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钱凯

(叙永县马岭镇高店小学叙永646400)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课堂操作活动,可真正实施起来,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等原因,使得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减弱,课堂中常常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学生的操作活动往往尚未充分展开就不得不终止,草草收场。而在不少示范课或教研课上,学生的操作活动也往往是走过场,流于了形式。然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多让学生动手,才能让学生主动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形成表象,为学生的想、说、写提供条件。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怎样对操作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调控呢?我认为,教师心中应有“四问”。

一问:有必要吗?

合理的设计是有效开展操作活动的关键,它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程度。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不是每节课都适合,也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宜。在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操作活动。例如:在概念教学和算理探究中就可以安排适宜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玩”数学的乐趣,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在学习“平均分”时,就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把一些小棒平均分给几个同学,要让每人分到的根数同样多。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玩中就把抽象的平均分意义和平均分方法牢牢掌握住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不觉得累,还意犹未尽。在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在空间与图形板块的教学中,只靠观察并不能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适当的动手操作,如让学生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让抽象的知识成为一种亲身经历的经验,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此外,设计操作活动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现有水平,盲目提高要求,会使操作活动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二问:准备好了吗?

操作材料是操作活动的媒介,是学生思维的物质基础。操作中需要什么学具?数量多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安排。对于一些有多种解决方案的操作内容,教师除了要提醒学生准备充分的材料,还应该适当提供一些辅助材料,为学生思维扩散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例如:让学生探索将长方形四等分的方法,如果仅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那么,学生在获得一种方法后便无法依赖操作材料再探索出其他的方法。如果让每个学生准备10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教师再提供辅助性材料——一张画有若干个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探索出一种方法后便在图上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积极探索多种解决方法,不受重复的干扰。同时,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具准备,如果需要示范,最好使用与学生同类的教具,以免影响学生的观察和模仿。

三问:会操作吗?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不等于在操作活动时教师不管,让学生自由操作。实际上,离开教师指导的自由操作,会造成课堂乱糟糟、闹哄哄的场面,不能发挥操作活动的积极作用。怎样才能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呢?操作前,教师应紧围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以确保操作活动有的放矢。操作时,教师还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及时发现操作中的闪光点,在全班予以肯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操作中来。例如:“28+34”的操作,一般学生都是把小棒一次合拢,没有把怎样加的过程摆出来,这就是操作中的难点。如果教师先示范,突出“满十凑整”,即先把单根的小棒合在一起共12根,12里面有一个十又可以捆成一捆与前面的3捆放在一起,剩下2根放右边,再观察一共有几捆零几根小棒,让学生复述摆的过程,齐练后再结合竖式进行笔算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操作过程,也为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法则作了铺垫,更为后面学习退位减法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问:有思考吗?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去思考、去想象、去推理、去解释、去总结……在手脑共同协作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操作后一定要帮助学生对操作过程认真总结和准确归纳,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6个梨平均分成3份,分完后把相应的横式和竖式写出来;再让学生把7个梨平均分成3份,当学生发现不能分光时,教师再揭示课题,并讲述横式、竖式的书写与读法;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操作练习: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把竖式书写完整。通过以上的操作,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紧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比较前面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马上会根据前面的操作和书写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最后概括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且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原因理解透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如果在数学课堂中能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活动的调控,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就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标签:;  ;  ;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