非极性有机物(萘、菲、芘)与极性可离子化有机物(酚类及胺类)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行为,发现有机物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符合Polanyi理论,吸附等温线均能用Dubinin-Ashtakhov(DA)模型拟合。同时,我们建立了可离子化有机物吸附行为与其溶剂化参数的定量构效关系,即DA模型吸附亲和力参数(E)与有机物氢键给质子能力(α_m)、π电子极性/极化率参数(π~*)存(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期刊2011-09-21)

朱志平[7](2011)在《碳纳米管复合物去除电站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逐步成为我国电力生产的主力机组,其锅炉补给水的品质越来越高,水中的离子含量都控制在几个μg/L以内,导电率小于O.1μS/cm,远远超过国家一级试剂用水相关标准。但目前采用的预处理、离子交换等技术不能有效去除锅炉补给水中溶解类有机物如腐植酸(humic acid, HA)等,而腐植酸类有机物是造成锅炉炉水pH值下降、水冷壁管结垢、汽轮机酸腐蚀等的根本原因。本文系统分析了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对炉水pH值、炉前系统腐蚀、汽轮机初凝区腐蚀的影响,首次建立了表征其影响程度的数学模型,以现场控制标准或实验数据为基础,给出了具体的数值计算结果并在有关电厂得到了应用,这一研究可作为电厂实际运行的参考指标或预测有机物可能的影响程度,也是下述研究中衡量残余有机物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采用常规预处理法如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进行了去除腐植酸的实验,在最佳条件下,HA的去除率分别为60%、59%,这尚达不到现场要求。为此,本文以结构稳定、吸附性能优异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作为基本材料,研究了MWNT吸附HA的动力学、热力学过程及机理,制备了可循环利用的MWNT泡沫体新型吸附剂、合成了MWNT与TiO2纳米颗粒及纳米管的复合光催化剂,系统地研究了其去除HA的效率及机理,可望为超临界机组补给水有效去除有机物带来新的方法与技术。以MWNT为吸附剂、以HA为吸附质进行了多因素吸附实验,结果表明MWNT对HA吸附去除率随pH的升高而降低、随MWNT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随HA初始浓度的加大而减小。在pH为5.5、剂量为1 g/L、HA浓度为30mg/L的典型条件下,MWNT对HA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85%.25.5mg/g,对HA吸附去除率远高于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时的结果。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拟合了吸附动力学数据,其方程为qt-1=0.037+0.955/t,拟合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为27mg/g,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它正确描述了MWNT对HA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在25℃-50℃温度下进行了MWNT吸附HA的等温吸附实验,用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了热力学数据,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由Langmuir拟合的平衡吸附量为29.7mg/g,与实验结果相近。用Clapeyron-Clausius与Gibbs-Helmholtz方程计算了四种实验温度下等温吸附过程中自由能(△G)、焓(△H)、熵(△S)的变化值。分析表明,MWNT的管表面、管间隙、管内腔、及管束之间形成具有吸附作用的束聚孔是HA的有效吸附点位,MWNT的束聚孔测定结果属中孔或大孔,HA分子直径在3-10nm之间,符合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孔径对吸附质粒径要求。用物理分散法在常温下制备MWNT分散液,首次制备了MWNT泡沫体吸附剂,研究了它对HA的吸附去除效果。在pH为5.5、剂量为1g/L、HA浓度为30mg/L的典型条件下,MWNT泡沫体对HA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64%、19.2mg/g,在两级串联吸附时可将HA基本去除,其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拟合方程为qt-1=0.0495+1.424/t。等温吸附实验及Langmuir、Freundlich拟合结果表明了MWNT泡沫体吸附HA是一个放热熵减过程。同时进行了MWNT泡沫体的解吸与循环使用实验,结果表明,解吸再生后的MWNT泡沫体吸附能力基本不变,可以循环使用。泡沫体是一种多孔结构,溶液可以自由进出,不会影响HA与MWNT吸附扩散过程,MWNT可以充分发挥其表面、层隙、内孔的吸附作用。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制备了MWNT与TiO2纳米颗粒的复合光催化剂。以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FL (photoluminescence)表征其结构特性。在光催化降解装置上评价了它们对腐植酸的降解作用,紫外光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水热法制备的、纯TiO2叁种光催化剂5h内对腐植酸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83.5%、72.4%、56.7%,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光催化剂的一级反应速率参数是纯TiO2的2倍。用水热法合成了MWNT与TiO2纳米管复合光催化剂,以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XRD (X-ray diffraction)、UV-Vis (UV-Vis spectroscopy)表征其结构特性。MWNT为20%含量的MWNT/TiO2纳米管复合光催化剂对HA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7%,其一级反应速率参数是纯TiO2的1.6倍。MWNT在其中起到了电子传输作用,提高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生存时间,体现出协同效应;同时,MWNT可以高效吸附溶液中的HA与氧到其表面,提高了光催化效率。本项研究中得到的MWNT/TiO2复合光催化剂可以使锅炉补给水中残余有机物大幅度降低,去除效果比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有大幅提高。上述研究为MWNT在锅炉补给水处理领域实用化及提高TiO2光催化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5-01)

