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结构论文-张茂峰,刘雍凯,王雅茹,付硕,叶诚

有机物结构论文-张茂峰,刘雍凯,王雅茹,付硕,叶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物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iO_2-Ag,多孔结构,拉曼光谱,挥发性有机物

有机物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茂峰,刘雍凯,王雅茹,付硕,叶诚[1](2019)在《叁维SiO_2-Ag多孔结构的制备及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化学还原法将Ag纳米粒子嵌入到叁维SiO_2干凝胶中,制备了叁维SiO_2-Ag多孔复合结构材料。由于其表面上高浓度的硅羟基(Si-OH)以及此结构具有大表面积,高孔隙率的特点,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健合双重作用下,此基底具有良好的气体吸附和抓捕效果。此外,通过Ag纳米粒子的SERS增强效果,实现了高灵敏检测目标气体分子。以甲苯作为目标气体探测分子,该基底显示出极好的信号均一性,主振动峰785 cm~(-1)、1002 cm~(-1)、1210 cm~(-1)的相对标准偏差值(RSD)估计分别为1.59%,1.4%和2.08%;良好的信号稳定性,存放40天后的基底仍有78%的信号强度;对甲苯气体可检测到低至187 ppm。而且,该基底对多组分混合气体表现出良好的检测效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高续涛,李振灵,丁彦礼,王敦球,王荣华[2](2019)在《不同结构的人工湿地系统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物在生态修复系统中的降解与残留,构建石英砂、焦炭及曝气焦炭系统的人工湿地,比较填料及强化曝气对DOM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填充焦炭的反应器处理COD、NH~+_4-N、DOC、蛋白质、多糖和UV_(254)的效果明显优于填充石英砂的反应器;表层连续曝气能有效地提高对COD和NH~+_4-N的去除效果,平均最优去除率分别为89.58%和51.15%,与未曝气组相比分别平均提高了4.22%和14.79%,COD和NH~+_4-N的去除与DOC中HPI组分的降解成相关性;系统表层进行曝气大大提高了系统对TPI-A中溶解性蛋白质的降解,降解率为65.9%,而对多糖中TPI-A组分的降解与未曝气相比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靖,艾煜智,王雄铎,赵亚梅,郭亚妮[3](2019)在《粒状载银活性炭微结构及对有机物的吸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载银对活性炭吸附有机物性能的影响,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粒状载银活性炭。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以及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对载银活性炭的微结构进行分析表征,考察AgNO_3浓度对粒状活性炭微结构和有机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载银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银以单质形式负载在活性炭上,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银颗粒的粒径及分布与AgNO_3溶液浓度密切相关。红外光谱证实载银活性炭表面有羰基、羧基、羟基等氧化性基团存在。载银活性炭对苯酚等4种有机物的吸附去除率比普通活性炭增大了约10%,这些吸附属于优惠吸附,可以很好地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来描述其吸附平衡过程。载银活性炭具有较普通活性炭更大的有机物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江恒[4](2019)在《有机物输入量对黑土结构性质及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结构控制土壤中一切过程,影响土壤水分养分保持及供应的调控能力,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结构的重要构成物质,土壤有机质长期变化和输入有机物分解过程驱动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有机物还田方式影响初始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外源有机物分解过程和土壤团聚结构变化过程,输入有机物的数量和种类不同,其在土壤中矿化损失过程不同,影响土壤有机质长期变化过程以及外源有机物的分解过程,进而控制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使土壤肥力产生差异。本文以典型黑土区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实验为平台,系统研究了黑土连续14年施用不同数量有机肥(0、7.5、15和22.5吨/公顷;对应的处理为OM0、OM7.5、OM15和OM22.5)后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和土壤结构性质的变化,以此来揭示长期施用不同数量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团聚体、孔隙以及导水性质的长期影响;同时在作物生长季内每个月观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和土壤结构性质变化规律,揭示土壤有机碳库季节性变化对土壤土壤团聚体、孔隙以及导水性质动态变化的影响;另外在每个试验小区内设置无作物生长区域,研究作物根系作用对生长季内土壤结构性质动态变化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和全量深翻还田)下土壤物理性质季节性变化规律,探讨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周转过程以及土壤肥力特征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长期施用不同数量有机肥后,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各密度组分有机碳储量以及>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均显着增加,而对<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储存量无显着影响。说明黑土区土壤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只要有机物输入量足够大,土壤可以通过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增加和大团聚体保护机制将更多的外源有机物固定到土壤中。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饱和导水率或>1.0 mm有效孔隙含量均显着增加。(二)在作物生长季内,土壤重组有机碳储量变化不明显,游离态轻组有机碳储量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同时>0.25mm团聚中有机碳储量逐渐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加,随着颗粒态有机碳的继续分解,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土壤饱和导水率和>1 mm有效孔隙只在OM15和OM22.5处理中动态变化显着,且在7月和9月份显着高于其他时期。同时相关性分析显示,增加有机肥料施用量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促进有机质向大团聚体内转化来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1 mm有效孔隙的恢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北黑土区应在土壤中加入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质(相当于一年生作物秸秆总生物量),才能保持土壤结构的恢复力以及保水排水能力。这些过程在调节土壤保水和排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作物产量也至关重要。(叁)大豆根系生长显着增加了土壤结构的恢复能力,在种植大豆区域土壤结构的恢复能力显着高于不种大豆区域。另外有机肥施用量和根系对土壤结构周转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有机肥施用量越大,大豆根系发育越好,对土壤结构的恢复越显着。在东北黑土区,由于土壤耕作和冻融作用显着增加了5月份土壤总孔隙度,但这些孔隙结构非常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土壤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孔隙逐渐消失,增加有机肥料施用量和作物生长通过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恢复增加了土壤的抗性,从而减少土壤收缩。(四)秸秆还田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贯穿阻力,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和微孔隙,同时也增加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另外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疏水性也增加。秸秆深埋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改善不显着,但显着增加了深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毛管孔隙度以及饱和导水率,增加了土壤的保水和透水性,同时秸秆深埋显着降低了深层土壤贯穿阻力,有助于作物的根系发育。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实验开始时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而且使大团聚体含量从5月到6月迅速提升。在不施秸秆处理中土壤团聚体的周转主要发生在微团聚体和粉粘粒中,大团体含量变化较小,而在秸秆还田实验中,土壤团聚体的周转主要发生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之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通过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并促进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之间的周转来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堂梅,杨绮明[5](2019)在《有机物结构推断的复习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近5年高考有机试题的研究发现,高考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有机物命名、官能团名称、反应类型、反应条件、有机方程式书写、特定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和书写、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等知识点.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考生若想在有机大题中拿高分,有机物结构的推断至关重要,笔者在此与大家共同讨论解题策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要熟练运用常见官能团的转化知识,并对有机试题进行分析.首先要熟知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掌握其物理(本文来源于《高中数理化》期刊2019年Z1期)

