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域演变探析——基于东莞市东城温塘发展脉络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域演变探析——基于东莞市东城温塘发展脉络的思考

(东莞市东城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511700)

【摘要】东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发展迅猛、创造了巨量财富,但我们也该清醒的意识到“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建设带来的种种弊端:城市化率较高但城镇化质量却较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类型的城市边缘区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东莞市东城温塘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域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边缘区域;脉络

1.城市边缘区的本体溯源

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城市核心区的扩张使原本位于市区边缘的区域正逐渐与城市融为一体,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化,市区、郊区的边界逐渐模糊。在此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与冲突消融于逐渐的演变中。

1.1温塘社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温塘位于东城东部,东与茶山镇增埗村隔河相望,南与寮步镇竹园村相连,西靠主山社区,北与桑园、周屋接壤,总面积11平方公里,约占东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社区辖21个股份合作社,根据区位划分为茶岭(茶上、茶中、亭下、茶下)、皂上(皂一1、皂一2、皂二、皂三)、冚头(冚上、冚下、祠下、塘边头、庵元、建和)、柴市(柴市、洋楼、丁一、丁三、大元上、大元下、王山)四大片区,现有户籍人口1万1千余人。随着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形势的好转,社区、各村集体出租物业租金不断提升,集收收入逐渐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15年度1至10月社区两级总收入1.85亿元,对比去年同期增收1000万元,增长约5.71%。

1.2土地利用及产业类型调研情况

社区现状以工业和村庄用地为主,用地权属以村集体用地为主导,21个股份合作社独立建设厂房用于出租,用地布局总体呈现零散粗放、自下而上发展的特点。据统计,社区两级现有厂房180万平方米,企业450多间,主要有制衣、电子、瓷砖、印刷、玩具、食品、家具、鞋业、五金机械等行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为主,普遍用工量较大,自主研发较少,技术的自主创新比例不高。产业结构呈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兼具少量商贸服务业的特征,同类型产业分布零散。

2.城市边缘区域发展模式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温塘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大力招商引资,抓住台港澳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积极引入外来资本与技术,聚集来自全国的原材料资源与劳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早期的企业发展,积累了资本和技术经验。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变市民,城乡融为一体。社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建设、无规划”到“分散规划,分散建设”再到现今“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的转换过程,走出了一条从农村工业化到城乡一体化,再向城市现代化迈进的发展路子,但也呈现出各种资源节约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突出问题。

3.城市边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于城市中心区以本土商贸金融、办公服务等产业为主,长期以来,以温塘为代表的城市外延区域经济产业以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为主要形态,受外围环境影响显著。改革开放的前30年,依赖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金融手段在短期内实现一定规模的经济增长,但因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对外支付的高额专利费用使利润率极为低下,加工贸易只能被迫沦为廉价工厂,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严重问题。

3.1外部环境显著变化

经济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发展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同时也存在着冲突,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格局动荡与变幻,欧美发达国家加速了区域自贸区的商签,建立区域自贸区网络成为它们构建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争夺全球经贸发展空间的国家战略。东南亚国家人力资源成本的洼地优势、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等因素对温塘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构成冲击。

3.2内部资源亟待整合

早期的城镇建设以村为主体,“满山放羊、处处冒烟”的分散发展模式导致了用地空间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负面效应逐步显现。资源约束趋紧、同质现象突出、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严重。产业的集群组织化程度不强,应对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的园区化水平不高,小而散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以旧村小型配套、学校和集市为主,分布零散且缺少大型区域性综合服务核心,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有待提高。

3.3思想观念守旧落后

在不到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的转变,但大量的户籍人口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方向仍带有强烈传统农业社会的烙印。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守旧思想严重,传统观念短期内难以改变,仍倾向于利用个人及集体土地建设厂房、住宅用以出租获得收益,倚赖出租分红收入来生活的情况普遍性存在。

3.4社会经济体制矛盾

受限于二元经济体制,村民小组着眼于短期局部利益而各自为政,对社区整体环境的统一谋划有所抵触,各类设施没能与城区处在同一的系统中进行统筹,这对社区全局长远的提升发展形成一定阻碍。城镇建设呈小、散、封闭(自成体系)的特点。

4.相关发展措施的建议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投资实体经济环节所赖以需求的土地资源载体枯竭、消费环节中社区所能提供的内在环境品质低下、出口环节中国际需求可能长期持续的低迷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新的挑战,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多重阻力。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比内地以及东南亚等区域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以往铺摊子、上项目、大搞招商引资的投资导向以及拼土地、劳动力价格,忽视环境的低成本导向发展模式逐渐无法持续。必须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把调整结构、改善社区环境质量作为重要抓手,从长远的、全局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布局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全方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4.1转变方式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重视自主创新,打造把技术转化到应用的良好平台,使先进的专利真正应用到实际,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包含三个方面、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一、二、三产业间的转型,即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服务业扩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二是产业链层次的升级,即由低端加工、装配环节向研发、营销、创意等上游和比较综合的环节扩展;第三是产品层次的升级,即由技术含量简单的产品(玩具、手袋、食品)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电脑、通讯设备等)转变。进一步加快生产性研发、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构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的产业区,逐步升级成为高端高效的制造业产业园区。

4.2规划指引整合优化城市空间

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需要有足够高度集聚、高效运作的城市空间作为载体予以支撑。针对城市发展建设面临资源紧缺,经济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要根据地方特点和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现实问题,强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单位土地效益。通过规划对经济的引导和调控,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居住、生产、休憩区域适度分离,构建区域核心,做到土地资源珍惜合理、集约节约利用。

4.3依法建设转变粗放建设模式

“城中村、村中城”现象严重、违法建设行为普遍存在、城镇格局基本成形导致整合难度加大,如何理顺现状杂乱、不成体系的城市空间形态面临着巨大挑战。必须充分认识规划的引领带头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合“三旧改造”加强对低效用地的整治改造,注重存量建设用地挖潜,依据既有条件整合优势资源来顺应外围机遇。通过整合资源要素实现聚合联动,合法合规建设以避免盲目无序发展。

4.4完善交通优化交通体系建设

社区内现状主干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但内部次干道及支路缺乏梳理,各村内道路较为零乱,尤其是村与村之间道路质量较差且较多出现断头路现象,系统性较弱。应逐步打破各村只关注局部利益的藩篱,加强大局观念,形成路网系统,构建顺畅便捷的区域内外交通。方面应争取公共交通线网覆盖以方便出行,促进内外交通及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

4.5加强环保改善城市卫生环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DP已不是我们追逐的最主要目标,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这种老路。对废水、废气、废物进行监管、处理,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市容市貌。

4.6增强内在品质,提供公共服务

城市化不是单纯的将城市塑造成为财富创造与集聚之地,而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家园,是人们就业、游憩、交往的理想空间。应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宜居社区”建设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依托既有山水资源,挖掘区域内山水资源的景观价值,形成汇聚自然生态、历史人文、休闲活力的城市山水之脉,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内在吸引力。

5.结语:

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以提高居住、工作、休憩等方面的软硬件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同时注意本地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要把握发展机遇,努力提高城乡一体化的质量、效益和后劲,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使城乡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蕴岭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2012

[2]马航我国城中村现象的经济理性的分析城市规划,2007,(12)

[3]马航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野分析城市规划,2007,(01)

[4]新玉言新型城镇化——格局规划与资源配置2013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2014

标签:;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域演变探析——基于东莞市东城温塘发展脉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