郑长乐[8](2011)在《氨基类吸附剂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有机物(NOM)是动植物在腐败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和土壤中。水中NOM的存在可引起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因此,水中NOM去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氨基类吸附剂对水中NOM具有良好的去除性。本论文以实验室合成的聚苯胺(PAN)和磁性氨基纳米颗粒(Fe_3O_4@ SiO_2-NH_2)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源水中NOM(腐殖酸(HA)、单宁酸(TA)为处理对象)的去除效果,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离子浓度等各种因素对吸附的影响。通过关联吸附实验分析和吸附剂表征,对吸附机理进行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以下几点:PAN对TA、HA的吸附:(1)通过化学合成法合成PAN材料。材料比表面积29.97 m2/g,粒径80~120 nm,等电点5.8,PAN所带胺基以亚胺盐态存在。(2) PAN对TA、HA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实验条件下,PAN对TA、HA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7.6 mg/g和115.0 mg/g,且在300~400 min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PAN对TA、HA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很好的拟合,吸附为单层化学吸附。PAN对TA、HA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吸附自由能D G0<0,说明PAN对TA、HA的吸附可自发进行。不同浓度下、HA和TA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且吸附速度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3) pH对吸附量的影响明显。实验条件下,PAN对TA的最大吸附量出现在pH 5.8,pH>5.8时,随着pH的增大,吸附量急剧下降;PAN对HA的吸附随着pH的增大而逐渐下降。溶液中盐离子能促进吸附的发生,实验中不同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大小顺序为Ca~(2+)>K~+≈Na~+。(4)以NaOH为脱附剂,可对已吸附HA、TA进行有效脱附。再生3次后,其吸附量不再有明显下降,对HA、TA保持较好的吸附性,具有良好的脱附再生性。Fe_3O_4@SiO_2-NH_2吸附TA:(1) Fe_3O_4@SiO_2-NH_2材料以Fe_3O_4为核,二氧化硅为壳,氨基成功嫁接在材料表面,氨基比重约为9.24%,平均粒径17.9 nm,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分离性,可快速磁分离。(2)实验条件下,Fe_3O_4@SiO_2-NH_2对TA的最大吸附量为158.9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不同温度下,Langmuir分离系数RL小于1,说明TA在Fe_3O_4@SiO_2-NH_2上的吸附为有利吸附。TA在Fe_3O_4@SiO_2-NH_2上的吸附较快,300 min内已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且不同吸附浓度下的动力学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中,边界层扩散对TA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3) pH对吸附的影响明显。实验条件下,随着pH的增大,吸附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最大吸附量出现在pH 6.0。溶液中离子(Na~+、K~+、Ca~(2+))能促进吸附的进行,实验中,以Ca~(2+)的影响最为明显。(4)使用1M HCl为脱附剂,可实现TA的脱附再生,再生3次后,吸附量不再有明显降低,约为58.6 mg/g,具有良好的脱附再生性。(5)通过Fe_3O_4@SiO_2-NH_2吸附TA前后的C1s和N1s的XPS分析图谱可知,吸附过程中,质子化的氨基与TA分子间的表面配位作用是主要作用机理。由本研究可知,PAN和Fe_3O_4@ SiO_2-NH_2可以有效吸附去除水中NOM,且具有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循环再生性好的优点。吸附主要通过NOM分子与质子化氨基之间的静电作用实现。(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高真[9](2011)在《Fenton及类-Fenton技术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enton(Fe~(2+)/H_2O_2)及类-Fenton(Fe~(3+)/H_2O_2)法是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有效方法,由于其反应快速,设备简单等特点倍受广大学者关注,但是Fenton及类-Fenton法的降解内在机制至今还不明确,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实验以硝基苯(芳香族污染物的代表)和莠去津(非芳香族污染物的代表)模拟废水为目标物,对比反映了Fenton及类-Fenton体系中铁离子的转化规律、过氧化氢分解率以及目标物降解率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硝基苯降解历程分析以及GC/MS、HPLC检测结果,推断影响Fenton及类-Fenton反应中铁离子转化的内在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Fenton降解硝基苯体系中,亚铁离子浓度在下降过程中有短暂回升的过程;在类-Fenton反应降解硝基苯体系中,亚铁离子浓度升高存在一个滞后期,滞后期过后亚铁离子上升至一峰值后下降。影响Fenton及类-Fenton体系降解硝基苯过程中铁离子转化的重要原因是中间产物对苯二酚和对苯醌,对苯二酚是一种强还原剂,可将体系中的Fe~(3+)迅速还原为Fe~(2+),从而使体系中Fe~(2+)再次回升,大大提高了反应速率;对苯醌可充当体系中的电子供体生成半醌自由基,半醌自由基可将Fe~(3+)迅速还原为Fe~(2+),实现铁离子的循环,从而大大加快Fenton及类-Fenton反应效率。(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1-04-20)