任路遥[6](2019)在《基于蛋黄—蛋壳结构的Fe/FeS@SiO_2材料去除模拟地下水中卤代有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有机物的大量使用和随意排放使得土壤地下水中卤代物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威胁着生态与人体的安全健康。硫化纳米零价铁(Fe/FeS)是近年来最新的纳米铁技术,并且已广泛应用于卤代烃的降解。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硫化纳米零价铁因团聚、钝化等问题,大大降低其在土壤地下水中的分散性、稳定性、迁移性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性。本研究针对硫化纳米零价铁因其颗粒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团聚以及提高其环境适应性问题,通过“ship-in-a-bottle”的方法,合成具有蛋黄-蛋壳(Yolk@Shell)结构的Fe/FeS@SiO2。研究结果表明,Fe/FeS@SiO2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包括中心核、空腔以及介孔壳,不仅可以防止Fe/FeS的团聚,提高其分散性和悬浮稳定性,还提供了相比于Fe/FeS更大的比表面积(85 m2/g vs.8 m2/g)。而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以及在中性pH条件下低的电负性,使得Fe/FeS@SiO2材料在多孔介质中拥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并且因为中空介孔氧化硅壳(HMSS)的存在,使得其在高离子浓度下也能获得很好的悬浮稳定性。Fe/FeS@SiO2材料去除四溴双酚A(TBBPA)和叁氯乙烯(TCE)的效率都有显着提高,且反应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研究TBBPA的降解途径发现Fe/FeS@SiO2材料对卤代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连续的脱卤反应。并且6次循环降解TCE后,去除率仍能达到80%,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本研究证明了Fe/FeS@SiO2材料作为原位修复土壤地下水中卤代有机物的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6)

