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评价论文-詹军,刘荣,陈浩东,管欣,王战古

换挡评价论文-詹军,刘荣,陈浩东,管欣,王战古

导读:本文包含了换挡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驾驶模拟器,TCU,换挡策略,驾驶性评价

换挡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詹军,刘荣,陈浩东,管欣,王战古[1](2019)在《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驾驶性主客观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CU换挡策略对汽车驾驶性影响多通过主观评价来测试验证和标定,针对软件在环、硬件在环等仿真方法不能实现对TCU换挡策略的主观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驾驶性评价方法。本文中首先搭建了驾驶模拟器驱动AutoBox嵌入的人-车-环境闭环TCU换挡策略评价平台,建立能识别驾驶意图和道路环境的TCU换挡策略模型,总结出了TCU换挡策略相关的驾驶性主客观评价表。然后利用搭建的平台对建立的TCU换挡策略进行了驾驶性主客观评价,获得了主观评分结果和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评价,验证了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评价平台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的平台和方法可用于TCU换挡策略驾驶性快速主客观评价,有效减少实车测试评价工作量,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张煜晨[2](2019)在《电动客车换挡点实时优化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动汽车成为了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凭借其结构紧凑、易于操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客车上。目前,挡位决策作为一种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核心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人-车-路闭环系统下,如何选择理想的换挡时机并发挥出动力传动系统的最优性能。本文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动力需求的自动变速器挡位实时优化与在线决策技术”,以装备四挡AMT电动客车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电动客车挡位决策过程中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求解换挡点时忽略降挡点对车辆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稳态工况设计换挡点时存在实际工况适应性差等问题,具体包括:1.构建整车集成仿真平台。以电动客车的动力、能量传递路线分析为基础,建立基于AVL-Cruise的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与基于MATLAB/Simulink/Stateflow挡位决策控制模块,并通过联合仿真构建集成仿真平台,并通过实车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2.提取挡位决策评价指标。在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相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电动客车本身的特点,通过分析换挡点的差异对动力性、经济性、驾驶性以及再生制动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构建电动客车的挡位决策评价体系。3.基于NSGA-II算法的换挡点静态求解与评价分析。综合考虑电动客车的动力性、经济性、驾驶性,再生制动等优势,选取中国典型城市循环工况,采用NSGA-II算法静态求解升挡点与降挡点,并选取代表性的换挡点结果,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既验证了基于NSGA-II算法换挡点静态求解方法的可靠性,也证明了构建的挡位决策评价体系的有效性。4.基于双层结构的换挡点实时优化。以换挡点静态求解平台作为离线优化的基础,根据正交试验分析获取换挡点实时优化过程的主要干扰量,通过实时辨识与解析电动客车质量与驾驶员类型等随机变量,在线查表获取换挡点稳态优化值,实现实时优化,而当在线查表不可行时,通过反距离加权法,近似计算最优换挡点,构建电动客车挡位决策平台,提高车辆对实际工况的适应性。5.离线仿真分析与硬件在环测试。对挡位决策平台进行在线查表可行与不可行两方面的离线仿真验证与硬件在环测试,通过两种方法验证挡位决策平台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缩短广泛用于城市公交车的电动客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开发时间,减少人工标定的工作量,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并且为推动电动客车产业智能化进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晶晶,谢立夏[3](2019)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离合变速器(DCT)换挡品质评价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品质评价技术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换挡品质评价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训练。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自主学习数据图像中的特征,并且针对每一张图像中的特征进行快速提取和分类,最终达到减少阈值确定时间以及减少误判和漏判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5期)

