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江南论文-罗时进

清初江南论文-罗时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初江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冯舒,江南,虞山,诸生群体

清初江南论文文献综述

罗时进[1](2019)在《明末清初江南诸生群体及其才调诗——以虞山冯舒为中心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清初诸生数量相当庞大,由于与进士之间层级跨度大,向上流动性很小,形成了相对底层化、贫困化、自由化的特点,但他们往往能够以"行己有耻"自律,以"博学于文"自期。冯舒曾是生员层的一员,四十岁弃巾。放弃举业后,他专心致力于文学文献的校评和研究,其中评点《才调集》影响最大。其诗歌善于叙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悲喜哀乐占有明显比例,而对艰苦困顿的表现最能显示出桀骜气质,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性情特征和才调诗风,有见证作者人格的价值,也有见证社会动荡与历史转变的意义。其时江南虞山地区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诸生群体,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加以考察,可知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大体都有才调风貌,可称之为"才调派",而冯舒正可作为该派理论和诗风的重要代表。(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6期)

赵洪涛[2](2019)在《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旅游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旅游审美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之"险"美的探索、自然之"奇"美的发现、自然之"秀"美的观赏等方面。江南文人之所以能发现自然诸种美,是由于他们的审美修养,能够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具有不俗的观赏价值。从旅游审美中可知中西美学的某些差异,中国的审美哲学强调物我合一,对象是我心中的对象,我融汇在对象中,自然,这种方式观照下的自然,随着"我"的意绪的流动而千变万化。西方审美哲学中物我是对立的,对象是对象,"我"是"我",强调冷静的关照,因此对象在"我"之外,它虽为我所塑造,但缺少情感融入的审美改造,往往有所拘囿,局限于时空。(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顾凯[3](2019)在《“知夫画脉”与“如入岩谷”:清初寄畅园的山水改筑与17世纪江南的“张氏之山”》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寄畅园的改筑奠定了今日园林山水的格局,对当时园主人秦松龄"园成,向之所推为名胜者一切遂废"表述的理解,要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江南园林山水营造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尤其是结合"张氏之山"的认识,并通过改筑前后的对比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夫画脉"的山池经营和"如入岩谷"的谷涧体验两方面认识清初寄畅园山水改筑的具体做法,从而深化对寄畅园的山水营造特色及园林史上"张氏之山"杰出成就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7期)

徐卓娅[4](2019)在《丹青中的女性艺术——以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女性画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中国美术史,女性画家群体似乎一直被忽略,这状态直到明清才有了改观,其中明清两代是古代女性绘画空前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记录女性画家的着述。本文主要论述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女性画家以及探讨这一时期女性绘画得到发展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10期)