顾逸鹏[7](2019)在《双中心离子金属—有机物框架结构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是一种高效储能器件,其独特的结构使之能将传统电容器与化学电池各自的储能优势兼收并蓄。它以循环稳定性好、功率密度高和倍率性能强的叁大优点在电能存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是有快速、大量、多次充放电需求之时的首选。正因如此,超级电容器未来有望成为在新能源发电峰谷期缓冲电能,使电能平稳入网的重要储能器件。金属—有机物框架结构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简称MOF。MOF因其可控的形貌成为当今超级电容器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理想的MOF由均一的颗粒组成,其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存在的大量活性位点使其易表现出显着的赝电容行为,这利于容量的提升。但是,MOF的导电性较差,并且它构建的器件需要集流体以辅助收集电流。还原氧化石墨烯是另一种热门材料,它导电性优良且能形成自支撑结构,这正与MOF形成优势互补,因此,将两种材料相结合构建超级电容器电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即将MOF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结合成电极,并探究了用其制成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可行性。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扼要地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理、电极材料分类及测试与表征手段;2、制备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和以Co~(2+)、Fe~(2+)为中心离子的MOF,并将它们合成电极进行了测试。该电极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较好,于10 mA/cm~2电流密度下能保持1 mA/cm~2电流密度下72.6%的容量,且在该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0000次后的容量为初次容量的106%。此外,本文还对该MOF的最优制备条件作了探究;3、进一步地,为提高电极的倍率性能,本文又于材料合成过程中选用Mn~(2+)代替Fe~(2+)制备出了以Mn~(2+)、Co~(2+)为中心离子的MOF,并亦将它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合成电极进行了测试。该电极同样表现出良好循环稳定性,且其倍率性能有明显提升,它于10 mA/cm~2电流密度下能保持1 mA/cm~2电流密度下89.4%的容量,且在该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0000次后的容量为初次容量的104%。同时,本文也探究了该MOF的最优制备条件;4、总结了本文所制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对其可改进方向作了大致预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林伟芬[8](2019)在《牛粪蚯蚓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结构的光谱—电化学—质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增加的畜禽产品需求导致畜禽养殖业不断扩大,并产生大量畜禽粪便。畜禽粪便中含有N、P等营养元素,同时含有大量致病菌,如未经及时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近年来,蚯蚓堆肥逐渐发展成一种高效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其特点是采用蚯蚓和微生物联合作用,加速畜禽粪便中有机物质的稳定化。本论文以牛粪为原料,以蚯蚓堆肥为处理,以未添加蚯蚓堆肥为对照。首先测定了两种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种子发芽率(GI)、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等相关理化性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种堆肥过程中上述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在堆肥40 d,蚯蚓处理后有机质和C/N分别下降了27.26%和6.64,对照处理有机质和C/N分别下降了10.07%和4.45;蚯蚓处理种子发芽指数(GI)达到120.89%,对照处理仅仅只有85.29%。以上数据表明,牛粪经过蚯蚓堆肥处理后有机质的降解速度和堆肥腐熟度明显提高,堆肥周期能够明显缩短。然后通过IonS5TMXL平台对牛粪蚯蚓堆肥和对照处理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堆肥参数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冗余分析(CCA)。结果表明,两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蚯蚓堆肥过程中主要以Microscillaceae和Gamm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科)为科水平上优势菌落,对照处理中的优势菌落为Xanthomonadaceae(黄胞单菌科)和Flavobacteriaceae(黄杆菌科)。CCA分析表明,一方面,蚯蚓堆肥腐熟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即微生物群落趋于稳定化;另一方面,C/N和NH_4~+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呈显着相关,进一步证实了蚯蚓堆肥能够促进腐熟,并且这些优势微生物的丰度变化能够作为评价堆肥腐熟度的生物学指标。其次采用现代光谱学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等对牛粪蚯蚓堆肥和对照处理过程DOM的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电化学分析技术,如循环伏安法、电化学原位红外等对DOM的电子传递能力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蚯蚓堆肥过程中与腐熟度呈正相关性的E_(253)/E_(203)、SUVA_(280)等指标值在0~40天内都明显增加了,由此可判断出蚯蚓堆肥过程中DOM的芳构化和堆肥腐殖化水平在不断增加。FTIR测定发现,在堆肥末期,蚯蚓堆肥DOM中脂肪类化合物的减少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而芳香结构的增加量高于对照。叁维荧光光谱结合积分区域法(FRI)、平行因子研究发现,蚯蚓堆肥及对照处理在第0 d时,DOM中均含有较多类蛋白物质,而在30-40 d内分别被降解转化为腐殖酸、富里酸。电化学技术测定发现,蚯蚓堆肥DOM的电容值、电流密度等明显增强。以上结果表明,蚯蚓堆肥相比对照处理有明显的优势,蚯蚓堆肥的腐熟过程明显加快,并且蚯蚓堆肥可改善堆肥质量。最后采用ESI-FT-ICR MS对蚯蚓堆肥过程中的DOM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蚯蚓堆肥与对照不同,证明该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表征DOM在处理过程中的分子转化。