侯成伟,孟祥媛,汪禄刚,李洋[4](2018)在《乘用车手动变速器换挡性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乘用车手动变速器换挡性能的评价流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手动挡车型换挡性能多采用主观评价,具有局限性,不能客观反映问题,且对设计开发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较小。从D009车型手动变速器开发首次采用客观测试评价手段,结合以往项目主观评价经验,建立了手动变速器主客观换挡性能评价标准,完善了体系流程能力,提高了产品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汽车工业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王晶晶,张向奎,李文礼[5](2018)在《机械式变速器换挡性能评价系统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同步时间、最大换挡力、力与行程线性关系、同步冲量、力变率作为机械式变速器换挡性能评价指标,综合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得分获得总体评价值。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换挡性能综合评价体系,以Lab VIEW和Lab Windows/CVI作为开发工具编写换挡性能评价软件,通过采集的换挡性能试验数据验证评价软件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钟文杰[6](2018)在《拖拉机换挡操纵舒适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拖拉机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载具,主要用于牵引和驱动农业机械部件完成各项作业。舒适性是影响拖拉机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离合踏板作为重要操纵部件,是影响整车操纵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机装备操纵舒适性定量研究较少且研究过程不够系统化等问题,以拖拉机换挡操纵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对舒适性的概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拖拉机换挡操纵舒适性客观评价与操纵过程数字化描述的方法,以期为操纵舒适性提供系统化的研究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换挡操纵舒适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换挡操纵舒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对人体舒适性影响规律来定义操纵过程中的舒适性问题,从人体感知特性和力学特性两方面入手,选取了平均踏板力(?)、曲线下面积_rA、冲量I_p、非线性度I以及最大分离力F_(max)五个参数作为拖拉机换挡操纵舒适性的评价指标。(2)针对目前多种评价方法结论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差最大化的拖拉机换挡操纵舒适性组合评价模型。以八台农用拖拉机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离合器踏板力和踏板行程数据,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基于熵的综合评价、信息熵排序、主成分分析、理想解法、改进理想解法五种典型的评价方法对拖拉机的换挡操纵舒适性进行评价,并采用KENDALL协和系数法对五种评价结论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之后,基于离差最大化思想,求解各种评价结论的组合权重,并对结论进行组合,计算得到拖拉机换挡操纵舒适性的组合评价值;最后,参考李克特五分量表,对拖拉机换挡操纵舒适性进行主观评价,并其将结果与组合评价结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组合评价结论与人体主观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针对舒适性评分值如何客观的分级的问题,尝试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操纵舒适性等级区间的划分。以舒适性评价指标集为特征集,采用模糊C-均值算法对采集的数据样本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并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五类。根据舒适性评分值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将五类数据样本中包含四个特征的样本点转化为相应的舒适性评分值;最后,根据每一类样本点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交点将评分值区间划分为五个区间,即:0~0.31、0.31~0.54、0.54~0.69、0.69~0.80以及0.80~1,完成舒适性评分值等级区间的划分。(4)为能探究操纵过程中的影响舒适性的负面因素,提出一种换挡操纵舒适性的单元分析模型。以拖拉机换挡操纵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操纵装置的物理特性和动作特性,将换挡操纵过程划分为四个单元,即自由行程单元、分离行程单元、进挡单元以及接合单元。以物元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时间约束,建立多动作单元的耦合组,以此描述拖拉机换挡操纵过程。通过计算实际描述模型与目标模型的贴近度,建立操纵舒适性评价的单元分析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拖拉机的换挡操纵舒适性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离合器的分离行程对拖拉机操纵舒适性的影响最大;以载具1为例,其总体舒适性评分值为0.8359,该评分值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评分值(0.8156)非常接近;此外,该模型还给出了载具各个单元的评分值,其值可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每一个薄弱环节;从各个单元的贴近度来看,其最薄弱的环节是进档单元(M3)。采用单元分析模型对操纵舒适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反映部件的操作舒适程度,而且还可以对整个操纵过程中的负面环节进行定位。这种方法可有效克服操纵舒适性概念的模糊性和总体评价的笼统性,避免主观评判的不确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拖拉机操纵装置的舒适性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兆,郑天雷,保翔,金约夫[7](2018)在《乘用车换挡提醒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基于整车底盘测功机试验的乘用车换挡提醒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评价方法通过比较基础试验和GSI试验燃料消耗量测试结果差异,结合使用比例系数和持久系数计算得到换挡提醒装置在实际使用中的节能效果值。研究选取典型乘用车车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对比了不同车型换挡提醒装置的节能效果值差异并分析原因。研究的开展为客观评估我国乘用车换挡提醒装置节能效果和技术水平以及乘用车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冯杰,李江天,严岿[8](2018)在《基于生物力学与感性工学分析的汽车换挡性能主观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顾客感知视角,以换挡过程的生物力学与感性工学分析为基础,通过大样本的消费者测试、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法,系统分析和构建了基于消费者主观评价的汽车换挡性能评价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验证了有关结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李尚,张志刚,马战勇[9](2018)在《机械式变速器换挡品质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一套机械式变速器换挡品质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十分制主观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静态客观评价指标和动态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对不同权重赋值法适用条件的分析,选取了关联矩阵法对动态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评价尺度,得出各挡位的评分值,从而对各挡位的换挡品质进行评价。同样,利用关联矩阵法对各挡位进行了权重赋值,结合各挡位的评分等级,最终对变速器换挡品质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8年01期)