姜德旺[10](2008)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有机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对羟基苯甲酸为研究对象,通过臭氧颗粒活性炭(O_3-GAC)、臭氧生物陶粒(O_3-BCF)以及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中试实验装置,分析对比各种生物滤床工艺的生物活性,建立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去除过程中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的量化关系的计算方法,并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有机物去除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降解是臭氧氧、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其中生物降解起主要作用。臭氧氧化后的原水经后续生物活性炭滤床处理时,约52%的对羟基苯甲酸是由生物降解去除,48%左右的对羟基苯甲酸是由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而未投加臭氧的原水经过生物活性炭滤床处理后,有约58%的对羟基苯甲酸是由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的,生物降解去除部分约为42%;试验结果还表明臭氧氧化,可延长BAC滤柱的有效运行时间。以微生物增殖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莫诺方程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比较具有同源性微生物的生物陶粒滤床的有机物生物降解规律,建立了生物活性炭床的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得出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床符合高基质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即有机物降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同时表明在生物活性炭床中,随生物功能的减弱,有机物的吸附能力逐渐加强。(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1-01)

有机物去除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A/O-混凝-BDD组合工艺系统最优运行条件下,采用紫外扫描、分子荧光、GC-MS、红外光谱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A/O-混凝-BDD组合工艺的各段工艺进出水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特性的变化,剖析不同工艺去除有机物的机理。结果表明,A/O工艺对脂肪族有机物支链和类色氨酸容易去除,对类富里酸有较好的去除,而对类腐殖酸较难去除;水力停留时间(HRT)从4.0 d增加至10.7 d时,增强了系统对类色氨酸和类富里酸的去除;回流比从3.0增加至3.5时,增强了系统对类色氨酸的去除,但对类富里酸的去除效果变差。混凝过程主要去除脂肪族和蛋白质类有机物以及类腐殖酸,对类富里酸去除效果较差,出水中仍残留部分芳香性物质。BDD对渗滤液中残留的各种难降解有机物均能够有效降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物去除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龚璇.纳米Fe/Ni的负载和改性及其去除重金属和氯代有机物性能与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2].单迎春,王琮禾,魏婧淼,孙海美,孙卫玲.A/O-混凝-BDD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Ⅱ.有机物去除机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张婧.铜绿微囊藻有机物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及去除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

[4].彭蕾.基于复配表面活性剂的超滤法同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4

[5].林龙利.TiO_2纳米管光催化同步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协同作用及其机理[D].广东工业大学.2012

[6].邬文浩,杨坤.表面氧化碳纳米管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去除机理[C].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2011

[7].朱志平.碳纳米管复合物去除电站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的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

[8].郑长乐.氨基类吸附剂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机理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1

[9].高真.Fenton及类-Fenton技术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

[10].姜德旺.臭氧生物活性炭有机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标签:;  ;  ;  ;  ;  

有机物去除机理论文-龚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