新鲜牛粪经过对照处理和蚯蚓堆肥之后,前者生成较多的单宁,后者生成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而且大多为高O/C、低H/C化合物,说明蚯蚓堆肥中可能含有更多的羧基、羰基或具有双键化合物。以上研究结果共同表明,牛粪蚯蚓堆肥处理相比较无蚯蚓堆肥处理,可以明显促进腐殖化和稳定化水平,蚯蚓堆肥在畜禽粪便资源化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赵凤艳,张勇勇,张玥琦,张天实,张国显[9](2019)在《有机物料对设施番茄长期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稻草、鸡粪、牛粪和蚓粪对设施番茄长期连作(20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后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为设施番茄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蚓粪和鸡粪对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显着效果;牛粪显着降低了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2)与对照相比,稻草、鸡粪、蚓粪和牛粪使土壤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了36.40%~44.27%和25.80%~29.35%,并显着降低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其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分别在稻草和蚓粪处理中最高,酸杆菌门在牛粪处理中最低。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物料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中有益菌属的生长,如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紫杆菌属(Porphyrobacter),同时也抑制了酸杆菌门细菌的生长,如Gp6、Gp16和Gp4;(3)与化肥相比,有机物料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pH,同时降低了电导率,其中蚓粪处理pH值最高,电导率最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电导率、铵态氮、全碳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RDA分析表明,土壤铵态氮含量、电导率、pH和全碳含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有重要作用。综上,蚓粪对番茄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优于其他有机物料,在设施番茄可持续生产中应引起更多关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杨明超,余光辉,徐阳春,沈其荣[10](2018)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原位表征沼渣堆肥前后有机物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原位研究了沼渣样品在堆肥前后的微区谱图和有机官能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堆肥前后的沼渣样品中均同时出现了脂肪(2 930 cm~(-1)),羧酸(1 721 cm~(-1)),木质素(1 436 cm~(-1))和碳水化合物(1 234,1 020和866 cm~(-1))等有机官能团的特征峰。沼渣堆肥前,沼渣样品外部的脂肪组分是已被沼气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优先降解,而羧酸和木质素则很少被降解,同时沼气发酵过程形成了富含CO的碳水化合物类物质。与沼渣堆肥前相比较,沼渣堆肥后,样品外部的1 721和1 234 cm~(-1)特征峰几乎消失,并在1 715和1 156 cm~(-1)处形成新的特征峰,该新形成的2个特征峰可能与堆肥腐殖化过程相关。综上,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技术有望为表征有机物演变特征及堆肥腐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有机物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物在生态修复系统中的降解与残留,构建石英砂、焦炭及曝气焦炭系统的人工湿地,比较填料及强化曝气对DOM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填充焦炭的反应器处理COD、NH~+_4-N、DOC、蛋白质、多糖和UV_(254)的效果明显优于填充石英砂的反应器;表层连续曝气能有效地提高对COD和NH~+_4-N的去除效果,平均最优去除率分别为89.58%和51.15%,与未曝气组相比分别平均提高了4.22%和14.79%,COD和NH~+_4-N的去除与DOC中HPI组分的降解成相关性;系统表层进行曝气大大提高了系统对TPI-A中溶解性蛋白质的降解,降解率为65.9%,而对多糖中TPI-A组分的降解与未曝气相比无明显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物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茂峰,刘雍凯,王雅茹,付硕,叶诚.叁维SiO_2-Ag多孔结构的制备及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检测[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高续涛,李振灵,丁彦礼,王敦球,王荣华.不同结构的人工湿地系统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率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杨靖,艾煜智,王雄铎,赵亚梅,郭亚妮.粒状载银活性炭微结构及对有机物的吸附性[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9

[4].江恒.有机物输入量对黑土结构性质及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5].刘堂梅,杨绮明.有机物结构推断的复习策略[J].高中数理化.2019

[6].任路遥.基于蛋黄—蛋壳结构的Fe/FeS@SiO_2材料去除模拟地下水中卤代有机物[D].华东理工大学.2019

[7].顾逸鹏.双中心离子金属—有机物框架结构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应用[D].兰州大学.2019

[8].林伟芬.牛粪蚯蚓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结构的光谱—电化学—质谱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9].赵凤艳,张勇勇,张玥琦,张天实,张国显.有机物料对设施番茄长期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10].杨明超,余光辉,徐阳春,沈其荣.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原位表征沼渣堆肥前后有机物结构[J].农业工程学报.2018

标签:;  ;  ;  ;  

有机物结构论文-张茂峰,刘雍凯,王雅茹,付硕,叶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