朱玉田,郭儒乐,刘钊,王磊[10](2017)在《基于人体响应的行走机械换挡品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的运动感知物理基础出发研究了人对换挡冲击的感知特性,得出人主要通过对人体绝对加速度和相对车体位移的感知来感受换挡冲击的结论。建立了在已知车体运动下求解人体响应的动力学模型。对具有典型特征的车体运动和实测车体运动激励下的人体响应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人体运动与车体运动不同,两者时间历程及加速度最大值等评价指标有显着差别。使用车体运动参数进行换挡品质评价不能准确反映人的感受,基于人体响应才能准确评价人对换挡冲击的感受。(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换挡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动汽车成为了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凭借其结构紧凑、易于操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客车上。目前,挡位决策作为一种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核心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人-车-路闭环系统下,如何选择理想的换挡时机并发挥出动力传动系统的最优性能。本文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动力需求的自动变速器挡位实时优化与在线决策技术”,以装备四挡AMT电动客车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电动客车挡位决策过程中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求解换挡点时忽略降挡点对车辆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稳态工况设计换挡点时存在实际工况适应性差等问题,具体包括:1.构建整车集成仿真平台。以电动客车的动力、能量传递路线分析为基础,建立基于AVL-Cruise的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与基于MATLAB/Simulink/Stateflow挡位决策控制模块,并通过联合仿真构建集成仿真平台,并通过实车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2.提取挡位决策评价指标。在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相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电动客车本身的特点,通过分析换挡点的差异对动力性、经济性、驾驶性以及再生制动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构建电动客车的挡位决策评价体系。3.基于NSGA-II算法的换挡点静态求解与评价分析。综合考虑电动客车的动力性、经济性、驾驶性,再生制动等优势,选取中国典型城市循环工况,采用NSGA-II算法静态求解升挡点与降挡点,并选取代表性的换挡点结果,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既验证了基于NSGA-II算法换挡点静态求解方法的可靠性,也证明了构建的挡位决策评价体系的有效性。4.基于双层结构的换挡点实时优化。以换挡点静态求解平台作为离线优化的基础,根据正交试验分析获取换挡点实时优化过程的主要干扰量,通过实时辨识与解析电动客车质量与驾驶员类型等随机变量,在线查表获取换挡点稳态优化值,实现实时优化,而当在线查表不可行时,通过反距离加权法,近似计算最优换挡点,构建电动客车挡位决策平台,提高车辆对实际工况的适应性。5.离线仿真分析与硬件在环测试。对挡位决策平台进行在线查表可行与不可行两方面的离线仿真验证与硬件在环测试,通过两种方法验证挡位决策平台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缩短广泛用于城市公交车的电动客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开发时间,减少人工标定的工作量,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并且为推动电动客车产业智能化进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换挡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詹军,刘荣,陈浩东,管欣,王战古.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驾驶性主客观评价研究[J].汽车工程.2019

[2].张煜晨.电动客车换挡点实时优化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9

[3].王晶晶,谢立夏.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离合变速器(DCT)换挡品质评价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

[4].侯成伟,孟祥媛,汪禄刚,李洋.乘用车手动变速器换挡性能评价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8

[5].王晶晶,张向奎,李文礼.机械式变速器换挡性能评价系统软件开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

[6].钟文杰.拖拉机换挡操纵舒适性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7].王兆,郑天雷,保翔,金约夫.乘用车换挡提醒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2018

[8].冯杰,李江天,严岿.基于生物力学与感性工学分析的汽车换挡性能主观评价体系研究[J].汽车技术.2018

[9].李尚,张志刚,马战勇.机械式变速器换挡品质评价方法研究[J].时代汽车.2018

[10].朱玉田,郭儒乐,刘钊,王磊.基于人体响应的行走机械换挡品质评价[J].汽车技术.2017

标签:;  ;  ;  ;  

换挡评价论文-詹军,刘荣,陈浩东,管欣,王战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