郑宁[5](2019)在《清初江南的八旗驻防与地方应对——以杭州满营建设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军入主中原后,在重要城镇圈建满营,作为王朝统治的武力基石。驻防八旗希望占据繁华地带,尽可能扩大满营面积,官绅百姓则希望减少圈占民房,降低满营建设对地方社会的损害。在杭州,驻防八旗全面占据上风,将繁华的城西圈为满营,又有筑墙、扩建等工程,其间大量圈占民房、驱赶百姓,严重损害了地方利益。地方官与士绅百姓都试图限制满营的建设与扩建,但八旗官兵颇为强势,且得到朝廷的支持,官绅百姓难以与之对抗,被迫寻求妥协办法。由地方官府主导、士绅执行、百姓参与的捐资建房,成为杭州应对满营扩建,保护地方利益的最现实方法。苏州、镇江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官方主导、绅民出资,以金钱换空间,是清初江南地方社会应对驻防八旗索求营房的普遍选择,尽管只是止损之举,但这种方法保障了地方秩序的稳定,渡过了军民关系紧张的鼎革时代。(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志远[6](2019)在《“楝亭图咏”与清初江南诗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曹寅以"楝亭图"遍征江南名家题咏,演为清初江南文坛盛事。进入文学史的"过程"来考察其内蕴有叁:"图咏"自具旧京意象引发曹寅与遗民、新贵叁者共鸣,唱和遂众;"图咏"最早实由曹寅亲绘"楝图"征咏而起,纳兰性德、尤侗以"甘棠"意象鼓吹之,咏歌基调遂定型;"图咏"主导精神指向曹寅内心深处的"江南记忆",它是楝亭心史的精神底色。此举政治上默契地配合了清初康熙试图收服江南"士心"的决策;文学上,围绕"江南记忆"内在质素的递转,楝亭诗风渐由沉郁悲感趋向蕴藉风华,与之题咏的江南士人也同时完成了对晚明士风、诗风的嬗变与交接,"盛世雅音"再现。(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葛恒刚[7](2018)在《“江村唱和”“广陵唱和”与清初江南词坛稼轩风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康熙四年发生的"江村唱和",促进了稼轩风在江南词坛的兴起和传播,是江南词坛词风由婉约转向豪放的一次标志性唱和活动。康熙五年发生的"广陵唱和",推动稼轩风逐渐成为江南词坛乃至清初词坛创作的主流。"江村唱和"与"广陵唱和"分别调寄《满江红》《念奴娇》,是由唱和所抒发的情感性质决定的,也与词调及韵脚具有的抒情特征密切相关。从"江村唱和"到"广陵唱和",清晰地反映了江南词坛稼轩风的流变轨迹,在清初稼轩风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认识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彭兰清[8](2018)在《对比《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与《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汉学家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与美国教授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都是当代社会研究十七、十八世纪女性文化艺术的瑰宝,两位作者都将女性放在历史洪流的中心,以女性的视角看待女性自己,探索在儒家范畴的规范下女性是如何陈述他们心中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这种研究的新视角,对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看待中国女性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主要对曼素恩教授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和高彦颐教授《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进行对比内容上的具体分析,以便发现两者的异同,方便后来学者更好的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3期)

