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

温阳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

v齐瑞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中心卫生院733000)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诊治的58例内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治疗组温阳化瘀中药口服,治疗3月后进行疗效统计分析,并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73.33%,治疗组78.57%,两者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4例,复发率14.29%,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23.33%,有显著性差异(P<0.O5)。结论:温阳化瘀法治疗内异症,疗效确切、有效减少复发率,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温阳化瘀法;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155-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因此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1]。本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笔者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4.63±5.18)岁;病程6个月-16年,平均病程(5.25±1.33)年;治疗组28例,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6.27±5.33)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病程(5.65±1.64)年。经统计分析,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胶囊,一周2次,每次2.5mg,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天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如果发生一次漏服,应立即补充2.5mg(1粒),再继续按时用药(例如:每周一、四服药的患者发生周一漏服,可立即在周二或周三补服,周四仍按期服药,其后仍按每周一、四继续服药);.对于多次漏服,应暂停服药,待下次月经周期第一天重新开始服药。连续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组口服温阳化瘀中药汤剂,连服3个月,经期不停药。温阳化瘀中药基本方药如下:肉桂6g,党参10g,白芍10g,制附子(先煎)6g,小茴香10g,川芎15g,丹皮10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5g。临证加减:阳虚严重者,加大肉桂用量,加干姜9g,巴戟天15g;腹部胀痛明显者,加香附15g,厚朴15g,川楝子12g;刺痛甚者,加大白芍用量,乳香10g,没药10g。附子先煎半小时后加入余药煎汤,每日一剂,分早晚温服。服药期间禁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之品。

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率。

2纳入及排除标准

2.1纳入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制定纳入标准[2]。

①渐进性痛经;②经期少腹、腰骶部不适,进行性加剧;③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④后穹窿、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⑤附件粘连包块伴包膜结节感,输卵管通畅;⑥月经前后附件肿块有明显大小之变化(未用抗炎治疗)。具有以上①、②、③点之一和④、⑤、⑥点之一,两者共存时可作为临床诊断。

2.2排除标准

①生殖系统肿瘤患者除外;②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③不能接受或耐受中药汤剂者除外。

3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治疗结果

5.1两组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对比,有效率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x2=0.217,P=0.6413>0.05。

5.2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28例,复发4例,复发率14.29%,对照组30例,复发7例,复发率23.33%。经统计分析,复发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x2=3.2432,P=0.0372<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6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痛经”、“癥积”、“不孕”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经行腹痛,其痛有定处,部分患者盆腔可触及固定不移之包块、结节,病属血分,符合血瘀证特点。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不通则痛,导致痛经;瘀血内结,积聚日久,形成癥积;瘀血阻滞经脉,冲任不通,可致不孕。在内异症发展过程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因。瘀血致病日久必伤肾,肾阳虚又是其病理产物。因此本病病机为肾阳虚衰,寒凝胞宫,气血瘀滞,冲任痹阻失调。病性为虚实夹杂。因此我们选用温肾阳、化瘀血治疗本病。肉桂、制附子、小茴香滋补肾阳,温经散寒之功显著,川芎、丹皮、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散结消肿,党参益气健脾,白芍缓急舒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药性,上药合用,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止痛,消肿散结,诸症均解。

综合上述观察可以得知,两组在有效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复发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阳化瘀法治疗内异症与孕三烯酮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复发率方面中药温阳化瘀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温阳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9):645-648.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

标签:;  ;  ;  

温阳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