曹瑞冬[9](2018)在《明末清初江南的诱僧现象——以情欲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诱僧现象猖獗。"诱僧"一般是指世俗人士使用各种手段诱惑僧侣,又或是世俗营造的文化吸引僧侣,致使其执着地表现突出自我或索求欲望的情感。从文学作品走向社会现实,"诱僧"表征着普遍的世风日下和风俗浇漓,涵盖了明末清初江南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以僧侣及世俗的情欲问题尤为突出。故本文旨在从僧欲的角度分析江南的文化空间,并置于情感世界研究僧侣的禅心和性理,以此为中心考察诱僧现象的深层含义。(本文来源于《文学人类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秉星[10](2018)在《清初江南士人的离散经验与风景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世纪下半叶是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自北都失陷,中原士人便开始流徙的旅程。伴随之后数个南明政权的建立,又有大批江南士人离开故土,他们或隐匿在政权未及的暧昧地带,或随着南明朝廷一路到达天之南、海之东,此种经验历程及其相关的诗文创作是为前朝所罕见。此间的乱亡经验和地域迁移也一再成为影响士人创作的转捩点。在飘零情景下所写之“西南诗”、“岛屿诗”、“海上诗”,以及与战乱相关的北征南行、渡江浮海的行旅创作便是易代士人离乱经验之代表。在清初满族统治初步稳定,流离南方的记忆尚未消褪,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又造成了大量士人流离北方、直至满族旧地,再一次开启了通往帝国边缘的旅程。与流亡海外的遗民体验相似的是,对流人而言关外是天地之绝域、广舆不载之地,既无知识论的理解框架,更缺乏身心的感知经验。北方的严寒气候和地貌往往给初至的流人极大的心灵震撼,然而与南明士人不间断的流徙不同,流人长期居住的心态也让他们重新发现这片未知之地的生机,相比柳宗元贬谪时囿于个人怨愤将边地山水视为囚山、愚溪,长久的在地生活使得清初流人每每能与异域山水坦然处之,他们不仅尝试将陌生景观纳入美感的系统,也以文字的形式转换存在的样态,“以使人可传而可述”。本文基于上述关照研究江南士人在清初群体性的离散经验与相关的风景/地理书写,并按离散的路径分为“流亡南方”与“流放北地”两编。其中上编第一部分处理流亡创作中的疆域表征,包括南明帝国疆域的存在形态与播迁士人对流离地域的感知及想象形式。第二部分讨论南方遗民的流亡抉择,诸人或辗转抵抗、以死殉节,或彷徨草泽,避世隐遁,差异的选择也造成了失路与忏悔的不同情感结构。第叁部分选取东南闽浙、西土桂林与南荒孤屿这叁个地域书写的侧面,考察南明士人在地经验的同时讨论地方空间的象征与隐喻意涵。希冀复国的遗民通过改变地缘关系的想象与修辞,努力为流亡王朝与士人所处的空间确立意义。一系列中兴论述的修辞转换背后,既对应着南明数朝流离的现实,亦显示着士大夫群体挪用地缘符号为自身遭际寻求意义的努力。下编第一部分分析清初流人进入异域的早期经验与地域感知:山海关外的世界首先是江南流人心智结构之外的“未知之地”,在想象之外,更是以肉身亲涉的方式生成对此地域的感受和认知。第二部分论述流寓创作中处理人与地关系的叁个层面:首先是对边地气候、温度、色彩等要素的感知;其次是对南方的回忆与依恋,并依靠诸物件希冀在边地想象性地占有江南;最后是通过更为理性的思考对边境地理进行多方位的探索、考据与诠释。由此,从塞外的荒芜地域中逐步衍生出安居与情感的空间。第叁部分讨论流人一些更为主动的介入行为,士人通过在地的居住经验与文学想象都不同程度地创造了塞外地理崭新的文化与美学意涵:或藉由命名山水的文学实践规划与收编曾经无名、荒芜的地景,或发掘白山黑水之间的浪漫地理与崇高美学,抑或通过东北边疆与界域的记述及思考重构帝国疆域空间的想象。通过这些介入性的文学实践,流人不断发掘着地理与风景的新经验,在曾经的未知之地上镌刻文化与家国的新意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勾勒人、地与诗之间的多重关联,考察诗文创作在“身体/情感”、“风景/地理”之间缠绕与运作的动态关联,以标示出一种离散的风景与地理诗学。(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清初江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旅游审美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之"险"美的探索、自然之"奇"美的发现、自然之"秀"美的观赏等方面。江南文人之所以能发现自然诸种美,是由于他们的审美修养,能够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具有不俗的观赏价值。从旅游审美中可知中西美学的某些差异,中国的审美哲学强调物我合一,对象是我心中的对象,我融汇在对象中,自然,这种方式观照下的自然,随着"我"的意绪的流动而千变万化。西方审美哲学中物我是对立的,对象是对象,"我"是"我",强调冷静的关照,因此对象在"我"之外,它虽为我所塑造,但缺少情感融入的审美改造,往往有所拘囿,局限于时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初江南论文参考文献

[1].罗时进.明末清初江南诸生群体及其才调诗——以虞山冯舒为中心的讨论[J].文学遗产.2019

[2].赵洪涛.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旅游美学[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顾凯.“知夫画脉”与“如入岩谷”:清初寄畅园的山水改筑与17世纪江南的“张氏之山”[J].中国园林.2019

[4].徐卓娅.丹青中的女性艺术——以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女性画家为例[J].西部皮革.2019

[5].郑宁.清初江南的八旗驻防与地方应对——以杭州满营建设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朱志远.“楝亭图咏”与清初江南诗风嬗变[J].文学评论.2019

[7].葛恒刚.“江村唱和”“广陵唱和”与清初江南词坛稼轩风的演进[J].江苏社会科学.2018

[8].彭兰清.对比《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与《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J].北方文学.2018

[9].曹瑞冬.明末清初江南的诱僧现象——以情欲为中心的考察[J].文学人类学研究.2018

[10].李秉星.清初江南士人的离散经验与风景书写[D].苏州大学.2018

标签:;  ;  ;  ;  

清初江南论文-罗时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